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丁香】吆喝声(散文)
前天晌午,我在老家门口与邻居们围坐一处,沐浴着初春暖阳,闲聊着村里的琐事家常。忽然,街上响起“换油来……菜籽油……”的吆喝声,由远及近,一声接着一声,朝我们这边传来,最后停在了跟前。我抬眼望去,只见一辆轻卡货车,车上装着标准计量(20斤、10斤装)的塑料壶、装满小麦或玉米的蛇皮袋子、电子台秤等。驾驶室顶上,安装着一个电喇叭。司机从车门的窗子探出头来,脸上挂着笑意,挨个问道:“油吃完了么?”看这热络劲儿,他和邻居们显然都很熟悉。一番交谈后得知,司机是乾县人,长期在这一带走村串乡,以换油为生,日子久了,和村民们自然就熟络起来。
时光悄然流逝,看着车顶上的喇叭,听着那洪亮的声音,记忆深处的闸门悄然打开。那些随着岁月远去的吆喝声,曾伴我们成长,如今虽已渐渐消逝,但过往的一切却仿佛就在昨天,依旧历历在目。
“鼗鼓街头摇丁东,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南宋画家李嵩的这首诗,生动地描绘出货郎肩挑担子,走街串巷,摇鼓叫卖招揽生意的情景。在我的记忆里,街上时常有小货郎的身影。他们肩挑货郎担,里面装着各种日用小百货,手里拿着一面直径约15公分的小鼓,鼓把长约20公分,鼓的两侧对称系着10公分左右的绳子,绳头系着小圆珠子,这便是人们所说的“拨浪鼓”。货郎一手扶着扁担,脚步晃晃悠悠,一手摇着拨浪鼓,“嘭嘭嘭”的声音随之响起,边走边摇边吆喝。为了生计,他们不畏寒暑,奔波他乡,真可谓“一根扁担走天下”。小孩子们总是追着货郎,从村东跑到村西,从村南跑到村北,围着货郎担子叽叽喳喳闹个不停。这不仅为货郎聚集了人气,也向村民们宣告了货郎的到来。那时候,这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给日用品匮乏的农村带来了便利,传递着生产生活的信息,让落后的农村有了交流的机会,也为村民们打开了了解外面世界的一扇窗。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政策逐步放宽,生产队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也开始种植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以增加集体收入。一些条件较好的生产队种了西红柿、甜瓜、黄瓜、豇豆等瓜菜。由于当时运输条件有限,最早是用水担挑着去卖。我依稀记得,邻村有个老汉,腿脚不便,走路一瘸一拐。他担着两笸箩西红柿,左手拄着拐棍,边走边喊:“卖西红柿来……”声音洪亮,十分清晰。小孩子们跟在后面,模仿着老汉走路的样子,学着他吆喝的声调。有些胆大的孩子,会从老汉后面的笸箩里偷偷拿个西红柿,转身就跑。等老汉艰难地转过头去看时,却又一切正常,于是他便继续放心地向前走,边走边吆喝,继续着他卖西红柿的营生。
社会不断发展,架子车逐渐解放了农村的劳动生产力。农民卖菜卖瓜的方式,从最初的担担子,到后来担担子与架子车并用,再到用架子车卖菜、手扶拖拉机卖瓜。他们走街串巷,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成了乡村吆喝声的主旋律。“卖菜来,黄瓜葱走亲戚”“卖瓜来,红瓤西瓜又香又甜”,声声叫卖,让人听了直咽口水。各种叫卖声接连不断,一个接着一个在人们耳边响起,成为乡村街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夏天,太阳散发着微微的热气,农村街道的土路上蒸腾着一股热浪,知了在枝头“吱呀吱呀”地叫着。农家的小院大门大多敞开着,照壁前的月季花、一串红被晒得没了精神。老人们在门楼下打盹儿,小孩子们却永远精力充沛,他们三三两两凑在屋前的阴凉处,摔纸包、抓石子、逗蚂蚁,玩着农村孩童特有的游戏。
这时,街上传来“雪糕……冰棍儿……”的吆喝声,这无疑是盛夏里最美妙的旋律,也是孩子们的最爱。声音由远及近,孩子们一听到,便快步跑到街上。门楼下打盹的小脚婆婆也赶忙揉揉眼睛,急忙跟在孙子后面,生怕孩子摔着,嘴里还喊着早已跑远的孙子。孩子们很快就把那个用自行车驮着白箱子的人团团围住,递上一毛硬币:“叔,买冰棍儿。”拿到冰棍后,孩子们顾不上进院门,就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先舔一口解解馋,然后慢慢吸吮,生怕这美味一下子就没了。那时候,吃冰棍可舍不得咬着吃,而是放进嘴里,一点一点地咂着,看着它慢慢变小。那冰凉甜美的滋味,承载了孩子们整整一夏天的快乐和满足。
冬春时节,农闲之时,有些手艺人就拉着架子车,或者担着担子,带着自己的工具,走村串户,靠手艺赚钱养家。有绱鞋补鞋的、爆米花的、修锅补胎(架子车内胎)的、打席箍瓮的,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满足着农村生产生活用品修修补补的需求。邻村有个郭师傅,一到村子就摆好工具,扯着嗓子喊道:“钉鞋补鞋来……修理马达焊飞机……”这独特的吆喝声,引来了众多围观的人。孩子们围在郭师傅的摊位旁,嬉笑打闹,继续着他们的游戏。大人们则把家里需要修理的锅碗瓢盆、鞋子(雨鞋)、水桶等拿给师傅修补。有的蹲在旁边等着,有的约好时间再来取,这要看送来修补的物件情况而定。特别是补雨鞋(也叫糊泥鞋)和焊碗(洋瓷碗)漏水的,主人一般都会守在摊位前,生怕出什么差错。等碗焊好、泥鞋糊好后,主人会从自家屋里端来半脸盆水,把修补好的物件放在水中当场测试,确认没问题后才付钱拿走。
那时候,农村相对落后,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上,家里的家具和生活用具都是修了又修,长久使用。架子车内胎漏气了,拆下来补一补;碗盆、洋瓷茶缸(搪瓷茶缸)、老人用的烟锅漏了,就用小焊(一种焊接方法,工具是风箱、炉子。在风箱出风口与炉子之间连接一个通风管子,将焊铁放在炉子上烧热,先用焊铁蘸一下松香水,在漏点处擦一下除污,再将烧热的焊铁在焊锡上熔一下,将熔好的焊锡置于漏点处即可;需先把焊物的漏点用钢锯条或铁锉锉一下除锈)焊一下继续用,就这样维持着家庭日用品的正常使用,保证不缺不漏。
改革开放推动着农村市场经济不断繁荣,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家庭生活用品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就拿灶用面盆来说,从泥瓦盆、搪瓷盆、铝盆,到现在的塑料盆,各种多元灶具不断更新换代,农村的市场配置也焕然一新。上世纪八十年代,铝锅、铝盆等铝制品灶具凭借轻便、耐用的优势,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厨房。农村还出现了露天的铝制品作坊。工匠们拉着一辆架子车,车上装着风箱、炉具、石砂、煤炭、模具等制铝工具,在村子里找个合适的地方支起炉子开工。村民们把家里用坏的铝勺、铝壶等拿出来,让工匠熔炼成铝液,再制成铝勺、铝锅等实用灶具。我自己就曾受益于此,我在一家汽修店要了一个北京吉普车修车时换下来的缸盖,拿到摊位上。我给师傅拉风箱,师傅把砸碎的铝块一块一块地放入熔炉。等铝块熔化后,将滚烫的铝液倒进放在砂石中的模具里,冷却后制成了平锅(也叫倒铝锅)。当时,这平锅专门用来在蜂窝煤炉子上烙馍,到现在还适用于燃气灶,简单又实用,我还一直在用。
如今,日子越过越好,超市随处可见,网上超市更是触手可及,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购物变得方便快捷。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的吆喝声,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声调,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群体。换油的、收破烂的、换零碎的、卖煤的、收粮的……他们开着三轮车、蹦蹦车、小汽车、摩的、摩托车,从最初的大声吆喝,到现在用喇叭宣传,活跃在农村市场,繁荣着农村经济,填补了竞争市场的实体空缺,也给为数不多的守村人带来了欢声笑语。
儿时,那一声声在味蕾期盼中飘来的吆喝声,是故乡独有的符号和歌谣。它们走街串巷,自成曲调,悠扬绵长。那声音自然、纯朴、厚重,宛如农村夏日雨后泥土的清香,带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夹杂着勤劳农民的汗水,扑面而来。那声音又似一枚历史的符号,记录下我们成长路上一段别样的回忆,伴随着一代代人成长,让那些清苦的日子充满了情趣,不再漫长。
吆喝声声,情谊悠悠,难忘那走街串巷的吆喝声,难忘那奔波忙碌的货郎!愿如今平坦街道上的喇叭声满含诚意,愿那穿梭往来的车辆生意兴隆。
(原创首发)
感谢老师倾情编辑,敬茶。
杏花语张培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