
【敏思】家乡的茶韵 文/海滨
《家乡的茶韵》
文/海滨
茶,这玩意儿可是咱中华大地的“国民饮品”,那品种多得像天上的星星,红、绿、黑、白、黄,简直就是“五彩斑斓的茶世界”,而且每种茶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功效各有千秋。
话说大约四千年前,咱老祖宗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茶这东西能当药用。随着时间这把“杀猪刀”慢慢磨,人们又从茶身上挖掘出一堆好处,茶也成功“转型”从药罐子一步步变成了日常饮品界的“扛把子”。春秋时期,茶被煎煮成茶汤,这一下口感和功效双双“升级打怪”;秦汉时候,茶的简单加工也开始冒头了;到了唐代,陆羽那本《茶经》横空出世,直接把茶文化推向了高潮,喝茶一下子变得特有情趣、诗意满满,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再看看现代社会,喝茶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成了咱国人日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这喝茶的风气还像一阵风,从东方吹向世界各地,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全球爆款饮品。
初识家乡的茶
在踏入社会之前,我对茶这玩意儿完全是“两眼一抹黑”,啥都不懂。那时候生活简单得很,在我眼里,喝茶简直就是一种“超标享受”,是那种只有少数人能体验的“奢侈生活”。
我第一次喝茶,享受这种“高级待遇”,是在上山下乡当“知识青年”的第一天。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春日午后,按照“知青办”的安排,我来到插队的地方,刚放下行李,生产队长(也就是我的房东)就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绿茶。我瞅着他手里的茶水,一脸疑惑地说:“队长,我是来接受‘再教育’的,可不是来享福的。”
队长笑着说:“这茶叶便宜得很,一块钱能买三木掀,咱家家户户都喝,这哪算啥享受。”说完就把碗递到我手里。
我带着满脑子的问号,喝着这碗略带甘甜的茶水,还一边琢磨着队长的话。不过,没一会儿,通过和队长唠嗑,我就明白了为啥他这么说。
我下乡的地方在大别山区,这地儿有点特别,被叫做“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就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的地方。大别山再往北一点,就是划分我国南北气候的淮河。虽说这地方归河南管,但好多生活习惯却跟南方一模一样,吃饭以大米为主,说话口音也跟湖北、安徽方言差不多。大别山这地方出产茶叶,过了淮河就不产茶了,所以这里家家户户都喝茶,在这儿喝茶就跟吃饭喝水一样平常,的确不算搞特殊。
淮河流域支流多得像蜘蛛网,水系发达,特别适合搞农业生产,所以农产品丰富得很,鸡鸭肉蛋供应充足,日常生活相对来说还算富裕。
这儿的茶叶叫信阳毛尖,自古以来就是咱国家的名茶,属于绿茶家族。这地方的水质含酸,老区的人又热情好客、淳真朴实,虽说当时生活条件不咋地,但只要家里来了客人,都会把好吃的好喝的都拿出来,茶叶自然也不能少,所以这地方喝茶的历史悠久。
这些历史知识,就成了生产队长给我上的第一课。我又好奇地问队长“一块钱三木掀”是啥意思。队长解释说,木掀就是一种类似铁锨的农用工具,“一块钱‘三木掀’”就是说这茶叶便宜得很。这下我才恍然大悟,就像脑袋上的灯泡突然被点亮了。
知识青年都把插队的地方当成第二故乡,我在那儿锻炼了两年后就离开了。不过,不管走到哪儿,要是有人问我家乡在哪,我都会顺口说:“豫南人。”也因为这个,我和毛尖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好像被一根看不见的线给牵住了。
与茶结缘
随着年龄增长,工作经历越来越丰富,喝茶的年头也越来越长,喝的茶种类也越来越多,我对茶的喜爱也像吹气球一样,越来越膨胀,而且越来越能感受到家乡茶叶里藏着的那些独特韵味。
跳出农门后,我当过兵、打过工、干过执法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都闯荡过,无论走到哪里,身边总要带上一包家乡的茶。有一次,我在杭州培训,住的地方离西湖不远,就在龙井茶乡。当时正值初夏,早晚出门的时候,总能看到茶农家门口摆着好多晾晒的茶叶。我心里好奇得像猫抓一样,就问门口的老伯:“这茶叶采摘的季节都过了,咋还有这么多茶叶在晒呢?”老伯指了指旁边的山坡说:“你看看,就这么大点儿地方,全国市场上咋有那么多‘西湖龙井’在卖呢?”听了他随后的解释,我才明白,原来西湖龙井茶和信阳毛尖、六安瓜片一样,都属于绿茶,味道也差不多。杭州这边采摘茶叶的季节比较早,等龙井采得差不多了,大别山的茶叶正好到了采摘旺季。那些精明的江浙商人就会跑到大别山收购茶叶,然后按照龙井的加工方法做成商品茶,包装好再卖到市场上,这就是龙井茶市场为啥这么大的秘密所在。我一拍脑袋,忍不住感叹:“原来如此!”
这时候我才发现,家乡的茶叶原来这么畅销,我之前还完全不知道呢,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信阳毛尖这茶,味道好得没话说,喝了能提神醒脑、健胃消食,不管啥消费群体都喜欢,而且它还是绿色环保的“代言人”,好处多得一句话两句话说不完。
每次累得像条狗的时候,喝一口家乡的茶水,就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立马精力充沛,信心爆棚,感觉自己又像一匹骏马;闲得无聊时,泡一杯家乡的茶,细细品爵,就像打开了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从中能品出好多人生道理;心情不好的时候,来一杯毛尖,就像有一股温暖的亲情流淌进心里;开心的时候和朋友一起以茶代酒,那快乐就像烟花一样,瞬间在心里绽放,感觉快乐都要溢出来了。酒前喝它,能打开味蕾,酒后喝它,能解酒提神。
对大别山人来说,毛尖茶不只是一种饮品,它更像是情感的“避风港”,是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每一片尖尖的嫩芽,都承载着对朋友满满的情谊。
对大别山人来说,毛尖茶就是家乡的味道,不管走到天涯海角,只要喝上一口,就好像被时光机送回了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家乡的茶,像一块有魔力的磁铁,能让远在他乡的人在茶香里找到归属感,就像迷路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
尤其是在外地,信阳毛尖还是和朋友分享快乐的“神器”。几个好朋友围坐在一起,泡上一杯毛尖,一边喝茶一边聊家,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茶香飘满屋子,友情也在这一杯杯茶水里变得越来越深厚,就像酒一样,越陈越香。
春天的奉献
春天,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能让一切都焕然一新,让人也变得意气风发。春天是茶树的“重生季”,茶树冒出嫩绿的新芽,整个茶园就像被施了绿色的魔法,美得像一幅画。春天还是毛尖茶无私奉献的季节,每到春天,毛尖茶树都会把它萌发的新芽通过姑娘的巧手,递到壶里、火炉上。“儿大诗礼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多忧每恐风摇竹,易感还愁雨滞花。亦幸山房炉火在,春寒独自煮春茶。”“石鼎煮春茶,瑶杯斟紫霞。豪歌声俊爽,欢舞影欹斜。”这些古诗把春天里春茶的香气和美味描写得活灵活现,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春茶的热爱,还有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就像画家用画笔勾勒出了春天的美好画卷。
现在,大家都享受到了时代发展带来的福利,春天的时候更喜欢出去旅游踏青,男女老少都像长了翅膀一样,满世界飞,到处去寻找美丽的风景。
可我不一样,春天的时候,我就喜欢静静地欣赏茶山的风光。
信阳毛尖茶就像春天的使者,早春的时候,嫩绿的芽尖就迫不及待地冒出来,给大地带来了满满春的消息。春天的大别山,茶园一片翠绿,就像绿色的海洋。穿着五颜六色衣服的村姑奉献在茶园里,她们轻快的身影在鲜嫩的绿茶丛中若隐若现,就像一群美丽的精灵。温暖的阳光下,姑娘们舞动的双臂又像彩蝶煽动的翅膀翩翩起舞,美得让人移不开眼,就像在看一场精彩的舞蹈表演。
我喜欢坐在不远处的石阶上,一边喝着保温杯里的早春茗香,一边朗诵着苏东坡的诗句:“一坐紫薇下,数茎白首茶。昨来江上雨,静听松声斜。茶成深意远,病起慰情多。雅爱岂无道,高标自可夸。”这时候,闭上眼睛,都能闻到春天里花香和青草的气息,就像被春天温柔地拥抱在怀里。
再睁开眼睛看看茶园里的那些女孩子,一个个皮肤白皙,眉清目秀,眼睛好像会说话,我心里忍不住犯嘀咕:难道她们都是被毛尖的灵气滋养出来的吗?就像神话里被仙草滋养的仙女一样。
茶文化的味道
退休后,我放下了办公室的键盘鼠标,拿起了家里笔架上好久没用的毛笔,翻开那些落满灰尘的古诗词,寻找诗情茶意之间的韵味就成了我日常生活的“重头戏”。这时候,我才更深切地感受到,家乡的茶原来还是一门高雅的艺术。
茶文化这学问可深了去了,毛尖茶的冲泡更是有讲究,跟其他茶的冲泡方法不一样,一般要用通透无色的玻璃杯,把纯净的开水慢慢地冲进放了茶叶的杯子里。这时候,浸泡出来的茶汤就会呈现出碧绿透亮的光泽,像一块温润的碧玉。在喝茶水之前,先凑近杯口闻一闻那冒出来的白气,那香味跟其他的香气不一样,芬芳清新,就像清晨花园里的第一缕花香。再低头看看杯子里的茶叶,浸泡后的嫩芽根根笔挺地立在水中,色泽翠绿得像刚冒出来的嫩草,芽叶匀整,白毫显露,就像一个个精神抖擞的小士兵。续水的时候,茶叶随着冲水在杯子里上下翻腾,就像一群跳舞的小精灵,好看极了,这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就像在欣赏一场精彩的芭蕾舞表演。
茶文化在古代文化里可是“大佬”级别的存在,是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古代诗人对茶的赞美那是多得数都数不过来,把茶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山泉煎茶有怀》里写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描绘了诗人独自煎茶的悠闲情景,还表达了对爱茶人的分享之心,就像把一颗甜蜜的糖果分享给朋友一样。
苏轼在《寒夜》里说:“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描绘了在寒冷的冬夜,客人来访时,用茶代替酒来招待客人的热情场景,让人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情谊。
茶的精神内涵在古代诗歌里也有体现,李清照在《鹧鸪天》中写道:“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反映了她在经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通过品茶来寻找心灵的宁静和自我慰藉,就像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盏温暖的灯。
我常常左手翻着古典诗词,寻找那些和茶有关的句子,右手握着蘸满浓墨的狼毫,对着宣纸苦思冥想,到底怎么下笔,才能把那美好的诗情画意韵味完美地表达出来,就像一个工匠在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
桌子上的信阳毛尖冒着热气,香气清高,让人闻了就陶醉其中。品味家乡的茶,就像欣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能让人感受到人生的无穷魅力和生命的活力,韵味悠长,还像一首优美的古典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