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忆】母亲范敏文先生传略(散文)

精品 【忆】母亲范敏文先生传略(散文)


作者:镜吾 秀才,1825.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072发表时间:2014-08-30 20:59:44


   1961年的暮春到初夏,青黄不接,是最饥饿的时光。我不知道母亲和弟弟是怎么熬过来的,只是听说饥饿,有不少人离开了人世。我是心急如焚,辗转不眠。刚巧,这时湖北省委号召省直干部回乡支援农业,我就糊里糊涂写了回乡支援农业报告——其实就是辞职回乡务农报告。当拿到户口粮食迁移证书时,我开始后悔了,上面写的不是大冶县委,而是大冶龙角山李德贤村。这意味着我从一个干部,变成了一个农民。
   好在给我多发了几个月粮票和两个月工资,回到家,母亲是既高兴,又忧虑。她知道我的人生,做出了一个错误选择,走的是下坡路,从省城滑到了谷底农村。
   回乡当了两个月农民,每天和村民一起上工干农活,一是累,二是工分不值钱,当时一天给我9个工分,三角钱不到。没有定量供应的商品粮,每年收获了,生产队先是交公粮,再是卖“余粮”,最后才是分口粮。一年分的口粮只够吃四个月的样子,其他的缺口只有靠自留地的收成,以及糠菜果腹了。母亲让我立即到龙角山附近找工作,于是我找到龙角山铜矿职工子弟小学,做了代课教师。除了担任四年级班主任,我主要是教音体美课,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干了一个学期,眼看就要转正了,因为涉世不深,卷入了校长和教导主任之争的漩涡,受到不公正的批斗。愤而辞职回家,继续当农民。我刚刚当农民,对农活还不熟悉,还要上山砍柴,还要学着耕种自留地,一时感到非常辛苦。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村民嘲笑的目光和风言风语,说我是“犯了错误下放回乡的。”说我“读书读到牛屁眼里去了。”于是,我决心离开农村,那想法太幼稚了,回到农村就像是跌落深渊,你是怎么也爬不出来的。我试图在龙角山铜矿找工作,都成泡影,我开始后悔从小学辞职回乡了。其实,那次批斗,只是小学校长敲打敲打我,不是真心赶我走。
   我记得,那年中秋节,按照惯例生产队放假一天,大家在家休息过节。我穿着皮鞋,在村祠堂门前和村民们聊天,突然母亲怒冲冲地来了,跳起脚,歇斯底里地大骂我:
   “你还配穿皮鞋?你不农不秀,一钱不值!”
   “家里吃的烧的,都没有了,死到临头,你还有空聊天?”
   “给我滚上山去砍柴去!”
   ……
   还骂些什么难听的话,我记不得了。我拿着冲担、砍刀,一个人昏昏沉沉上了山,想跳崖自杀,结果滑落岩石下,昏睡到下午,挣扎着起来,我不想死了。我想,别人能活,我也能活,我决心彻底改变自己,吃大苦,耐大劳,重新做人。我只身深入深山老林,砍了一大担柴,足有200多斤,挑下山。我要向母亲证明,我不是“不农不秀,一钱不值,”我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天没有吃饭,仅喝了山泉水的我回到家,看到母亲在垂泪,我吐了几口黄水,一言不发就上床睡了……
   从此,我变成了只知发狠干活的哑巴……那时我只有17岁。母亲以她极其残酷的方式教育了我,让我一夜之间懂得了做人的责任和担当,做人的艰辛和毅力,使我彻底改变了人生观,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了吧!
   我很快学会了全部农活,自留地的庄稼绿油油的,菜园子里的白菜萝卜长势喜人。生产队的工分,从一天9个也加为10个。没有人敢在背后嘲笑我了。第一年的冬天,我发现被挖过的藕田深处藏着有藕,我冒着雨雪,用手指将三块藕田翻了个底朝天,挖了200多斤藕——十个指甲全部脱落,双脚冻伤……避免了一家人吃糠咽菜。第二年的冬天,我发现满山遍野的葛根可以制粉吃,带领全村村民挖葛根,顺利度过了饥荒,全村没有一人饿死。我还学习父亲留下的中药材书籍,上山采药,使得家庭初步脱贫……1963年春,村民选举我当村官——保管。这一切,都归功于母亲中秋节的严酷教育。
   母亲的严酷教育不仅仅是征对我一人,在我复学高中期间,她使用在众人面前痛骂儿子的办法,痛骂在家务农的弟弟。弟弟时年才不到15岁,受不了母亲的侮辱性的责骂,愤而离家出走,上了龙角山西南面的天台上,到罗汉寺出家为僧。母亲闻讯,请人上山,好说歹说,将弟弟劝回家。从此弟弟上了农业中学。
   母亲还有慈爱温情的一面。当我在数九寒冬的雨雪天,赤着脚,扛着一麻袋藕从藕田归来时,她坚持让我坐下,而她蹲在地上,用温水给我洗冻伤的双脚,它落泪了。然后坚持要给我洗双手,当看到我的一双肿得有些紫黑色的双手和粗大的十指尖指甲尽脱,裸露带着血丝的嫩肉的时候,她不禁失声痛哭……
   我发现采药的利润大,于是参加了副业队,每月给生产队上交8元钱就可记全额工分。因为草药少而珍贵,每次我上山采药都是单独行动,为了避人耳目,早上五点以前必须上山。母亲三、四点就起床,为我准备早餐。早餐一般是蒸红薯,上面再蒸一碗小咸鱼。吃红薯,就着咸鱼,就好像是“高山上放石头——直朝下滚”。我一个人就能吃完整整一鼎罐(大冶做饭的一种炊具)红薯。母亲则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吃完。因为山高路远,中午我是不吃饭的,一直到天黑,我才从山上回家吃晚饭。在山上,口渴了,就找一处山泉水喝饱。这种生活我已经习以为常了。至于母亲和弟弟在家吃些什么,我就不得而知了,可以肯定,他们是在喝稀的食物,省下粮食保证我吃饱。这份恩情,只有亲娘才能给予。我完全不记恨那年中秋节母亲跳起脚痛骂我的事情了。
   母亲是博学的。有段时间,我想自学中医,家里有大量父亲遗留的中医书籍,如《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张仲景的《伤寒论》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要学中医,必须先学古文。母亲指导我先从读背《古文观止》入手,教我学习查阅《康熙字典》。每逢雨雪天,当我在家读背《古文观止》里的文章时,母亲在一旁静静地听。我惊奇地发现,当我读错了字音,或背错了字句,母亲都能够给我纠正。母亲还建议我读背《唐诗三百首》,那书中的诗,她都能倒背如流。无疑,母亲是我学习古文和唐诗的启蒙老师。母亲还是教我书法的启蒙老师。
   母亲是睿智而有远见的。1963年初,当我厌倦当村官、想复学高中时,她毫不犹豫地支持我复学。于是我得以勤工俭学、到大冶一中复学高中。后来她又支持弟弟到棲儒桥农业中学(初中)读书。教育兴家,是她持家的根本思想理念。
   1963年,大哥、大嫂因感情不合而婚变,大哥将不到两岁的侄儿远奇送回家,母亲躬亲抚养,教养成人,期间的艰难辛苦可胜言哉!
   我复学高中近三年,虽说是勤工俭学、自食其力,假期打工、砍柴,寒假守校,但我毕竟不能支持母亲支撑家庭开支,光靠大哥每月寄回几十元钱,已经不能维持家计。于是母亲给龙角山镇一家裁缝当保姆,带孩子,每天早上,那位裁缝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我家,交给母亲带,直到晚上,才来我家将孩子接走。每月给母亲9元钱的工钱。母亲带了半年时间,直到二哥到南京部队服役,每月给家中寄钱为止。
   由于母亲的高瞻远瞩、吃苦耐劳,我们家终于度过了最为困难的时期,迎来了家庭的中兴。1965年高考,我考了全县第一名,被西安交大机械系录取,母亲拥抱着我,留下了热泪。同年10月,弟弟参军,到昆明军区特务营服役,弟弟临行那天,母亲牵着他的手一直送到新兵站,看着弟弟穿上崭新的军装,然后她把弟弟换下的旧衣服拿回家,数月不忍洗涤,每日闻闻衣服的味道,以解思念儿子之苦。
   当此之时,我们兄弟四人分散在祖国的东西南北,大哥在北京,二哥在南京,我在西安,弟弟在昆明。家里的门楣上挂着两块“军属光荣”的牌匾,成为远近闻名的革命家庭……那是我们家的中兴时期,也是全盛时期。
   (十)孤寂的晚年
   随后,母亲经历了称之为十年浩劫的文革。首先,1965年冬,大哥为了解决户口进京的困难,工作调动到河南平顶山煤矿文工团,与河南农村姑娘梦雨大嫂结婚,直到1969年,母亲和侄儿的户口、粮食关系才迁入平顶山市。1967年,二哥从南京部队转业,回到上海工作,翌年与二嫂结婚。1970年夏,弟弟从昆明军区复员,分配到平顶山市电影队工作。1970年9月,我大学毕业,分配至安康工作,1972年元旦,与交大校友樊灵芬结为连理,回平顶山完婚。只有弟弟还没有结婚了。
   按说,母亲的四个儿子都有了稳定的工作;户口都从农村迁移到了城市,吃商品粮了;四个儿子中的三个大学毕业,其中的三个婚姻都有了着落。母亲的人生目标都基本实现,可以享清福了。其实不然,更难的事情在等待着她。
   作为家贫如洗的母亲,应对四个儿子的婚事,捉襟见肘、绞尽脑汁。首先,大哥二婚,母亲卖掉了老家一间房子,卖了500元钱,交给了大哥,因为大哥是长子,又是娶了一位比他小15岁的闺女,不能怠慢了人家。接着,二哥回家结婚,母亲只好送了两把旧椅子,还好,二嫂深明大义,没有说什么,就稀里糊涂过去了。母亲后来将老家最后一间房子卖掉了,卖了500元钱,决心留给弟弟结婚之用。轮到我回平顶山结婚时,母亲含着泪花,只送给我妻子一个茶盘和一把茶壶,妻子是贤淑明理之人,高高兴兴地接过了那个茶盘和茶壶……
   我体会母亲的苦衷,但还是悄悄询问了我的五爷爷留给我的那些银元,母亲说,在我高中三年、大学五年期间,全都悄悄变卖,贴补家用了,说着哭了起来。我安慰她说:“您卖得对,金山、银山,不如书山!我有了知识,以后都可以挣得回来的。”母亲终于破涕为笑了。当时我只是向母亲从卖房子的钱中借了50元钱,给襄樊的岳父母买了一些礼物。回到安康,就将钱寄还给了母亲。而且妻子提议每月给母亲寄生活费,感谢母亲的教养之恩,直至母亲去世。
   1976年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调离安康,来到风光秀丽的襄樊工作。姥姥(我的亲岳母)早年与南下的岳父离婚,且只有妻子一个女儿,所以我们有孩子后一直跟着我们带孩子,这次姥姥的户口也顺利地从河北巨鹿农村迁来襄樊,在姥姥回河北巨鹿处理房产的空挡,我们接母亲来襄樊一起生活了半年。
   在这半年时间里,有幸福的时光,也有郁闷之事。幸福的时光是,我们一家带母亲登岘山,游汉水,游览襄樊的名胜古迹,其乐也融融。郁闷之事是,主要由母亲不安心引起,她的儿子太多了,在我们家,她经常念叨其他几个儿子,东想想、西想想,心不定,特别是思念她的长孙远奇。
   再是,母亲是人,不是神。在她身上有着很深的旧观念,和我们有很深的代沟。她不愿意看到我和妻子亲密的样子,她觉得,是妻子把我从她手中夺走了。比如,我家墙上挂着母亲的油画像(是大哥画的),但边上还挂着我画的新婚妻子的素描画像。母亲不愿意了,非要我将妻子的画像取下来,我笑了笑,没有理会。结果母亲发脾气了,她一把将自己的油画像取了下来,撕得粉碎……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但凡我出差在外,母亲和妻子关系很融洽;只要我回家住上几天,母亲就会背着妻子跟我挑她的“毛病”,希望看到我们之间出现裂痕。我们可不是《孔雀东南飞》中的那两个傻青年焦仲卿和刘兰芝,我们是毕业于高等学府的现代知识分子,我和妻子经历过生死的考验,是牢不可破的患难夫妻。对于母亲的挑拨,我只是一笑置之。
   最后,姥姥要来了,考虑到两位老人生活习惯完全不同,我只好将母亲送到上海二哥家。上海住房十分紧张,二哥已经有一个女儿,一家三口一直住在10平米的小阁楼,做饭是在楼下四家合共的一间小厨房。母亲这一去更添紧张,连转身都困难了。再是母亲与二嫂性格不合,二嫂性格内向、少言寡语,母亲习惯有啥说啥、快人快语,而且最看不惯的是二哥和二嫂恩爱的夫妻关系,她重复着襄樊错误的做法。最后母亲还是觉得梦雨大嫂好相处,她能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于是决定还是回平顶山和大哥一家子过。回到平顶山后,弟弟已经成家,母亲曾到弟弟家小住了一段时间,终究与弟媳合不来,还是回到大哥家。
   很多家庭矛盾,皆由心生。母亲晚年的悲剧在于,她太不安心,不论在那个儿子家,他都要折腾出一些是非来。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发明了科技日语速成教学法,在襄樊讲授速成日语,学员中有襄樊美术学校的校长刘贵友,我想到了将大哥一家迁到风光旖旎的襄樊来,这样我们也可经常看到母亲。于是,我向刘校长推荐了大哥,很快大哥就调到襄樊美校工作。大嫂的工作遇到知青返城,一时没有解决,仍留平顶山。没承想,襄樊人杰地灵,美女如云,学艺术的大哥浪漫起来,与他的女学生——比他小30岁的小刘搞起了师生恋,决意与育有一儿一女的梦雨大嫂离婚,甚至大打出手。我和妻子愤怒了,坚决反对这场不伦之恋,反对他与梦雨大嫂离婚。糊涂的母亲容忍了大哥的放纵,默许了大哥二次离异。最后大哥是净身出户,将一双儿女留给了平顶山的梦雨大嫂。
   不久,母亲尝到了大哥离异的苦果,只得与大孙子远奇一起过了。当时,远奇在平顶山高压开关厂工作,工厂分给了筒子楼里的一间住房,大约有20平米,做饭在走廊上。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母亲每月的生活费由我和二哥寄出,足够她的开销。那时我经常出差北京,每次经过平顶山,我都要去看望母亲,给她带去香油和食物,带着母亲到街上买一些日用品。母亲的生活总算过得去,就是寂寞,思念远方的儿女。
   就是在这种艰难寂寞的情况下,为了远奇的前途,母亲支持远奇到少林寺学习武术,后来又到河南省体委举办的武术训练班学习了两年。远奇不负祖母之望,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荣获多次大奖。为他日后的事业和生活打下了基础。实际上,母亲将远奇当做自己的小儿子教养了。
   母亲在教养儿孙方面是睿智的、高瞻远瞩的,是伟大的母亲和祖母;但在与儿媳相处方面就显得守旧、偏执和不可理喻,她顽固地坚持封建礼教式的婆媳关系,认为,儿子是自己的,儿媳是外人。这也许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吧!是可叹也!
   公元1990年2月末,母亲病危,她的四子一女齐聚平顶山,为她送行。3月14日,母亲溘然长逝,永远离开了我们。令我们最为感动的是,在她殡天的那天早上,是大哥的前妻梦雨大嫂不计前嫌,心怀感恩,流着泪,亲自给母亲擦洗、穿寿衣……
   在平顶山殡仪馆,我们为母亲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缅怀了母亲一生的丰功伟绩……母亲享年80岁。
   母亲的后事办完的翌日,在返回襄樊的列车上,我写了两首《悼母》诗:
   其一,慈母病危年八旬, 急电飞来归豫城。
   问儿饥否忘苦痛, 强颜欢笑叙天伦。
   伺奉针药日惨惨, 断肠呻吟夜森森。
   最是绕灵辞柩日, 儿郎不禁放悲声。
   其二,凄凉一生最刚强, 相夫教子有主张。
   不恋子女依膝下, 敢促儿孙走四方。
   含辛茹苦忍寂寞, 期盼捷报慰衷肠。
   大限来时不言死, 抗争天命照玄黄。
   此文写于2014-8-30

共 20949 字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不同寻常的散文体传记。作者以深情的笔调,为自己的母亲范敏文先生作传,从母亲的幼年时代一直写到暮年去世,时间跨度近80年。母亲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原是官宦家的小姐,因为外祖父的去世,孤儿寡母,在农村艰苦度日;12岁到武汉纱厂当童工养家糊口,15岁参加共产党,任工人领袖;大革命失败,隐姓埋名,18岁与同情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国民党员——作者父亲结婚,一生共生育十个子女,最后成活的只剩半数……作者的父母是相爱的,共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农村土地改革、三年困难时期……期间有很多动人的故事。作者笔下的母亲,不是英雄,但亦伟大;不是完人,但亦睿智。有胆识,有气魄,吃苦耐劳,支持丈夫的事业,实现丈夫的心愿。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坚持教育兴家的理念,不惜卖掉全部家产,供养子女上学,含辛茹苦,以她严酷的方式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儿孙。所以她是杰出的伟大的母亲。然而当母亲的人生目标基本达成、儿子们成家立业后,他却与儿媳们很难相处,偏执的坚持封建礼教式的婆媳关系,最后只能跟长孙远奇度过孤寂的晚年。母亲晚年在处理婆媳关系方面又是不明智的,守旧的,她不是个好婆婆。作者笔下的母亲,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真实地描述了一个非凡母亲的一生。文字凝练、老道,叙事流畅简洁。推荐欣赏。【编辑:秋觅】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30831003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4-08-30 21:05:08
  作者以真挚的情感,为自己的母亲作传,回忆了自己的母亲的一生。恰逢中秋,作者思念自己的母亲,文章感人至深。
秋觅
回复1 楼        文友:镜吾        2014-08-30 22:20:06
  谢谢秋觅先生的编者按,谢谢热情的评论!
2 楼        文友:河杨        2014-08-30 23:08:27
  伟大的母亲,传神的笔法,令读者对老母亲格外尊敬,对作者格外推崇。作者来神之笔,将自己的母亲写得栩栩如生,实在是让老人家永远活在人间,永垂不朽的最好做法!问好作者,祝您托老人家的福,家兴业旺!
回复2 楼        文友:镜吾        2014-08-31 16:05:23
  谢谢河杨先生的热情评论!
3 楼        文友:潮仙        2014-08-31 08:45:42
  3月14日,母亲溘然长逝,永远离开了我们。令我们最为感动的是,在她殡天的那天早上,是大哥的前妻梦雨大嫂不计前嫌,心怀感恩,流着泪,亲自给母亲擦洗、穿寿衣……欣赏问好!
回复3 楼        文友:镜吾        2014-08-31 16:07:03
  谢谢潮仙先生的点评!
4 楼        文友:河杨        2014-08-31 09:37:04
  母亲享年八十岁,相夫教子多坎坷。生来刚强向上性,搏击生活巨浪河。儿孙缅怀永在目,颂歌唱得世人和。伟哉母亲恩与德,万代凭享幸福多——母亲大人,您的庇荫,子孙的幸福,祝您在天之灵安乐。尚飨!
回复4 楼        文友:镜吾        2014-08-31 16:10:22
  河杨先生质朴无华的诗让我落泪,谢谢您!我的朋友河杨!
5 楼        文友:刘雪儿        2014-08-31 10:45:06
  您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一生充满了艰难、坎坷和痛苦,但她老人家能坚强的面对种种不幸,毅然挺了过来,她高瞻远虑,让儿女们自由翱翔,这不是一般母亲能做到的。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妇女勤劳、刚强、豁达、质朴的优良品质,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我更感动你们母子间的深情,以及您那位大嫂对母亲的情意,您的那位大嫂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拜读佳作,问候老师。祝您创作愉快!
刘雪儿
回复5 楼        文友:镜吾        2014-08-31 16:30:12
  雪儿精准、热情的点评,总是让我感动。是的,我虽然写梦雨大嫂的笔墨不多,但她的善良、朴实、贤淑也许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谢雪儿的关注!梦雨大嫂的一双儿女已经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梦雨大嫂才再婚,与平顶山一位诚实忠厚的工人喜结连理,过着幸福的生活。而我大哥的第三任妻子小刘,四年后与大哥离婚。大哥虽是大学教授,快80岁了,但至今孤苦一人。也许我母亲在天之灵终于明白了梦雨大嫂是最好的儿媳,她保佑梦雨大嫂晚年幸福呢!
6 楼        文友:镜吾        2014-08-31 16:34:38
  谢谢春秋社团推荐,谢谢江山网精品评审组给本文加精!
镜吾
7 楼        文友:琴若雨        2014-08-31 17:55:31
  此传脉络清晰、疏密有致,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思静远、幽微、深情、伤感.佩服镜吾先生将2万多字驾驭得游刃有余,勾勒的是人物,述说的却是一种思念与缅怀,凸显的是人生况味与岁月沧桑。母亲在岁月时光中的点点滴滴印记,特别老人家吃苦耐劳、含辛茹苦、朴实善良的品质和教育兴家的理念令人感佩,文本情感饱满,文字练达,对母亲的眷眷之情,溢于言表,情愫与韵致,细节与真情从各个层面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记录与呈现时光
回复7 楼        文友:镜吾        2014-08-31 19:15:28
  谢谢若雨老师的热情洋溢的评论!正如您倡导的好的散文在心灵深处,在心灵的痛处。诚恳地向您学习!
8 楼        文友:素心萦月        2014-08-31 22:10:45
  母亲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一面旗帜。【楚风湘韵】
素心清婉,素月萦怀。
回复8 楼        文友:镜吾        2014-09-01 10:30:33
  谢谢素心先生点评!
9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4-08-31 22:14:24
  感受镜吾老师笔下伟大的母爱,让人有些心酸,又有些温暖。一个伟大的母亲,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可是依旧坚强、睿智,但是在处理婆媳关系上,则显得有些守旧。也正是这样,才让这个人物真实,自然,并非一个劲的歌功颂德。欣赏老师佳作!问好!
在清风徐来的日子里,捧卷诗词,斜倚在竹椅里,笑看流年……
10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4-08-31 22:17:25
  感受镜吾老师笔下伟大的母爱,让人有些心酸,又有些温暖。一个伟大的母亲,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可是依旧坚强、睿智,但是在处理婆媳关系上,则显得有些守旧。也正是这样,才让这个人物真实,自然,并非一个劲的歌功颂德。欣赏老师佳作!问好!【荷塘月色社团:清风淡雅】
在清风徐来的日子里,捧卷诗词,斜倚在竹椅里,笑看流年……
回复10 楼        文友:镜吾        2014-09-01 10:32:12
  谢谢清风先生热情的夸奖!敬茶!
共 36 条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