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海蓝·散文】 地 罗 岭 旧 事

精品 【海蓝·散文】 地 罗 岭 旧 事


作者:霞中子 进士,766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16发表时间:2013-02-02 08:33:12


   过了几个星期,学校又把“地高”的学生统统调去支农。寻石他们排被调到城厢公社兰堂大队。他们在那里驻扎,在那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们天天与贫下中农下田干活,干了整整十天。据悉,当时地罗高中校园被民兵围着,谁也不准进去,县委在那儿秘密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当他们支农回校时,奇怪,一个民兵也没有了,一个农村干部也没有了,一切都与先前一样,丝毫没有变化。后来学校召开了全校师生大会,经领导传达,才知道是“林彪副统帅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从此,学校就掀起了“批林批孔”的浪潮。
  
   八、艰苦的岁月
  
   当时,在地罗高中读书的寻石,和大多数的同学一样,生活上是很艰苦的。他们每个同学都要从家里“转粮”(那时国家执行粮食定量供应)来学校,根据各大队的情况不同,凡生产队供粮不足每月三十斤的同学,学校补足到三十斤。学校有一个大大的学生食堂和一个小小的教工食堂,学生食堂设三个“工友”(工人),教工食堂只有一个工友。学校的伙食费是每日两角钱,早餐只有稀饭和盐,中餐和晚餐都是玉米面蒸块。玉米面如果做成玉米糊,还是好吃的,但学校人太多,不可能做玉米糊。工友韦永荣每餐把每人四两玉米粉放进一个陶盅里,加上适当的水后放进一个巨大的蒸笼里蒸熟,然后一盅一盅地摆出来,这样做能保证每个同学所得的饭量一样。后来因图省事改用饭托(一种铁皮制的方形、无盖的盒子)来蒸,一托八份,蒸熟后由同学自己用刀来划痕而分割成八块,每人一块。由于饭托放进蒸笼时,经常不平衡,导致米浆深浅不等,蒸出的饭块厚薄不均,稀干不匀。加上每餐分饭时值日生的马虎或故意划线不均匀,割出来的饭块有大大的,有小小的,有的块厚厚的,有的块又薄薄的,有的块硬硬的,有的块软软的。那时节,生活贫困,高中生大多是大小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期,需要足够的饭量,可是他们经常吃不饱。所以每到开饭时间,大家争先恐后冲进饭堂,专捡又大又厚的一块。人饿了,就不讲那么多风格了。寻石觉得那样做有些可耻,所以寻石不去抢,按顺序,拿到哪块就算哪块。有时候寻石拿到一块又小又薄的,吃不饱,他心中虽然有些不满,但他正在申请入团,不能有这些小气的表现。用玉米粉蒸饭的一个很关键的技术,就是加水要合适,加多了,饭太软,切不成块;加少了,饭太硬,难嚼难咽。刚开始,那些硬如砖头的玉米粉蒸饭,寻石总是吃不惯,吃得很慢。因为太硬了,吃快了胃就痛,但是不吃就要挨饿,后来逐渐习惯了。寻石每当吃不饱时,就自己溜到安阳街的“工农兵饭店”,买三两大米饭吃。那时买饭要粮票,三两饭交三两粮票和六分钱,菜肯定是买不起的,好在“工农兵饭店”对买不起菜的顾客,照顾一碗菜汤水。寻石经常在吃不饱的时候,就去那里买几两饭吃,好在他父亲那里常有一些粮票。
   在地罗读高中的两年里,每周星期六,寻石和原铁都必须回家,他们回家的目的是要伙食费和吃两餐饱饭。每周星期六下午,学校上一节课就放学,寻石和原铁就一同走路回家。从地罗岭到高里街,整整十五公里的路程,他们一步不停地赶路。走呀走,走呀走,一连走三个多小时才到高里。有时天气不好,风风雨雨的,他们经受过不少了。有的季节夜长昼短,他们才走到高里天快黑了,可他们还必须再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爬山过坳,才回到家。因为高里一带,没有他们的亲戚,根本无法找到投宿的地方。在“地高”的两年里,几乎都是走路回家和返校的。寻石家比原铁家又更远一点,他比原铁要走更多的夜路和山路。按一年十个月计,一个月四个星期,一个星期来回四十公里,如此算来,两年的“地高”生活,光回家和返校就要走三千二百公里的路程。相当于从南宁走去北京三趟!因为那时候,大家都买不起单车,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要走路。只有太远的如福龙、板岭公社的同学无法回家,才不经常走路的。
   由于经常跟原铁走路,彼此又没有多少话要说了,所以有时是大家各自低头走着,几十分钟都不互相吭一声也是常有的事。大家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走着走着,十分无聊。有时由于某些小事引起争论,一个不服一个,闹得脸红。于是大家常拉开一些距离走。有一次,原铁靠寻石太近了,寻石说:“你先走吧,我愿意后走一些,我想独立思考问题。”对此,原铁有些反感,他可能误会寻石看不起他或者讨厌他,其实寻石是直话直说的。寻石有一边走路一边思考的习惯。从那以后,原铁也不太乐意与寻石一道走路了,他提出一个新方案,他要走捷径,沿山边穿过农村的路走,不愿同寻石走那拐来拐去的公路。寻石不同意他那样做,认为穿过陌生的农村小径,只怕不安全。原铁没有理睬寻石的意见,他胆子比较大,执意孤行小道,寻石由他自己走去。原铁一共有三四次独行小径。有一次他对寻石说:“我走到‘巴潭’,一条小河的桥断了,我就脱衣服游过去。”寻石听到此心中暗惊道:“好在不跟他走小径呢,否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呢。”因为寻石当时还不会游泳。正因为如此,高中的第二年的大部分时间,寻石和原铁是各自走路的多。
   从安阳县城到高里的那条公路,他们简直是太熟悉了,几乎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他们都认得,因为走得太多了。在高中的第一年,寻石经常在回校时先拐过原铁的家,然后和他一起走出来。后来各走各的,寻石也就免去了拐过他家的弯路了。
   原铁和寻石一样,每次回家只得到块把钱,刚好解决一周的伙食费而已。在当时,家中父母要做到这样的供给,已是很不容易的了。每当他们返校时,各自都从家里带着当晚的晚饭,甚至是星期一的早饭或午饭。他们都是星期天下午开始出门,晚上一定要赶到学校的教室集中。他们所带的晚饭,大多是玉米馍馍。有时带多一点,可以不交第二天的中餐饭票。每天晚自修完毕,各班的生活委员就要找同学们收饭票,哪餐吃与不吃都由自己决定。一天两角钱,早餐四分,中餐和晚餐各八分。这点钱刚好是饭钱,菜是学校学生自己种的。所以每个班(排)都要种两块地的菜,每个月要向学校食堂交一定任务的青菜,以解决学生的吃菜问题,做到蔬菜自给。学校有几亩菜地,划分给各排种菜。每个排还要自建一个猪栏、养一头猪,每学期要向学校交一定重量的猪,多的折成钱返回作班会费。所以每个排都养猪,学校负责买猪种,食料各排自己解决。由于“地高”实行这样的政策,他们每餐的菜和油料是可以解决的,每餐的青菜,经常还见到有一些碎油渣点缀在里面。
   每逢星期五,还有一些加菜,每人可以得到几粒肉。正因为菜中有油渣,一些贪心的同学,不等值日生来到就自主分菜了,他没有把油渣捞匀,而是把油渣捞给自己和自己的老乡和好朋友。这种事经常发生,有时甚至吵闹起来,厉害时还要告到老师那里,受到老师的批评。寻石是申请入团的积极分子,这种事他绝对不干,他分不到油渣也从不提意见。有些团员甚至班干也变相地那样干了,寻石和一些同学都不好意思说他们。可以这么理解,人饿了,脸皮就会变厚。有一个同学叫罗荣起的,长得大个头,脸有些浮肿的样子,他跟寻石同睡一个架床,他在下铺,寻石在上铺。罗荣起他家里比较穷,常是星期五就没有饭票交了,但他不吭声,又不借别人,他想星期六省早、中两餐不吃,到星期六下午回了家再吃。有一次,他几乎昏倒了,有同学扶他去看病,他才吐露真情。在那个年代,整个学校里,除极少数干部子女外,大家都差不多,没有特别宽裕的,互相借饭菜票的事儿,屡见不鲜。
  
   九、种菜与养猪
  
   一九七一年上半年,学校下达任务,每个排要养一头猪,要种一亩地以上的菜,大搞勤工俭学活动,以改善学生生活,建设学校。寻石所在的十一的指导员纪英岚老师被换成吕胜环老师了。吕老师在学校中是个积极分子,非常活跃,敢说敢干,性格幽默,三十岁上下,但尚未结婚。他管的十一排管得特别严,不知怎的,十一排出问题却是特别多的,在“地高”当时是有名的多事排。也难怪,他们排的同学有许多人是个性非常强的,更有些是“稀奇古怪”的。从吕老师的相貌及言行举止看,他也算是其中的一个了,他操一口平南话,地方口音十分浓重,很难听。加上说话的神态有些与众不同,同学觉得他既有趣又古怪。十一排分得一块低洼地,可以引水为田。吕老师说,“既要种菜,我们排就种水蕹菜好了。”他主动去学校牛拦里套来一头大水牛,又去农村借了一架耙子,于是架起牛来亲自去耙那块田。牛老是不听他使唤,他叫一个最高大的同学来耙耙看,那同学果然行。吕老师平常好胜,他不服这口气,他想,牛怎么听学生不听老师的!岂有此理!他对那同学说:“石秋景!你耙得不够均匀,还是我来耙吧!”于是他又去抢干那活儿。牛还是不听他使唤,石秋景笑说:“老师!本地牛听不懂‘平南话’啊!”吕老师若有所悟地问:“那喊牛走是怎么喊的?”秋景说:“黑十”;向左叫“伯”;向右叫“爷”。吕老师学舌了一番,因学得太失真了,牛似乎不理会他的口令,还是不老实的乱走。吕老师生气说:“怎么不灵,别是骗了我吧?”同学们都在一旁笑着看他折腾那牛。吕老师突然说:“对了,那天我听一个老农在犁田时是怎么喊来着?”他稍一沉思,忽然恍然大悟地大喊一声“挨八咩猛”(壮话操你妈的意思),只这一句,牛猛的向前一蹿,几乎把他拉倒。同学们一阵大笑,他恼羞成怒,气得狠狠地抽打那牛,这回牛老实了,让他驾着耙完了那块田。同学们七手八脚地插上了蕹菜苗,不几天田里就绿油油的长势喜人,他们排出色地完成种菜的任务。除种蕹菜之外,他们还在其它几块旱地种了小白菜、生菜、芥蓝、包心菜等等。他们每天下午都要挑水去淋旱地的菜。
   过了几天,十一排他们砍树,集砖,整地,捞灰浆,准备建猪栏。吕老师又叫那个高大的石秋景同学,要他跟他去把一根大木料抬到工地来。当他们抬到了工地时,石秋景不等吕老师发出丢下地的口令,他就先将他抬的那头拽下地了。木料一头先下地,把个吕老师弹得几乎跌倒。吕老师满脸怒容,严厉地训责着石秋景。
   猪拦刚建好,砌墙的灰浆尚未干固。中午时间到了,大家去吃饭和午休,那石秋景还真好事,他不知去哪儿弄来一支铁凿子,趁中午时间他不休息,却去猪栏那里,在一块墙砖上凿着,刻了“十一排的”四个大字。下午,吕老师去整理新建的猪拦,发现了新凿的字,十分恼火。他立刻调查这是谁干的,又是石秋景。吕老师真恼了,在当天下午的排务会上,吕老师气愤的说:“水泥还没干,中午不休息,就迫不及待地刻上‘十一排的’,臭名远扬的“十一排!”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干正经事,若有这股精神就好了!好事不干,净干坏事,把我石砌的砖头都弄松了!”大家面面相视,不敢吱声,似乎有些同学在偷笑。吕老师继续批评本排发生的各种各样不顺眼的事,好象对“十一排”有一肚子的不满。
   养猪的饲料是靠用自己种菜的菜帮子,和在堤苏常江开荒种的红薯。他们轮流到猪栏去煮猪食喂猪。有一天,有同学反映,某某同学偷吃了猪糟中的红薯。吕老师大发雷霆,开了排内的“斗私批修”会,叫那同学做检查,那位同学不承认偷吃了红薯。从他以往的表现情况和当时开会他的神态可以看得出,他偷个把红薯吃是极有可能的。因为当时大家整天叫饿,红薯虽然未经洗净,虽然都是用污水来煮的,但当它煮熟的时候,它发出那股香味是相当诱人的。
  
   十、阳安山打柴
  
   煮猪食的柴火没有了,吕老师领着全排的同学去离学校八、九公里远的阳安公社地界打柴。因为县城附近的山都是光秃秃的,连草都没有多长几根,哪里还有柴呢。吕老师决定带全排同学去阳安的山区打柴。那天一大早,他们就向南走啊走,走啊走,吃的早饭早消化了,还没有到目的地。寻石突然发现了一条大河,是人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大河,河面恐怕有七、八百米。那河浊浪滔滔,都快涨到脚下了。寻石问身旁的同学才知道这是红水河。寻石惊叹道:“这河真大啊!”话音未落,河对岸的灌木丛里发出一阵“打不了的丢雪雪—”的鸟叫声,寻石从来没到过这样的鸟声,好奇地问同学,才知道这是一种鹧鸪的叫声。寻石放眼遥望彼岸,和河中滔滔的黄水,心中生起莫名的惆怅。
   他们沿着河岸走,隐约可见江心漂移的水流柴和翻起的黄色浪花,耳际还不时听到远处传来鹧鸪的啼叫声。不一会儿,又下起了小雨,那时正是洪水季节,天气闷热闷热的。寻石心想,还不曾砍柴和挑柴呢,就已经觉得很累了,回来时还要挑着柴,怎么能坚持下去呢?
   他们终于走到一坐山,山腰处不算陡,但山腰以上却是悬崖峭壁。老师下令四处散开,各自寻好的柴砍。寻石胆小身弱,不敢攀崖要好柴,只在低矮的灌木林中找老一些的灌木砍。吕老师在寻石附近,可是他不砍灌木,他象猴子一般麻利地攀上险崖,砍好的柴。寻石心里深深地佩服他的胆大和能干。大家正努力地砍柴,突然下起了阵雨,寻石躲到悬崖下的石窝中避雨,吕老师在崖上,无法躲雨,他只怕他的手表淋坏了,便把它摘下藏进小石洞里去。在他们砍柴的一个多小时里,就下了三次雨,每次几分钟,你说烦不烦。时间差不多了,吕老师下令收工。他爬下了悬崖,装着柴挑子正要走,他突然发觉手表忘在石崖上的小洞中了。他又放下柴担,再次攀登险崖,取回了手表。他不怕苦,还是很幽默,满脸堆着笑。他砍的柴比谁都好。还有几个力气大的同学,也学他攀崖砍柴,柴挑也不逊色。

共 48003 字 10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10
转到
【编者按】不到五万字的文字里,将自己的一生都写了进去,看似轻描淡写,期间却经历了怎样的挫折与痛苦。一个人有几个三十年,作者的三十年是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无论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还是改革开放里都历经了变革与阵痛。地罗岭的生活,塑造了作者坚强意志刚毅的性格也使他能在大风大雨之中体味人生百味。 一个人赤条条来到世界,离开的时候,也带不走多少东西。但是,一个人的一生给人生留下了什么,又创造了什么,作者用自己的笔给出了答案。风雨兼程中无悔自己的选择。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锦妤【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202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锦妤        2013-02-02 08:34:14
  经历的都是财富,当初的苦难现丰想想都是成长的历练。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2 楼        文友:锦妤        2013-02-02 08:34:42
  问候老师好,经历真的很丰富呀。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3 楼        文友:潮仙        2013-02-02 09:13:32
  人生就是那样,渺渺茫茫,依然象梦境之中,啊!三十年过去了!一生给人生留下了什么,又创造了什么?文章能引发人悟,问好作者,祝新年快乐!
4 楼        文友:大连儒艮        2013-02-02 20:40:59
  阿石好样的~~~这样的回首真是难得~~~欣赏佳作!预祝兄弟新春好运,健康快乐幸福吧!
喜山尤爱海,善水乐搏击,习文习诗作,心淡风疏竹。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