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热爱】坎坎坷坷都是歌(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热爱】坎坎坷坷都是歌(征文·散文)


作者:梅子青 秀才,2454.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4发表时间:2024-12-30 12:26:30

铅山县作协按计划组织采风活动,征服武夷山八大关。冬至后一日,我们起个大早,四辆车共十六人早七点出发,经柴家、新滩、汪二、湖坊、陈坊、太源、天柱山,攀云际关。
  
   一
   我与老同学琴和姚主席夫妇同乘一辆车,姚主席亲自驾驶。姚主席六十有五,视力不太好。我车技不好,不敢揽这样的“瓷器”活,只能任由姚主席老当益壮。
   姚主席是湖坊人,我在汪二长大,沿途的村落和景色勾起我们一个又一个话题。火田岭,当年的坡度很陡,出了不少事故。有一年夏天,我在火田岭脚下的田里捡螺蛳,一辆吉普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车走不远,就传来轰轰隆隆的巨响。我回头张望,只见那辆飞奔的吉普车翻了几个跟头正四脚朝天。我怔在田里,不敢上前。后来听人说,一个人从车门摔了出去,躺在马路中央当场毙命,司机也受了重伤。
   到了桥东,当年放电影的晒谷场不见了。我们从桥头拐下,往港沿方向行驶。大姑姑曾在港沿大队李家洋生产队担任民办教师,我无数次在她栖身的瓦屋里住过,所以对那一带记忆深刻。家里粮食不够吃,托大姑姑买过农民种的红薯,三分钱、五分钱一斤。三分钱一斤的小,拇指般粗细,洗净,蒸过之后再晒,吃起来有嚼劲,甜甜的,顶饿;五分钱一斤的大,切厚片,像灯盏馃一样填上馅,蒸熟后趁热吃,粉糯香鲜,绝对是我小时候能吃到的美味。
   从港沿过桥,到河西就是石壁,经石壁向南,一会儿就出汪二,到湖坊地界了。姚主席谈起发生在故乡的人和事,如昨天一般历历在目。他风趣诙谐,与夫人你一言我一语,多年形成的默契令人羡慕。
   正当我们一路欢歌,以为山间尽是坦途,突然看到几台挖掘机伸长脖子顾盼。老路上竖了一块牌子:去天柱山的改道左边行驶。左边是一条临时通道,由挖土机推土机短时间内合力完成,虚松的黄土未经专门碓压,坑坑洼洼,即使开得很慢,车身也会大幅度摇摆,车底还会不时传来“嗞拉嗞拉”的声音。
   姚主席的标志508,车身重底盘低,以稳实著称,碰上沟沟坎坎,那些翻翘在路上的岩石,总会在508的“肚皮”上落下划痕,或轻或重。“嗞拉嗞拉”的声音像是508在喊痛,刺激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也有了痛感。
   我人高马大,自认为很有分量,几次要求下车走过这一段,都被拒绝了。车行缓慢,“小情人”又不断受伤,姚主席心里有些发毛,会抱怨几句,矛头指向坐在副驾驶的他的夫人。他的夫人退休后经营一家代销点,被姚主席戏称为“段总”,但更多的时候,姚主席把段总当成秘书,端茶倒水、接打电话都是分内事。这位秘书不仅为主席服务,也为大家服务。段总经营的烟酒店,更像是县作协通联站,像是一群有情怀的文学爱好者的家。
   我替段总抱屈,可她一点也不以为意,照样听姚主席指挥,一会儿给这个打电话,一会儿给那个打电话,按姚主席的意思调度人员车辆。终于,我们走过了几华里坎坷,姚主席不再“猫抓”,他突然冒出一句甜腻的“指责”:难怪路这么不好走,都怪阿老妈(婆)一日到夜唱“坎坎坷坷都是歌”。话音刚落,段总指着左侧的小河哼唱起来。我才知道“坎坎坷坷都是歌”,是《这是一条河》里的歌词。
  
   二
   太源修路,我们没有按计划到太源乡政府集中。遵照“秘书”发出的指令,四辆车停在佛寨三叉路囗,到一位高姓人家倒茶上厕所问路。
   老高热情,上次县作协采风爬马铃关经过此地,也在老高家打尖。彩萍姐随和善谈,几句话就确认了老高与她丈夫柯老师的亲戚关系。听说我们要去探访云际关,临别时老高反复强调:沿正对阿归(我家)里这条路,走不多远,左手边有条水泥路去累马岭,车停在累马岭,就可以登云际关了。
   我们没想到,“走不多远”如此之近。与刚刚走过的坎坷相比,几里路一下就滑过去了,直到跨过省界看到“光泽风景道”的标牌,才回过神来。不得已彩萍姐受命接老高现场指路,确认行进路线后,我们要送老高回家,他坚拒不受,说几步路走走就到了。
   四辆车依次爬上水泥路,曲里拐弯很难首尾相望,好在驾驶员都是老手。劲松的车最先抵达累马岭。我下车时见他们正与一位大爷交谈,大爷瘦高,八十多岁了健朗健谈,指着进山的路说,多年没人走,路都塞(音息)不了。远倒是不远,阿(我)年轻时爬半个多小时就到了。
   劲松是我本家,上一次爬温林关,我与他第一次见面。他拿一把柴刀,在前面开路,因为路好走,并未起多大作用。我随手捡起一根棍子用作拐杖,嘱他将底部斫平,他手起刀落,分分钟搞定。劲松话不多,一张黧黑的脸,一头与年龄不相称的白发,眼神机警,个不高身材匀称。他当老师,但一眼就能看出来,劲松曾经是经过生活磨砺的劳动能手。
   这一回,劲松依旧拿着柴刀,担负先锋的使命。
   一开始,地势平坦,两边皆是撂荒的土地,各色茅草顶着霜,被阳光照耀,发出迷人的色彩。我们一个个神清气爽,满怀征战的豪情。前行三四百米,有一个四方形的亭子,干打垒的土墙刷了白灰,有的地方白灰驳落露出底色。西墙较为完整,写了黑色镂空八个美术字: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其中“勤”和“建”为1977年试行的“二简字”。因为从未正式推行,“二简字”不多见,在这里觅得“芳容”,让我体会到文字发展的坎坷。从仓颉造字,到“书同文”,又经历篆隶楷行草的演变,由繁体字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简体字,充满曲折。汉字演进生生不息,它既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载体,亦是文明本身。作为现代人,我们从汉字的演进中,所能感受到的也是:“坎坎坷坷都是歌”。
  
   三
   从亭子间拍完此行第一张打卡照,攀登才正式开始。
   终于,劲松手里的柴刀派上用场。霜打过的冬芒折射出金属般的光泽,像双面薄刃在寒风中耀武扬威。劲松频频弓身砍斫,行进的速度很慢。姚主席在后面大喊:“差不多就行,要不然爬到顶天都暗了。”跟在身后的彩萍姐见劲松的手被冬芒割破,慌忙脱下自己的手套,硬塞给劲松。两个人推来推去,劲松勉强收下一只,他们俩一个戴左手一个戴右手,抵挡锋芒。
   我柱着彩萍姐登山前递给我的木棍自顾不暇,一会儿脸被芒“吻”一下,一会儿衣服被刺挂一下,一会儿脚底打滑……这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古驿道,路面一米来宽,用麻石砌成,曾经有过繁荣,是跨越武夷山的赣闽通道,河红茶、连四纸由此转道福建行销海外。如今麻石长满青苔,经水流的侵蚀,有的地方坍塌了。麻石之外,各种灌木缠绕生长,为抢夺阳光雨露拚命向上,将古驿道隐藏其中,只有钻进去才能看出端倪。
   劲松领队,我们逶迤而上。坚持走完三点八华里、坡度大于四十五度、林深草密且滑湿的石板路是不容易的,考验意志,也考验体力。我有些担心彩萍姐,她毕竟不久前动过手术。同学琴下脚谨慎,我们俩相互扶持,走在队伍中间,不时停下来喘口气。钟老师双手提物,穿着一双高跟鞋,依靠双手平衡,像踩钢丝一样摇来晃去。最活跃的是姚主席,他一会问段总哪去了;一会儿说几句俏皮话,有时也自我解嘲;一会儿指着路边的柴草考大家……队伍中的许多人小时候都砍过柴,大多认得。年轻人没有那样的经历,他们不参与话题,有自己关注的重点。譬如丽云,她为写美文一路行行摄摄,忙着拍照收集资料。
   云际关,也称云霁关,无论“际”还是“霁”,都极言其高其美。云际关南为福建,我们从北面上山,转到背面才能看到“云际关”石刻匾额。长方形匾额,横向镶嵌,正中“云际关”三个双勾大字从右到左,上下款竖排,上款两列:邵武府光泽县;下款一列:同治癸酉廿五都合修。“同治癸酉”为1873年,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一年历史。
   武夷山横亘赣闽,主峰黄岗山在江西铅山境内,为国家级生态保护区。福建南武夷开发较早,挖掘旅游资源点多面广。我们登上至高点,才看到通往光泽云际村的古驿道宽敞,既保留了麻石铺接的原貌,又通畅了上山的道路,我们完全可以藉此想象北武夷曾经的繁华。不过便利的同时,因容易抵达而失去了攀登的价值和意义。是另一种遗憾。
  
   四
   我的另一位本家是彩萍姐,十八岁以前我随父姓,与她一样姓“汪”。遭遇坎坷时,总觉得:成年后姓氏变换,是对人生坎坷的抵抗。然而冥冥中自有定数,抵抗现实,会有得有失;变换方式后的挣扎,也还是挣扎。
   我与彩萍姐并不熟悉,十一月爬温林关时,我们第一次见面。彩萍姐是位新闻从业者,退休后一直笔耕不辍,我一直关注她的文字,被她的勤奋和文彩打动,早就有结识她的愿望。
   记得第一次见面,我主动迎上前去自报家门,彩萍姐一下就接纳了我,并称我为“本家妹妹”。我们合影,我们推心置腹,她告诉我,她不久前因肺癌动过手术。彩萍姐说得风轻云淡,我一下就愣住了,定定地看着彩萍姐不知说什么才好。
   彩萍姐当下的状况,怎么也不像一位刚动过手术的病人。爬山时她走在前面快言快语,还不时关照身边的人。记得爬温林关时建新送给他一根登山杖,这回爬云际关亲戚老高给了她两根棍子,有一根转送给了我。我那根拇指粗的木棍,很有韧性,杵在麻石上,杵在泥土中,手感不同,但都能借上力。
   “云际关”的匾额嵌在山墙里,尹敏很轻巧就爬了上去,伸出头来要拍照留念。大家称妙,纷纷效仿。彩萍姐不甘落后,先爬上隆起的树根,再把脚踩进山墙乱石搭建的石缝里,双手趴住墙顶,想要撑起身跃上去。失败了。她戏谑自己像个大笨熊,后来在众人的帮助下,上拉下托,才成功。坐在山墙上,彩萍姐把脚探下来,正好在“云际关”匾额前晃荡,她自觉不妥,连忙将脚收回盘坐,因为压不实双脚力身子略微后倾。钟老师站在右边,盯住彩萍姐,一副随时伸手保护的样子;尹敏站在左边,昂首挺立目视远方;彩萍姐伸出双手挑起大拇指,一脸灿烂。摄影师定格这个瞬间,成了我们记忆中最美的风景。
   避开“坎坷”,我们从伦潭、杨村返程。不再与坎坷打遭遇战,避其锋芒,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人一生中要遭遇无数坎坷,不管是面对、接受,还是征服,都需要具备良好心态,正像歌里所唱“坎坎坷坷都是歌”的良好心态。
  

共 39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子青这篇《坎坎坷坷都是歌》文章中,作者以一次铅山县作协组织的武夷山采风活动为线索,细腻地描绘了旅途中的坎坷与乐趣,展现了一群文学追梦的爱好者在自然与历史的洗礼中的心灵之旅。文章以“坎坎坷坷都是歌”为题,不仅贴切地反映了行程中的艰难与美好,更深刻地隐喻了人生的起伏与坚韧。文章中,作者与老同学、姚主席夫妇同行,沿途的村落和景色勾起了他们对过往的回忆,火田岭的事故、桥东的变迁、港沿的红薯,这些细节如同历史的碎片,拼凑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而姚主席夫妇的风趣对话,更是为旅途增添了温馨、风趣与幽默。文章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悟。在攀登云际关的过程中,作者详细描述了路途的艰难与团队的互助,从劲松的先锋开路到彩萍姐的乐观坚强,每一个人物都鲜活而深刻。特别是彩萍姐,一位刚动过手术的肺癌患者,她的坚强与乐观,成为了团队精神的象征,也是文章情感的高潮。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避开‘坎坷’,我们从伦潭、杨村返程”作为总结,提出了面对人生坎坷的态度和选择,强调了良好心态的重要性。这不仅能让读者对文章内容的解读,也是对读者的深刻启示。整体而言,这篇文章以其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感悟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在感受旅途的艰辛与乐趣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生的哲理。文章它不仅是一次采风活动的记录,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在阅读中获得共鸣,感受到生活的真谛。文章叙事细腻,情感真挚,风格幽默,寓意深刻。编辑在此推荐大家赏阅!【编辑:沙场秋点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30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24-12-30 20:59:46
  这篇文章以一次采风活动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艰辛与乐趣,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丰富。文章中,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情感,从火田岭的事故到港沿的红薯,从姚主席夫妇的风趣对话到彩萍姐的坚强乐观,每一个片段都如同珍珠,串联起一段段难忘的记忆。特别是彩萍姐的形象,她的乐观和坚强让我深受感动,她不仅是团队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面对生活坎坷时的榜样。文章以“坎坎坷坷都是歌”为题,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生活给予我们什么,我们都可以以歌的姿态去面对。文章以其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它不仅仅是一次采风活动的记录,更是一次对心灵深处的探索。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活,情节跌宕起伏,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旅途的艰辛,也能体会到团队的温暖和互助的力量。特别是彩萍姐的形象,她的坚强和乐观精神,是对“坎坎坷坷都是歌”这一主题的最好诠释。文章的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情感真挚而不失幽默,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生活的苦涩,也能体会到其中的甜蜜。这是一篇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深思的好文章。
回复1 楼        文友:梅子青        2025-01-02 18:31:23
  兵哥哥长篇大论,用心之极,深表感谢!一群有情怀的人在一起,是件很开心的事。对于生活的体悟总在不经意间,人一辈子要经历好多坎坷,我突然想起少年时目睹的翻车事故。有人因此失去生命,那是没有跨过命定的坎坷。既然遭遇坎坷有的人死了,那么活着的人就该庆幸躲过了无数劫难。写这样的文章,也是开解和鼓励自己,活在当下,好好活着。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12-30 21:10:5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1-01 23:11:59
  恭喜佳作摘精!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3 楼        文友:梅子青        2025-01-02 18:25:21
  谢谢关注!向老师学习!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