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中国文学里的山水情怀(散文)

精品 【流年】中国文学里的山水情怀(散文)


作者:吴昕孺 举人,4598.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15发表时间:2013-05-22 20:52:13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们想,刘禹锡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呢?其实,这首好诗是湖南独特的气候逼出来的。诗人在北方容易悲秋,因为秋天一到,草木凋零,所以都喜欢鸟语花香、欣欣向荣的春天。在湖南,诗人却容易伤春,因为春天雨水太多,卑湿阴冷,难以出门,反而是秋天晴空万里,秋高气爽,人舒服得多,所以才有这样的好诗。
   柳宗元和刘禹锡都要感谢湖南的山水,正如陆游在诗歌中所说的“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政治上被贬固然不幸,然而,贬到湖南,受这一方山水滋养十年,终于卓然成为一代大家,谁说这不是诗人的幸运呢?
   下面我们来说苏轼了。我们从震惊天下的“乌台诗案”说起。乌台本是一个很诗意的名字。从西汉起,朝廷设立的监察机关叫御史台。汉代的御史台里面有很多柏树,柏树上栖息着成群的乌鸦,乌台便成了御史台的别称。到了北宋神宗年间,乌台出了一件很不诗意的事情——乌台诗案。
   1069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担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开始变法,司马光、苏轼等人极力反对。由于苏轼是文坛领袖,影响太大,变法派想方设法陷害他,御史台有些宵小之徒更是趁机落井下石。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比如苏轼的一首诗,写他一个朋友家门口的两株桧树:
   凛然相对敢相欺,
   直干凌云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
   世间唯有蛰龙知。
   这时,就有小人屁颠屁颠地跑到皇帝那里说:“陛下飞龙在天,苏轼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求之地下的蛰龙,这是怀有二心啊!”幸亏神宗还比较冷静,他说:“诗人写的东西,怎么可以这样说。他写他的桧树,干朕鸟事?”但小人真厉害,他们又找了一些与新政八竿子打不着的诗文,硬往反对新政上面扣,而且竟然奏请皇帝,要将司马光、苏轼等五名反对派一律处死。这下就闹大啦。杜甫写李白的那句诗放在这里正合适:“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苏轼可是中国两千年来最伟大的天才,诗文书画无不登峰造极,直到21世纪,还有女子发出“嫁人当嫁苏东坡”的豪言。好在,李白和苏轼这两位最伟大的天才都没有死在皇帝刀下,算是给了那些草菅人命的家伙一点面子。
   挽救苏东坡最得力的两个人,一个是神宗的妈妈——高太后,一个是苏轼在政治上的死对头王安石,加上神宗本就怜惜苏轼的诗才。于是,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去当团练副使(相当于县公安局副局长)。虽然捡回一条命,苏轼的亲友、粉丝们还是非常担心,黄州(黄冈)那时也是穷乡僻壤,诗人跑到那里去,吃得消吗?不要担心,黄州的山水将给予诗人足够的温暖。还远远不止这些。作为文学家的苏轼,他将在黄州,把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散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至少有两件事,文学史是不会放过的。第一件是,他居住在黄州一个叫东坡的军营旧地上,在那里垦荒种地,植树造林,从此他的名号就成了苏东坡。第二件事更加了不起,他在黄州两游赤壁,写下了震烁古今的散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其实苏东坡游的这个赤壁,压根儿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那个赤壁,那个赤壁在湖北埔圻,现在改名叫赤壁市。但由于苏轼的这两篇赤壁赋,后人便将埔圻那个赤壁叫“武赤壁”,将黄州这个叫“文赤壁”。
   《赤壁赋》颇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气度恢弘,内蕴深厚,节奏时而明快,时而沉郁。既有激昂的快板,又有如歌的行板;既有紧张不安,又有悠然舒缓;既有无可奈何的叹息,又有豁然开朗的感悟……在文章最后,苏东坡写道: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是啊,你说变吧,天地无时无刻不在变;你说不变吧,万物生生不息,永无穷尽。那人世的悲欢有如杯盘里的残屑,人间的倾轧有如蚂蚁争食,人类的功名有如过眼云烟,在永恒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面前,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后赤壁赋》则像莫扎特的小夜曲,清新、柔和、典雅的旋律支撑着一股强大的张力,于自得其乐中突然萌发对宇宙、生命的悲悯与恐惧,还有一种近乎宗教的神秘色彩。文章末尾是苏轼做的一个梦,他梦见一个道士,问他赤壁游得是否快乐。苏轼问他姓名,他不说。苏轼忽然觉得,他就是昨天夜晚飞过他船舷的那只孤鹤。
   我个人认为,苏轼的那个梦是虚构的。正因为虚构,才显示出苏轼在文体上的自觉。庄子之后有陶渊明,陶渊明之后,几乎没人再像苏轼这样写散文。而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几乎标志着中国古典散文的终结。你们去读明清小品文,即便才气丰沛如袁宏道、张岱、袁枚,他们炉火纯青的文字有如织锦绣花,有如雕梁画栋,但与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相比,他们可以说是望尘莫及。写得绝望了,掷笔兴叹,于是,白话文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第四、山水是中国文人的人格写照。
   尧的时候有一位贤人叫许由,尧要把天下让给他,他听了之后赶紧跑到颖水边上去洗耳朵。许由的好朋友巢父正牵着牛在河边饮水,问他,你无缘无故洗什么耳朵?许由说,尧要召我做九州长,我听了就恶心,还把我的耳朵给弄脏了。巢父没好气地说,假如你一直住在高山深崖,别人哪里找得到你!你到处游荡,换取声名,现在却来洗耳朵,别故作清高了!说完,他就牵着牛到上游饮水去了,他怕许由洗过耳朵的水弄脏他牛的嘴。
   许由颖水洗耳,巢父“饮犊上流”,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使得山水成为了中国文人人格的象征。
   孔子是最早从文字上把山水与人格直接建立联系的思想家。他在《论语》中说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名言。对这句话一般有三种解读:
   一种是“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这显然有误。有智慧的人难道不爱山吗?有仁德的人难道不爱水吗?像孔子这样的思想家怎么会如此粗率而简单呢?
   第二种解读是“聪明仁德的人喜爱山水”。这种解读过于笼统和含糊,是一种偷懒的办法,说了等于没说。
   第三种解读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
   我个人喜欢第三种解读。《论语》中的原话是这样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我觉得后面的“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是反过来解释前面“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整个意思是:因为智者灵动而快乐,仁者安静而长寿,所以智者好比水,仁者好比山。孔子用山和水划分了智者和仁者不同的人格特征,所以,宋代哲学家朱熹说:“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领悟,是不可能做出这种形容的。”
   由于将山水当作自己的人格写照,自古以来很多仁德之士总是归隐山林,像上面提到的巢父、许由、伯夷、叔齐、陶渊明,还有鬼谷子隐于云梦山、竹林七贤隐于河南山阳县的一片竹林之中、严光隐于富春山、孟浩然隐于终南山、陈抟隐于华山、林和靖隐于西湖的孤山等。在他们看来,山林不仅能隐身,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山林中枕石漱流,餐霞饮露,以昭示自己不同于世俗的高洁情怀。
   由于将山水当作自己的人格写照,自古以来很多智者,当他们身逢绝境,无意再苟延于世的时候,又总是以投水的方式,表明他们的清白、清澈与清高。最具代表性的,像大诗人屈原自沉;“明代第一词人”陈子龙因抗清失败投水而死;近代作家陈天华(新化人)留下绝笔《警世钟》,在日本蹈海殉国;近代诗人、学者王国维在颐和园内昆明湖投水自杀;不堪文革迫害的作家老舍在北京西北部的太平湖含冤自沉……这些智者和勇士都将自己曼妙而坚定的灵魂托付给水,因水的晶莹碧透而光辉永在,因水的流动不居而活力永存。
   爱美是人的天性。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爱好人体之美,他们能为一个美女海伦打上十年的特洛伊战争,据说苏格拉底的真正死因并非腐蚀雅典青年,而是他长得太丑。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爱好山水之美,北宋词人柳永写了一首词《望海潮》,赞美杭州西湖“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金国皇帝完颜亮读了直流口水,挥师南下,北宋就变成了南宋。
   与西方油画以人体为主要题材不同,山水、花鸟则是中国画的主要题材。内容往往决定形式。我们看到油画展览时都是将作品嵌入硬质四边画框,一览无遗,瞬间的视觉冲击力极大;而中国画多以折页与卷轴的形式出现,仿如山水的绵长与含蓄。
   所以,西方人是“看”画,中国人是“读”画。打开折页和卷轴的过程,能够展现连续构图的段落感,就像读一本书,一本书不可能一眼看尽;也像游历一段山水,没有任何山水可以一览无余。
   中国人做人谦卑,做事低调,写文章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绘画讲究留白,这种一脉相承的风格,与他们的山水崇拜是分不开的。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中国文人眼里,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在中国哲人眼里,山水是哲理的凝固,是人生的外化。无论进退、荣辱、沉浮,乃至生死,中国人都将自己的人格和理想与山水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大家知道,我们以前提和谐社会,现在却提美丽中国。提得最多的,往往是我们最缺的,最需要去达到的。几千年来,神州大地何曾缺少过美丽,可是现在,我们要高喊去建设“美丽中国”了。以前我们说要以德治国,现在才发现,原来以德治国先要花钱治污。
   举目望去,城市掏空乡村,园林异化山水,水泥丛林取代原始森林。我们现在的文化早已不是山水文化,而是赤裸裸的金钱文化——没有国土保护,只有国土开发;没有旅游,只有旅游业——节日长假黄金周,游人遍地山水愁,当今已无徐霞客,好在还有戴老头,还有老狼。
   我们一定要明白,外部环境一旦遭到破坏,自然界的山水一旦被无情地漠视、被野蛮地糟蹋,那些清新、单纯、洁净、崇高、壮美的元素便无法内化为我们的心灵,无法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我们不再视山水为家园,而是把自己关进商品房的鸟笼里;
   我们不再从山水的明镜里看见自己,而是迷失在熙来攘往的名利场中;
   我们不再需要山水疗治身心的创伤,而是把自己交给医疗器械和不靠谱的心理医生;
   我们不再视山水为自己的人格写照,而是为了求职与晋升,不惜摧眉折腰事权贵。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斯文扫地,浊浪排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头甚至是一群豹子,如果内心有一片美好风景,有山林和溪流的庇护,它们就会安分守己,为大自然奉献自己的刚猛与雄劲。如果林尽河枯,豹子就会出来咬人,展示它凶残与暴虐的一面。
   嫉恨同学比自己漂亮可以将其肢解,认为同学抢着买单是炫富可以将其杀害,玩游戏发生口角可以将室友刺倒,不会做题与同学发生争执可以将其捅死……这些处于花季的孩子,玩着变形金刚和塑料制品长大,不沾土地,不事稼穑。因为他们内心没有属于自己的山水,所以麻木冷酷、盲从冲动,戾气十足。
   然而,孩子是家长和学校教育出来的,是成人社会的产品。我们应该反思的是:
   我们自己的内心有着怎样一片山水?我们又给予了孩子们一片怎样的山水?

共 9492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很有深度的文字,山水是中国的魂,山水是自古以来人们心中神圣的一个存在,多少文人墨客想着归隐山林,寄情山水,然而,这山山水水,在无数次动荡的年代,随着朝代更迭,也在不断的变幻着。这些风景秀丽的山水景色,给多少人带去了慰籍,也给多少人带去了向往。从古人所流传下来的诗词里,我们能触摸到时空穿梭前那个空间,从字里行间,我们能用心灵去看那一片山水,笔者从四个方面,将山水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论述,旁征博引,如数家珍,令人叹为观止,见多了写山写水的文字,偶然看到这样一篇有力度的文字,尤其令人惊艳,强力推荐共赏,感谢来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呈现。遥握,问夏安【编辑:墨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523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墨璃        2013-05-22 22:18:39
  很喜欢这样的文章,读后获益非浅,感谢来稿,问安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3-05-23 08:49:44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