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剪烛西窗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西窗·疯子乱谈】鲁迅——民族的脊梁(杂文随笔)

精品 【西窗·疯子乱谈】鲁迅——民族的脊梁(杂文随笔)


作者:仁者禅心 童生,564.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682发表时间:2015-01-06 23:55:09
摘要: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西窗·疯子乱谈】鲁迅——民族的脊梁(杂文随笔)
   哗啦啦倒了高楼。
   荡悠悠无着无落,
   痛切切心儿似揪。
   只怪自己没文化,
   只怪自己虑不周。
   他是一座高高的山,
   不是我爬的矮墙头。
   当初就不该把瓜强扭,
   抱着幻想手不丢,
   难为了他,也苦了我。
   夫不夫妻不妻我忧他忧。
   今生已将终身误,
   来世我再也不把女人投。
   这段悲怆凄惶的唱词,是悲情女人朱安真正的心声。同样也是鲁迅自己悲情婚姻的真实写照。在鲁迅45岁以前的人生当中,可以说是毫无女性的温暖、温馨气息。当然,这是他自己选择的,绝非他愿意的,1918年初,他的一位生性洒脱的堂叔病逝,他在信中向朋友慨叹:“家叔旷达,自由行动数十年而逝,仆殊羡其福气”,我们不难看出,他对自己的生活是何等不满,同时他也极度向往理想当中的生活。鲁迅是个悲观主义者,民族危亡,社会纷乱,又与周作人闹翻,大家庭的理想破灭,他内心深处的虚无感、孤独感是前所未有的。直到许广平出现,他的人生才慢慢发生变化,1925年夏天,鲁迅架不住许广平的猛烈攻势,他们终于相爱了。许广平虽然是南方人,但个头比鲁迅还高。人长得谈不上漂亮,但是很有才华。然而,鲁迅考虑得更加深远,所以他也就更加纠结。因为他非常反感娶小妾的陋习,他曾经对他爷爷娶小妾的行为大为不满,从小就和他的兄弟周作人约定,长大后只娶一个,所以来自道德上的约束,让鲁迅无所适从。
   鲁迅被教育部革职,到厦门大学谋职的时候,他和许广平同行,当时他们还没有同居,社会上已经议论纷纷,若真是同居了,那流言不知要飞舞到怎样。当时鲁迅也算是公众人物,家里已经有妻室,公然和比自己小18岁的学生同居,绝对是爆炸性的新闻,社会舆论这个坎,鲁迅跨越得很辛苦。且看他们后来在上海真正同居了,依然左盼右顾,战战兢兢如惊弓之鸟。他将许广平的卧室设在三楼,自己则住二楼,对外只说她给自己当助手,作校对,除了对极少数亲近朋友,一概不说实情。即便去杭州度蜜月,他也要遮遮掩掩。动身之前,他先要杭州的朋友徐钦文预订一间有三张床的房间,他和许广平、徐钦文每人一张床,并且指定许钦文睡在中间那张床上,将自己和许广平隔开,多么匪夷所思的奇葩安排啊!我臆测,本人总是习惯这样毫无证据地频繁臆测:鲁迅除了喝醉酒,他大概一辈子都没有真正放松过吧。陪伴心爱的女人到西湖边上度蜜月,都会如此紧张,这是怎样自卑的心境,内心又是何等的悲凉啊?
   我以为,鲁迅冲破世俗的羁绊,从犹疑到和许广平相爱而终于同居,是他一生中最精彩的亮点!真正体现他追求自由和自我个性勇敢举动。也恰恰在这件事情上,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软弱和自卑,他对传统道德和世俗风气下意识认同。随着他儿子的出生,渐渐,鲁迅似乎真的入局了,幸福来临得太迟了,在这样的幸福当中,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走完他人生当中最精彩的10年。
   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逝世。许广平决心完成鲁迅的未竟之业。消息传到北京,朱安想去参加鲁迅的葬礼,终因周老太太年已八旬,身体不好,无人照顾而未能前行,就在西三条胡同21号鲁迅离京前的书房设了灵堂,朱安为鲁迅守灵。而在鲁迅离开北京后,朱安和婆婆相依为命。一直把她伺候到老。1943年婆婆去世,临终留下遗言:把二儿子周作人每月负担她的15元零用钱转给朱安。4年后,朱安去世,享年70岁。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人,死后她被埋在婆婆的身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只可惜的是她没有真正和周家的人在一起,无论是活着时候,还是死去的时候。1968年3月3日许广平病逝于北京,享年也70岁。
   鲁迅死后蔡元培、宋庆龄、郁达夫、巴金等人为他扶灵,他一生的贵人蔡元培作挽联:“著作最谨严,岂唯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在鲁迅葬礼上,蔡元培亲为执绋,并为之致词,说:“我们要使鲁迅先生的精神永远不死,必须担负起继续发扬他精神的责任来。”“我们要踏着前驱的血迹,建造历史的塔尖。”
  
   六、民族的脊梁
   民族的脊梁,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思想;秦汉时代是“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草莽英雄;晋是建安风骨;唐是李杜文章;宋是岳飞、陆游;明是海瑞、袁崇焕,如今鲁迅一脉相承,虽然时代不同,人物各异,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精神都烙上深深的中国印、民族印。他们埋头苦干,他们拼命硬干,他们为民请命,他们舍生求法,他们用行动,一次次践行了什么是真正的民族精神,什么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本人认为,鲁迅的文章,就从其文学审美价值来看,并没有超越同时代的任何人,甚至不如沈从文、老舍等人,他的成名作《狂人日记》很明显是模仿了果戈里的同名作品《狂人日记》但各自的视角不同,貌似鲁迅的更有深度,这就是鲁迅的厉害之处。他的作品的(的去掉)思想深度和社会价值,远远地(地可去)超越了同时代的任何人,这也是鲁迅称之谓思想家的原因。始终坚强地树立着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当然,鲁迅的革命思想与他年轻时期的经历密不可分。他爷爷入狱,父亲早逝,家道败落以后,遭尽了世人乃至本家亲友的白眼和欺凌,在他幼小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深受封建礼教压迫的鲁迅,对封建的恶习、人们的愚顽麻木深恶痛绝,这才促使他走上反封建之路。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同样遭受日本人的歧视甚至欺辱,在日本的经历同样让他觉醒,只有国家强盛,国人才能昂首阔步、挺胸做人,所以反帝的意识就在此时萌芽。后来的郁达夫同样有此番经历,写出《沉沦》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换做我们任何人,在那样的境遇当中,估计大多也会和鲁迅、郁达夫一样。伟人,很多时候是特殊的环境逼出来的。所以,鲁迅的反帝反封建思想是在各种压迫甚至逼迫下自然而然形成的,并不是他先知先觉,甚至与生俱来的。
   后来在文革动乱时代,讲求斗争哲学,所以,鲁迅的善斗性格和犀利的斗争文字,符合当局的意识形态,于是,在那个文化尽遭摧毁的年代,鲁迅的文字、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滋养了整整一代人。归根结底是鲁迅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历史选择了鲁迅。
  
   关于鲁迅的话题,实在太多。关于鲁迅的研究文献,更是浩如烟海,本人根据自己的喜欢,撷取部分鲁迅的生平经历,再加上自己的臆测,遂成从文。
  
   注:参考资料大多来自《鲁迅传》《我与鲁迅七十年》《鲁迅年谱》等一些网络资料,在此致谢。
   下集预告:苦雨斋里品苦茶——周作人
  
  

共 13068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老道的笔法向我们呈现出一个伟大的灵魂——鲁迅。诚如作者所言,他就是民族的脊梁。透过文字,让我们看到一个围着长妈妈听故事的孩童,一个因家庭变故而无助的青年,一个因事业困顿而萎靡的后生,一个因婚姻不满而麻木的男人……他的人生,有失意,有精彩,有无奈,也有惶恐,他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是在他逝世后后人的追加。这篇文字,精细地介绍了鲁迅的生平,童年,晚年,事业的波折,家庭生活的情态,感情生活的世界,以及求学的历程。短短的几千字,所涵盖的思想的深邃,透过文字对读者的教化,令人深思!非常具有内涵的文字,值得一读!荐阅。感谢赐稿,祝笔耕不辍,精彩连连。期待下集继续。【编辑:陈影】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109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陈影        2015-01-07 00:12:23
  杨兄,这按你且将就收鸟吧。实在是夜深人静--困了,期待更多惊喜,请于明日黄昏后,赴约温柔时光!
书握一支笔,书写人生悲欢离合,真善美,喜欢文字,畅游在文字的浩瀚里。
回复1 楼        文友:仁者禅心        2015-01-07 18:06:17
  很杂乱的文字,辛苦你了!
2 楼        文友:长沙开福之路        2015-01-07 16:50:01
  洞庭麻雀满天飞、偶遇文人是民族的脊梁一篇,文字中有南方桌上佳肴之辣香;花时间品,有阅几本鲁迅传和现代文人众印象,从鲁迅的生平,有简介,不完全;民间有长兄为父,鲁迅为母、为妻、为两弟、为儿的尽力,文字表述是否太吝啬?人的本性与家、与家中亲人的关系和社会上的朋友更本性更阳光!是否能记:人为才死?鸟为拾亡?
   鲁迅的独立可佳,有原则,不合群,没有组织性,失去集体力量和集体智慧,存在个人之悲?鲁迅同时代的文人留下众多艺术人物形象和艺术思想精神,是否有矮子是浓缩的精华?少而精如夜空的群星中只有月亮行走?并非德国理论家马克思所著之幽灵和德国元首希特勒之法西斯。
   思考民族的脊梁之意,文人是不能与武将相比?唐诗中的脊梁是李杜,一家姓皇朝宋的脊梁是岳将,能否用文章千古事,武将在战场?有言道:民族的脊梁,并非当事人所想,是后辈所愿;有几千年文明之中华,谁能与万里长城、黄河长江那样之脊梁?能否记: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以上仅是个人小浅,与网友共赏!
以文会友,互相交流,共同精彩!
回复2 楼        文友:仁者禅心        2015-01-07 18:09:31
  精辟的见解,叹服!
3 楼        文友:秋绪        2015-01-07 17:15:16
  鲁迅是我最崇拜的杂文家,思想深邃,他的笔在那个时代就是一杆枪,威力无比。欣赏佳作!
我以我笔写我心,轻描淡泻酬知音。
回复3 楼        文友:仁者禅心        2015-01-07 18:10:45
  我粗浅的文字,谢谢朋友驻足,遥祝冬安!
4 楼        文友:莫晓寒        2015-01-07 21:02:15
  对于鲁迅,国人对其评价很多,无论褒贬,都不能淹没一个真实的鲁迅,一个伟大的灵魂,一个时代的精神,所以在此我就不妄加评论,感谢杨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介绍鲁迅的故事!
莫晓寒
回复4 楼        文友:仁者禅心        2015-01-09 11:27:47
  谢谢驻足拙作,多提意见。祝安好!
5 楼        文友:纳兰明慧        2015-01-08 21:43:24
  轻松幽默语言的杂文随笔,看似恣意调侃,实则对历史人物的生平有着细致认真的分析,客观评价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形象。问好小杨!
慧眼观世态,拙笔写炎凉。
回复5 楼        文友:仁者禅心        2015-01-09 11:28:35
  谢谢兰姐姐褒奖!遥祝冬安!
6 楼        文友:雨洗轻尘        2015-01-08 22:18:49
  不一般的杂文,非一般的精彩,解读更深层的故事。
回复6 楼        文友:仁者禅心        2015-01-09 11:29:27
  粗浅的文章,多些朋友褒奖!
7 楼        文友:温柔小娴        2015-01-12 13:15:26
  非常精彩的作品,语言幽默,文思敏捷,褒贬得当,有理有据,足显文字功底。这样品质的杂文,在江山不多见。点32个赞!期待下一集精彩!问好杨兄!
一个热爱文字而不靠文字过活又不甘平凡的伪小资,一个不断在文字中寻找自我完善自我的80后母亲。喜清宁,崇尚简单。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