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剪烛西窗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西窗·疯子乱谈】鲁迅——民族的脊梁(杂文随笔)

精品 【西窗·疯子乱谈】鲁迅——民族的脊梁(杂文随笔)


作者:仁者禅心 童生,564.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680发表时间:2015-01-06 23:55:09
摘要: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西窗·疯子乱谈】鲁迅——民族的脊梁(杂文随笔)
  
   四、兄弟失和
   著名的“五·四运动”之后不久,在教育部当了七年“京官”的鲁迅,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买房子。那时候买房子可没有首付、贷款之说,必须要一次付清全额,但好处是有永久产权。鲁迅为了买房子,回到了绍兴老家,变卖了周家祖屋,田产等所有的家产,花了3500大洋,买下了在北京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11号一个占地四亩的大宅院。根据当时的购买力,3500大洋大约相当于现在20万人民币,足见现在的房价实在是贵的离谱了。房子装修完毕以后,鲁迅正式把他的母亲、朱安、弟弟周作人、周建人夫妇以及子女都接到了北京居住,经历了多年的骨肉分离,鲁迅终于实现青年时代的誓言,使中道败落的周家门第中兴,也圆了他“大家庭”兄弟怡怡的愿望,尽到了他作为长兄的责任。对于房子鲁迅做了精心的安排,把环境最好的中院北屋留给了母亲和朱安居住。考虑到周作人的老婆羽太信子是日本人,还特意安排工匠按照日本风格装修。三弟周建人和他老婆羽太芳子(周作人和周建人不仅是亲兄弟,也是连襟。)一家住后院北房中间三间。据周海婴回忆,“父亲让兄弟住后院,那里的北房朝向好,院子又大,小侄子们可以有个活动的天地;而他自己屈居于中间二排朝北背阳光的偏房”。同时,很正式地订了一份契约把宅院分拆为四份:三兄弟各占一份,鲁迅母亲占一份,这一份作为供她养老送终的费用。房产主是鲁迅。
   从此以后他们收入合并,不离不弃,他们的母亲年轻守寡辛苦了大半生,要让她享清福。朱安不识字,能力不足以理家,所以持家的“重担”自然而然落到弟媳羽太信子的身上。鲁迅除了留下香烟钱和零用花销,绝大部分薪水都交给羽太信子掌管,这也为以后的兄弟反目埋下祸根。
   民国十二年即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黑着脸来找大哥鲁迅,递给鲁迅一封信,一言不发转身而去。民国时期最有名的“鲁迅兄弟失和”公案正式发生了。鲁迅木然的看着周作人的背影,打开信封一看:“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正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的院子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我无法揣测鲁迅读到弟弟这封信时的心情,是愤怒?是怨恨?是懊悔?
   第二天,鲁迅早起四处看房。两周后,8月2日,他借了800元钱,携带朱安搬进了砖塔胡同的临时居所。周作人依然很淡定,在他8月2日的日记里写道:“下午L夫妇移住砖塔胡同。”L当然是鲁迅了,用一个冷冰冰的字母来代替曾经对他百般呵护的大哥,足见成见至深。到第二年6月11日,鲁迅去了一趟八道湾的旧居,想取回自己的书和一些物件,却不曾想发生了更严重的事。周作人和妻子羽太信子看见鲁迅,就指着破口大骂,污言秽语,不堪入耳,周作人也完全失去了文人的涵养,羽太信子骂了还不过瘾,又立即打电话喊来几位亲友助阵,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配合默契,当众羞辱鲁迅。周作人越骂越起劲,情绪激动拿起一尺高的狮形铜香炉向鲁迅头上砸去,幸亏别人接住拦开,才未发生悲剧;忍无可忍的鲁迅终于出离愤怒,抓起一个陶瓦枕,掷向周作人。众人见势不妙急忙架开二人。一对亲密无间的好兄弟,一对当时中国文坛的双子星座,因为误会,上演了一出令人扼腕的闹剧,自此兄弟二人彻底断绝往来。
   关于鲁迅兄弟失和的原因,他们兄弟二人不约而同保持沉默,始终不发一言,不做任何解释,让这段公案更加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现在流传着很多说法,大致归纳以下四种。
   第一:“窥浴听床说”。据说周作人的老婆羽太信子给周作人告状,说大伯哥偷看她洗澡,还偷听窗根,说的周作人信以为真。但根据史家的研究,这个说法缺乏客观条件。章川岛曾说,“八道湾后院的房屋,窗户外有土沟,还种着花卉,人是无法靠近的。”
   第二:“经济原因说”。是郁达夫提出来的,许广平和周海婴也持这个观点,是官方比较能接受的说法。羽太信子在家掌管经济大权,后来因为鲁迅收入减少,经济拮据,常常举债度日,于是鲁迅要求羽太信子节省开支,勤俭度日,招致羽太信子对此不满,遂造谣诬陷,借故赶走鲁迅。但细细想想这个说法也是不合逻辑的,如果鲁迅走了,羽太信子的收入肯定会减少的,她既然缺钱花,自然不会自断财源。
   第三:“失敬说”。据说是鲁迅调戏羽太信子,这个说法除了周作人,周家的人都不相信,当鲁迅搬出八道湾时,母亲和朱安也随之搬出,即说明了她们的态度。甚至连信子的儿子周丰一都不相信。
   第四:“信子癔症说”,这是最新的一种民间臆测。信子有时会发癔症,周作人的日记有记录。有人说,相比对朱安的冷淡疏离,鲁迅对信子态度比较亲切,不乏家常聊天,尤其又让她掌管财政,让信子误以为鲁迅喜欢她,所以在发癔症时就把想象当事实说出来了,周作人信以为真。
   以上的各种说法,都没有确凿的事实依据。但这几种说法都与周作人的老婆有关,这也印证了鲁迅离开八道湾是因为一个日本女人的说辞。但这些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当时鲁迅的母亲也在场,目睹了当时的一切。鲁迅的母亲在家庭当中有着至高的权威,那么,她老人家为什么不去阻止了,不去劝和呢?根据本人大胆臆测:肯定有难以言说的苦衷。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鲁迅兄弟失和绝对不是因为经济原因,如果单纯是因为经济原因,鲁老太太一发话,他们兄弟二人不敢不听。周作人给鲁迅的绝交信当中说:“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这个“过去的事”肯定是有所指的,他以前不知道,现在听羽太信子说了,才明白。“不必再说了”是这件事无法启齿了。根据这个推论,我倒是比较倾向第四种“信子癔症说”。当然这也仅仅是本人的臆测而已。如今当事人和目击证人都已作古,无法求证了。周作人当时的日记也被他剪去了十多个字,所以,这个谜案就连福尔摩斯也会为难了。
   兄弟失和以后,俩人再也没有说过话。自1926年8月22日,女师大毁校周年纪念集会时兄弟二人同时出席,8月26日,鲁迅即离京南下。以后两次回到北平,均未与周作人相遇。假若周作人那天在女师大毁校周年纪念会上见着鲁迅,那么该是二人见的最后一面了。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在上海与世长辞,消息传到北京,周作人得知后没去上海参加葬礼,有人认为他这样做太不近人情。鲁迅病逝第二天,周作人恰好有一堂《六朝散文》课,他依然坚持上课,却挟着一本《颜氏家训》走进教室。课堂上,周作人始终在讲颜之推的《兄弟》篇。下课铃响了,周作人挟起书说:“对不起,下一堂课我不讲了,我要到鲁迅的老太太那里去。”这时学生们才看到他的脸色幽暗,他没哭也没有泪,但眼圈是红的。
   据说,在鲁迅逝世前几天还一直在看周作人的书,也据说在周作人去世的前几天也一直在看鲁迅的书。
  
   五、扑朔迷离的情感
   鲁迅的感情生活,他本人一直是讳莫如深,不愿谈起。越是不谈,越就引起我们这些无聊的屌丝探秘隐私的癖好。
   鲁迅的正式婚姻其实只有一次,真正的周夫人只有一个——朱安。
   鲁迅的婚姻是包办婚姻,1906年,还在日本求学的鲁迅接到家里发来的电报:母亲病危、速归!至亲至孝的鲁迅,惊闻“噩耗”急速回到绍兴,回到家后没有看见母亲的灵堂,而是她母亲要他跟一个叫朱安的乡下女人拜堂,鲁迅自小由母亲抚养,他父亲在他幼年的记忆里一直卧病在床,家里全部由母亲一人操持,15岁时,父亲病逝,他们孤儿寡母,受尽苦楚。所以,鲁迅对母亲给他做的婚姻安排,自然是不能违拗,回到绍兴的第二天,1906年7月26日鲁迅就和朱安拜堂成亲,朱安正式嫁入周家,成为周夫人。
   喧哗的婚礼结束了,人们祝福一对新人白头偕老,可是,谁又知道,这才是一场悲情人生的婚姻灾难刚刚开始。婚礼的当天晚上,所谓的洞房花烛夜,鲁迅不发一言,彻夜未眠。一夜未眠到底想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据我臆测,大致就是:感叹造化弄人,或者还在纠结,如何面对朱安。此时的鲁迅26岁,朱安29岁。第二天晚上鲁迅在母亲屋中看书,估计也没和母亲说什么,后半夜睡在母亲屋中的一张床上,第三天晚上鲁迅仍在母亲屋中。第四天鲁迅和二弟周作人及几个朋友启程东渡日本,这一走就是三年。鲁迅是个极端理性的人,也是个毫不妥协的人,始终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后来鲁迅说过,朱安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1909年8月,鲁迅从日本回国。一段时间里,鲁迅虽然在绍兴,但很少回家,以忙于工作为由,一直住在学校。星期日白天,他有时回去,但主要是为了看望母亲,偶尔星期六晚上回家,也是通宵批改学生的作业或读书、抄书、整理古籍,有意不与朱安接触,无视她的存在。这对朱安来说是痛苦的折磨,其实,对鲁迅来说,更是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30多岁的正常男人,他压抑本能的生理需要,需要多么强大的意志力啊,这可真不是常人能做到的,鲁迅是个充满悲情的人物。
   从日本回国后的两年,鲁迅的心情十分沉郁,不仅仅是因为感情的事,30岁的鲁迅,一事无成,热血、激情、理想,空在眼前盘旋,自己却无力改变什么。在日本学医半途而废,在东京办杂志,中途夭折,翻译出书,仅仅卖出100多册,参加了他的同乡陶成章领导的光复会,奔走宣传革命,也没有取得什么成绩,因此,写在(去掉)他30岁以前的人生,写满了:失败!失败!失败!他拼命抽烟酗酒,近於自暴自弃,麻痹自己。这样的经历其实我们都有的,所以,鲁迅也是平常人,要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他,他在给自己的终生挚友许寿棠的信中说:“仆荒落殆尽。”又说:“又翻类书,荟集古逸书数种,此非求学,以代醇酒妇人者也。”说得坦率直白,他心里的沉痛和惶惑表露无遗。
   在许寿裳的引荐下,1912年5月,鲁迅离开绍兴去了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在北京的14年中,前7年,即鲁迅31到38岁,他独居,依然过着“清教徒”似的禁欲生活,朱安在绍兴,伴随着周老太太,度过了30多岁到40出头这段生命。1919年11月,鲁迅买下了北京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11号这一处院子。全家虽然团聚了,但鲁迅的心依然孤独痛苦。朱安做的饭菜鲁迅也不想吃,但母亲就在身边,他把火压下去了。朱安缝的衣服鲁迅不想穿,他把它从屋中扔到院子里。夜晚就寝,朱安铺好被褥等着鲁迅,鲁迅大发脾气,闹到要把床拆掉,最后还是分居。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朱安内心的痛苦。虽然如此,当朱安身有不适,鲁迅还是雇上人力车,陪同她到外国人开的医院去治疗,并且扶她上下车,这使外国医生看了也很感动。当然,做这些,鲁迅也仅仅是兑现他“供养”她母亲送给他的礼物的承诺而已,非关情,非关爱!
   鲁迅43岁的一个夏天,兄弟失和以后,鲁迅决定搬家。鲁迅征求朱安的意思:是想回娘家还是跟着搬家?朱安明确地表示,愿意跟着鲁迅。于是鲁迅迁到砖塔胡同暂住,他们依然是分居一室。同院住的虽然有“二房东”俞姓小姐妹,但鲁迅和朱安还是感到比以往更别扭,因为他们中间缺少了一个中间人周老太太。为了减少见面,他们甚至安排了两只箱子,一个要放洗的衣服,一个是已洗干净的衣服,鲁迅换洗衣服,都通过这两个箱子来解决。在砖塔胡同近十个月的这段日子里,是他们单独接触最多的时间,都说日久生情,其实,日久也会生厌,随着岁月的流逝,鲁迅对朱安已经是连发脾气的必要也没有了,真正地淡漠了。然而朱安对鲁迅却一直是满怀希望,希望有一天鲁迅能回心转意,然而这些都是她自己的痴心妄想。朱安的心何等的悲凉啊。有一部豫剧《风雨故园》中,暮年的朱安,有这样一段感伤的唱词:
   小蜗牛小蜗牛
   爬呀爬,我爬不到头
   有朝一日摔下地,
   粉身碎骨筋被抽。
   我只有舔舐自己的伤口,
   无声的血泪肚里咽。
   二十岁与他订婚后,
   日夜盼着结鸾俦。
   一盼盼了六七载,
   盼来的却是洞房冷飕飕。
   未饮交杯酒,
   未把片言留。
   翌日东洋去,
   三年才回舟。
   回来却又不团聚,
   分居分了二十秋。
   二十年未曾和他牵过手,
   二十年不知道啥叫温柔。
   二十年我还是个女儿身,
   二十年天天守着一个愁。
   我守着一个愁。
   如今他高飞又远走,
   心底的希望一旦休。
   昏惨惨没了去路,

共 13068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老道的笔法向我们呈现出一个伟大的灵魂——鲁迅。诚如作者所言,他就是民族的脊梁。透过文字,让我们看到一个围着长妈妈听故事的孩童,一个因家庭变故而无助的青年,一个因事业困顿而萎靡的后生,一个因婚姻不满而麻木的男人……他的人生,有失意,有精彩,有无奈,也有惶恐,他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是在他逝世后后人的追加。这篇文字,精细地介绍了鲁迅的生平,童年,晚年,事业的波折,家庭生活的情态,感情生活的世界,以及求学的历程。短短的几千字,所涵盖的思想的深邃,透过文字对读者的教化,令人深思!非常具有内涵的文字,值得一读!荐阅。感谢赐稿,祝笔耕不辍,精彩连连。期待下集继续。【编辑:陈影】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109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陈影        2015-01-07 00:12:23
  杨兄,这按你且将就收鸟吧。实在是夜深人静--困了,期待更多惊喜,请于明日黄昏后,赴约温柔时光!
书握一支笔,书写人生悲欢离合,真善美,喜欢文字,畅游在文字的浩瀚里。
回复1 楼        文友:仁者禅心        2015-01-07 18:06:17
  很杂乱的文字,辛苦你了!
2 楼        文友:长沙开福之路        2015-01-07 16:50:01
  洞庭麻雀满天飞、偶遇文人是民族的脊梁一篇,文字中有南方桌上佳肴之辣香;花时间品,有阅几本鲁迅传和现代文人众印象,从鲁迅的生平,有简介,不完全;民间有长兄为父,鲁迅为母、为妻、为两弟、为儿的尽力,文字表述是否太吝啬?人的本性与家、与家中亲人的关系和社会上的朋友更本性更阳光!是否能记:人为才死?鸟为拾亡?
   鲁迅的独立可佳,有原则,不合群,没有组织性,失去集体力量和集体智慧,存在个人之悲?鲁迅同时代的文人留下众多艺术人物形象和艺术思想精神,是否有矮子是浓缩的精华?少而精如夜空的群星中只有月亮行走?并非德国理论家马克思所著之幽灵和德国元首希特勒之法西斯。
   思考民族的脊梁之意,文人是不能与武将相比?唐诗中的脊梁是李杜,一家姓皇朝宋的脊梁是岳将,能否用文章千古事,武将在战场?有言道:民族的脊梁,并非当事人所想,是后辈所愿;有几千年文明之中华,谁能与万里长城、黄河长江那样之脊梁?能否记: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以上仅是个人小浅,与网友共赏!
以文会友,互相交流,共同精彩!
回复2 楼        文友:仁者禅心        2015-01-07 18:09:31
  精辟的见解,叹服!
3 楼        文友:秋绪        2015-01-07 17:15:16
  鲁迅是我最崇拜的杂文家,思想深邃,他的笔在那个时代就是一杆枪,威力无比。欣赏佳作!
我以我笔写我心,轻描淡泻酬知音。
回复3 楼        文友:仁者禅心        2015-01-07 18:10:45
  我粗浅的文字,谢谢朋友驻足,遥祝冬安!
4 楼        文友:莫晓寒        2015-01-07 21:02:15
  对于鲁迅,国人对其评价很多,无论褒贬,都不能淹没一个真实的鲁迅,一个伟大的灵魂,一个时代的精神,所以在此我就不妄加评论,感谢杨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介绍鲁迅的故事!
莫晓寒
回复4 楼        文友:仁者禅心        2015-01-09 11:27:47
  谢谢驻足拙作,多提意见。祝安好!
5 楼        文友:纳兰明慧        2015-01-08 21:43:24
  轻松幽默语言的杂文随笔,看似恣意调侃,实则对历史人物的生平有着细致认真的分析,客观评价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形象。问好小杨!
慧眼观世态,拙笔写炎凉。
回复5 楼        文友:仁者禅心        2015-01-09 11:28:35
  谢谢兰姐姐褒奖!遥祝冬安!
6 楼        文友:雨洗轻尘        2015-01-08 22:18:49
  不一般的杂文,非一般的精彩,解读更深层的故事。
回复6 楼        文友:仁者禅心        2015-01-09 11:29:27
  粗浅的文章,多些朋友褒奖!
7 楼        文友:温柔小娴        2015-01-12 13:15:26
  非常精彩的作品,语言幽默,文思敏捷,褒贬得当,有理有据,足显文字功底。这样品质的杂文,在江山不多见。点32个赞!期待下一集精彩!问好杨兄!
一个热爱文字而不靠文字过活又不甘平凡的伪小资,一个不断在文字中寻找自我完善自我的80后母亲。喜清宁,崇尚简单。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