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轻舞飞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轻舞】记忆碎片(散文)

编辑推荐 【轻舞】记忆碎片(散文)


作者:晶莹 举人,387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97发表时间:2014-05-18 15:02:33
摘要:回忆童年成长中的生活往事,自己耳闻目睹及亲生经历,给读者真实的再现了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的作者童年那艰难困苦生活及当地的民风民习,这样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生活片段,看到了当时的农村落后面貌,多少事业百废待兴。抬水、背柴、割草就是几岁孩子们干的活。孩子们渴望穿上一条花裙子,盼望过年来吃上方块糖、水果糖,穿上花布衫,能看一场电影高兴得崩崩跳跳......


   金娃家里很穷,她的白球鞋几乎成了黑球鞋,脚趾头也露了出来,这天他来到学校铁蛋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用白粉笔檫鞋面,经这一檫他的球鞋总算有点白了。
   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六一”儿童节,清晨,我们迎着朝霞早早的来到学校,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大队走去,一路上我们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曲,我们走了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才来到了大队学校。校园里到处彩旗飘扬,各村小学的学生都到了,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老师和学生,第一次看到这么热闹的场面,我们按照指定的地方站好了方队。
   开幕式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校长在讲话,他大约五十多岁,身穿蓝色的中山装,校长说先要进行歌咏比赛,然后再进行各项体育比赛,最后又讲了一些比赛规则,比赛中注意事项:运动员必须报真实年龄,少年组不许混到儿童组,起跑两次犯规退出比赛,场外学生不许带跑等等……
   歌咏比赛开始了,我们村小学第三个上场,同学们今天发挥的特别好,声音洪亮,唱的也很齐,评委给我们打了9.6分,我们期盼最后的结果,中午12点钟结果出来了,我们村小学得了三等奖,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全班同学激动地蹦了起来。我们为学校争得了一个奖状还有十根跳绳。
   休息半个小时之后,体育比赛开始了,操场上有的同学在跑步、有的同学在跳远、还有的同学在跳绳、跑步的同学向猛虎一样你追我赶,跳远的同学憋足了劲,飞奔起来,脸挣得像猪肝似的。操场上加油声,哨声此起彼伏,热闹极了!
   我参加了400米长跑,我拼命的跑,我感到气都喘不上来了,心都快跳到嗓门眼儿上了,一圈跑下来眼冒金花,我得了第二名,我很高兴,校长给我发了两个练习本,五根铅笔,我们班的李富贵跳远得了三等奖,玉秀跳绳得了二等奖。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训练,我们的收获还真不小!
   下午,比赛结束了,我们顶着烈日,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把得的奖品拿出来给父母和姐姐他们看,父亲夸我很争气!
  
   六、一张毕业照
   在我的记忆中,短短的五年小学生涯,我们不停的更换老师,教过我的老师不下七个,有的教一个星期就走了,有的教几个月,有的教一个学期。
   我们常常和新老师熟悉没多久,老师就调走了,我们最怕老师调走了,每次老师一走,我们好几天上不成课。只有等下一任老师来。直到上四年级,我们才有一位固定的老师教我们,他把我们教到了小学毕业。他姓高,他初中毕业,高老师那时候才17岁,我们视他为大哥哥一样,他讲课讲得很好,他还常常带领我们进行各项课外活动。
   那时候我们学校条件很差,没有一样体育用品,他就带领我们把学校西边的那片空地上的荒草清理的干干净净,把坑坑洼洼的地铲的平平展展,我们整理出了一个将近200平米的大操场。
   春天,他又带领我们把操场四周挖了一个宽2米,深40厘米的林床,我们围绕操场载了两行白杨树。操场的南北两边分别载了两根柱子,高老师说这是足球大门,我们说光有球门又没有球,高老师说:“我明天就去买足球。”
   第二天高老师给我们上了两节课,他让我们在教室里写作业,他骑着自行车去公社买足球去了,我们都很兴奋,同学们在教室里叽叽喳喳议论开了,有的说足球是白色的,有的说足球是灰色的,铁蛋说:“我哥哥上初中了,他们体育课上经常踢足球,哥哥说足球是黑白相间的颜色。”
   中午的时候,高老师回来了,他不但买了足球还买了一个排球,同学们都高兴的抱着足球直奔操场,第一次接触足球,也不懂什么规则,只见球在操场上滚着,同学们一窝蜂乱踢,我们吼着、跑着、叫着。跌倒了再爬起来,两眼死盯着球。
   高老师的到来,我们感到学校的气氛顿时活跃了,他不仅仅给我们上语文和算术课,课堂上他还常常给我们讲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故事,他把我们封闭的心打开了。课下,高老师带领我们踢足球,打排球。他还为我们自制了一个单杠,教我们翻单杠,他把我们死气沉沉的校园变得生龙活虎。他的课也讲的生动有趣。小学毕业的时候,我们全班十九个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初中。
   记得一个晴朗的早晨,天空湛蓝湛蓝的,高老师说带我们全班同学去照毕业照,照相馆在十四公里以外的县城,十四公里到底有多远,对我们这些从未出过远门的土孩子来说根本不知道。没有交通工具,我们只好步行,一大早我们沿着村口那条砂石路向县城走去,我们一路说着笑着一点儿也不觉得累,那时候路上的车很少,偶尔能见到几辆拉砂石料的拖拉机,拖拉机一过去就扬起像烟雾一样的沙尘,我们便淹没在沙尘里,我们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县城。这里只有一家照相馆,我们全班同学照了一张集体合影。然后每个同学又单独照了一张。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照相。
   过了中午的时候,我们才顶着烈日往回赶,这时候同学们又渴又饿,谁也不想多说一句话,再也没有来时的那种兴奋劲儿了。我们才真正感到路途的遥远,我的两条腿像灌了铅似的几乎迈不动了。快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我们才回到家里。
  
   七、记忆中的共产主义
   幼年的记忆中家家户户门口的柴火堆的像小山似的,整个冬天的御寒全靠柴火,柴火主要有梭梭和红柳。
   记忆中,整个村子里的房屋都是一样的土坯房。房屋一般都是套间,每间房屋都有一个大土炕,一间屋子的土炕带着一个灶台,另一间屋子的土炕带着一个火炉。窗户是木制的纸糊窗户,门的下半部分是实木的,上半部分带着窗户。
   家家户户的生活水准一样,没有贫富之差,粮食按人口平分,你家分几斤包谷面,他家也分几斤,你家分几斤白面,他家也分几斤。每年入冬,村干部就开始计划村民过冬用的柴火了,村子里有两挂马车,每天两挂马车同时出发,每挂车配七个劳力,每户人家轮流出一个壮劳力,马车每天拉回一大车柴火挨家挨户卸,卸完七家,另外七家再各出一个劳力,这样轮流下来得一个多月,遇到那些孤寡老人,没有劳力的人家,不用担心,柴火一样送到家。
   那时候,冬天特别寒冷,大人小孩都穿得很厚,那些外出拉柴火的男人身上都穿着皮衣皮裤。头上戴着皮帽子。
   每天鸡叫头遍的时候,父亲就起床了,他点起那盏昏暗的煤油灯,穿起皮衣皮裤,脚穿那双灰色的毡筒,他把灶堂的火生着,蒸一碗小米饭,就着泡菜吃了去赶马车。每次父亲吃饭的时候,我和弟妹们趴在被窝里伸着脑袋,父亲会挨个儿给我们每人喂一口小米饭,我们的样子就像小鸟一样,待鸟妈妈来喂食。
   那时候,家家户户不拉院墙,出门也不锁房门,东西不分你我,都不斤斤计较,他家没盐巴了,到你家倒一碗,你家没醋了,到他家要一点,家里没有人也没关系,过后再还回去。村子里谁家杀猪了,周围的人都会去帮忙,杀好了猪,大肥肉炖酸菜,一炖一大锅,左邻右舍来帮忙的都围在桌子前开始吃,边吃边聊,再来一点烧酒,那热闹场面就像过年。
   当然,村子里不管是谁家杀猪炒肉了,总忘不了给家里有老人的和五保户送一碗。
   记忆中,我仿佛进入了共产主义。
  
   八、清贫
   朦朦胧胧的记忆中我家总是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父亲和母亲养育了我们六个子女,还要赡养年迈的奶奶。
   每年入冬,家中那口大水缸就腌满了泡菜:辣椒,萝卜、豆角一大缸。早餐很简单,每天的饭菜都一样,包谷面发糕,小米稀饭就咸菜,下午是包谷面面条就咸菜,很少吃到炒菜,我们每天只吃两顿饭。
   在农村,谁家没有男孩就被人笑话,抬不起头,母亲生了我们姐妹四个之后,才盼来了弟弟,有了弟弟还不甘心,还想生一个男孩,结果小妹出生了,我家被称为五朵金花。我们四姐妹年龄相差二岁,大姐二姐个头差不多高,我和妹妹个头差不多,我和妹妹一直捡两个姐姐的旧衣服穿,我渴望穿上新衣服,那时候家里很贫穷,对我们来说穿一件新衣服都成了一种奢望。
   记得有一年冬天,奶奶得了重感冒,她躺在炕上一个星期了,还不见好转,父亲把村子里的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婆婆请到家中,只见那位老婆婆让奶奶躺在被子里,她把我们用过的废旧的作业本上的纸撕了一些,用火点着在奶奶的头上来回绕,嘴里还念念有词,据说在驱鬼,奶奶有病是因为鬼上身了,可奶奶的病不但没好反而加重了,父亲只好去公社给奶奶买了五角钱的感冒药,八十多岁的奶奶以前从没有吃过药,她吃了父亲给买的药之后,身体渐渐好了起来。家中仅有的那点白面只能留给奶奶吃,我们只吃包谷面,不放白面的包谷面根本和不到一起,父亲就用开水把面烫了再和,锅里的水烧开了之后,父亲把菜板放到灶台上,用刀把和好的面团一点一点切到锅里,椭圆形的面片在开水锅中像小鱼儿一样上下飞舞。
   有一段时间,家中那口铁锅由于长时间缺油生锈了,母亲把筷子上缠了一小块干净布,每次做饭的时候,用筷子上的布沾一点茶缸里仅有的那点油,把锅底檫一檫然后倒上水,水烧开了之后把菜放进去,菜煮熟了以后,再把包谷面面条下到锅里,没有醋,舀一点泡菜水充当。
   童年的苦难生活给我留下了诸多不愉快,也激发了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我渴望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渴望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直到改革开放,家境才慢慢的好转,那时候我已经进入了成年。
  
   九、一条花裙子
   每年过了“三八”妇女节,天气就渐渐地转暖了,家中越过寒冬的那五只老母鸡开始下蛋了,每天可以收到三到四个鸡蛋,我和弟妹只要听到母鸡咯咯嗒,咯咯嗒的叫声,我们便抢着去收鸡蛋,要是拿不好鸡蛋掉在地上摔碎了,就会招来母亲的一顿打骂。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很少吃鸡蛋,鸡蛋一般攒起来卖钱,卖了钱再去买酱油和醋。已经攒了四十个鸡蛋了,母亲让我跟着村里的大姐姐去卖鸡蛋。我们要到十八公里以外的团场去买。
   这是一个星期天,阳光暖洋洋的照在我们身上,我同村里的几个大姐姐挎着鸡蛋篮子去村口那条砂石路上搭便车,我们在路口等了将近一个多小时,远处传来了突突突的拖拉机声,那是拉砂石料的车,我们一招手好心的司机停下了车,大姐姐先爬上车,我把鸡蛋篮子递上去,我扒着车侧门,脚蹬着大轮胎,费劲的爬上了车。
   拖拉机带着我们在坑坑洼洼的砂石路上颠簸着,我们每人怀里紧紧地抱着鸡蛋篮子,生怕把鸡蛋颠碎了。我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团场,我跟着几个姐姐进了附近的一个家属院,小院不大却很干净很整齐,院子正中间有一个小花池,花池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太阳花,有红的、黄的、白的、紫的,鲜艳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漂亮。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接过了我的鸡蛋篮子,一个鸡蛋6分钱,总共卖了2元4角钱。我把钱紧紧的攥在手里生怕弄丢了。正当我转身要走的时候,我眼前出现了一个穿连衣裙的小姑娘,个头和我差不多,白白净净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光,扎着两个羊角辫,羊角辫上那两个粉红色的蝴蝶结非常漂亮,裙子是红白相间的小方格子的,太漂亮了,我盯着小女孩看不够,小女孩发现我在看她,有点不好意思,我也渴望有一条这样的花裙子,我想我要是也穿上这样一条裙子,一定很美。
  
   十、村中那汪涝坝水
   说起涝坝现在的孩子不会明白的,就是挖一个大土坑,在土坑中蓄满水,以备急用。
   小时侯,抬水背柴火背猪草,是生长在那个年代农村小朋友常干的活。
   我们通常在春秋季节背柴火,父母下地干活的时候告诉我们放学后别忘了背柴火,我和弟弟妹妹齐声答应:“好!”
   那时候父母一般不过问我们的学习,他们从不叮嘱我们学习啊,写字啊,他们一般会安排我们记得背柴火,背猪草,把水缸里的水抬满了……
   放学后我和妹妹们会很自觉地先写作业,每天的作业不多,就是把当天学的生字带拼音一个字写一行,写完作业我们就去附近的沙丘背柴火,星期天我们要背好多趟柴火以备下雨天用,我们每天做饭,烧水都离不开柴火。
   夏天的时候,村里的小朋友一有空都去背猪草,村中家家户户都养猪,背回的猪草晒干后要用棍棒敲碎,我和姐姐还要用一个大筛子把粗渣筛去,留下细渣喂猪,每次筛猪草的时候,我和姐姐的头上和身上都布满了灰尘,我和姐姐只露着两只黑眼珠子,我指着姐姐笑她布满灰尘的脸,姐姐指着我笑。
   记得六七岁的时候,我就开始抬水了,我先和姐姐抬,后来和妹妹抬,家中那口可以盛十二桶水的大水缸,我们每天必须抬满,水缸抬满后,我感到肩膀就像浮肿了一样,家中的那头毛驴,鸡羊猪还有全家人的用水基本上一天一缸。刷锅水洗脸水从来不舍得倒,要留下来喂猪。
   村子中间有一个将近100平米涝坝,夏天的时候涝坝里的水要经常蓄的满满的,那是全村人和牲口的饮用水源。

共 13698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一篇文章《记忆碎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成长中的生活往事,自己耳闻目睹及亲生经历,给读者真实的再现了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的作者童年那艰难困苦生活及当地的民风民习,这样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生活片段,看到了当时的农村落后面貌,多少事业百废待兴。抬水、背柴、割草就是几岁孩子们干的活。孩子们渴望穿上一条花裙子,盼望过年来吃上方块糖、水果糖,穿上花布衫,能看一场电影高兴得崩崩跳跳......作者语言纯朴,无华丽难懂的方言,叙述有头绪,道得明明白白,说得生动形象,讲得透透切切。佳作,极力推荐共赏。【编辑:宏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宏声        2014-05-18 15:04:13
  作者辛苦了,盼下一篇,下一篇又是佳作!
2 楼        文友:晶莹        2014-05-18 15:37:32
  谢谢编辑,辛苦了!
( (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