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浪花】香港三文物(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浪花】香港三文物(散文)


作者:吴需荣 举人,3527.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25发表时间:2025-03-14 11:43:16

◎屏山邓族祝寿贺幛
   屏山邓族祝寿贺幛,就是住在屏山的一个邓姓家族使用的祝寿贺幛。贺幛非常精美,上面有南极仙翁、郭子仪、麻姑献寿等祝寿常见主题。屏山的邓族,是住在香港新界的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家族,是宋代时候迁到这里居住的,那时候这儿还隶属于广东。贺幛虽然精美,但成为国宝,唯一的理由是:它见证了香港的百年悲欢。
   贺幛诞生于1872年,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当时为邓族中的一个长辈祝寿而制作。到了1898年,清政府和英国签订勘界条约,整个新界租赁给英国。作为长期居住在这里的邓氏家族,保留了民族血性。当时,家族中邓蓉镜算是朝廷官员,想通过朝廷阻挡英军。事实上新界就是朝廷给洋人的,这样打算当然是痴心妄想,不可能实现。但是,朝廷放弃了国土和人民,人民却没有放弃自己的国家。报国无门的他,毅然号召周围村民,誓死不做亡国奴,召集了两千左右的农民,抵抗英军的入侵。两千拿着土枪甚至大刀的农民,面对坚船利炮的英军,当然是以卵击石。仅仅六天,这两千人就失败了,这次事件也被称为六天战争。英国港督府对事件进行了严厉的处置,在邓家旁边专门设了警署用来监督邓氏家族,并把邓家人全部召集,进行训斥,让他们保证不再出现类似事件。训斥的照片传了下来,在港督身旁,赫然挂着这个贺幛。训话结束后,贺幛也作为战利品被港督收去。曾经充满邓家人欢乐喜庆的贺幛,成了香港人屈辱的见证。
   六天战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中国人的血性。特别是在政府指望不上,力量相差悬殊的时候,为大义而不计生死的民族魂,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白山黑水间的抗联,几乎是在绝境中维持,他们或许不能给关东军太多打击,但是,他们的存在就意味着在东北中国人民的反抗还存在,东北人没有屈服。国民党几个元老在提到抗日时间时,大家公认从1931年开始,但林森意志坚定的说道,清政府从1895年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中国人林森抗日从那时起!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昭示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意志。不管我们是不是绝境,不管我们能不能成功,但我们是中国人,就要抵抗外族的入侵,这是中国人骨子里流传下来的血性。
   新中国站了起来,更强了起来。强者,自有其说话的分量。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打过美国,对抗过苏联,揍过越南和印度,甚至还没统一时就炮轰过英国的军舰,铮铮铁骨傲然挺立。据说,邓公当年和铁娘子谈判香港问题时,邓公明确说,主权问题不是个可以谈判的问题,我们谈的只是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如果谈不拢,我们自己解决。这么强势的话,让以强势著称的铁娘子脚都一软。果然,不到百年,中国毫无争议的收回了香港。在收回香港以后,邓氏家族旁边的警署成了邓家的家族博物馆,里面的第一个藏品就是从港督府取回的贺幛。这是何等酣畅淋漓的痛快!国家的强大,也让贺幛重新焕发出光彩。后来香港历史博物馆成立,邓家将这幅记载了百年中国的耻辱和光辉的贺幛无偿捐赠给了港历博。
   都说香港没有文物,错了。香港不是美国,香港从来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华夏文明五千年,香港也就是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只是英国港督控制香港时,出于政治需要,不去探究香港的历史,像六天战争这种事更是提都不会提。事实上,香港和大陆的血脉联系根本不会割断,香港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气节从来没有消失。
   历史,可以被掩盖一时,不会被掩盖一世。这幅蕴含着香港邓家血泪史,蕴含着香港百年兴衰史的贺幛,告诉了我们,香港当年存在过六天战争,存在过中国人对英国人入侵的反抗,存在过中国人视死如归的自救,这一切,都值得我们铭记。
  
   ◎齐风六篇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里面又以国风部分为佳。所谓国风,实际上就是先秦时期各个国家的民歌。这里的齐风,就是指齐国地区的民歌。诗经共计三百零五篇,其中齐风十一篇。这里的齐风六篇,与普通诗经不同的,是这六篇都带有绘画,为宋画家马和之所绘。马和之当时为诗经中所有的篇章都画了画,所以共计也是三百零五篇,很可惜的是,如今这些篇章已经散佚各地,香港现存齐风六篇。
   为诗作画并不难,难的是,将诗三百全部作画。虽说诗三百,每首都不一样,但有的主题是类似的,画出来的效果也差不多,可以想见,马先生要画好画,首先要精读诗经每首诗,找出各自的特点和不同之处,才能紧扣诗意而作画,还要在每幅画作中体现本诗的特色。所以,如果整幅画作能流传下来,该是怎样的文学、书法、绘画集于一体的宝贝。看到这六幅画作,先是诗,后是画,颇有点看连环画的感觉,对吸引一般人阅读诗经是大有好处的。但是,连环画不再连环,诗三百只剩了六首,真可惜了马先生的心血。不知道这些作品可不可以再聚首,哪怕能找到的现存于世的再聚首,想来都是煌煌盛事。当然,很难。
   说到这些作品,又是溥仪皇帝当年做的混账事。正是他,将这些作品以赏赐的名义散入民间,实际上是变样贩卖捞取个人好处,从而让国宝流落各地。不出意外的,辽博也有,因为伪满洲国在沈阳,很多书画也被他带到了沈阳。齐风六篇当年其实已经流落国外,是香港的刘作筹先生回购后,捐给了香港艺术博物馆。都说香港是国门,确实是,对国宝而言香港也是国门,很多国宝都是通过香港流出国外,又有很多国宝通过香港流回国内。在这一来一回之中,很多香港的有识之士,就尽自己所能,能买一件是一件,能留一件是一件。
   令人钦佩的是,虽然香港流落在外近百年,香港人的民族心真的并未改变,他们牢记自己是中国人,和中华文化同宗同脉,在香港回归祖国后,这些个人收购的国宝基本上都无偿的捐献给了香港和内地的各大博物馆,其中就有《韩熙载夜宴图》《五牛图》等这些举世知名的国宝。
   记得当年圆明园的兽首,也有两个是香港赌王何鸿燊先生购得,无偿捐献给了祖国。真的很奇怪,这些爱国行为都是确确实实的存在,为什么还有跳梁小丑煽动香港和大陆的对立情绪?几千年的血脉联系,仅仅离家不到百年,就忘记了家人?事实上也不存在啊,香港人的爱国情,在文物回归的路上展露无疑。
  
   ◎李小龙黄色战衣
   李小龙黄色战衣,是李小龙拍摄最后一部电影《死亡的游戏》时所穿的衣服,后来成为李小龙的象征,很多致敬李小龙的影片中都有李小龙穿黄色战衣捏鼻子的桥段。
   李小龙是演员,是中国第一个在好莱坞立足的演员。但是,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一个演员的身份,而是变成了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他是第一个把中国武术带到世界的人,是真正让西方人认识中国功夫的人。李小龙之前,西方人认为中国是东亚病夫,因为二战中中国军人对日本人拼刺刀的战损比太高了,一对一根本不是对手,往往要死几个人才能拼杀对方一人;体育竞赛等更与中国无缘。
   李小龙横空出世,真实的和西方人同场竞技,用自己的速度、力量征服了西方人,让西方人惊呼中国功夫的不可思议。李小龙之能取得如许成就,绝不是偶然的。徐克总结了他的几个特点:1、真实。在他之前,香港的动作电影也是程式化的,是假打,像我们的戏剧舞台。只有李小龙,坚持拳拳到肉的真实格斗,为此还和导演起了冲突,差点被踢出影艺圈。这不奇怪,你试试在京剧舞台上用真刀真枪对砍试试,谁敢和你演戏?当然要把你赶下舞台。但这样肯定好看啊,观众喜欢。李小龙以自己的坚持,改变了中国动作电影的沿袭,给了观众最真实的观感和体验,从此香港的功夫电影蔚为大观。2、兼收并蓄。所有有成就的大家,都不会囿于成见,任一己之私,举一孔之见。李小龙亦然,他学习了中国很多种拳法,当他来到国外时,又学习了空手道、柔道、跆拳道等武术,将各种武术的精华融合在一起,创立了自己的截拳道。更了不起的是,他没有宝珠独珍,而是以开放的心胸,将截拳道毫无保留的教给了西方人。截拳道以真实、实用为宗旨,没有花拳绣腿,都是干货,所以从创立之日起就风靡西方,美国从西海岸到东海岸,几乎到处都是学习截拳道的人。3、勤奋。李小龙是武痴,兴致到时不管手头在干什么都会放下来耍两手,对跑步、俯卧撑等锻炼更是热衷。正是坚持不懈的锻炼努力,他的爆发力简直惊人,一拳把一个大胖子打到几米开外不成问题。李小龙的成功,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功,从此老外迷上了功夫,神化了功夫,神化了中国人。再加上中国国力的逐渐强盛,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中国文化。李小龙凭着一己之力,将中华文化带给了世界,为后来的成龙李连杰打开了国际化的大门,从他开始,中国和西方可以平等的进行文化交流了。
   香港选择这件战袍作为国宝,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为了纪念上世纪末的香港流行文化。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不足百年的英国统治时期,自然让香港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而千百年来的中华文明传承,又让香港拥有着中华文明的根。两者的结合,形成了香港独特的流行文化。上世纪末,香港的流行文化成为风靡一个时代的符号,从唱歌、选美、影视等各个方面影响了大陆、影响了东亚乃至全球。在这股流行风中,选美、服饰、舞蹈等文化外壳,明显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但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黄霑的音乐、邓丽君开始的流行歌曲,无不具有着中华文明的内核。特别是集大成的文化载体——影视,基本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在西方文明外衣下的再现。在这个浪潮中的演员歌星,有的至今还活跃在舞台片场。当然,这个浪潮也离不开李小龙的带动。
   香港的流行文化,不管将来是衰落还是复兴,都改变不了曾经辉煌了一个时代这个事实。李小龙的这件战袍,成了这个辉煌时代的印迹,香港人希望大家记住的不仅仅是李小龙,还有这个香港的流行文化时代。
   斯人已逝,战衣犹存。一代巨星的陨落是个悲剧,但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他电影中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精神,还有自他开始的一代流行文化的繁荣,都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那是香港的精神,更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共 39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香港是现代化大都市,在我的印象中以金融经济,国际贸易,现代科技等先进前沿为先,可能历史并不悠久。但看了老师的文章,有了另一方面的认知。本文把香港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联系展现出来,使读者对华夏文明更加敬仰。屏山邓族祝寿贺幛,就是见证香港历史,颂扬中国精神的珍品。《诗经》中的齐风六篇,客观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诗书画的国风宝藏在香港得以传承,令国人欣慰。李小龙黄色战衣,虽属近代,但其影响力以及在世界知名度非常高。也呈现出香港的开放和先进性。通过文章叙述,凝聚了香港归属祖国大家庭的华夏民心,感叹历史与文明的璀璨。文章笔法平实却意义深远。感谢赐稿,推荐共赏。【浪花诗语编辑·望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14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望雪        2025-03-14 11:46:35
  文章主题深远厚重,没有用其它主旨之外的多余篇章,使作品严谨而有力。欣赏佳作,祝创作快乐。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