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浪花·梦想】人生唯有半超然(赏析)

编辑推荐 【浪花·梦想】人生唯有半超然(赏析) ————读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作者:吴需荣 举人,3827.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8发表时间:2025-05-16 22:10:16

苏轼少年成名,被皇帝钦定为宰相之才,正待他大展宏图之际,不幸家中生变,父亲去世,依律要丁忧守制。在他过了丁忧期回到朝廷以后,朝廷已经是王安石新党执政。他在赴京途中看到新政的诸多弊端,于是提出反对意见,从而被执政的新党视为旧党而不得重用。于是他自请外放,陆陆续续做了多年的地方官。此词就作于这段时期,苏轼时任密州知州。当时,乌台诗案还没有发生,苏轼虽未在朝中任职,但名气还是很大的,而且那时的司马光等旧党人士还是和他有来往的,所以他对朝廷虽有不满,但还是积极向上的,因为他对未来是有理想有期盼的。这时候的苏轼,正和我们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都是处于对现实有所不满,但又有所期盼的状态,所以,工作会认真完成,平时会发发牢骚,又会劝劝自己,告诉自己世间哪得多如意,万事只求半顺心。
   密州,处于山东地区,当地经常发生旱灾。苏轼在此任地方官,是一方父母,自然有护佑一方百姓之责,于是他兴修水利,也会依旧例求雨。苏轼的工作是认真负责的,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写到“为报倾城随太守”,正说明了他当时受全城百姓追捧的盛况。从那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密州的工作生活总体上还是很愉快的。作为文人,喜欢修建自己的饮酒赏景之地,像欧阳修就在扬州修建了平山堂,苏轼也在密州修建了超然台,这个名字还是他弟弟苏辙取的,当然很合他心意。苏轼苏辙这两兄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才子,又感情很深,故而相互知心是肯定的。在一个暮春时节,苏轼登上超然台,赏景饮酒赋诗,就有了这篇词作。
   词的全文是:“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首词是典型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苏轼登上超然台,自然是想在台上观赏美景,是想偷得浮生半日闲,是想不管纷纭俗世超然物外的,这本也是苏轼建台的宗旨。苏轼看到了什么呢?春天还在,微风细柳轻拂。护城河春波荡漾,满城花开灿烂。最妙的是,天上下起了烟雨,形成了一片雨幕,让千家万户百姓的家看起来黯淡了些。这是苏轼看到的景,如果能结合他的工作背景,就应该知道,这不仅仅是景,更是他的愉悦之情。因为密州长年干旱,雨水稀少,苏轼还经常干求雨的事,所以看到连绵的春雨,他自然想到了千家万户受到春雨的恩泽。烟雨暗万家,说明苏轼尽管是登台想超然物外,但实际上并没有忘记他太守的职责。这就是人生,无论干什么都不可能完全不顾自己的现状,生活从来没有真正脱离实际的超然。
   下片写情。正值寒食节后,自己酒醒了,开始感慨了。为什么感慨?寒食之后就是清明了,清明节时中国人都要回家祭祖的,自己客居在外,无法回家,当然会兴起思乡之念。还有,刚欣赏了暮春时节的美景,中国文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伤春感触,遇到美丽的春天就会感慨时光易逝,韶华难再,所以自然也有岁月如流,功业未建的感慨。这又自然会联想到他自己是钦定的宰相之才,却不得不只任一个地方官员,壮志难申。这就是他的咨嗟。但是,苏轼就是苏轼,是有着旷达的心胸的,他没有描写这些感触,没有写自己的种种不满和不如意,而是反其意而作,写自己如何旷达的排遣这些情感。这些不如意,说多了也没用,还不如不说,更要用某种方法解决。不是思乡吗,那就不要多想,不要见家乡的老朋友,甚至不见家乡的物品,眼不见为净。苏轼知道,人在忙碌时便不会多想,所以要用事情填充自己的时间,便用新火烹新茶。煮茶,是需要长时间静心观察才能成功的,于是苏轼成功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寒食节禁火,所以节后点起的火是新火;新茶是指清明之前的茶,都是应景的事物。正因为应景,所以作者很自然想到“诗酒趁年华”。无论是写诗,还是喝酒,都要趁着大好时光。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呼应开头,可以这样说。但我更认为,这就是作者这个时候水到渠成的真实感触。
   苏轼的旷达是在表面的,而他的内心明显是有着愁思的。这是他,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面对愁思,李白是喝酒,举杯消愁;李煜秦观是纵情投入,感人肺腑。但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根本无法真正消去愁思;而愁思点点深如海,虽然感人至深,但自己更走不出愁思的海洋。当然,也有像陶渊明这样真正的隐士,带有归隐性质的远离愁思。事实上,我们更多的普通人,做不到陶渊明,因为陶渊明事实上放弃了很多;当然也不要学李白或者李煜,那样只会让自己走不出来。我们应该以苏轼为榜样。愁思来了,没关系,不要多想,想想手头可以做的事,将思绪转移到另一方面。人不可能永远超然物外,也不可能永远顺风顺水,当然更不可能永远多灾多难,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有着超然的情怀、达观的心态去处理碰到的事情,也就是人生的半超然。正如苏轼所说“诗酒趁年华”,喝酒是享受,写诗是努力,在美好的年华里,在人的大好时光下,不能一味享乐,也不能一味辛苦,要以出世的态度干着入世的工作,以超然的态度面对现实的不如意。更进一步,其实人在得意时,也应该保持半超然的态度,不能得意忘形,才会长久。
   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所以唯有半是入世半是超然,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叶韵一曲《望江南》,记易逝韶华:春江暖,风动柳枝斜。画栋雕梁梁上燕,烟波流水水边花。隔岸是人家。初睡起,对酒漫咨嗟。红袖添香加鼓瑟,翠巾拂帚并烹茶。一曲唱韶华。

共 21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曲《望江南·超然台作》写尽了苏轼的人生感慨和命运多舛。本是国家栋梁将相之才,却远离朝堂,蹉跎岁月,做着小小的地方官吏。满腹经纶无法施展,报国为民难酬壮志。但苏轼是旷达的,他一生之中遭受了太多的不公和磨难,他都能顽强应付,从容面对,面对政敌的打压和仕途的乖蹇,他都能笑谈风雨,狂放不羁。他有一首诗总结他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一生都在贬谪的路上。《望江南·超然台作》是他较早的作品,文中也可看出苏轼恬淡的志趣,超然的本性,在这个鱼龙混杂的世界,苏轼的处事哲学还是值得我们品味学习的。作者读诗深入字里行间,用心品味,感悟深邃,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认知和思维。感谢来稿,祝写作快乐!【浪花编辑:美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5-17 11:11:34
  苏轼这般入世的情怀与出世的智慧,恰似超然台畔永不干涸的春水,映照着华夏文明最动人的精神倒影。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