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天涯处处是故乡(散文)

精品 【流年】天涯处处是故乡(散文)


作者:红彤彤 童生,853.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4发表时间:2025-01-05 01:53:33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一条古老的民谚,它融汇在泱泱华夏儿女不息向上,永不停歇的生命追求之中,它是自古而来的,中华儿女为改变不尽如人意的生存环境,追求更美好的生存环境而存在于心海中一成不变的理念,它始终遵循着道法自然的生存法则。正是这一处世的理念和求生的法则,支撑了古老中华得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承先继后,披荆斩棘,开拓向前。
   我国悠久的历史表明,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至少发生过六次。从东汉末年的衣冠南渡,到清康熙年间东北封禁政策的解除,无论是避战离乱,还是自然灾荒;无论是政权更迭,统治者为力保江山“湖广填四川”的举措,还是老百姓自身的生存需求,无疑是这种人口的大迁徙,它是有利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民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生产力的壮大与社会经济的繁荣,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广泛交流与继承的,它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强劲推力。远的不说,单说改革开放这40多年来,由于人口管制政策的宽松,由于我国加速推进的城镇化运动,这新一轮的人口大迁徙,更把我们的国家迅速推向了以创新型经济为主的滚滚大潮中。
   40多年来我们所取得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让国人欢欣鼓舞,让世界叹为观止。于是乎北上南下,东征西迁,五湖四海广纳百川。为寻求自身更好的发展,为追求幸福的生活,为就业务工,全中国竟演绎了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四面迁徙,八方流动的伟大壮举。人人都如过江猛龙,天涯咫尺,寻求英雄用武之地;个个都是俊杰人才,深州赤县,寻找安身立命之处。只要此地留人,那我便因此放旷;此地不留人,我便拎起行李再走四方。只要留下来能同舟竞技,成功者就能落子无悔,适者生存。留不下来就只能等待时机,失利了就应头悬梁锥刺股,待东山再起。哪管你来自山南海北,哪管你操南腔北调。“来了就是XX人!”成了一句响亮又温馨的口号,而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纳天下人才的抢夺战在全国城市乡村,处处打得如火如荼。各地为发展自身经济甚至不惜血本,什么人才房,安置费,科研经费一码高过一码,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只要你手握金刚钻,那么你定能让他乡的工作和生活胜过在故乡的工作和生活,你这条强龙也能势压地头蛇。
  
   一
   天涯何处是故乡?故乡,若按传统词条的解释,它是一个人的出生地或长久居住过的地方。老一辈人或许对故乡的解释是单一的,那便是自己出生的地方,他们对故乡的情愫也是深沉而久远的。他们心心念念的是故土难离,他们痴心不改的是走遍天下难忘故乡。即使他们为谋求自身的幸福,用汗水浸润四面八方,用脚步浪迹天涯海角,但他们仍执念“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老一辈人讲求“安土重迁”,他们习惯了祖上因袭的山水田园,不管他们眼中的故乡是贫瘠的土地,苦涩的井水,低矮的茅房,他们大都不愿离乡背井东奔西走去寻找所谓的理想家园。他们唯愿自己世代祖辈居于斯,安于斯,在这片故乡的土地上开枝散叶,血脉传承。“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他们信守着故乡是心灵之根,故土是安身之魂的观念,无论外面的世界繁花似锦,对他们来说都无所向往。即便是迫于生活的窘迫,无奈于自身的困顿而必须远走他乡,暂别故土,他们也要捧一捧故乡的泥土随身携带,似乎远足万里浪迹天涯,故乡都会在他们身边。他们仗剑天下,游历八方,无论成功发迹还是穷困潦倒,对故乡的眷恋他们从未改变过。故乡的一山一水,故土的风俗人情早已刻进了他们的骨子里,融化在他们的血脉中。故乡永远是他们身居异乡的一盏心路明灯,照耀着他们前行的每一步足印。
   但年青一代对传统故乡的概念早已不同他们的先辈,他们淡漠了故乡的概念,他们并不眷恋父辈们世代延续而生活的故土家园。他们一心向往更大的城市,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他们希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他们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八荒天地只要为我所用,这里便是我的故乡我的主场,我的家园我的安身立命之处所。无所谓故乡不是故乡,在他们心中,故乡就是他们打拼天下的地方,故乡就是能够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地方。他们从来都是“梦里不知身是客”“反认他乡作故乡”。然而这正是新一代人对“故乡”概念新的进步的思想理念。今天的年青一代,他们才情万丈,视野广阔,目标长远,再也不会被他们的先辈局囿在所谓的故乡中,做那些他们认为得不偿失,甚至是消耗生命的营生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毛泽东青年时期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言壮语激励了当代青年的远大目标和雄心壮志。他们鹍鹏展翅,抟遥九万里,背负青天,俯瞰人间城郭,为的就是寻找适者生存的空间,为的就是寻找一展自身才华的远方,为的就是向他们的父母、他们的父老乡亲充分彰显他们在远离故乡的地方所取得的成功和荣耀。他们是国之栋梁,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是开拓奋进的一代,是托举中华飞跃世界先进之林的有生力量。
   其实并不恪守传统故乡概念,一心只追求光明与幸福生活的,并非只有年青一代。泱泱大国,济济人才,有识之士,普天之下都是他们毕生追寻的故乡。天涯何处无芳草,青山处处埋忠骨。对这些志在四方,用毕生的才华去追寻诗和远方的英才俊杰,故乡存在于他们的脑海中是一个极为广阔博大的概念,一个抽象的情感载体,一个远逝了炊烟的记忆符号。他们恪守的信念是听命于祖国的安排,哪里需要他们,哪里就是他们的故乡,哪里就是他们穷尽一生而为之奋斗的主场。这些活跃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精英人杰,他们有的从踏出故乡的那天起,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的怀怉。不是他们不思念故乡,不是他们淡忘了生养他们的那方故土,而是他们口中常说的第二故乡更需要他们的才华和力量,更需要他们的忠心和赤胆。更何况他们一生或戎马倥偬,南征北战;或天南地北政务忙碌,调动频繁;或肩负国家机密,科研重任在身,只能隐姓埋名。对这些英雄豪杰来说,"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所谓故乡,便是四海为家,天地为家,事业为家,奉献为家。故乡于他们更是远隔千山万水,远离家乡父母亲朋的地方。父母于他们也只能是远方的呼唤,梦里的相逢。他们何曾不眷恋故乡,他们何曾不热爱故土,但山河无恙,岁月静好,科学发展,祖国强盛,就是他们肩头的千斤重任,只要哪里对他们发出一声召唤,哪里就是他们需要奔往的故乡。
  
   二
   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理解和诠释的这种大而化之的故乡其实它已超脱了传统故乡的概念,而是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具体表现,第一故乡也好,第二故乡也罢,在这些俊杰之士的心中早已融为一个共同体而升华到了家国情怀的层面。我们常说的国家与故乡,其哲学的意义就是抽象与具象的辩证统一,是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故乡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国家则是故乡的载体,二者一脉相连。那些为了生存和施展才华抱负,漂洋过海走得更远且长期旅居海外的华人,他们在远离故乡的异国他乡,常常是用“故园”一词对祖国和故乡的共同称谓,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祖国和生育并培养他们故乡的真挚热爱和永久思念的情感。这种称呼的本身既体现了他们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但新一代旅居海外,甚至移民海外的年轻人与早年旅居海外的祖辈们就不同了。他们对“天涯处处是故乡”的认同感极强,在他们“人类共创的科学和传承的文化夲身并无国界”的思想认知里,无论是公费出国留学还是自费出国留学,无论是凭借一己特长在异国他乡打工谋生的,还是出国求职的,他们似乎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和故园情结。当然,他们中部分有学识有能力的英才俊杰,他们已属于人类共同的财富,他们早已在思想理念和个人情感上跨越了所谓家国的地域认知。他们早就凭个人才华和能力以极大的热情融入了异国他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个人财富自由,过上了令诸辈同行羡慕的好日子。而且有一些在自己生活幸福安康之后还把国内父母也接到异国他乡,和他们一起生活。但少部分人尽管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其实是常常不尽如人意,甚至是艰苦卓绝,但他们还总是对祖国对故乡,有种所谓“风雨如晦暗故园”的悲天悯人情绪,他们喜欢以偏见代替客观,往往吐槽自己国家的种种弊端,总是觉得故乡的月亮没有外国的圆,总是遗憾祖国的落后,故乡的贫穷。他们宁愿卑躬屈膝地生活在异国他乡,看不到自己希望的曙光,也不愿回到祖国,回到故乡以尽他们绵薄的青春和力量,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比在异国他乡要更有希望的锦绣前程。
   “身似浮萍向故园,云水飘遥心相牵,孤灯夜半摇风雨,月落乌啼霜满天。寄意寒星荃应察,海外热血荐轩辕,归途万里终有路,山河锦绣福寿添。”这是年尾岁末我一个远赴美国定居已十多年的老同学,他附在祝福我新年微信末尾的一首七言诗。正是看了他给我的那条长长的微信和这首说不上是伤感还是慰藉的诗,我才产生了涂鸦以《天涯处处是故乡》为标题的这篇散文。我这个老同学十多年前从内地一个地级市的教育局局长位置退休后应他女儿的强烈要求,移民去了美国高校林立的波士顿定居。他去美国后很长一段时日都表现出在那处异国他乡的种种不适,将美国社会吐槽了个底朝天。也难怪他这个土生土长的湖南人,顽固的饮食习惯,根深蒂固的故乡情结,满脑子传统的中华文化,就连他的口音都带浓重的湘乡方言的塑料普通话,又如何能习惯美国那地方的生活啰。他甚至觉得即使波士顿的汉堡包都比国内麦当劳肯德基的汉堡要难吃十分,更遑论美国其他的食品啦。他说他女儿居住在波士顿西南约14英里的Dover,这儿虽是个所谓的富人区,但这儿地广人稀,常常是嘴巴闭臭都找不到一个能说上话的人。尤其是女儿一家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去了之后,他和老伴整日里就如同坐班房。于是他们翻出从国内带去的老照片看,靠回忆国内的生活打发时日。然而不看不打紧,看了老照片,回忆往昔国内的时光,他们越发的难忘从前国内的那些珍贵岁月,那些亲朋好友,那些温馨甜蜜的往事,那些令人口舌生香的美食。往往他们唏嘘感叹,他们潸然落泪,他们追悔莫及,悔不该远离祖国,远离故乡来到异国他乡,过着几乎是暗无天日的寂寥生活。
   他的女儿看到父母这样的伤情,便联系朋友,奔走华人社区,把他们老两口送去社区的活动中心,让他们多些与华人沟通的渠道,让他们有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慢慢的他们才度过了很长一段的不适,渐渐融入了当地的社交圈子。但我这位同学因在国内一直是人之俊杰又长期身居领导岗位,发号施令惯了,下属也特别崇信他,他却一如既往,难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他只好一飞冲天,落脚故乡。但老伴女儿都远离自己身边,他又早已退休赋闲在家,且知识分子的清高秉性使他同样难以融入故乡的生活。在两难的生活处境下,他只好仍回到美国。至少还能和老伴女儿生活在一起。于是他在华人圈子里今日找人下下棋,明日找人聊聊天,但仍是游离迷惘,整日心神难安。他不像他老伴很快就融入了异国他乡的新生活,找到了她的精神寄托。毕竟他老伴是大学的音乐教师,弹得一手绝妙的钢琴,既是当地华人圈里歌唱队的钢琴演奏员又带上了两三个华人子弟为徒学钢琴,既充实又收入不菲,成功感满满。
   不忍心看父亲的孤寂失落而日益消瘦苍老,他女儿只好鼓励他把自家离住房较远的树林边一块朝阳的坡地开垦出来,种上四季的蔬菜,他这才终至找到了他所谓的新岗位,在异国他乡当起了“荷锄带月归”的菜农来。嘿,你还别说,他告诉我,在波士顿自己开垦的菜园子里,他似乎找到了故乡的亲切,找到了对故土的眷恋,找到了能够让自己安放精神和意志的处所。他说如今他春耕夏种秋收,除了冬天大雪飘飞,天寒地冻,他龟缩在家中,其余的海外生活,他都在自己开垦的菜园子里打发日子,消磨岁月。现在他的菜园子,四时的蔬果供应女儿家充足,还能够把多余的送给华人圈里的朋友。在收获的同时,他方才对异国他乡有了一种故乡般异样的归属感。每每他在微信里总是拜托我为他在国内买各式能够获得美国海关允许通关的蔬菜种子,快递给他。他在回我的微信中说,就连种子也有挑剔,我快递过去的一些蔬菜种子在美国的土地上就是生长不旺。这还真应了屈原“橘生淮南则为橘”的那句经典呀。
  
   三
   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钱学森是我国核工业的开创者,他的爱国精神或说他根深蒂固的故乡情结是令所有华人都为之敬佩的。作为世界级的顶尖科学家,他在美国既拥有辉煌的科学成就,也拥有崇高的社会声誉,1949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授予他为终身教授,他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美国也拥有了富足的生活条件。然而钱学森始终就心系着自己的祖国,始终就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始终就怀着一腔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始终就魂牵梦萦惦记着自己的故乡。钱学森的爱国情怀是和他父亲同出一辙的。当年钱学森的父亲,东渡日本就是抱着“兴教救国”的理想而去的,回国后他创办的“劝学堂”专门招收和培养爱国青年,激励他们投身民主革命,为光复中华的大业而鞠躬尽瘁。父亲的爱国情怀对钱学森的教育和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美国时,远在大洋彼岸生活优渥,事业进入顶峰时期的钱学森决定放弃在异国他乡所有的一切,他要回到祖国去,回到故乡去,将自己所学专长无私奉献给大洋彼岸那片生养他的故土,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才华。

共 1182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作者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关于故乡与人生追求的壮美画卷。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叙述,探讨了“故乡”这一概念在不同年代、不同人群心中的丰富内涵与变迁轨迹。文章开篇便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一古老民谚为引,巧妙地将这一朴素的生活哲理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追求更美好生活的生命历程相融合。在作者看来,这一理念不仅支撑着古老中华在历史长河中披荆斩棘、开拓前行,更在改革开放以来,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无论是因避战离乱、自然灾荒,还是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都促进了民族融合、生产力壮大与社会经济繁荣,成为我国社会进步的强劲推力。在对故乡概念的探讨中,作者细腻地描绘了老一辈人与年轻一代的不同心境。老一辈人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眷恋故土,即使身处异乡,也始终心系故乡的一山一水、风俗人情,将故乡视为心灵之根、安身之魂。而年轻一代则有着更为开放与进取的心态,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故乡的范畴,而是将能够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地方视为自己的故乡。他们怀揣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豪情壮志,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与未来。文中,作者还提到了那些为了祖国与人民的事业,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英才俊杰。他们或许长期旅居海外,或许在异国他乡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他们始终心系祖国,将祖国的需要视为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天涯何处无芳草,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豪迈情怀,将祖国与故乡的爱化作投身科研、报效国家的动力。在对故乡的眷恋与追求中,作者也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从长沙的童年记忆,到豫东的苦难岁月,再到深圳的扎根与奋斗,故乡的概念在作者心中不断演变与升华。深圳这座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城市,以其开放包容的特质,让作者找到了真正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成为了他心中真正的故乡。这篇散文,不仅让我们对“故乡”这一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引发了我们对人生追求与价值实现的深思。在这个时代,我们或许不再拘泥于传统故乡的界定,但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人类情感的永恒主题。让我们在追求个人梦想的同时,不忘初心,珍惜身边的每一份温情与美好,用爱与奋斗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文章文笔细腻,情感丰富,哲理深刻,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内涵深邃,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编者在此推荐大家赏阅。【编辑:沙场秋点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109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25-01-05 07:54:33
  编辑完齐宏先生的《天涯处处是故乡》这篇文章,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这是一篇关于故乡与人生追求的心灵之旅。文章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引,巧妙勾连起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与个体生命历程,让我深刻感受到,故乡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与情感归属。老一辈人对故乡的眷恋,如文中所述,是深沉而久远的,他们将故土视为心灵之根、安身之魂,哪怕身处异乡,也始终心系故乡的一山一水、风俗人情。这种情感让我想起自己的爷爷奶奶,他们年轻时离开故乡闯荡,但每逢佳节,总会望着远方,念叨着故乡的亲人与往事,眼中满是温柔与思念。故乡于他们而言,是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是灵魂深处永远的港湾。而年轻一代对故乡的态度,则让我看到了时代变迁下的思维转变。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故乡的范畴,而是将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追求梦想的地方视为新的故乡。这种开放进取的心态,让我联想到身边许多同龄人,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勇敢地离开熟悉的环境,奔赴大城市或异国他乡,只为寻找更广阔的舞台。在他们眼中,故乡是出发点,但不是终点,他们渴望在更宽广的世界里留下自己的足迹。文章中提到的那些为了家国天下、为了祖国与人民的事业,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英才俊杰,更是让我肃然起敬。他们或许长期旅居海外,或许在异国他乡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始终心系祖国,将祖国的需要视为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这种超越小我、胸怀大我的情怀,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故乡,是与祖国紧密相连的,是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的。读罢全文,我更加明白,故乡的意义在于给予我们情感的滋养与精神的指引。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怀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去书写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
2 楼        文友:红彤彤        2025-01-05 13:49:21
  首先要感谢敬业爱岗的编辑老师,点兵先生。不曾想我昨天下午才挂到流年的一篇拙文,老师立马就给编按了出来,面且对拙文的理解深刻而全面,评论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给了我许多深刻的启示,相信也会引领读者的阅读理解向更高层次发展,看问题的视野更加宽广而深邃。
   写这篇文章的原动力是我那位十多年前就移民美国的好友年前致我祝福的长长微信和他写下的那首诗。作为虽身居海外却时时心系故园的我的好友,和我一样是个传统却并不守旧的知识分子,故乡的情结根深蒂固,但我们又往往能豁达大度的跳出局囿于传统故乡的理念,合拍于新时代故乡的概念。不过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还是背离了传统的故乡,把自己后半辈子的光阴托付给了新的故乡。所以,我在涂鸦这篇拙文时,思维便大开大阖,情感也跌宕起伏,只是行文的主题始终突出在故乡不只是传统意义的出生地和长久生活的地方,故乡是适者生存的处所,没有地域的限制,而是天涯处处,是精神寄托,情感归属,既能够人尽其才,又能充满人生的希望之所
   。
   这篇拙文既把故乡定位在天涯外处,那么笔力所至便有些洋洋洒洒,纵横捭阖了。何况泱泱大国,悠悠中华的优秀子孙们对故乡的认知从来就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最切实际的理念和生存的法则。从古至今的人口大迁徙,就是避战离乱,抗击灾难,寻求发展,开拓前行最具实际的生存之道。因而故乡的概念就是在不断演变和升华之中大而化之的,不拘泥传统的界定,不被地域所限制。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的眷恋始终是华夏儿女最永恒的情感走向,只要我们永远留存一份热爱生活的情感,用自己一双慧眼和自己一双勤奋的双手,走遍天涯你都能发现并创造属于自己真真正正的故乡。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5-01-12 07:51:22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4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3-07 14:38:54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