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帝王小说】旧院(特别推荐)

绝品 【帝王小说】旧院(特别推荐)


作者:付秀莹 秀才,200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668发表时间:2011-01-13 22:02:33
摘要: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旧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为什么叫旧院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过。当然,也许有一天,我想了,可是没有想明白。甚至,也可能问了大人,一定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我歪着头,发了一会呆,很快就忘记了。是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树,掏蚂蚁窝,粘知了,逮喇叭虫。这些,是我童年岁月里的好光阴,明亮而跳跃。我忘不了。

【帝王小说】旧院(特别推荐)
  
   【八】
  
   那时候,村子里已经渐渐有了不一样的气息。新鲜,诱惑,蠢蠢欲动。田地都分到了各家各户,再也没有了生产队。生产队。或许没有人知道,我,一个乡村长大的女孩子,对这个词怀有怎样的一种情感。直到现在,多年后的今天,在城市,在北京,某一个黄昏,或者清晨,我会忽然想起这个词,想起这个词的深处所包含的一切。欢腾,明亮,喜悦,纯朴。总之,乡村生活的珍贵的记忆,都有了。而今,人们都忙忙碌碌,为了生活奔波。一切都是向前的,人们匆匆赶路,停不下来。再不像从前。从前,人们悠闲,从容,袖了手,在冬日的太阳底下,静静地晒着。或者是夏天,夜晚,搬了小凳,到村东的大树下纳凉。老人们摇着蒲扇,又讲起了古。戏匣子里,正在说评书。庄稼的气息在空气中流荡,让人沉醉。然而,现在,一切都变了。人们躁动,不安,心里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然后,用几个月,几年,甚至,半生,去追逐。有时候,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除了一日日的衰老。有时候,他们得到了一些,可是,依然不快乐。付出了那么多,得到的,却永远是这么少。他们不满足。他们的不快乐源于他们的不满足。然而似乎,他们总没有满足的时候。不像从前。那时候,他们平和,简单,也快乐,也满足。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甚至没有时间停下来,认真想一想。人世是变了。有一回,我父亲叹道。其时,我已经离开村子,在外地读书。母亲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家里家外,全凭了父亲独力支撑。我记得,父亲在油榨坊做过,承包过面粉厂,干过皮革加工,总之,那些年,父亲勤勉,辛劳,为了这个家,他用尽了心力。这其间,父亲辉煌过,经历过很多艰难,可是从来不曾落魄。父亲是个要强的人,他爱面子。有两年,刚兴起万元户的时候,他被人喊作老万。老万。父亲骂一句,也就笑了。有一回,整理旧书,发现了以前的帐本作业。一下子想起了当年。父亲的算盘,也不知道丢在哪里了。那些流逝的岁月,父亲他,还记得么?
   旧院也不一样了。怎么说呢,这些年,我舅一直不大如意。仿佛是一夜之间,人们都自顾朝前冲去了。只留下他,在原地,怔怔的,半晌省不过来。人心也散了。对于他,对于他的手艺的敬重,越来越淡了。这是个什么时代,物质如此丰盛,繁华,到处是商场,超市,什么买不到?只要你有钱。天气晴好的日子,我舅立在院子里,看着头顶树叶缝隙里的天空,发呆。他是这样一个人,聪明,灵活,擅长处理各种关系,人与人的,事务的,他还识文断字——这一点,我一直没有来及说。早在来旧院之前,我舅在村子里的小学教书,民办教师,很多村里的子弟,都曾是他的学生。后来,到了旧院以后,就不教了。有人说,是学校里裁人,裁下去了。也有人说,是民办教师也须得考试。我舅的说法是,没意思——钱又不多,又操心。现在想来,可能我舅的话是真的。没意思。在我舅眼里,什么是有意思?我舅喜欢侃。我至今仍记得他当时的样子,穿着假军装,口若悬河,那神态,那语气,有一种很特别的吸引力。在村子里,他有着别的男人少有的见识和风度。我想,大概当初五姨就是看上了他的这种少有。还有桂桂。可是,这一生,我舅似乎总是耽于想象和清谈。他几乎从来都懒于实践。或者是怯于。当村子里的人都如火如荼地赚钱的时候,他照常守着旧院,守着旧院的寂寞和清贫。孩子们渐渐大了。姥姥姥爷也老了。家里,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五姨也发愁,更多的是埋怨。我舅,眼见得一日日消沉了。几个姨父,当初都被他贬损过的,如今都过得比他好了。尤其是小姨父,那个月夜的青年,一直被认为配不上小姨,老实,木讷,几锥子扎不出一个屁,用我舅的话说,这两个人,一辈子怕都翻不了身了,现在,竟也做起了生意,而且,越做越大,直至后来,自己开起了工厂,方圆几十里的村子,都在他的手下谋生活,也包括我舅一家。甚至,帮旧院的两个孩子盖房娶亲。当然,这都是后话了。现在,我舅立在院子里,一只黄蜂,环在他身畔,营营扰扰地飞。他也不去管它。阳光静静地绽放,院子里寂寂的,微风把树影摇碎,零乱了一地。一朵枣花落下来,栽在他的肩上,只一会,就又掉下来,掉在水瓮里,悠悠地打着旋儿。我舅盯着那朵枣花,失神了很久。当初,来到旧院的时候,他也许再没想到,怎样一种命运,会降临到他的头上,他这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旧院的娇客,会经历怎样的生活的碾磨,其间,虽有不甘,挣扎,却也渐渐学会了隐忍和屈从。在时代的风潮中,他渐渐被湮没了。
   姥爷去世以后,旧院愈发寂静了。姥姥坐在枣树底下,看着地下白金的影子,煌煌地晒着,仿佛整个院子,都是阳光的荒漠了。孩子们去上学了。五姨,给人家钉皮子。这地方的人,这些年,几乎家家户户做皮革加工。算起来,还是我父亲开的风气之先。之后,渐渐普及了。村子里,到处弥漫着一股皮革的臭味。从人家院子的水道里,流出一股股的污水,汇在一起,在街上肆意淌着。然而,人们久在其中,不闻其秽,相反,倒是情不自禁的喜悦。弄皮革,和弄地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机器訇訇响着,巨大的转鼓隆隆滚动,难闻的气味中,人们分明辨出了硬扎扎的钞票的气息。只有旧院,一如既往的安静。钉皮子是一桩苦差。烈日下,旷野里,蹲在地上,不停地钉啊钉,猛然站起来的时候,脑子轰的一声,太阳都是黑的了,眼前却是金灯银灯乱走。想来,五丫头也是四十好几的人了,这份苦,怎么受得了。可是,又能怎样呢。原指望,招个女婿,顶门立户,遮风避雨,谁想到,竟是这样一种性子。世事难料啊。
   如今,姥姥是老了。有时候,夜里,睡不着,想起这么多年,种种艰辛,磨难,不堪,像一场乱梦,她都不愿去想了。早在五姨生老大的时候,她就知道,她的时代,是过去了。自此,旧院是年轻一代的天下。女儿女婿,也变了。人前倒不怎么样。没人的时候,对她却是淡淡的,有时候搭讪一句,也待理不理的,自己的一张脸倒先自涨红了。这么些年,她也不知道,怎么就到了这样一种光景。没有理由。他们没有理由。尤其是,姥爷去世以后。她更孤单了。这一辈子,她最后悔的事,就是嫁给了姥爷。这个男人,她恨他,怨他,轻视他,简直咬碎了牙。可是,如今,他去了,她整个人却迅速枯萎下来。自此,再没有人让她这样切齿的伤心了。然而,终究还是恨。姥爷安闲了一生,到最后,自顾拂袖而去了,带走了大半生的岁月,独把她留在这个世上,继续煎熬。姥爷的丧事,是姥姥一手操办的。她坚持要我舅作为孝子,披麻戴孝。这是当初入赘的条件。管事的人磨破了嘴,僵持了几日,终于没能如愿。一个折中的办法是,我舅的大儿子亮子,也有十岁了,个头也高,替父亲给爷爷送终,总算不得特别难看。在乡村,儿子这个角色,在这种时候,在父母百年之后的丧事上,格外触目。那些日子,姥姥一直沉默。她是一个老派的人,她看重这些。然而,她还是妥协了。夜里,睡不着的时候,她看着黑暗中的屋顶,为自己的妥协感到羞耻。然而,终究是无奈。有时候,她也会想起姥爷,这个狠心人,他的种种好处。想起年轻时候的一些事情,青草碧树一般的年华,想着想着,就恍惚了。怎么一下子,还来不及怎样,就都过去了。她叹一声,翻个身,骨骼在在身体里嘎吱响着。
   直到如今,姥姥才明白,她可以任意地对待姥爷,但是,她不能任意地对待儿女。比如,我舅和五姨,比如我父亲和母亲。父亲和母亲是极孝顺的,可是,她却无法坦然接受他们的孝心。当年,她总觉得亏待了他们。
   孩子们倒是对她很亲厚。他们是她抱大的。在她身上尿过,拉过,吸过她干瘪的奶。现在他们长大了。像小鸟,扑楞楞飞出旧院。在他们面前,她再也不提起儿时的趣事。她怕他们难为情,怕他们烦。都是陈年旧事了。满堂儿女,她还是感到孤单了。她这是怎么了,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我的姨们也回来。都是匆匆的,带着各自琐碎的烦愁和伤悲。她们陪她坐着,说说家常,说着说着就沉默了。早些年,过年的时候,旧院里最是热闹。女儿们都回来了,拖家带口的。男人们在屋子里喝酒,女人们在院子里,坐着凳子,说话。姥姥穿着大襟的布衫,梳着髻,抱着个坛子,给人们分醉枣。孩子们跑着,锐叫着,一院子的欢声笑语。我姥姥看看这个,瞅瞅那个,脸上是藏不住的心满意足。她喜欢这种气息,太平,安稳,欢乐,这是旧院的盛世。人这一生,还能有什么奢望?可是,后来,都不同了。她老了。耳朵也背了。她盘腿坐在炕上,看着孩子们兴头头说得热烈,却是听不真切了。偶尔,插一句嘴,也全是错。倒把人家的兴致扰了。姥姥望望地下的儿孙,又望一望墙上的像框,那是她坚持留下来的。玻璃已经很模糊了,不是不擦,是擦不出来。里面,全是孩子们的照片,影影绰绰的,看不真切了。这一晃,多少年了。
   那时候,我已经在很远的城里读书了。寒假回来,少不得要到旧院,看姥姥。我和几个姨们说话,讲起城里的趣事,都笑了。姥姥很惊讶地抬起头,看着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然而很快就释然了。孩子们在笑。她张开没牙的嘴,也笑了。我心里一酸。我们都以姥姥的名义,聚到旧院,可是,我们却把姥姥忽略了。我们明知道姥姥耳背,她听不见,我们还是照常说笑。下午的阳光照过来,温暖,悠长,让人昏昏欲睡。无数的飞尘在光线里活泼泼地游动着。姥姥坐在炕上,沉默地看着我们。我们这些儿孙,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弃一时口舌之快,走过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树般的手,她苍老的面容,她的白发,俯在她的耳朵边,说一句她能够听清的话。我们把年迈的姥姥,排除在外了。
   多年以后,我从京城回到村子,回到旧院,姥姥是越发苍老了。我舅一家,早已离开了旧院,他们到新房安居了。旧院,在儿时的记忆里,宽阔,轩敞,青砖瓦房,有一种说不出的气派。可是,如今,在周围楼房的映衬下,却显得那么矮小,狭仄。这是当年那个旧院么?在这里,有我的迷茫的童年岁月,我的姨们,盛开的青春,我父亲和母亲,我舅和五姨,这两对年轻人,携着手,在旧院走过了他们的苦乐年华。当然,还有我的姥姥姥爷,他们一生的艰辛,困顿,微茫的喜悦,漫无边际的伤悲,都在这里了。
   那棵枣树还在。据说,有好几回,我舅要刨掉它,遮了半间房子,粮食都不好晒。都被姥姥劝阻了。枣树更茂盛了。开花的时候,如雪,如霞,繁华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飞来飞去,一不小心,把我舅的孙子蜇哭了。姥姥茫然地看着他,这是谁家的孩子?秋天,枣子挂了一树,风一吹,熟透的枣子落下来,啪嗒一声闷响,倒把昏睡的老猫吓了一跳。醉枣,姥姥早已不做了。那个坛子,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的路,我却再没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枣了。香醇,甘甜,那真是旧院的醉枣。而今,都远去了,再也寻觅不到了。

共 29988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1...3456
转到
【编者按】总算看完了。旧院这部小说就如一幅乡间生活的素描,淡雅而生动。但对五姨窗前的黑影,我有些不解。按照姥姥的性格,不象会那样做,好象也没有理由那样做。读付秀莹老师的“旧院”,心又细细地疼。疼,却还贪恋,不忍释卷。旧院是一幅画。青砖的瓦房,方正的院落,几乎覆住半个房顶的青碧枣树,春天枣花簌簌,秋天红果累累,绘不尽的繁华,说不完的喧闹。只那么一瞬,曲终人散,笑犹在耳,人已全非。平常人家,细碎琐事,人物的命运就在细碎里飘零,在琐事间颠沛。喜与忧,聚与散,生与死,在生命里无常;光与影,衰与荣,今与昔,对照、交汇。淡淡的依恋,不动声色的叙述,牵动人心底最温润、最疼痛的知觉。这就是付秀莹老师小说的魅力。推荐!【编辑:龙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0114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心花一瓣        2011-03-21 21:32:24
  回望《旧院》的“人性”和“礼性”
   茫茫人海,滚滚红尘,因为时日的久远,新鲜的东西最终会失去繁华,闪亮的东西也必然失却光泽。然而,时日虽然久远,必然也会存有难以抹去的记忆,让人想起旧日的景观,以往的沧桑,让人去缅怀过往的世人世事,并因此而触动心灵深处的抚今追昔的心绪
   ——题记
   一座旧院,一幅乡村田园的风俗画卷
   走进了《旧院》,当我跟孙女辈的“我”一起,躲在少女视角中,暗暗审视着作者曾经熟悉的旧院轶事,蓦然发现:旧院的门在记忆中徐徐打开,亲情的疼痛静静地流逝在黑白色的底片中,犹如在欣赏一部老电影,《旧院》中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离我渐行渐近,小说中人物以及彼此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感情纠葛也踏至而来,翟家六个女儿的成长、婚恋嫁娶,翟家昨日的繁华或“太平盛世”,以及时间流逝中的风流云散与沧桑变化仿佛历历在目。
   “旧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头。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
   融入这部小说,时时处处总可以让我触摸到一个特定历史年代的浓郁的生活气息:
   “阳光照下来,田野上一片明亮,不知道谁说了什么,人们都笑起来。一个男人跑出人群,后面,一个女人在追,笑骂着,把一把青草掷过去,也不怎么认真。我坐在地头的树底下,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
   ——多么熟悉的生活场景,作者所翻拣的绝不不仅仅是她个人记忆,更包蕴着丰富而宽广的时代的意蕴,小说中再现的那一幕幕场景,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感情的纠葛,总有意无意的撩拨起我无边的遐想与连翩的思绪。
   一座旧院, 一首“人性”与“礼性”交织的宛约诗篇
   温馨的田园风景画卷才徐徐展开,作者又在不经意间悄然峰回路转:
   “老一辈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姥姥生养了九个儿女,竟没有给翟家留下一点香火,真是大不孝了。只为这一条,姥姥在翟家就须做小伏低”作者由此引发的关于姥姥和他五个女儿,不确切地说是六个女儿的故事才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深刻的主题。
   因此,我并不曾将目光锁定于作者挥洒的那美仑美奂的田园诗情,而是从作者娓娓道来的温情的叙述中,涉足于岁月沼泽和泥泞,去感知姥姥的独断专横、姥爷的纨绔懒散、五姨的刻薄、父亲的狭隘嫉妒、舅的多情善感,去感受作品中人物内心深处的纠结与绞痛。
   携心灵徜徉于付秀莹老师浓墨重彩铺陈的旧院,我心灵的触须触摸到了作者回望旧院时双眸里所挟带的缕缕温情。生产队里的会唤醒了我冬眠的记忆,场院里的露天电影拾起了我童年的乐趣,旧院里女人纳鞋垫的场景撩拨起我心产头 暖暖的感动……这如诗的乡村风俗画卷一如那氤氲的茶香,从《旧院》角角落落铺展开来,一直延展至我的眼前。
   偌大的旧院,因为“姥姥””和她六个女儿的存在而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女儿国”,篱笆墙也苑囿起了她们的喜怒、哀乐、憧憬和感伤。在看似不经意间,女性命运的流变构成了《旧院》的叙事主体。在这些女人身上,我看到的是与我记忆有相勾连的昔日的乡村,显现出的是旧日农村女性命运的缩影。跟随着作者的笔踪在那琥珀色的时空隧道里穿行,去翻捡那零乱的记忆碎片,沿着旧的蹊径有序的排列开去,竟然连缀成了一条五光六彩的项链——是的,旧院的故事是散点的,颇似国画山水中的透视法则,它并不集中于生动完整故事情节的起转承合,也正因为如此,也才铺陈出了《旧院》浓郁的沧桑意蕴。
   品读着作者用文字浮载起的那段似水流年,一抹凄清的寒意在我心怀间慢慢浸润开来,那伸展于记忆深处的层层根须也蔓延至我的灵魂深处。
   从作者心灵间流淌的文字,延伸成了一条通往她过往的心路,我甚至在那如今已是破败的离笆墙外听到了旧院中她少年时代的声声嗟叹,在那缕缕寒凉的月光里窥见一双清澈的充满了好奇的童真的眸子,恍惚间,文字里走出了我的乡邻父老我的好友至亲,甚至能从其中捕捉到我自己当年的影子,对过往时光的沉缅与感慨不禁也油然而生。
   走进了《旧院》,也让我走近了作品中的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姥姥”是《旧院》中第一个率先出场的女人,原本柔弱的女性,却因姥爷的纨绔而显示了女性的刚强与耐性,因膝下无子这块巨石沉重的压在她的心头,她把自己未竟的梦想延伸至她的五个女儿身上,时时处处操控着女儿们的命运,介入乃至窥探着女儿们情感生活的,至使寄人篱下的大姨对她始终耿耿于;让艰难生存于“姥姥””和父亲夹缝之间母亲倍受煎熬,让花容叶貌喜欢唱戏的四姨最终嫁给了平常平庸的生活。但对六个从身上掉下来的心头肉,姥姥却不愿去关心去体察她们心底的隐秘与渴望,一味地将她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女儿们,让她们都带着怅然的无奈进入了由她一手圈定的命运的程式,任其人生笼上灰暗的色调。置身旧院,让我听得见“父母”诸位姨娘们在姥姥预设的围城里无助的叹息与无奈的呐喊,目睹到了她们苦闷中的彷徨与艰辛的挣扎。一部《旧院》,于幽婉细致地深入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以及人们微妙的关系之间,再现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在民间社会中的盘根错节,演绎了翟家的“盛世”及其衰落,让我们感受到了世事的沧桑,人情的冷暖,以及叙述者的伤感与无奈。
   “改姓的风暴还没有平息,母亲临产,大姐出世了。这对姥姥无疑是一个更加沉重的打击。姥姥一生养育了六个女儿,她绝不希望看见下一代再有女婴降临旧院。姥姥招了上门女婿,原是想替翟家接续香火的。如今,改姓不成,又生了女孩,姥姥的病症越发重了。月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她觉得欠了姥姥。在这个家,在旧院,她没有颜面。” “姥姥”和“父亲”这一老一少咬牙憋气的较劲,却让年仅十九岁的母亲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进退失据。
   “那时候,大姐不过两岁多,在院子里跌跌撞撞地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摔倒了。姥姥在纺线,唱戏,不孝儿在眼前心肝欲碎——母亲躺在炕上,看着二姐皱巴巴的小脸,只有流泪。父亲也更加沉默了。在旧院,轻易不说一句。” 姥姥对母亲的对惩罚,通过对孩子的冷淡和漠视达到了极致。
   “两年以后,当我出世的时候,姥姥已经彻底绝望。她决定让父亲和母亲走。” 气急败坏姥姥在绝望中分明已经失去了理智,赶尽杀绝,不曾给父母留下半步退路。可见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姥姥“的心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让她人性扭曲,行为极端。从而也让姥姥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种僵持的状态。
   作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观念,“重男轻女”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男孩、女孩的看法,也影响着旧院中五个女儿的婚姻、恋爱等各个方面,小说中 “姥姥”的心结便是由此重重地结下,并因此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她对我父母,五姨和“我舅”等不同人的态度,影响了旧院中的多个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孩子一日日长大了,五姨的脾气也一日日古怪了。有时候,看着女儿的背影,姥姥想,这是怎么了?简直莫名其妙。为了刘家的事,姥姥没少跟五姨闹。比如说,孩子回家来,手里举着一串糖葫芦,问谁给的,孩子说,奶奶给的,或者说,是叔叔。姥姥就颇不高兴。觉得自己的孙子,平白地吃刘家的东西,她委屈得不行。凭什么?这一来二去,怎么说得清。五姨却不作理会。她知道姥姥的心病。她偏要让她疼。她恨她。”
   “姥姥””与五姨,本是母女关系,但在招了“上门女婿”之后,却又转变成了“婆媳关系”,小说对她们的关系、矛盾及其转变,有着精确细微的描写,她们既是母女,但更是婆媳。这微妙的关系让五姨很很尴尬很难堪,甚至心生恨意。“有时候,她就想,她这一生,总也不会有津津有味向人宣讲婆婆的不是的时候了。”这无望的感伤中包涵着五姨心中怎么样无奈的隐痛!
   小说就是这样以诗意的方式写出了旧院里 “姥姥”和她的女儿与女婿们内心的纠结,以及岁月长河中的失落和惆怅。作者并没有以一个完整的故事贯穿始终,而是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去写“旧院”中的每一个人心理流程以及他们人生的人生际遇,通过一个旧院折射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让我们从一个家庭的“盛世”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繁华,我们从翟氏家道在岁月中的渐变和衰微,看到了一个民族在岁月中的兴衰和交替。
   《旧院》用诗意的回望重建了已经远逝和凋弊了的的乡村伦理世界,在旧院的家庭伦理秩序中,围绕着传宗接代的主题, 成全了“姥姥”这个小说中的中心人物。小说的故事情节紧紧围绕着她多舛的命运而展开。 旧院的篱笆墙内,作者淋漓地抒写着亘古不变的中国家庭伦理的道场,旧院的篱笆墙处,作者则渲染着中国乡村男尊女卑的意识形态。姥爷懦弱无能且性格闲散,打造出了姥姥的精明坚韧与刚强,让她一个女流之辈成了支撑旧院的中流砥柱,也成为家庭伦理最高的权威与决定者。“姥姥”一生操劳坚韧,养育了六个女儿,因为没有子嗣的心结,尽管女儿女婿温和孝顺,她依然无法释怀,无法面对传统家庭伦理所应对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焦虑。“姥姥”是苑囿于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下行走于广袤的乡土社会中成千上万女性中的一员,几次文化潮汐激浊扬清的启蒙,也无法厘清这种家庭伦理的是非曲折。她一生最大的悲哀的是自贱自轻于自己是一个女性 “姥姥”用她坚韧的母性和妻性构建了温暖坚固的旧院,且让旧院在风雨飘摇的中国乡土社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样女性的勇气、聪慧与刚强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姥姥”的五个女儿来说,为了旧院成为旧院,她们充分地配合了这种家庭伦理的架构。然而,正是为了这样一个旧院,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威势下,一旦建构起这种无女性主体的母性与妻性的权威,其后果让旧院坍塌乃至荒芜。
   小说中,作者对母亲和五姨命运的刻画着墨最多。对一个家族而言,招婿入赘是有伤颜面的事情,然而在一个需要男性子嗣的大家庭里,又成为一件无法回避的无奈的选择。面对“我”的父母依然无法生儿子的事实,竟然铁石心肠地将他们扫地出门!并因此也在父亲和我舅的心灵之间树起了一道厚厚的篱笆墙,让连襟两个的心难心融合到一起。
   “姥姥”的一生因此伤及她至爱着的亲人!每一个女婿入赘,她都要在女儿面前摆开了婆婆的姿态,在入赘的女婿面前极力的维护着她这家之长的尊严,总想左右自己的女儿和入赘的女婿。然后,“我”的父母因为连续生了三个女孩被扫地出门,五姨和丈夫撑起了旧院的门面,最终却在耿耿于怀中弃旧院而去。小说对于五姨心性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尤其是对于母亲,缘自于姥姥以婆婆身份造成逼压的切肤痛感,面对入赘丈夫的复杂心态,都在行云流水的内心独白中,流向旧院最幽深的暗夜:“从一开始,母亲就夹在姥姥和父亲中间,历尽了煎熬。强硬的姥姥,暴烈的父亲,婆婆一家的歧视和轻侮,贫困的日子。母亲不知该如何面对。她只有逃离。”同时,在暗夜中又闪动着灼人的幽光,那是看不见的旧院的阴影,徘徊在旧院的枣树上,暗示着五姨最终对于旧院的遗弃。
   难以忘怀小说中这样的一幕场景:“姥姥病了以后,不再下地,家务也不理,只是坐在纺车前,整日整夜地纺线。姥姥嘴上叼着烟袋,手摇纺车,唱戏。一家人都心惊肉跳,不知如何是好。我母亲跪在一旁,流泪。姥姥微闭着双目,不看母亲一眼。父亲在屋里坐着,对着墙,一脸的铁青。”
   父亲和我舅,这两个旧院的女婿,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都和旧院有关。这两个男人,他们之间的较量,几乎贯穿了漫长的后半生。
   “我舅和五姨成亲那天,父亲去得很迟,母亲几番延请,求他,逼他,软硬兼施,费尽了口舌。后来,父亲是去了。喝多了酒,把酒盅摔碎了,说了很多莫名的醉话。我母亲从旁急得直跺脚,只是哭。我舅把母亲劝开,自己在父亲身边坐下来,父亲满上一盅,他干一盅。也不说话。最后我舅只跟父亲道了一声‘对不起’众人都看呆了。自此,我舅同父亲很热络地来往,称兄道弟,闲来喝两盅小酒,叙叙家常,简直亲厚得很。”
   在这两个女婿的对峙、和好以及他们的明争暗斗之中,隐藏着中国家族内人际关系中隐秘而细致的心理流变,小说细腻地把握住了这两个男人的性格及其关系的微妙变化,呈现出了其内在逻辑性与复杂性。小说对复杂人际关系的理解与把握,显示了作者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一面,这与其单纯敏感的一面,既对立而又统一,形成了这部诗性小说内在人性意蕴的丰富性。
   一部《旧院》,一段回望历史的凄美挽歌
   一部《旧院》,作者以优美细腻的文笔,打破了叙事的陈规,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世界”:诗意的散文,散文化了的小说。因为它比通常意义上的小说内涵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刻的主题,小说中站立起来的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而富有灵性。作者将记忆中的那些人与事,那些细碎的体验与心疼,用情感的五彩丝线将其串连,使它远比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更能表达出作者独特的感受,更加接近我们生活的体验。作者没有以“小说”的常规来束缚表达的自由,而是在自由的表达中拓宽拓深了小说的宽度和内涵,创新了小说的体例风格和表达形式。一部《旧院》给我拓展开了一个甚为开阔的精神视野,写出了一种人类共同的悲哀与惆怅,那就是一个美好世界的消失,人们面对世事变迁的沧桑与无奈,以及重返旧日时光的心底的温馨与欣慰。让我们从作者记忆的翻晒中品味她浓浓的“乡愁”。
   “我”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因为“我”的命运与这旧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作品中,“我”并没有回避亲人之间的矛盾与复杂纠葛,而是既贴近又有所超越,所谓“贴近”是指对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抱有理解与同情的态度,试图去贴近她们的心灵,写出她们幽微深致的内心世界,而“超越”则是指,在过去多年之后,“我”试图呈现出那个昨日世界的完整面貌,不只是人与事,或者旧院的风物,也包括那种特定的情境与氛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这部小说视为一曲时代的挽歌。
   读这部小说,既可以让我们跟随着付秀莹老师的感觉在记忆中穿行,又可以引发我幽远的遐思和深沉的思考。小说的动人慑魄之处,并不在于作者写出了独属于她个人的人生体验,而在于在对个人独特体验的描述中,她有意或者无意地,写出了我感同身受的经历,唤起了我内心的记忆与共鸣,让我们可以融入小说中的旧院里面去,去感知旧院里的人情冷暖,并进而反躬自省,获得认同与审美的愉悦。
   因为 “外婆家”的旧院对于我是那么陌生而又熟悉,遥远而又切近,那里有着我熟悉天地,但又因为我不过是站在旧院的篱笆墙外,怀着好奇在窥视,便也更具有神秘的魅力,更让我心驰神往。
   一部《旧院》,作者所写的不只是个人的童年记忆,深婉细致笔力直击博大开阔的社会主题。字里行间,作者虽然没有刻意去追求宏大的主题或丰富的意蕴,但是在作者对个人经验的深入挖掘中,在对童年世界的细致再现中,自然而然地开掘出了个人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微妙的心理流程,并借此表达了整个民族乃至人类最为隐秘而又难以言明的苦楚,唤起读者情感上的深深共鸣,让读者从旧院着眼,去重新回望历史,审视世事,认识自我。
   付秀莹老师就是这样凝神驻足在远逝的乡土诗意情境中,在少女视角的远观和回望中,她看到了氤氲在这种情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情感与伤痛。作者笔下的《旧院》是沉厚温暖的土壤,既芜杂又纯净。芜杂的是“姥姥”一生和女儿女婿们纠缠不清的恩怨,纯净的是“我”对旧院的依恋、感怀与伤逝。
   在旧院如歌的行板上,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从旧院中汲取了成长所需的养分,同时又都带着对于旧院难以言说的情绪离开了旧院。当旧院融入了写满了一个个象征性的文字符号的书页,那文字间所呈现的便是乡土人性与礼性对于家园精神乃至民族精神的滋养、慰藉和救赎,从这个层面说,《旧院》又成为我们精神的反省、重负与伤痛。她让每一个有缘走进《旧院》中的人在回眸作者过往路上经历过的家族的风景、人物和琐忆,并在这种铺陈中,寻找着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伦理道德重新的定位与思考。
   小说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爱恨情仇,只有波澜不惊的日常和日常生存中的龃龉、挣扎与无助。但是在旧院的大家庭里,恩、怨竟然是如此地水乳交融,情、理也映射着如烟似雾的伦理道德的影子。在作者善解人意的叙述中,乡土女性的一生既漫长又单调,“姥姥”一辈子迷失在对男性子嗣的期盼中,面对姨妈们平凡庸常的世俗人生,有着几分无奈中的满足和黯然神伤。
   叙述者“我”所有的叙述都在讲述旧院一个个女子的心性与情思,这种女性的悲歌回荡于文本,带着对于前辈女子美好青春深深的怅惋、留恋和心灵的诉说。一座作者用心血营造起来的流动着乡土经验的旧院,一经青枝碧叶般语言的重构,便也笼上了伦理亲情的诗意氛围。然而在回望的视角中,我们也跟随着作者的笔踪从伦理亲情的层面透视到人性与礼性的层面。
   作者以一个少女独物的视角,细密的心思,呈现着旧院时空上梦幻般的蜜色,透视了旧院女性的命运,让翟家家族成员之间的龃龉与不堪在宁静淡然的叙述中,最终走向了和解与体谅。旧院最终的坍塌和“姥姥”的归去其实是无可挽回的历史的必然。当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类如果能抛弃“旧院”时空所承载的一切,我们真的有可能会加快走向未来的步伐。然而,在对旧院的回望中,我们却殷切的渴望着久已迷失的人性与礼性的回归,只是这回归的路,不知我们还要走多远……
但愿意绽放成一瓣心花,长成一棵小草,愉悦心境,点缀江山。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