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梧桐赏析】品赏《长恨歌》与《琵琶行》

精品 【梧桐赏析】品赏《长恨歌》与《琵琶行》 ————解读诗人白居易


作者:江南铁鹰 探花,13428.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168发表时间:2014-09-30 11:09:42


   现实中找不到,便向梦中寻,梦中寻不到,再去仙境访。反复跌宕回环,层层递进渲染,使人物的感情不断回旋上升,最后达到了高潮。正是因为如此的层层渲染,步步递进、反复抒情,才使得让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得更加深邃而丰富,丝毫没有空泛的叙述,而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诗人大胆地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引导读者上天入地,然后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再现了贵妃梨花带雨的形象。让杨玉环用殷勤款款,迎接汉家的使者,再含情脉脉地托物寄词来重述前誓,以此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起到了进一步深化主题的效果。
   诗中关于“情”的宣泄,完全超越了一般那种帝王妃子的感情羁绊,并且早已突破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却用诗人充满理想主义的愿望,将这种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的一览无遗。正因为这种以“情”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用发自内心世界的情感,去打动读者而使之产生共鸣,才使得这首长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结尾的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流传千百年来的悲剧爱情经典写照。这两句诗也不是单纯的爱情悲剧的叹息,而是升华为对于爱情受命运摆布的痛惜,对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愤恨。这种“长恨”已经超越时空永无止境。这就是本人在前面已经明确指出的,诗人笔下的“长恨”,就是“永爱”,而爱情永恒才是《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古往今来凡是读过此诗的人,无不为其诗中表现出来的特殊艺术魅力所打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魅力,在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应该是诗人独特的表现手法中,充分展示出来的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个性,吸引了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在品读时深受感染。
   诗人以高超的艺术手段,将叙事、写景与抒情,完整地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诗歌表现手法,在抒情上回环往复的基本特点,从而通过寄情于物、以物托情、触景伤情等不同的艺术手段,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将人物蕴藏在内心世界深处的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究竟想表现什么?从来就是个争论得喋喋不休的话题。无疑,白居易创作的《长恨歌》,反映的确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也可以算一个重大的政治题材。因为诗中的主人公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尽管有争议,却又很重要的人物。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审视,又是一个来自民间传说的人性题材。这样的双重性。使得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一种复杂性。正是由于白居易在青年时代胸怀大志,胸怀力挽唐室之衰败,拯救苍生于水火的政治抱负,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来应对如此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也是他从自身的民本主义思想出发,有选择地接受了市民阶层对唐明皇的理想化,才让他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成功塑造。
   由于诗人在心目中对唐明皇有一种一分为二的认识,也就必然要在塑造这个艺术形象时表现出来。于是一往情深的李隆基与重色轻国的唐明皇,便形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在白居易笔下李杨的爱情故事,被刻画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从作品中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到对唐明皇性格的塑造,排斥了过往在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他们成为半神的窠臼;却把唐明皇塑造成为和普通人一样,有爱欲与苦恼,有错误与缺点的人,一个十足的痴情皇帝。在白居易笔下的唐明皇理想化了,他不再是皇城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元和十年六月,在白居易44岁时,大唐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身受了重伤。白居易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将他的做法斥为僭越行为。于是白居易被贬谪为江州司马,在此期间,白居易写下了自己又一首巅峰之作——《琵琶行》。
   诗人在诗中的小序中,非常明确地交代时间、地点、概述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这是诗人在创作此作品前已经确定的动机,必然确定了一种十分凄美的感情基调。诗人通过这个虚构的故事,既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又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在客观上表现了唐朝处于底层生活的卖唱女晚年凄凉生活,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现实主义意义。
  
   《琵琶行》全诗共有八十六句,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部分一共十四句,用来交代琵琶女的出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用七个字,就把故事中人物——主人与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以及时间——夜晚,一一作了概括的交代。这种手法,与《长恨歌》中的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有异曲同工之妙。足见得诗人非常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在诗中来叙事,而把大量笔墨用来抒情的艺术特点。故而第二句“枫叶荻花秋瑟瑟”,已经不单用来烘染环境,而是已经把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款款传出。为了进一步突出那种落寞之感,紧接着就是一句“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已经为琵琶女的出场作出极好的铺垫。同时更有力地把“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心境突出在读者面前了。
   诗人到此并没有停止他那极善于渲染情绪的笔触,再用了一句“别时茫茫江浸月”,来加强环境渲染,构成一种极为强烈的压抑感。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的场景必是销魂摄魄的。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再与那茫茫江月,构成另一幅孤寂凄凉的画面。这样的画面中折射出来的凄楚、感伤、怅惘,很自然为诗中人物、事件染上了一层浓重的悲情色彩。当读者面对这样一番意境与氛围的时候,在心灵上产生摇曳而无法自已,也是必然的一种效果。
   足够的垫铺与烘染,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产生一种浓烈的空谷足音的效果,也就为琵琶女的出场,做好了足够准备。就情节发展的层次而言,从“秋萧瑟”到“无管弦”,再至“惨将别”;然后转而为“忽闻”,接着“寻声”到“暗问”,又去“移船”“邀相见”,如此层层递进,真可谓已经达到“千呼万唤”的效果。诗人还要进一步做足功夫,似乎尚感意犹未尽,又加上了一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直到此时,琵琶女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出现。
   琵琶女不是因为端架子,而是由于满腹“天涯沦落之恨”,才也不愿见人。诗人把琵琶女出场的整段过程,描写得栩栩如生:未见其人,先闻琵琶之声;未闻其语,先感心头之隐痛。这样的艺术手段,必在读者心里构成各种各样的悬念,也就为以后情节发展,做足了铺垫的功夫。
  
   第二部分一共二十二句,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弦弦掩抑声声思……初为霓裳后六幺”一共六句,总写《霓裳》《六幺》两支琵琶曲的弹奏过程,接下来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来描写弹奏时的神态,又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表现出琵琶女在乐曲中,抒发出来的满腹幽怨情怀。下面的十四句,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形象化地表现出音乐的韵律。“大弦嘈嘈如急雨”,即有叠字摹声,又用比喻形象化。下一句“小弦切切如私语”与其相对。这还不够,诗人又增加一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再现了一种急促,一种舒缓,两种不同旋律交错出现的听觉效果。又用一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做对比,让视觉与听觉,同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的神奇效果。“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用一种无限的想象力,把人们带入了另一个空间,那是一个文字和音乐都无法描述的空间。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是堪称旷世绝笔,画龙点睛地从音乐和哲学角度,让诗歌的意境上升至了至高的无为之境。这个停顿是十分短暂的,紧跟着便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乐曲再由静入动,犹如千万匹野马同时出动,数万丈瀑布瞬时倾泻,在突然之间,把原本已经渐渐黯哑的曲调急速推向高潮。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可就是惊心动魄的高潮刚刚到来的那一刻,琵琶女当心一画,曲调戛然而止。当大家还沉浸在乐曲中意犹未尽的时候,琵琶女已经停止了演奏。曲虽终结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音乐魅力,却还在绕梁三匝。
   琵琶女绝世的技艺,使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品味空间。诗人用音乐般语言再现的,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音乐形象,而是通过音乐的无穷变化,去表现琵琶女跌宕起伏的心情,是为了给情节的转向,做好足够的音乐性铺垫和情绪渲染。
  
   第三部分一共二十四句,用来表现琵琶女的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诗人省略多余的问话,直接采用了两个肖像描写句子来做了过渡:“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种文字风格也是十分符合白居易文学理论的,在非重点描述是惜墨如金。一个“沉吟”的神态,充分体现了她欲说还休的心理矛盾。接下来,然后诗人又采用了一系列动作和表情的描述:如“放拨”“插弦”“整衣”“敛容”等,用来展示她终于克服了心理矛盾,要一吐为快的决心。然后诗人用如泣如诉的笔触,让琵琶女用“自言”的方式,极为抒情地表现了她坎坷的半生遭遇。诗人为生活在大唐底层的艺妓,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将一个寻常的女主人公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从而也深刻地反映了在那个貌似繁华昌盛的大唐盛世中,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乐妓悲惨的命运。这也正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贴近普通劳动人民,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在诗人作品中一种深刻的反映。
  
   第四部分一共二十六句,构成第四部分内容,用来展示诗人贬官以来的孤独寂寞,感慨自己的一世的坎坷与颠沛流离,抒发了一种同病相怜之情。这是全诗篇幅最大的部分,也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咋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作者是因为仕途上遭遇打击,被贬到九江的。诗人那种痛苦的心情,孤寂的生活是可想而知的。故而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用来传递出满腹心事的时候,已经拨动了诗人的心弦,不由自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我闻琵琶已叹息”。琵琶女的身世很容易激起诗人情感的共鸣,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呐喊。
   为了烘托天涯沦落的效果,诗人用四句诗,描述了自己恶劣的生存环境。“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些充满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很好地起到了衬托主题的作用。那种抒情不是一般的感情浓厚,而是可以落千古失落者之泪,让所有失落者找到共鸣的感染力。诗人恰恰因为自身处境和经历,与此刻的环境可以处处相互衬托,故而那种颠沛流离与孤独落寞的悲切,才尤其让读者感慨万千。
   同病相怜,同声相契,诗人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将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推向高潮。故事已至高潮,乐曲声自然也进入了高潮,诗人偏偏写到这里戛然而止,不再正面描写,只写了一句“凄凄不似向前声”。如此高潮的艺术技巧,才能使产生意境深远的效果。这种变化多端的故事情节,使得琵琶女充满戏剧性的遭遇可以得到最突出的体现,也可以使她的琵琶绝技得到最细致的描绘;同时又把诗人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读罢这样的诗句,又有几人不落伤心之泪?就仿佛电影中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泪满衣襟的画面上,关键的基调落在一个“泣”字上。毫无疑义,在满座听客中对琵琶女曲调,理解最深的,动情最浓的人,必定还是诗人自己。
  

共 10249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不能不说,唐朝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别的姑且不论,只就一个唐诗,就永远能令后人膜拜。作者在这篇赏析中,浓墨重彩重点叙述了诗魔白居易的两首精彩绝伦的长篇叙事诗,一为《长恨歌》,一为《琵琶行》。不用说,这两首长篇叙事诗,早已如两座丰碑,矗立在历史的显赫处,而作者的赏析,则更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这两座丰碑的向往和理解。文章循序渐进、娓娓道来,一次次的将我们拉进到曾经的那段历史、那个年代,而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进进出出间,也就更加深了对那段历史、那个时代以及那群人们的理解。非常精彩的赏析,推荐大家共赏,感谢赐稿。【编辑:灿若舒锦】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001003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灿若舒锦        2014-09-30 12:50:00
  很精彩的一篇赏析,推荐诸位共赏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0-01 21:23:40
  辛苦你了
2 楼        文友:诗词        2014-09-30 19:00:25
  最怕师父的文章,看完了眼睛疼,嘿嘿
回复2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0-01 21:24:03
  你就是调皮徒儿
3 楼        文友:西湖月牙        2014-10-01 16:09:59
  好文不嫌长……赏读,学习。
   祝福铁鹰老师节日快乐!
回复3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0-01 21:24:22
  谢谢月牙儿
4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10-01 19:55:04
  祝贺江南老师喜摘一精,恭喜、恭喜。问好,祝节日快乐!
回复4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0-01 21:24:37
  谢谢晚霞
5 楼        文友:傲雪青松        2014-11-01 11:49:48
  不得不佩服老师的作品,给人美的享受,回味无穷。
回复5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11-01 16:15:32
  不客气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