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竹韵茶香 >> 短篇 >> 情感小说 >> 【竹韵】高峰雪月(小说)

精品 【竹韵】高峰雪月(小说)


作者:艄夫 探花,21972.1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14发表时间:2012-12-06 15:49:25


   (峨眉山月歌)
   离蜀之前,李白好好地游览了四川山水,大概,九寨沟、剑门关、青城山、峨眉山都是走过看过了的。游了峨眉山,在明亮的月光下,顺着青农江(平羌)直下重庆(渝州),楫指三峡。他很喜爱月亮。川中明月,他认为峨眉山的最可相思。他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开始,直至老病缠身还会在当涂牛渚“登舟望秋月”。已可以这么说:李白对于月亮的其情之钟堪可绝伦。他喜欢在月下喝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乃是他独特的排解无聊的方法。名山、明月、美酒,都是他的挚友。
   他认为峨眉山月最可相思,所以,“夜发清溪向三峡”他要离蜀东游了还会牵肠挂肚在半路“思君不见”而“下渝州”。同时,他怀疑蛾眉山月不可能会是普天之下最美的月亮,是故他要漫游天下名山,以期找到比峨眉山更为相思的明月。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赠王判官)
   由剡入台(按我这个故事的说法,李白一共三次入剡,这是第一次),初游了天台山后,李白心中印住了天台山的月亮。那轮明月,挂在碧绿的藤萝中幽幽静静清清明明,极能勾起思念。话说回来,天台山的绿萝月是否比得过峨眉山月?我不是李白,不知道。
  
   按照研究唐诗之路的专家们说:李白由剡入台走的是石梁瀑布流下去的汇入慈圣大坑然后进入新昌的水路。现在,这条路早已没人走了。但在唐代,这条路恐怕的确是大路,是越州入台州的驿道。我且遵专家之言。
   李白游玩了新昌诸景之后,沃州湖泛舟而来。到了天台山的入山处,舟不能行,弃舟而步。雇了个脚夫挑行李。先是到了石桥。天色已晚,且于石桥庵投宿。
   石桥庵(今石梁下方广寺),东晋兴宁年间昙猷尊者开山草创。庵院与石梁瀑布的山崖紧紧相邻,日夜不停地被瀑布的声音笼罩住,水木清华,泉石瑟然,人境俱湛,幽绝尘寰。当年昙猷尊者创庵时,降龙伏虎驱蛇逐虫,费了不少气力。因为大山深处,榛莽遍地,所以十几里方圆只住了不足十户以打猎为业的人家。庵院里住了四名僧人,都是年事已高。
   僧老与庵古相配,李白颇为欣赏。却老僧们日日只知青灯黄卷蒲团香炉,连庵院的历史都是模糊不清,一问三不知。他们见李白相貌奇特,器字轩昂,知是不凡之辈,好好地收拾出二个房间给李白、书僮、脚夫住宿。古庵的房屋不多,一个简简单单的四合院,台门与殿堂相对,都是不住人的,两边的厢房既作僧寮又作伙房,没有客房。深山老林里的古佛没啥门头,用不了多少香火,初一、十五以及佛诞日都和平时一样冷冷清清。反正施主罕至,干脆不设客房。给李白住的二个房间乃是老僧们临时腾出来的。
   李白立即拿出银子,双手奉上:“老法师,这是在下给贵院点灯的一点油钱,敬请笑纳。”然后与老僧聊了几句。老僧根本回答不了李白对于天台山和石桥庵历史文化方面的提问。李白不禁心中微憾:寺秀僧愚!
   不过,老僧们都是已与红尘世界久未往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因而尘烦已脱,乃老修行是也,愚又何妨。他们安顿了李白,各回寮房打坐念佛。
   趁着欲暮的天色出庵走了走。李白心中大奇:这是万山关键的一个险绝亦幽绝的藏龙卧虎之地,怎么竟只是几个还不是大智即已若愚了的老僧住着?
   金溪和大兴坑在石梁南面汇合,经过石梁下的岩门下跌四十米而为瀑布,周围山峰簇簇,石桥庵倚山临涧,藏于幽谷而拔于溪潭,十二分地具有应机待发的潜在气势。瀑布激越,长年如斯,山林葱燕,亦是长年如斯,秀丽的自然妙造让人体会得到什么叫做永远。
   怕入夜了老僧要关门,李白未等天色全黑,回庵休息。听着一长夜石梁瀑布的水声,李白为之不眠,被听得心地澄彻。第二日,竟毫不觉褥困乏和疲倦,吃了早饭就出庵,沿着瀑布下的溪走。书僮知道这个时候的公子是用不着他跟随着的,回房去睡懒觉。李白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着流水听着流水慢慢地走。走到中饭时分,回庵吃饭。
   老僧告诉李白:“石桥的瀑布不是凡间的风景,是我们佛家的圣境。施主你应如是观赏之。这里往西南沿大兴坑走个一二里路,有铗剑泉,也是个瀑布,没有石桥瀑布大。往西北也是只一二里,有小铜壶瀑,也是个好造化的去处。施主既有雅兴,不妨去游玩游玩。”
   李白连忙拱手作礼:“多谢老法师指点。”,饭后,即去游铗剑泉。然后,游小铜壶瀑。
   第三天,吃早饭时老僧把七八里外的铜壶滴漏告诉李白。李白依言去游,带着干粮和书僮一起去,至晚方归。第四日,让书僮背琴,李白再去铜壶滴漏。他看中了钢壶滴漏下面的水珠帘前是弹琴的好地方。
   第五日,李白还要去水珠帘前弹琴。老僧说了句闲话:“施主,石桥不是弹琴之处吗?”
   李白心中一动:对啊,何不在石梁上弹一曲《流水》呢。书僮不敢背琴上石粱,李白且自己背琴。上了石粱,盘腿而坐,置琴于两膝,竟真的在石粱上弹起琴来。看得庵中老僧连声念佛,疑是大阿罗汉现世。
   吃了中饭,李白要去石梁上读书。脚夫有话了:“公子,请问你是要在这里住下读书?”,他以为李白是个为了求仕的书生准备去考科举而来找山青水秀的地方安安静静读书。
   李白问道:“你是不是家里有事?”他看脚夫已住得不耐烦了。
   “如果要挑东西,家里是没事的。但在这里闲着住着,家里就不会没事了。”
   “哦,此话怎讲?”
   “公子,小人是卖苦力的,赚的是汗水钱。但是,在这里闲闲住着,不卖力气不流汗,小人过不来这样的日子。太闲散了,小人心里发慌。公子,小人只为你挑了一天东西,就闲着住了三四天。这太,太,比三天打鱼四天晒网还过分。公子,小人干了一天的活。若拿你四天五天的工钱,小人怎好意思?”
   “你只要和我在一起,是几天便算几天工钱,这没什么不应该的。只是你不会过清闲日子,做惯了,这倒是不好勉强的。”
   李白想了想,接着说:“这样吧,下午你耐耐心住下去。明天,我去华项。你们天台山以华顶为顶点,我既已到你们天台山,华顶不可不去。我且去华顶住住。”说完,袖着书往石梁而去。
   第六日,三人辞别石桥庵,取道华顶。
  
   到了华顶,脚夫结了工钱自回家去。李白和书僮在伏虎坛下的茅蓬住了下来。和石梁相比,华顶另是一番风光。
   海上名山方外闻,重峦叠献势纷纷;星槎何事来蓬岛,万八峰头可驾云。
   环视重重叠叠犹如海中沧波的山峦,纯属一览众山小。这里高峰独兀,可以观日,可以看云,可以远睹想象中的溟渤(水势云云波涛汤汤汪洋溟溟的大海)。
   伏虎坛乃是隋代古迹。天台宗的开山鼻租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创立了天台宗学说,使中国佛教出现了第一个宗派。智者大师圆寂后,给天台山留下了十二所道场,伏虎坛即其中之一。坛因智者大师来华顶拜经之时,降龙伏虎而建。坛上有降魔塔。智者大师降龙伏虎之后,降魔伏妖,使华顶山成为胜境,没有了妖氛瘴气。
   继智者大师之后,来华顶深修的僧侣在伏虎坛下建起茅篷居住。智者大师的高足章安大师遵照智者大师的遗愿进京把智者大师的遗嘱交付给晋王杨广(即隋炀帝,智者大师的俗家弟子),杨广出资遣使在天台山南面入山口的五峰之中按照智者大师的蓝图建造了国清寺。章安大师于国清寺结集编辑智者大师的著述,确定为天台宗的根本典籍,开始大力弘传天台宗教义,一时声名大开,海内咸闻,国清寺被誉为“域中四绝”之首,慕名而来求法学道者不绝于途。这使华顶比以前热闹起来,伏虎坛周围增多了茅蓬,以伏虎坛下的伏虎庵为最大。十几间泥巴墙茅草顶的小屋围成个院子紧倚伏虎坛坚实的石头墙基,住着五位法师,当家的法号逸然,法名超尘,年过半百,已是老比丘了。
   “施主此来何为?”逸然超尘与李白见了面,问李白。
   李白随口答道:“读书。”。
   逸然超尘笑道:“来此绝顶读书,莫非想做绝顶之人?”。
   “不敢。图个清静而已。此地与白云为伴,无边清空,想必是读书的好地方。”
   “施主,请问欲住多久?”
   李白见逸然超尘法师双目含神炯炯如炬,知是道行不浅的高人,坦白答道:“在下率兴而来,并无期约,故尔不知要住多久。”
   “施主莫怪贫僧语言唐突。贫僧之有此问,乃是目今春尚未暖,施主竟有兴来此,定是夙缘所致。读书者,多则十年廿年,少则三年五载,方能有所成就。施主是真有心来读书者,必求一独门独院之住所。若施主只是短期居此,则在伏虎庵将就将就。”
   “上人,此话何谓?”
   “伏虎庵庵小屋浅,贫僧及同参日日课诵恐有所扰。施主若久居之,当由贫僧鸩工择地另行建构茅蓬以容施主。”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只是有劳上人了。上人,鸩工造屋的费用须由在下承担,但请上人费心主持,屋子造得越快越好。”
   “岂能让施主破费。伏虎庵虽小,但造几间茅蓬的钱还是有的。施主,请先在庵内委屈一旬。二日后,工人们就会来了,然后七至八日,茅屋可以盖好。”
   逸然超尘腾出一个较为大些的房间,分成里外间的,给李白、书僮居住。伏虎庵和石桥庵一样,没有客房。客厅倒有一间,因为国清寺名闻大了,慕智者大师之高超道行的人们到国清寺朝拜后,往往会上山来朝拜伏虎坛。逸然超尘之前的老当家为此设了客厅,可以给朝拜者有口茶喝,有张椅坐,可以接受一些财物供养,使伏虎庵有了点收入。
   李白先休息了一个多时辰,然后出庵上伏虎坛走一走看一看。伏虎坛的建筑很简单,只是顶峰边缘砌起五六丈高的石头基础作为挡墙,上面一平如台。华顶的峰顶大致平坦,与坛相平,坛面即峰巅。降魔塔建在坛面当中稍稍偏北之处,高丈六,石彻砖垒。塔前有碑,二尺多高,楷书“降魔塔”三字。塔东有一碑,高五尺余,书“台山第一峰”五个隶书大字。碑前十五丈处又是一碑,也是五尺余高,位于伏虎坛口,上书“智者大师拜经台”七个篆字。原来,伏虎坛又名拜经台。
   坛东面的山坡较为平缓地向下倾斜,坡中有小水池,名“龙爪”。池不远处有块怪石,上下相垒,名“鬼叠”。龙爪池和鬼叠石前有小径可绕至伏虎庵。
   晚饭后,李白请教逸然超尘法师,龙爪池、鬼叠石、拜经台有何来历。逸然超尘慢悠悠地说:“这些都是我们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的异迹,智大师来此拜经,降龙伏虎,龙能一爪击地而为池。降妖伏魔,妖魔能吹气之间二石相叠。”
   “智大师神功莫测,不可思议。”
   “正因为如此,方能成之为一宗之祖。”李白深以为然。
   “智祖乃散骑常侍陈起祖大将军之子,竟能发心出家,然后成为陈、隋两国的国师,竟不住帝都,来到我们天台山深修,此等行为,岂是凡夫俗子能想象得到,”逸然超尘侃侃而谈:“华顶山古来缥缈已久。白云先生曾隐居于此,王羲之特地慕名前来求学。智大师居此之时,此地一片蔓荒。王羲之、白云先生之古迹只剩黄经洞和右军墨池。因为此地气象多变,龙虎妖魔杂居,人不能至。所以,智大师将此地开为胜境,还晋代之高逸灵空于峰谷之中。”
   “请教上人,黄经洞、右军墨池现在还在?”
   “在。施主,明天贫僧且引你去游。”
  
   黄经洞位于华顶峰半。伏虎庵向西北绕行渐下,沿着樵径约二三里路,一座岩阜突起,下临深谷,岩阜中有洞通穿,洞有前、侧、上三口,前口乃门户,洞府稍如曲径,可住人。昔王羲之曾经居此书写《黄庭经》。
   右军墨池在黄经洞对面,约距二里。乃是一块岩石石面如勺,积着一泓长了老苔的死水。昔王羲之写《黄庭经》时,于此洗笔。
   逸然超尘被黄经洞和右军墨池走出了兴致,对李白说:“施主,贫僧且再引你去圆觉道场吃午斋,如何?”
   “那当然好。上人,圆觉道场是否在峰下。”
   “不错,是在峰下,施主何以知之?”
   “上山之时,脚夫指点在下。因为就在路边,已看了个外貌。”
   “圆觉道场有茅屋三十多间,是我们华顶山规模最大的一所茅蓬,住了二十多位同参。道场后的山叫做莲花峰,峰上有归云洞,三国之时葛仙翁曾经居此修炼。”李白听得心中高兴:真是住对了地方,这里附近居然有这么多的好去处。
   圆觉道场(今华顶讲寺),智者大师初创,结茅营居作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地处莲花峰下,面南背北。与伏虎庵相比起来,既避风,又暖和了许多,故而,来住的僧侣比伏虎庵多了四五倍。因为人多,当家有一正二副三人。大当家法号清云,法名明彻。一与李白见上面,立即称奇:“这位施主相貌奇特,将来名满天下,应是份尔。”
   逸然超尘笑道:“清云师果然慧眼识器。”
   清云明彻乃问逸然超尘:“这位施主何时来的?”
   “昨……这位施主姓李名白字太白,远自四川而来。”
   “哦,蜀中多宝地灵府,是谓地灵人杰。今见李施主,可见不是虚谓也。”
   吃了午饭后,清云明彻主动陪李白去游莲花峰前的天柱峰以及归云洞。然后留住吃晚饭。临别时,清云交代逸然:“明日中午,城里刘府来人打斋,望逸然师同李施主一起来随喜。”

共 31997 字 7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7
转到
【编者按】文章由天台山写起,随后联想到李白,天台山如此名山美景,那恋于山水的李白怎能不到?作者根据李白诗句以及别人诗句,而推测出他曾两次游于天台山,本文主要写第一次游览天台山的故事。虽为作者杜撰,但细节生动,李白与刘英的故事婉转生动,琴音相交更是惹人叹息。一个故事将爱酒爱诗爱剑,潇洒不拘的李白展现了出来。另外从文中更是可以读出作者对于天台山的喜爱和深入的了解,大量穿插的诗句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知识积累。是一篇详尽而又生动描写李白的游历,还原真实生活中李白形象的小说,推荐阅读!感谢支持!【编辑:竹韵茶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207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艄夫        2012-12-06 16:02:52
  不好意思,麻烦编辑,将第二章“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屠士”的“屠”改为“居”!
2 楼        文友:慕容雪        2012-12-20 12:09:11
  爆料一下,李白不仅有大侠的豪迈,人家还是当时武林排行第二的高手咧~~~~。
3 楼        文友:慕容雪        2012-12-20 12:16:46
  文文广集李白著名诗句,以二登天台山为切入点,将他性情豪迈等等展现极为细致,不为功名利禄奔走,不受珍馐佳肴牵绊,不被锦衣纨绔的生活羁留。很好的文文,研究的很细致,受教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