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韵】赏析:周邦彦《蝶恋花•秋思》等(古韵二首)
本文我们将赏析以下两首词。
1.蝶恋花•秋思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轣辘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https://www.gushiwen.cn/mingju/juv_6ef52a5b12e5.aspx)
2.丑奴儿•酒熟微红生眼尾
周邦彦
酒熟微红生眼尾。半额龙香,冉冉飘衣袂。云压宝钗撩不起。黄金心字双垂耳。
愁入眉痕添秀美。无限柔情,分付西流水。忽被惊风吹别泪。只应天也知人意。
(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id=c95ee9c42cd57b426de78284b3493fb7&type=poem)
第一首讲述的是男女主人公的分别。在分别的前一天晚上,皎洁的月亮像是惊得乌鸦无法入睡,房间里的更漏已经快要没有了,院子里的轱辘正在井里汲水。这声音使得女主人公也被惊醒了,惊醒后的女主人公在床上默默流泪,一双清炯炯的眼睛滴落的泪花洒落在冰凉的枕头上。而后男女主人公来到了院子里,手拉着手,任由霜风吹着两人的头发,迟迟不舍得分离,分别的话也使人发愁,不忍听之。时间慢慢流逝,到了分别的时候,从楼上能看见北斗星横在夜空中,渐渐地到了早晨,伴着清寒的朝露,男主人公已经渐渐远去,鸡叫声和男主人公的远去相呼应。
这首词表达的是由男主人公要与女主人公分别而引发的,女主人公的不舍之情。时间上,本词由深夜开篇,更漏将残预示着将要到达第二天早上,而后随着时间慢慢流逝,离男主人公将要离别的时间越来越近,女主人公的动态和心理活动也都在慢慢的变化,从最开始被惊醒时的“泪花落枕”,到后来和男主人公在庭院里执手,任凉风吹过,连分别的话儿都不忍听下去。而后,男主人公分别了,伴随着朝露和鸡鸣,女主人公也只能在楼上痴痴地望着他远去。空间上,作者将近景与远景合二为一,远景从月皎惊乌到北斗星再到鸡鸣,暗含了时间的流逝,也暗含了情感的缓慢流动,近景是男女主人公活动的地方,主要是描写女主人公,从被惊醒时泪花落枕到和男主人公吹着风拉着手说着悄悄话,再到后面痴痴地望着男主人公远去,近景与远景同步变化,遥相呼应。同时,近景和远景(也可以看做人与外界环境)也有着两次呼应,第一次是惊乌与惊人相照应,乌鸦睡不着,人也睡不着,第二次是男主人公的离去和鸡鸣相呼应,鸡鸣声像是成为了女主人公看着丈夫离去时的“背景音”。同时,“惊乌”和“鸡相应”也是一组照应。
这首词的妙处在于将时空、远近、情景的脉络合而为一,当女主人公的心理发生变化时,外界的一切仿佛都在随之变化。其中最妙的地方在于男女主人公与外界环境的呼应,也就是上述的,惊乌与惊人相照应、男主人公的离去和鸡鸣相呼应。这种表达方式使得全篇不落一个“愁”字,却把女主人公愁绪的产生、发展、高潮,刻画得深刻具体。
为了让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写法,使我们的作品也能够“沾沾灵气”,我们不妨来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思路。首先,这首词的主体内容是写分别,体现在原文上交所最后两句,而前面的所有都是为了这个分别做铺垫。这种铺垫方式就包含了对女主人公前后心理变化的对比。按照这种思路往前看,作者之所以要写女主人公醒来,是为了讲述从最开始的泪花落枕到后来和男主人公执手的故事,表现她对分别的不舍,体现她对丈夫的深情,而在文中却写作是“唤起两眸”,是外界的声音将女主人公的睡眠“强行打断”了。这就将表现女主人公醒来的动机掩藏起来了,体现了诗词的含蓄美,也正因这一妙用,所以全词能够将多条线索汇集到一个点上。私以为,这种手法在今人梳理脉络时,能够起到显著的作用。此外,周邦彦是经常使用这种手法的。在此就不举例了。
下面,我们来看到第二首。第二首同样是讲分别,女主人公在喝酒时,眼尾生着一丝微红,龙香燃烧了一半,香气冉冉飘散在衣袂中,美丽的鬓发压着宝钗,双耳吊着心字的金耳坠。眉中有着几分愁绪,反而增添了女主人公的秀美,她的无限柔情都随着向西流淌的水,此时忽然有一阵风吹过她因离别而流下的眼泪,大概是上天也知道她的离愁吧。
本词上片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的外貌,从发红的眼角,到衣袂,到头发,再到耳环,从外貌描写中就能够感受到她的愁苦,“黄金双字空垂耳”暗示了愁苦的原因,一片真心无处安放,而心字耳环却坠在双耳。下片开始抒情,“愁入眉痕添秀美”是过渡句,而后写无限的柔情都随西流水而去,此时又离主题更近了一步。“别泪”二字道破主题,原来是与心爱之人分别了。风吹泪和西流水照应,一大一小,柔情随水流去,风吹别泪而去,似乎有着某种共振,所以“只应天也知人意”。同时,泪水也照应了首句的“眼尾”。
本词全篇没有出现女主人公所思念的那个人的影子,也没有叙述二人发生的任何故事,而这非但没有使得全词脉络不完备,反而引发了读者的遐想,也更加能够体现男主人公在女主人公心中的印象已经逐渐变得模糊。而这种思念之情用对女主人公的外貌细节的描写巧妙地表达出来了,尤其是“云压宝钗撩不起”一句,非常细致地体现出了相思之重。全词末尾“忽被惊风吹别泪。只应天也知人意”,也是妙句,结构上,将“酒熟微红生眼尾”和“分付西流水”连起来了,语言上,不落一“愁”字,却满句愁苦。
这种写作方式的关键是在于能不能够很好地表达主人公的外貌和神态,从对神态的刻画中体现主人公的情感。
最后,我们来对比这两首词的特点。共同点是都将女主人公的离愁刻画得具体入微,不同点是,第一首的亮点是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合二为一了,第二首的亮点是将人物的内心活动用人物的外貌特点表现出来。从表达效果来看,第一首就更能体现女主人公和丈夫依依惜别的感情,而第二首则更像是刻画闺怨,表现的是女主人公自己的内心活动。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要讲述一个完整的叙事时,我们可以更多地学习第一首的写法,而当我们想要描绘主人公的人格,对叙事并不太看重时,我们可以更多地学习第二首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