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走进司竹 感受历史

精品 走进司竹 感受历史


作者:清风徐来 秀才,229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883发表时间:2015-03-16 21:01:25
摘要:走进司竹 感受历史


   龙泉古寺,因泉而名,泉在寺前10米处,青石砌成,成正方形,边长两米有余。泉北10米处,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清水溪,龙泉便是它的源头。龙泉四周翠竹成片,新笋刺天。溪水两旁绿树花荫、鸟语花香、寺东西之村、因寺而名,故称龙泉村。
   二、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南淇药王楼
   药王楼位于周至县司竹乡南淇水村药王街南侧。寺庙坐东向西共两层,砖土木结构,土坯墙外包砖。二层为抬梁式、硬山顶,正脊和垂脊均为镂空花瓦,屋檐有三角形莲花纹滴水。走廊外侧有新建砖护栏。一层屋檐四角外挑,檐下有两层仿木砖雕方椽,其下有图案吊柱4个,纹饰清晰。
   【药王楼传说】
   传说一:随末司竹园,竹林成片、曲径蜿蜒、幽深莫测、屯兵作战、易守难攻,是军事上的天然屏障。不少有名的军事家就是以司竹园作后盾,打过不少漂亮的战役。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九月,太原节度使李渊的第三女儿平阳公主于司竹园广集兵马,屯兵七万。于十一月会同李渊次子李世民等举兵夺取了京城,为开辟唐王朝起了决定性作用,当时号称娘子军。平阳公主在司竹期间,将负伤的官兵送到现在的南淇水村一带,并从终南山请来了孙思邈为负伤的官兵疗伤,使孙思邈的名声大震,传说平阳公主推荐孙思邈为其母窦皇后治好了病。唐高祖李渊封其为“药王”,正要为其封官加爵,孙思邈借故消失在民间。李渊只好分别在其学医的终南山和为官兵疗伤之地(今司竹乡南淇水村)修药王庙和药王楼以示表彰。
   传说二:提起来南淇水药王楼的来历,那可是历史悠久,传奇神秘,它记叙着南淇水东南角老御林家的一段血泪斑斑的荣辱史,与老东街武天祥神力装脊兽等,从明朝至今的历史见证。话说明万历年间,南淇水东南角出了一位小小的带刀护卫在京任职。(带品的人称护卫,不带品的江湖上称侠马,也就是英雄的意思。尊称御林,也就是御竹军)。读过历史的人都能知道,有一回海瑞搬倒张居正的故事,起音就从这时说起。据民间流传南淇水中心原有一小小的文昌庙,人说:“文昌星君点魁”呢。王御林尽管功劳累累,但总是得不到提拨带品。无奈之下,突然心思奇想,“哦——?莫非家乡文昌庙太小,神威不大,祖坟脉气不盛,所以前程艰辛,很难带品。要得官运鸿腾,需得故乡文昌庙又高又大,祖坟才能脉气昌盛?”后来越想越对,我何不把老家的文昌庙修得又高又大,但银两从何而来?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是万般无奈。后来就在海瑞搬倒张居正的事件中,御林军奉旨抄张居正家时,私下里暗藏了张居正家的一串金葡萄,悄悄带回家中,就在原址上修起了一座又高又大的魁星楼。还有一说是在清嘉庆年间,抄和珅府时,御林军哄抢了和珅家的金葡萄架,王御林也跟着抢了一串金葡萄,捎回家中修起了一座又高又大的魁星楼。(史料查考嘉庆帝查抄和珅府应该在公元1796年——1797年间,《中华上下五千年》261篇第477页,《大贪官和珅篇》)。谁知几年后,东窗事发。自己不但没提升,反被查出判了死罪,收监问斩,后来家中买通狱吏,花钱买了个替身,才逃回家,得一活命。这就是南淇水王家老御林,为什么有人说是死御林的来由。老御林逃回故乡后,才请教了高人。高人指点才说重修魁星楼时,求了高大,而忽视了风水流通,底层是个实实,风水不得流通,脉气被监禁致死的原因,这就是南淇水人所说的第一次重修药王楼的根源。(其实是魁星楼)第二次重修药王楼的原因是,后来王御林的后人遵照老先人的遗愿,倡仪大家捐款,造福乡里,接受了民众意愿,把药王爷请进南淇水,与文昌星君同俸一庙的建议,根据多数人的意见,改魁星楼为药王楼,有可能在清代。无从得知。为压风水,又在村东南方向增修了一座魁星楼。后来就在清朝时年久失修、倒塌,具体位置,今无考证。第三次重修药王楼。南淇水流传着一段精彩的武天祥神力安装药王楼脊兽的故事,说的是民国六年,第三次重修药王楼时,四个人抬着药王楼中间的大脊兽时,都没装得上,而却被武天祥一个人以神力抱着给装上咧!这正好就是南淇水第三次重修药王楼的资料依据。话说民国六年,南淇水由于四角的兴起,风调雨顺,庄稼连年丰收,南淇水几大家族兴盛起来,北大门北杨家成为南淇水首富,当家杨中信老汉着先倡仪得修药王楼。东街武天喜、武天祥家(老一队武彦碧他大爷二爷)从清到民国,几代人之间不管怎样努力持家,但始终都是地不过顷,丁不超百,当家请教高人指点,说是东南太轻,而药王庙底层东边是墙,面西而开脉气串不过来,所以才有以上的地不过顷,丁不过百之说,加之几大家族,各自都有自己的想法,在北杨家倡导下,一呼百应。才把药王楼设计成今天的格局,顺应了南淇水东西二条街道的布局。这就是第三次重修药王楼的原因。
   斑斑血泪史,巍巍药王楼
   药王救过世,文昌能点魁。
   住过老八路,闹过红枪会。
   弹孔残壁墨溢香,风铃铱旧唱古今!
   三、北司竹火神庙戏台
   周至北司竹火神庙戏台位于周至县东乡北司竹村头娘娘庙对面,坐东北面西南,在县城正东约五公里处。戏台始建年代不详,据其右后内柱上戏班演出题字:“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月初一日立”,“福寿班在此一乐也”所记,戏台当在清宣统以前建成。戏台为杆栏式建筑,高约八米,硬山式屋顶,台基由立柱上棚木板组成,四周环以挡风木板。戏台有左右山墙和后墙,三面封闭,一面看戏。台基高二米,台口宽四点八米,进深七点八米。栏额至山墙暗柱为通梁,彩绘十幅戏画及云纹。明间正中画二龙戏珠图,宽二米,两侧画四幅戏画;次间各画三幅戏画,均已剥蚀不清,左起第一幅是《孟良降妖》,尚依稀可辨。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日逢会,为期三天,演戏酬神。位于周至县东乡北司竹村头娘娘庙对面,坐东北面西南,在县城正东约五公里处。戏台始建年代不详,据其右后内柱上戏班演出题字:“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月初一日立”,“福寿班在此一乐也”所记,戏台当在清宣统以前建成。戏台为杆栏式建筑,高约八米,硬山式屋顶,台基由立柱上棚木板组成,四周环以挡风木板。戏台有左右山墙和后墙,三面封闭,一面看戏。台基高二米,台口宽四点八米,进深七点八米。栏额至山墙暗柱为通梁,彩绘十幅戏画及云纹。明间正中画二龙戏珠图,宽二米,两侧画四幅戏画;次间各画三幅戏画,均已剥蚀不清,左起第一幅是《孟良降妖》,尚依稀可辨。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日逢会,为期三天,演戏酬神。
   四、董永墓和刘秀井
   据《周至县志》记载:“董永墓在阿岔村,旁有神女庙。永父卒,从富人家贷钱以葬。后与仙女求为妻,易钱住家织锦三日,偿之。”董永死后,后人有感于董永的孝心,为其建“董孝贤祠”,又称“董永庙”。有砖墙瓦盖四合院十余间,祠内供董永塑像,四时香火不断。院内有土建“董永墓”,墓有石碑,碑文为:“汉董孝子讳永墓——道光乙未里人修”。为了永久纪念董永,并将当地村庄取名“董家土仑”,后又改为“董柿堡”。在阿岔村,有一支董姓族人,自称是董永的后人,共计有20余户,100余人。53岁的董昌牛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诉记者:阿岔村共有20多户上百位董氏后人,听老辈说先人们古时定居于此,期间已经不知经历了多少代。但代代都奉董永为祖先,并在清明时节会为董永上坟扫墓。村里原有董永祠、神女庙,但祠已被毁掉,神女庙也已经过了翻修,完全寻找不到当年的模样,如今,当年的神女庙成为阿岔村小学的办公地点。董昌牛说,村中原有一口需要两人合抱的大钟挂在董永祠前,钟上铭刻着关于董永的事迹传说。可惜大钟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了,而见过大钟又能够阐明大钟上文字记载的老人现在都已经过世。推开几近废弃的阿岔村小学那斑驳的铁门,向内走上数十米,一座明清建筑风格的庙就立于眼前。董昌牛介绍,这就是老人们说的神女庙。不过,庙内已经没有任何与七仙女有关的物品。在距离神女庙数十米的地方,几棵松树掩映着一座非常不起眼的坟堆,董昌牛告诉记者,这就是董永墓。虽然这座小小的土墓非常不起眼,但在当地百姓眼里,它记载着一段传奇故事和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与向往。他们每年清明都要前来烧纸磕头进行祭拜。坟包显得非常普通,外围有一些今年新培上去的土。在校园另一端的砖墙下,有一块断成三截儿的墓碑。董昌牛说这可能就是董永墓的墓碑,但也在文革中由于破四旧被毁坏,上面的文字也无法辨认了。
   在墓碑一侧,还有一口“刘秀井”,这口井是刘秀躲避杀身之祸的神井,也和董永有关。原来,相传当年刘秀被追兵追赶至阿岔村一带,实在无路可逃,就跳进了一口结满蜘蛛网的废井里。他跳进去之后蜘蛛网竟然神奇地连接起来,毫无破损痕迹,据传这是因为董永显灵,弥合了蜘蛛网。追兵们追到这里,发现蜘蛛网完好,断定刘秀没在井内,刘秀因此而躲过一劫。不过,董氏后人拿不出太多有力的证据证明阿岔村的董永墓就是真正的董永墓,但他们坚持认为自己就是董永后代,而且,将董永身上的孝道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着,这一使命已经融入到了董氏家族的血液当中。在17年前,周至县教育局编印的《周至小学生作文选》中,司竹乡阿岔小学六年级的董岭尚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到了《董永的故乡》,文中不仅描写了董永墓以及董永的传说,更详细地记录了传说所承载的孝道文化。
   第二部分触及竹子弘扬精神
  
   竹子的精神
   谦虚谨慎,坚韧不屈,
   虚心谦和,洁身自好,
   坚贞骨傲,刚正不阿,
   昂扬向上,无私奉献。
  
   竹子的精神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把竹子坚韧不屈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亭亭玉立的竹子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集坚贞、刚毅、挺拔、清幽于一身。人们把竹子的生物学特征总结升华成了做人的品格和情操,有句诗说:“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里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自古以来人们不仅喜欢竹子的外形,更爱竹子的内涵。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赋予许多生物以人的灵性,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喻为“四君子”。
   1、谦虚谨慎是竹的品格
   竹最大的特点就是“腹中空空”。把竹子的纵向剖开,里面只有横隔的竹节,其他一无所有。有一句成语叫“虚怀若谷”,虚,就是谦虚;怀,就是胸怀;谷即为山谷;成语的解释就是谦虚的胸怀就像山谷一样,而竹的“腹中空空”正好形象地表明了它的谦虚。腹中无物就必须从外界不断的汲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永不满足。谦虚是竹的最显著的精神。
   2、坚韧不拔是竹的气节
   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报答他的恩人当时已隐归的介子推,派兵逼他出山做官,介子推不愿意,背着老母躲入竹山。晋文公放了一把火,不一会儿,山上的竹子全烧光了,介子推至死不出,母子双双烧成焦炭。一代隐士生于竹山,死于竹山。后人为纪念介子推的高风亮节,在他死亡之日忌用烟火只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介子推认为做人比做官更重要,人格比功名更珍贵。
   传说北宋宰相寇准,他为人耿直善良,坚持正义,敢于犯言直谏,遭奸臣迫害,死在雷州。当灵车将他的尸体运回家乡时,当地百姓折竹挂钱,插地祭奠。不料过了一个月,那些插在地上的竹竿冒出了尖尖的嫩叶,很快就长成了一片青翠茂密的竹林。老百姓怀念寇准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恰似竹子的气节。
   3、无私奉献是竹的风骨
   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称赞竹子“生叶青青不肯黄,枝条处处耐寒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头出土忙”。竹子在条件艰苦的环境里也能顽强生存;她不求索取,只有奉献,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做的佳肴,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竹子制作的竹地板、竹凉席、竹家具、竹筷、竹工艺品等等应有尽有。最后竹子还以它残留的枝叶扎成扫帚,为人类扫除污垢,就是竹沫、竹头等也用在灶低燃烧,发挥光和热。竹子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正是“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
   4、高风亮节是竹的灵魂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对世俗权贵的蔑视为统治者所不容,嵇康遭陷害被杀时,毫无畏惧,要来五弦琴,镇定自若地弹了一首《广陵散》,然后死于屠刀下。“竹溪六逸”中的李白,其一身傲骨和坚贞气节更为人熟知,当他感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时,毅然离开朝廷,寄情于山水之中,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责,使我不得开心颜!”
   5、竹文化在新时代
   竹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竹子的品德和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青人。当春天来临时,竹子以其势不可挡的锐气,争先恐后地从泥土中、从石缝中拼搏的呐喊。以其披坚执锐的勇气迎击风霜雨雪。以其刚正不阿、铮铮铁骨拥抱大地。在破土后的日子里,竹节印证了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它虽然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桃李的妖艳,却以它独特的品质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节,在竹身上表现出来的“刚柔忠义”,是竹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是我们在新的时代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精神风貌。竹子集坚贞、刚毅、挺拔、清幽于一体,寓吉祥、富贵、平安、永恒,涵谦虚、廉洁、坚韧、高雅。真乃是“集山川之灵气,汇天地之精华”。因此大力开发竹系列产品,大力弘扬竹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礼貌和精神文明建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是每一个新时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共 31275 字 7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7
转到
【编者按】作者描写了司竹园这处我国最早、历时最长的国家竹林场的建立、发展和变迁。描写了自西周到清代的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家重视,其种植、管理及砍伐都由专门机构负责。描写了兵家曾利用这里的大片竹林做为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屯兵作战,打过不少漂亮战役。文章介绍了司竹的文物古迹龙泉寺、南淇药王楼、北司竹火神庙戏台、董永墓和刘秀井及美丽传说。同时引用大量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赞美了竹子谦虚谨慎、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精神。详细介绍了与当地相关的历史名人、或传说故事主角等与竹子的渊源。欣赏大作。【编辑:紫气东方】【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317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气东方        2015-03-16 21:01:54
  拜读一篇与司竹园及当地人文相关文字的大集合,作者整理此文一定费了很多心血,辛苦,问好。
紫</span>
      </div>
      
       <!--回复评论-->
      	      
        <div class=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