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独自沉沉味苦心(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独自沉沉味苦心(随笔) ——一言难尽慈悲之恋


作者:一海明月 秀才,263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33发表时间:2016-01-06 22:13:17

【流年】独自沉沉味苦心(随笔)
   数不清的流言蜚语,以及来自师母与同窗的压力,令十九岁的少女多慈不堪应对,遂由母亲陪伴,迁到校外去居住。好友吴健雄曾劝她,要么爱要么割舍,总该有个决断,而她一贯温顺和婉的性情,被推立于风头浪尖之上,却如一只孤雁,时而茫茫然难寻方向。徐悲鸿也算得是位痴人吧?他情不自禁的爱越是狂暴浪漫,急着想要给她的怜惜与庇护越多,在众目睽睽之下,带给她的纷扰与烦恼就越是深重,令她难以承受。最终,孙多慈决定随母亲回安庆,给自己一个宁静之地,也让徐悲鸿的生活可以平静下来。
   那年夏天,大多数时候徐悲鸿都把自己关在画室里。他想远离家庭的烦恼,远离蒋碧薇的喋喋不休,远离中央大学的风言风语,远离南京各界异常的眼光。
   蒋碧薇的日子也不好过,她彻底失去了徐悲鸿。
   这年,白露前后,徐悲鸿夫妇,一个回了江苏宜兴,一个去了广西桂林。
  
   五
   一片残阳柳万丝,
   秋风江上掛帆时。
   伤心家国无穷恨,
   红树青山总不知。
   ——孙多慈
   在这场马拉松的苦恋中,孙多慈始终显得有些被动,她性情温和沉静,不想伤害任何人,却总是难免处在伤人与被伤之间,爱而愈深,愈是彷徨挣扎难以逃离。不是没想过去爱别的男人,只是做不到而已,如她某个堂妹后来描述,说偶尔徐来看她,其父母遂派小姑娘跟着堂姐行监管之职,每到安静处,徐孙总是相对垂泪,而徐悲鸿对她说:“你堂姐永远是最美丽的”……
   1937年日本侵华,1938年4月,孙多慈随父母避难到长沙,与徐悲鸿不期而遇。孙多慈一家被徐悲鸿接到桂林,不久后他又为孙多慈在广西省府谋了一个差事。
   此时,徐悲鸿百般犹豫终于登报声明,与前妻蒋碧薇脱离关系,随后托朋友去孙家提亲,不料却被孙老先生撵了出来。孙家没过几日就离开了桂林,跑到了浙江丽水。
   二十五六岁的孙多慈,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没落家族担子甚重,兵荒马乱之间,何处是前程?待徐悲鸿总算登门求婚,却被孙父痛骂出门,逼迫女儿必得一刀两断,此情此缘,几乎无有再续的可能。经郁达夫妻子王映霞介绍,孙多慈在温州与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许绍棣相识并开始交往。有关许厅长,其貌不扬,又大孙二三十岁,据说王映霞曾是他的情人,因此郁达夫等对他皆有责难,徐悲鸿也来信表示质疑。许是日久多少生信任,孙多慈曾陪许绍棣四处考察,见过他好的一面,不仅为他做了辩护,并终于与他成婚。
   对此徐悲鸿难免怨恨,每每提起也伤心,认为她终究是不够爱他,在信中更是难掩悲愤地写道:“我们两人本无可能结合,只有一个唯一时机,你放过了。”为挽留她,徐悲鸿单方面登报宣布与蒋碧微脱离同居关系,但终没能阻止孙多慈离去。孙多慈婚后留在了浙江艺专,省立临时联合中学任教。
   痛爱一场,伤有多深?艺术家气质的孙多慈与一身文匪官气的许绍棣,原不是一条道上的人。1939年8月,孙多慈给徐悲鸿写信,其中一句大意是:“我后悔当日因为父母的反对,没有勇气和你结婚,但我相信今生今世总会再看到我的悲鸿。”
   然错过的无法回头,一切已晚矣!
   自此一别,此生再无相见之日。
   孙多慈解放前随丈夫到了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五十年代赴美国和法国进修,在台湾举办了个人画展,受到了极高的评价。
  
   六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因为长久积郁和在无爱的婚姻中挣扎,孙多慈的一生大都在痛苦、悔思中度过,她为了寻求解脱常借故去美国,并常到同在美国的王少陵先生家做客。
   王少陵是位油画家,当年从大陆赴美之前向徐悲鸿告别,因时间紧迫,便叫徐悲鸿在一幅本来写给孙多慈的诗作上落下他的款,这幅诗作也一直挂在家中:“急雨狂雨避不禁,放舟弃棹匿亭阴。剥莲认识中心苦,独自沉沉味苦心。”
   孙多慈每次见到诗幅都会黯然神伤,泪流涟涟。
   1953年9月,一代大师徐悲鸿在北京病逝,噩耗传到台湾时,蒋碧薇正去中山堂看画展。在展厅门口当她刚签好名字一抬头,正好孙多慈站在了她面前,这对几十年前的情敌,一时双方都愣住了。后来还是蒋碧薇先开了口,略事寒暄后就把徐悲鸿逝世的消息告诉了孙,孙闻之即刻脸色大变,眼泪夺眶而出。她怎么也不会料到,这是蒋碧薇惟一的一次与她对话,竟是告诉她徐悲鸿的死讯!
   据说后来她当着许绍棣的面为徐悲鸿戴孝三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孙多慈患了乳腺癌,曾三次飞往美国手术,仍无效,于1975年2月,病逝于她的好友吴健雄博士在洛杉矶的家中,享年64岁。

共 6959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曾在作者空间读过这篇,当时就很喜欢。当年,蒋碧薇勇敢追求爱情,抛弃富家公主的生活,跟穷书生徐悲鸿传奇离家,她可曾料想到人到中年还要为自己的爱情进行保卫战!?文以徐悲鸿身边几个女人之间的恩怨切入,把蒋碧薇与孙多慈之间围绕徐悲鸿而发生的尖锐矛盾缓缓叙来,忽儿山涧小溪,潺潺细流;忽儿长江海浪,汹涌澎湃。最终,有情人未成眷属,劳燕分飞,留下终身悔恨。经年后,这几个女人又是怎样的呢?那就打开作者这篇文字吧,聆听作者的倾情奉献:画家孙多慈离开徐悲鸿后一直缄默,直到辞世也不曾为自己解释半字。也许是作者说的“她的后半生,仿佛是一种赎罪,以静默、隐忍且美好的姿态,而她的幸福与伤悲,只与徐悲鸿深深相应,却不需为外人所感知。”敢问情为何物?今天我们读来,或痛,或伤,或怜?个中滋味,自去品嚼。佳作,编者倾情推荐阅读。【编辑:山地7318288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6-01-06 22:14:57
  明月老师,是一个性情中人,我们有几分相似啊!你的文字读来很舒服……
   祝新年快乐!
回复1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1-07 11:22:39
  1、在空间遇见山地老师,真是幸运,当然这种幸运,不是我一人所独有,而是所有遇到山地老师的人,都是幸运。
   2、很欣慰与山地老师深度共鸣。无情不成书,艺术的最高标准是用情感来衡量的,生活如果没有真挚的情感,则一定寡淡无味。
   3、深谢编者按语!
2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16-01-07 00:37:52
  作者开篇介绍“慈悲之恋”之后,要拿一点时间来叙述“慈悲之恋”。我的阅读,最喜欢这类智慧的语境。喜欢文字的人,对文字寓意不会太木讷,一个词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会引起读者爱不释手。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人生瑰丽而传奇。徐悲鸿的一生与三个女性(孙多慈、蒋碧微、廖静文)的情感纠葛相随相伴,这些情感或悲或喜,激发了徐悲鸿无穷的创作灵感,让他成为了一代大师。每每在网络上看到徐悲鸿画蒋碧薇的裸体形态,可以想象徐悲鸿的艺术人生中,离不开这几位女子,不仅成就了他作品的文化基座,也成就一代大师的创作情怀。
   有人曾这样描述:“如果说徐悲鸿情感历程是一棵大树,那么他身边的女人就是这树上的花,蒋碧薇是靠树根的一朵,廖静文是靠树梢的一朵,而树间盛放的这朵花却鲜为人知。这朵花就著名画家孙多慈”。孙多慈、蒋碧微、廖静文,这三个优秀的女性,有先有后,有笑有泪。以各自的方式,记下与徐悲鸿的感情联系。无疑,她们选择的方式,都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认识徐悲鸿的真实角度。
   作者用“慈悲之恋”来叙述徐悲鸿与孙多慈的恋情,真是佩服作者的思维高度和点睛之笔。使徐悲鸿与孙多慈的交往在今天人们中心中锦上添花,富有传奇的色彩。
   作者在文中结合史实,引经据典的传诵,点石成金的分析,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划下“慈悲之恋”的印痕,使内容生动传神,阅读起来津津有味。使离我们远去的才子才女的生动形象活在一个个阅读者的心里,栩栩如生。
   感谢作者的创作,让阅读者享受一道具备作者的特色文化大餐。我深信不疑,别的读者也会像我一样品尝到作者形成独立气候的文化长廊,供参考和学习。
回复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1-07 11:32:04
  问好洞天君。一如既往的喜欢你的点评。这段点评非常认同,把徐悲鸿大师的情感历程,比喻成一颗大树,蒋碧微女士,画家孙多慈,徐悲鸿夫人廖静文是长在这颗情感大树上三朵别致的花,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3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16-01-07 10:06:56
  徐悲鸿的艺术人生中,离不开漂亮的女子,这不得不让读者联想到同为大画家的齐白石,网友这样描述齐白石:“一生娶了这么多年轻女人,太励志了!”,可见,这些网友是多么的羡慕齐白石。有这样一个故事,大概是齐白石兼齐府大管家,钥匙随身带着,每天要安排齐府上下众人的生活各种开支,排队拿钥匙开门,齐白石并乐此不疲。去掉光环,从阴影里看众生,众生皆平等,齐白石更如是。齐白石的高产画作,或许并没有想到后来会大红大紫,初衷无非是多画点画,好赚点生活费,有这么一大家子要抚养;有了闲钱了,就多想了几个女人;艺术家是最怕寂寞的,没了艺术的灵感与生命的原动力,艺术生命就完结了。
   齐白石在湖南与第一夫人生了5个孩子,53岁背井离乡开始北漂。移居北京以后齐白石57岁时,娶了18岁的胡宝珠为妻,宝珠又生了7个孩子。第七个孩子良末是在齐白石78岁时所生,齐白石自以为是最后一个孩子,所以取名良末。没想到白石老人83岁时,宝珠又怀孕了,在生第8个时却因高龄难产逝世。宝珠高龄难产去世后,84岁的白石老人闹着续弦,后娶协和医院护士长夏文珠为妻。91岁时,夏文珠离去,老人又找了一位叫伍德萱的女士继任。齐白石93岁时,家人又给他介绍了一个44岁的女人,齐白石摇着头说:44,太老了!后来有找来一位22岁的姑娘,老人很是喜欢,还等着结婚办喜事。不过,那年,白石老人去世了。
   齐白石写了许多著名的怀乡诗,如:“登高时近倍思乡,饮酒簪花更断肠,寄语南飞天上雁,心随君侣到星塘。”又如“饱谱尘世味,夜夜梦星塘”、“此时正是梅开际,老屋檐前花有无”。这些诗句是齐白石“夜不安眠”、“枕上愁余”时所些的肺腑之语。变法和着变意,变意和着变法,乡心伴着童心,童心也总念乡心。
   艺术大师们离不开女人,当然,是正常的男人都离不开女人,哪怕是太监也想跟女人开几句玩笑,只是艺术大师多了一种理由:将女人作为艺术的灵感和素材罢了。
   徐悲鸿,齐白石,二位大画家,万岁!万岁!万万岁!哈哈。感谢作者了解历史、道明真相、并深入浅出的创作,让读者认识和明白“慈悲之恋”,了解到这一组不朽的情感造像,看到一种情感的对比坐标,大师情感运动的轨迹。
   问好作者,新年新气象,新创作,新高谈阔论,新掷地有声!我将一如既往的关注您光辉的思想和大气的文骨、文风。
回复3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1-07 11:41:23
  中国只有一个齐白石,他的人生难以复制。非常共鸣,艺术家是需要创作灵感的。这种创作灵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阅读到陈道明谈王菲和李亚鹏情感分离的文字,也阅读到刘晓庆婚姻多变的文字,分离或变,都是因为身边最亲密的人让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枯竭了。虽是一家之言,但很有道理!不然,按常理是解释不通的!再谢洞天君的高规格鼓励!
4 楼        文友:齐鲁青未了        2016-01-07 17:09:58
  每每走进一海明月的多姿多彩的文化长廊,总是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开,接受你的高雅艺术熏陶,陶醉于别有洞天老师别具一格的留评,似乎再多说出一句都是多余的了,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欣赏了,向流年的编按,山地老师,别有洞天等老师们问好,有点时间我就会来学习的。
回复4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1-07 20:55:58
  问好齐友!谢谢每一次的到访鼓励!生活之树常青!
5 楼        文友:昆仑明月        2016-01-07 19:57:11
  又一篇名人的情感纠葛,有情人不能眷属,悲情悱恻的爱情故事!
回复5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1-07 20:59:47
  因为是名人,才具有典型意义!生活还是平淡好,包括爱情!这是我们阅读名人传记后体会到的生活智慧!
6 楼        文友:苦尽甘来        2016-01-08 22:54:27
  看着这个令人纠葛的情感故事,为徐、孙的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而扼腕叹息。艺术家的灵感大多都来源于心动,心动来源于女人,所以他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女人,浪漫、豪放、激情、缠绵、热烈,大悲大喜,大哭大笑,都能挖掘灵魂深处的汹涌澎拜,高情万丈。作者心思缜密,博览群书,叙事张弛有度,有深度,耐读,回味无穷,恭喜作者带给我们的好心情。向你学习。
回复6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1-09 23:00:32
  谢谢甘来到访鼓励!相互学习,你的小说写得好啊!愿文字给你好心情!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