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萌芽(散文)
我喜欢在自己家附近的小河边散步,小河两岸种植着一棵棵柳树,以及白玉兰红叶李等树。当今年2月底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许多光秃秃的柳枝上,竟然萌发出了新芽,新芽嫩绿,像一串串绿豆,密密麻麻地挂在枝条上。我很是欣喜,因为柳枝的萌芽,说明大地正悄然复苏,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即将朝我们走来。
萌芽在自然界是非常重要的,在植物学里,它是生命周期中的一个开端,象征着新生、希望与活力。小时候,我对萌芽只是出于好奇,看见过母亲春节前,取一些黄豆浸泡在水里,再拿一块纱布盖着,没几天,全家就吃上了嫩嫩的黄豆芽。成年了,40多岁时,我曾经利用业余时间,在园林学校学过一年的园艺,园林老师在给我们上课时,首先上的课,就是植物的萌芽。从植物萌芽的细胞分生分化,到植物萌芽的土壤与温度等等,给我们整整上了9节课。
植物的萌芽有两种,一种是叶芽,一种是花芽,叶芽长出的,自然是绿油油的叶子,而花芽无疑是今后各色的花朵。然而,植物的萌芽,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这就是土壤与温度所创造的条件。譬如你将一棵名贵的兰花,种植在缺乏湿度的干燥环境,它不仅不会发芽,而且会慢慢死掉,因为兰花不仅需要适合的土壤,而且更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低了不行,高了也不行。我年轻时,播种过一棵名贵铁树“白鳞”铁的种子,“白鳞”铁树的种子,比杏仁核还要大一圈,外壳很硬。根据要求,我先对外壳进行了处理,然后将它埋在沙土,等待它的发芽。然而等了2个多月,直到高温季节,也没见它发芽,我只得将种子挖出来察看,可这一看,让我吃了一惊,因为种子已经高度腐烂,指望它发芽已经不可能了。后来我请教了一位懂行的花匠,他说,一方面,你没对沙土进行消毒,另方面,你光知道提高它的温度和湿度,却忘了给它通风,造成种子一直闷在湿漉漉的环境中,不烂才怪呢!于是我吸取教训,于第二年5月初,又播种了一颗“白鳞”铁树的种子,按照花匠关照的话,进行一系列操作,6月中旬,它终于破土而出,萌发出了嫩芽,我当时非常兴奋,不亚于得了某项大奖。
植物的萌芽,让我想起于漪老师。前些年,党和政府授于于漪老师“人民教育家”的光荣称号,之所以授于她这么高的荣誉,是因为她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于漪老师的教学,就像对待植物的萌芽,她从不对学生说“你真笨”“你没用”这样的话,在教学上非常耐心和细心。她曾经说过,种子与种子之间存在着差异,即使是同一类的种子,有萌芽快的,也有萌芽慢的,要区别对待,在教学上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搞“一刀切”。于漪老师在初中当班主任时,带过许多老师不要的一些“差生”,他们中有经常逃学的、有偷窃的、也有打架的,在她苦口婆心的教育、和循循善诱的教学下,这些“差生”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走上了正道,有的还考上了大学。
很多人都认为萌芽在春天,其实不然,只要给予适合的土壤、水分,以及足够的温度,其他季节也能萌芽。植物的不同,决定了萌芽时间的不同。多数植物的萌芽,确实是在春天,但一些仙人掌类,却要到6-7月份才能萌芽,梅花更是要等到天寒地冻时,才能萌发花芽。植物如此,人也是这样。有的人从小就聪慧过人,有的人却要到成年才有悟性,甚至有的人要到晚年,才能显露他的聪明才智,成语“大器晚成”,或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从植物学上来说,萌芽不限于种子或者新枝,只要培育得当,老枝条,甚至残枝病枝,也能爆发出新的活力。
我在学习园艺的后期,有一次,园林学校的老师,提着一袋树枝上了讲台,这些树枝,都是从银杏树砍下来的老枝条,在这些枝条中,既有病枝条,也有虫害过的残枝。当老师将这些枝条,发放给我们学员,要求我们拿回去扦插发芽,一个月后交作业。我们学员都有些吃惊,因为谁都知道这些枝条早已不能扦插期,根本发不了芽,这作业怎么完成?老师似乎看出了我们的为难,他笑笑说,按常规,这些东西确实不能扦插,不能扦插也就发不了芽,这就是知识的难点。但我们不能老停留在书本所学的知识上,要敢于去实践,实践才能证明它究竟能不能发芽?说着,老师又从包里取出一只玻璃瓶,里面竟装着一根长了根须发了芽的枝条,而这根枝条的树皮裂纹很多,伤痕累累,我估计至少已有3年的树龄。有了参照物,我们学员也就有了信心。我回去后,给这根枝条进行了必要的修剪,仅留下一个待发芽的茎节,然后找来盆和沙土,将枝条插了进去,在完成后,又给它盖了一个透明罩,这样既能保温又能保湿,提高老枝条的生根发芽率。然而,事与愿违,苦苦等了一个月,这老枝条根本没长根,也谈不上萌芽。到了交作业的那天,我只好交了白卷,与此同时,班里所有的同学,跟我一样,没有一人能完成作业。老师给我们分析原因时,意味深长地在黑板上,写下了7个字:“超常规控温控水”,接着,又给我们教授了超常规控温控水的方法,我们这才恍然大悟。确实,想让这些老枝残枝生根萌芽,就必须要掌握一套新的方法,不能死板。后来,老师又重新给我们布置了作业,我拿着这些老枝条回家,严格按照老师所教授的知识,进行了扦插,精心管理,果然,3个礼拜后老枝长出了根,萌发出了新芽。
园艺学习结束,时隔20年,我又参加了社区的一个陶笛艺术学习班,学员都是小区的中老年人。陶笛是一个古老的乐器,是用陶土烧制的,呈羊角形状,属于易碎品,不好捧又很难学,如果不小心就会摔坏。我从小有吹奏竹笛的基础,所以没过多久,就掌握了陶笛的初中级技巧,并且和其他学员,参加了多次的公益演出。有一次演出后,孙老师和我商量,想让我和另两位学员,跟他到一个“阳光之家”当助教,我当场谢绝,因为我知道自己只是个草根,虽说掌握了一点吹奏技巧,但还不足以给别人当助教。孙老师见我不肯,忙跟我解释,说,他是受某街道“阳光之家”邀请,到那儿给残疾孩子教陶笛的,一个人可能教不过来,想请我们帮忙协助。听老师这么解释,我也就答应了下来。然而,当我们到“阳光之家”,和孩子们见面时,我傻眼了,这些残疾孩子,竟然是一些智障孩子,多数得了“唐氏综合症”,大一点的16岁,小的才7岁,男孩女孩都有,我这才明白孙老师,让我们给他当助教的用意。
给这些智障孩子教陶笛,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她)们的智商很低,且一刻不停地在教室里嬉戏打闹,根本听不进孙老师的讲课。仅上了两节课,我和另外两位助教就没了信心,认为这样教下去。,简直就是对牛弹琴,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孙老师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这些孩子只是暂时没有开窍,只要我们找对路子,经常改变教学方法,他们迟早会掌握的。于是,他对我们3位助教,又重新进行了分工,将一个大班分成了小班,每人教10个孩子,分别安排在3个教室,孙老师则做重点教学。试下来,这办法果然有效,慢慢地,这些孩子没了嬉戏打闹的现象。然而,教学质量仍然没有提高,原因在于我们面对的,毕竟是一群智障的孩子,接受能力非常有限,他(她)们要么按不住孔,要么无法吹出一个准音,甚至有的孩子,无缘无故将陶笛摔坏。面对这种情况,孙老师又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让家长也参与进来,既教孩子也教家长,让家长和我们一起带动孩子。于是,家长参与进来后,我们共同手把手,不厌其烦,一遍遍地指导这些智障孩子。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教学,这些智障孩子慢慢地学会按孔了,也能吹奏出简单的音符了。在这基础上,孙老师和我们又加码,教他们如何掌握节奏,和灌输一些简单的简谱知识,就这样,这些智障孩子,终于能吹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来了。
5个月后,学习期满。有一天,当这些智障孩子,站在某小学礼堂的舞台上,吹奏起《世上只有妈妈好》和《女儿情》时,整齐的节奏,悦耳的陶笛声,让台下的观众将掌心都拍红了,很多人都说不可思议,歪瓜裂枣的人也能吹陶笛,简直就是奇迹,更有不少智障孩子的妈妈,激动得泪流满面。
那天,我也感触颇深,因为孙老师给智障孩子上陶笛课的教学方法,让我又一次想起了植物的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