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散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编辑推荐 【绿野·散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作者:艄夫 探花,21972.1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08发表时间:2013-03-17 10:46:27


   古代教育,重视对学生初入门时的引导。“初学者宁可少读书,或者等书读,也不能读类似三家村中的书。这是因为沾了村夫俗子之气后,再脱胎换骨便难了,所谓璞玉可以雕琢。记得有一个春天的傍晚,我在院中借助微凉的晚风读《古文观止》,在那个对古代文化进行“革命”的年代,能找到这样的书并非易事。但李先生发现后,却不以为然,他断然斥之为“村书”,认为不值得读。他后来开了一篇书单给我,有《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等”。这非但乃是要想种株好树首先必须尽量使那根子要正的讲究,也是古代学术有其门派特色的原因之一。
   我以文学为追求,是从二十岁那年开始,至今已经延续了二十三年。这二十三年,前八年主要是学习诗、词、散文,进入佛学,中七年主要是写小说,后八年是涉入道学,及于儒学,文、史、哲并举,从而推崇儒学。如果我在起初,能够遇到李诚先生这样的明师,我至少可以少走十多年的弯路!因为,源远流长的儒学,讲究大成精神,是道统、政统、学统(学术思想体系与传承方式)的一贯。
   道统,是以上古之道为继承,以弘道为务的传统。政统,是以内圣外王(先王之道)的德政理念,以治世为本的传统。学统,是以立己立人的学术体系沿用于继承的传统,包括对治学方式的不断优化。该让学生如何植正根子,做哪些入门功课,这一套教学办法,是在学统之中的。宋、明以降的儒学,在政统上有所抛残,但各个学派的道统、学统,乃是更为明晰,尤其对学统的完善。顺着学统的治学之道进行学习,既无弯路,并能避开邪俗。
   李诚先生将《古文观止》断然斥之为“村书”,开了他认为值得读的书单:《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这是为何?答案很简单,俗雅之异。《古文观止》是由清康熙年间并无多大才名的吴楚材、吴调侯编选,所收录的历代各种文章,较为驳杂,偏于通俗。《昭明文选》是古代第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著名学者,梁武帝长子萧统主编,以“能文”为选录标准。《古文辞类纂》是姚鼐编选,以唐宋八大家之文为主。《经史百家杂钞》是曾国藩编选,深具文道结合的学术底蕴。
   世间人事,与学问一样,有着雅俗之分。且先以一把尺子为比方吧,雅是尺子左半的五寸,俗是右半的五寸。这把尺子端平雅俗,是要从正中切入。切入之后,若是偏向于俗,就会滑向俗的极端,偏向于雅,则会滑向雅的极端。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
   孔子说:向着差异于中的或左或右的一端进行专攻,是一种害己害人的偏执。
   似乎,偏于雅或偏于俗,都会导致异端,皆不应该。然而,一把尺子,雅俗虽可各分五寸,但将雅、俗极致地表现透顶的,只是它的极端和离极端半寸至一寸的部份,不攻乎异端的可盘桓之空间乃是中间的七八寸之地。
   雅俗之分,并非仅仅平面摊开,平面只是最初最浅的认识。现实中的雅俗,是立体的。要把尺子竖起来,上五寸是雅,下五寸是俗,切入点也是尺子的正中,偏俗是向下落,偏雅是往上升。低俗的极端是使人沉陷在深谷般的谷底,高雅的极端是让人处于高峰的顶巅。追求生命之升华的人,就得向往高雅进行学习。
   在上升或下落的过程中,平面的尺度所衡量的便不是自身进行的雅或俗,而是在雅或俗中的以己为中心的向与背,若以偏左为背,则以偏右为向。雅、俗两条路途,都有顺、逆。面临与己顺、逆之两端,要居中以正直,不宜偏斜,更不要攻乎异端。“为学要像金字塔、又能广大又能高”,指的就是能够居中不偏地逐渐高雅。
   真正的雅,并非表现为清高,而是能大能化,大是对俗的包容,化是对俗的提炼。相对而言,俗亦非只是表现为低级的哗众式的模仿,而是在于肤浅、无深度。故雅者能混迹于俗众之中,而俗者与雅者直面相对就会显得粗陋。一旦离开了能大能化,雅便流于形式主义。形者,名也,形式主义的雅,就会成为有名无实的“学者”!故雅俗之分,必须究其实际。
   在《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相继问世之后,《古文观止》是一般学馆的教材,《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是桐城派和湘乡派学馆的教材,这种民国之前文言文教育的俗雅之异,甚为微观,必须细加比较,是老学究方才识得的道道,经过民国时期对白话文教育的普及,已经几乎见不出分寸了的,却能被李诚先生泾渭分明地判别开。因此,“初学者宁可少读书,或者等书读,也不能读类似三家村中的书”,并非对“三家村”的贬斥,是指不宜用来教育学生。因为,“发乎其上,得乎其中;发乎其中,得乎其下;发乎其下,便什么也没有了”。教育学生,必须注意的是,初涉学问之人有着无知的惯性力阻碍他的学习,在勉励他上进之时他会被这股堕力弄得只能收取一半效果。
   “三家村”,是从一九六一年开始,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为了丰富刊物内容,活跃气氛,提高质量,开辟了一个专栏,叫做《三家村札记》,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邓拓、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廖沫沙三人轮流写稿。《札记》文章以一千字左右为限,每期刊登一篇,作者署名则是“吴南星”(吴晗的“吴”,邓拓笔名马南邨的“南”,廖沫沙笔名繁星的“星”)。一九六六年,介绍古人读书治学、做事做人、从政打仗等方面的历史知识,以针砭现实生活中的弊病,对当时一些“左”的错误和不良作风有所批评和讽刺,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启迪性,深受读者欢迎的《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的《燕山夜话》遭到批判,成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有指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复辟资本主义、推翻无产阶级专政作舆论准备的”,“三家村”被定为“反党集团”。接着,对“三家村”的批判成为文化大革命的突破口,导致北京市委的崩溃、改组以及刘少奇、邓小平的倒台,邓拓、吴晗在不断升级的批判与迫害之中含恨而死。
   文化大革命,乃是绝对化的“攻乎异端”。将不利于某种意图的东西统统斥为异端,以极端的手段进行攻伐、诛灭。连有点针砭意义和启迪性的文章,也会遭到攻伐。因此,十年文革之害,有史以来,举世罕匹。
   在二十年前,我曾特地找来《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看来看去看了几遍,都看不出有啥“毒草”,弄得非常纳闷。文革竟只过了十几年,其所革之物就已完全平反,以至于犹如无痕和令人不解,为何很平常的闲杂文章会受残酷的封杀!
   在“三家村”被打倒,“四旧”和“封、资、修”书籍被查封的年代里,还能坚持以《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等书教导学生,这是极其可贵的。当然,李诚先生之所以能够坚持桐城派的治学之道,主要因为他一向低调,安贫乐道,孜孜不怠,慎自守己,淡泊宁静,“总是专心致志地研读,从不见他为外界的风云变化而动容”,倒是颇为与世无关似的“赋闲”于家,诗书口授,以课学生。在授课时,不顾“革命”、异端之忌,无所隐曲,成为去世之后深受学生记念的明师。
   李诚先生对《楞严经》、《大乘起性论》等佛学经典的不甚了了,我认为,那是因为他入了儒学,对待学问,基于必求甚解的态度,而佛学经典乃是夹杂大量术语并混合译音、译义的唐代白话文。面对一个具有多种混杂的文本,就会犹如落入迷宫。印度哲学产生于一年只有雨、暑、凉三季的热带地域,传入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域,又在翻译时经过汉化,实在是难究真义!况且,汉传佛教所谓的“大乘”,其实模仿于儒学的大成精神。
   “他有时也用胡适之写《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的史事以解嘲,胡适之之所以始终未能写出这部书的下卷,是因为到中古时期回避不了对佛教的解析,李先生断定胡适之是被难住了”,这是李诚先生对胡适先生允于客观的平视。因为允于客观,“于词学方面,他只能体会出一些绝品的妙处,对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词却不能做到细微的分辨,尤其是不会唱。他明确地说,我如果传授,则是误人子弟”,他在讲授了唐诗之后,不讲宋词。
   并非我不知就是我不美,亦非我无知就是我太丑。客观地正视自我,才会真实地成就自我。否则,就会自欺欺人,欺世盗名,犹如掩耳盗铃。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
   孔子说:我真的有知识了吗?其实,我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有一个形貌粗陋、没有知识的人过来向我求教,他是诚恳的。我就对他所提的问题向他了解所问的事物,然后,探究那事物的首尾与始终,从而作出详细的解说。
   任何事物,都有两端。事物的本身有首、尾,过程有始、终,立体有正、反,平面有左、右。要想认清事物,那就得竭其两端,去了解它的首尾、始终、正反、左右。详尽地明白了事物本身的首尾、过程的始终、立体的正反、平面的左右,才会懂得事物本身的体度,从而在体度之内应用事物。
   竭其两端,可以用中。中,就是事物体度的范围;不超出首尾、不脱离始终、不孤立正反、不倾向左右,在首跟尾、始与终、正及反、左和右的中间。中与两端,是共同存在而互相依存的;有中才会有左与右,唯有左那就没有中与右,唯有右则是没有中与左。因此,要以整体进行全面统一的照顾;一旦倾向于片面,就会孤立地走入极端从而绝对化。
   可以用中的前提,是对事物的竭其两端。事物的存在以及来龙去脉,反映于我们的思维,那就是事理;事理,就是知识。竭其两端,是对事理的探究、了解。这种探究、了解,必须客观,将思想不受其它影响地投入到探究的对象上,才会原原本本地接纳那些知识。
   客观地探究接纳知识,换而言之,就是不主观地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知识的无知。当然,这个无知,乃是无其知也,在面对新事物或新问题的时候要将自身已有的知识撇开。只有这样,才会做到在所面对的事物中叩其两端而竭。其实,知识的本体是世间的各种事物,我们乃是知识经验的载体。因此,有知,认为自己拥有了知识犹如知识的化身,是自我主观的假设。这也就是说,有知其实是我知,无知则是不我知。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跟《道德经》第七十章里所说的“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在语境上是可以互相承应的。在面对新事物或新问题的时候将已有的知识撇开,不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拥有了知识,无知从而达到不我知;这就是谦虚、虚心,是求知、学习和求道学道的正确态度。必以无知,方能求得其知。
   空空,有人认为是悾悾(诚恳)的通假。但在《论语》里,“空空”、“悾悾”二词是并存的,那就各具含义而非通假。因此,空空,是指没有知识的无知。空空如也,是指无知的模样。鄙夫的空空,以孔子之所见,那就是空空如;佛经里的如与真如也是一样,我们所看到的世界,都是如(如我们之所见),因我们只能看到世界的表象,而非世界的本质。
   “空空如也”这四个字的组合,其意义类似于“悾悾”一词。若以“空空”通“悾悾”,“空空如也”成为“悾悾如也”,这就不是“悾悾”了。而无知跟无知是有所不同的。无知,无其知也,这不是没有知识,而是有了知识将那些知识虚无掉。无知与无知的差异,跟“空空”与“悾悾”的差异是类同的。把已有的知识撇开,这跟没有知识,在状态上是一样的;“悾悾”与“空空如也”(就像是一无所知的样子),也是同样的状态。
  
   看问题要全面,处理事情要根据客观事理的是非标准,做学问要全面通透。如果只在一个方面狠下功夫,只站在一方面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是会产生危害的。因此,不可攻乎异端。对待人事及做学问,都要尽量虚心地叩其两端而用其中。
   如果,“鄙夫”就是对劳动人民的蔑视,请注意,孔子也是“无知”而“空空如也”的!如果,“不能读类似三家村中的书”就是倾向并认同文化大革命对三家村的批判,请注意,李诚先生还说《中国通史》也不宜看,岂不等于他否定了中国历史。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所撰写的孔子语录。《追忆李诚先生》一文,是以质实无饰的笔触,顺乎自然清正地记念作者的先师。如果,不顾文章的写作目的,妄加批判,那么,“革命”与异端就会横空出世!
  
   二零一三年三月十一日
  

共 9898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今天很欣喜地通读了艄夫老师的散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文章由新任总理李克强一九九七年五月十七日发表在《安徽日报》的《追忆李诚先生》入题。就李诚先生的对治学的观点进行了辨析。 对李诚老师的出身及成就也完完整整的进行了详解。文章即对李诚老师的治学严谨给予公正的评价,也对李诚老师的对三家村的不屑而给予批驳。也由此抛出了作者本人的观点:凡是求学问者、佛学、道学,文、史、哲并举,而推崇儒学。但作学问不宜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做学问要全面通透,不可攻乎异端。对待人事及做学问,都要尽量虚心地叩其两端而用其中。文章哲理性强,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让人手难释卷。学问的求得当遇明师,打好基础,初学者宁可少读书,或者等书读,都给予我以深深的铬印。问好艄夫老师,精彩文章推荐共赏!【编辑:大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大爱无疆        2013-03-17 10:47:21
  今天很欣喜地通读了艄夫老师的散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文章哲理性强,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让人手难释卷。学问的求得当遇明师,打好基础,初学者宁可少读书,或者等书读,都给予我以深深的铬印。问好艄夫老师,精彩文章推荐共赏
相似的人适合玩闹,互补的人才能终老。
2 楼        文友:艄夫        2013-04-09 19:56:29
  呵呵,这篇被标着绿点点,真不知李克强情何以堪!
3 楼        文友:艄夫        2013-04-09 20:23:56
  文学,往往文而不学,即偏重于所谓的创作性而忽略客观逻辑性和知识性。
  
   客观逻辑性和知识性,等于学术性。虽然,学术论文不宜作为文学作品,但有学术份量的文章并非学术论文。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