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青羽】猪简史(散文)

精品 【青羽】猪简史(散文)


作者:丑石 秀才,2318.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06发表时间:2016-03-09 15:12:57


   在我们村,这样的景象表现尤为深刻,每当夜幕降临,猪的喊叫声此起彼伏,有长音的,低沉深邃,像蒙古长调。有颤音的,像约德尔唱法。有急促粗短的,像山东梆子。有哀怨悠长的,似河南豫剧。有悲声大放的,竟如京韵大鼓。大猪喊主人,小猪喊母猪,公猪嘶喊独身之苦,母猪抱怨拉儿扯女之苦。过了很久,猪的抗议声才逐渐消减,淹没在一片浓密的夜色之中,随之而起的是满足的酣眠,猪与人渐次走进黑甜的梦境。
   翻开《随园食单》,牺牲单一项几乎全是以猪为主料的炮制之方,我不妨从头抄袭:猪头二法,猪蹄四法,猪爪、猪筋,猪肚二法,猪肺二法,猪腰,猪里肉,白片肉,红煨肉三法,白煨肉,油灼肉,干锅蒸肉,盖碗装肉,瓷坛装肉,脱沙肉,晒干肉,火腿煨肉,粉蒸肉,芙蓉肉,荔枝肉,八宝肉……林林总总,陷入一片猪肉林中,让人只觉得有猪真好,还有什么理由枉度此生?
   如此食肉,大略仍算平普之法,无非给猪肉换了一个又一个名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我的食肉生涯中,唯独对西南边陲的腊肉情有独钟。清滇南山长白石撰《滇海虞衡志》说:“蛮俗养豕至多,未有囚而豢於室者。故其产益蕃。……巨者乃数百斤。割而腊之,为琵琶形,曰琵琶猪。蛮女争负而贸于客,此丽江之俗也。而其他自夷地赶把猪以市於大城及各街子者,尤不可纪亟。”有一年去湘西,得以亲尝湘西腊肉的味道。素朴农家,多以家养猪为食材,吃的是自家田野里的谷物,喝的是流淌的溪水,每到年关,一头笨猪刚好养成,宰杀,割成细长条,以草木之火熏之。若说故乡之味,我想这就是了,腊肉竹笋,一边是山野竹林的气息,一边是时间熏制的腊味儿,其肉浓香馥郁,野味真纯,若佐以当地特产的米酒,会瞬间引流乡愁的泪水。
   有统计表述,2010年中国肉类产量7925.8万吨,其中猪肉5071.2万吨。中国2010年出栏肉猪66686.4万头。无论是存栏量还是出栏量,中国均居世界首位。猪肉产量也是如此,居世界首位。由此看来,半壁江山的说法即便在世界上也能成立,一头默默无闻的猪,在以“牺牲”这个词语的原意向世人传递讯息——离开猪,人类的生活将无法想象。
  
   猪命如草
   在乡下,随处可见葳蕤的青草,这是草的力量,在以卑微的姿态融入世界大家庭。而在我们村,野草一度作为猪的主食,让我们的童年徒增出许多负累。放学后,母亲看见往往会说“看蚂蚁上树有个屁用,去南岗子割草。”于是怏怏不快地擓起一只土篮,一手挥舞镰刀,想要割碎这无聊的时间。猪殃殃,狗牙草,荠菜,水稗草,好像所有的草也不能填饱猪强大的胃囊,以至于整个童年都淹没在草丛里。
   《齐民要术》中也说:春夏草生,随时放牧。糟糠之属,当日别与。八九十月,放而不饲。所有糟糠,则蓄待穷东春初。(猪性甚便水生之草,耙耧水藻等令近岸,猪则食之,皆肥)”。由此可见,我们虽然很少像放羊那样去放猪,但殊途同归,都能让猪吃上可口的时令蔬菜。(写到这里,我甚至能看见一头猪的眼光穿越薄薄的暮色,在感谢之余仍然不免心生一番浩叹——到底是勤劳的人们帮助我们渡过饥寒,使种族繁衍,乃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族群之一。)水生之草,就是说的我们村池塘里的浮萍,夏日炎炎,浮萍经宿而勃发,晨起已是满眼的青绿,我会一边捉树根下的青蛙,一边打捞浮萍,以满足我们家老母猪的口腹之欲。
   我家的养猪史由来已久,从当年的本地土猪,到后来的夏洛克猪,经历了几十年时间。母亲积攒猪财的做法一般是:卖了当窝的猪崽,除了老母猪只留其一,得来的钱款存于葛庙集信用社。等留下的那头猪长成卖给猪贩子,以换取下窝猪崽的口粮。积攒的零碎卖猪崽的钱款,用来购置砖瓦,木料,用来给我们弟兄四个盖房屋。由此往复,竟然把一个九口之家过得风生水起,套用母亲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总算没有一个打光棍儿的”。
   这是实用主义的终极表现,一不小心被我母亲发挥到极致。而猪依然是猪,需要情欲上的表达。
   猪发情,在我们村叫“打圈子”,一到这个季节,猪圈里的老母猪就会寝食难安,口吐白沫,到处乱拱,甚至跳出低矮的墙头,漫无目的的寻觅一些破衣裳,烂麻团,干草,衔进猪圈。面对一头双眼赤红的猪,最好的方法就是赶着去找集上的周瘸子,周瘸子是远近闻名的饲养种猪者,一身腥臊走过,浓重的味道弥漫半条街道,经久不散。我亦常常看见周瘸子骑猪打马而过的场景,嘴里叼着纸烟,哼着小调,与种猪的哼哧声形成和谐的唱和,一手执一根柳条,看猪想要拐进谁家田里,就佯作发怒的样子挥起,种猪便老老实实、像一头忠实的驴子驮着周瘸子走进一片浓密的树荫里。
   有一次,我家的老母猪其实刚去过一次周瘸子家,不知是不是动了凡心,竟然一门心思想起来风月之事,打也不成,骂也不听,在一个浓雾缭绕的清晨翻墙而出。(这有点像《西厢记》里的情节,崔莺莺搬来梯子让张生爬进去,好巫山云雨。)看来,我家的老母猪也不乏浪漫,浓雾在湿漉漉的空气中滚动,被母亲从被窝里催促爬起的我一路小跑,沿着蜿蜒的乡间小道一路寻觅。到了一片树林子,老母猪七拐八拐消失了踪迹,我伏在树干上仔细听,雾凝集成露,滴在脖颈里,凉凉的。不远处有簌簌的声音,踮着脚,拨开浓重的雾色,却发现老母猪正隐藏在一株老树的后面,心中顿时火起,跳踉而出。受到惊扰的老母猪又是一路狂奔,那速度绝对不亚于一个跨栏高手。最终,我在追赶的过程中摔了一跤,手磕在一片玻璃碴子上,留下半寸的伤口,到现在尚有一条硬硬的疤痕,每到阴天,就开始发痒。
   这是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相信有过乡村经历的人都会不以为奇。莫言写《生死疲劳》,其中就写过西门猪夜观杏园的场景:“那天晚上月亮在太阳还没有落山时,就迫不及待地升了起来。在霞光的映照下,杏园里的氛围温馨而多情。我预感到这样的夜晚将会有重大的事情发生。我抬爪搭上树权,就近嗅着杏花,偶一抬头,看到一个像车轮那么大的、仿佛用锡箔剪成的月亮,从杏树的缝隙中升了起来。刚开始我不敢相信那就是月亮,当它渐渐地放出光辉之后我才相信那果真就是它。”这是魔幻主义的表达,而我们村的猪,大多活在现实主义的层面,有时为了人类的需要,不得不做出肉体上的牺牲,乃至放弃作为一头猪的尊严。
   阉猪,大致起源于商周时代,作为养猪业的一项创新技术就这样一以贯之的流传下来。据《易经》记载:“豶豕之牙吉”,意即阉割了的猪,性子就会变得驯顺,虽有犀利的牙,必不足为害。《礼记》也说:“豕曰刚鬣,豚日腯肥”,意即未阉割的猪皮厚、毛粗,叫“豕”;阉割后的猪长得膘满臀圆,叫“豚”。由此可见,在猪家族的发展史上,也是血泪斑斑。五叔阉猪,基本上是土法手术,一把剃头刀,一根针,一根线,白酒浸泡,从猪圈里捞起一头小猪,跪在腿弯下,哪管你嗷嗷反抗。不过五叔的手段尚可,一年到头,不知多少猪在手下“被手术”,很快捏出两枚圆润的猪蛋,与鸭蛋大小相仿,筋脉仍在跳动,手下针线翻飞,然后在伤口上撒一把草木灰,就算手术完成。我吃过火烧猪蛋,埋在尚有余烬的灶膛里,半晌时间取出,剥开包裹的荷叶,蘸盐,其香深刻(面对一头战战兢兢的小猪,我也只能如此形容)。
   至于杀猪,我所经历的是村庄里杀年猪的场景,在这里就不一一表述,过程太过残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相信作为一头命如草芥的猪也会不寒而栗。
  
   猪,亥日人君
   美国乔治亚遗传学博士麦卡锡曾做过惊世骇俗之语,提出了“人类是黑猩猩与猪杂交的后代”这一假设。不过该假设在2013年经以不靠谱的科学报道而著称的每日邮报刊载后,被多家媒体转载,并引起广泛的关注。在此,我们不去探究问题的观点是否成立,但猪与人类、以及文化的链接向来已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猪与人一样有着厚厚的皮下脂肪,和几乎无毛的皮肤,并且猪的皮肤与心脏瓣膜可以移植到人体,为医疗事业做出了莫大贡献。
   我们村的猪尚未发现如此重大的价值,只是在沉默的生活中吃的是草,贡献出来的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这是另外一种层面的献身精神,是物质基础,仅限于给广大村民带来口腹之欲的满足。(在这里我忽然想起一个情节,小时候我家在村前杀猪,母亲让我提着一条去给我的小学老师周梅花家送去,说有一次教学费是周老师给垫上的,后来还,周老师说区区几块钱不用在意。后来周老师的爱人重病,因为治疗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连买年肉的钱也没有。)
   “束脩”一词来源于《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邢昺疏:“束脩,礼之薄者。”是说古代入学不需要什么书费学杂费,只需要提几条干肉就可以了,便能学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事。可见古时的学风纯正,没有所谓的扩大校区,把一座学校做大做强,盖成一派豪宅的模样。学校大了,学费见风而长,就是不见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反而灌注了一些出名趁早、消费奢华、相互攀比的习气。孔子他老人家可谓看得开,“只要带了拜师挚礼,没有我不教育的人”。十条腊肉”也不应该是了不得的厚礼,即使一般穷苦人家,稍作努力,还是应该拿得出这个挚礼,不然,孔门就不会有那么多出身寒门、生平寒微的穷学生,诸如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我不是什么好学生,中途辍学,所以只落得做个剃头匠的结局,但迷途知返,过了而立之年开始文学之好并乐在其中,想必,也有那一小条猪肉的功劳。
   亥日人君一词来自民俗学家叶舒宪一本专业写猪的书,除部分章节谈到养猪的历史以及饲养技术外,重点讲述了猪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从人类学、文化史、民间习俗的视角探讨了猪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书中提到,在原始社会中,有的氏族以猪为图腾,《山海经》曾载“彘身而载玉”、“彘身而八足“,说的就是对猪图腾的崇拜。我没见过崇拜猪的氏族,但是在辽宁的某座小渔村经历过以猪为龙祭拜的场景。“二月二,龙抬头。”渔家把前日备好的猪头摆放在船头,燃起香烛,一家人跪地而拜,祈祷走在浪尖上的岁月平安富足,消弭大海带来的灾难。那一刻风平浪静,好像真的有神灵站在云端,随之百舸争流,开始打捞颠簸在风浪中的烟火日月。
   老祖母坐在月光下,手中捻着一根长长的棉线,说,女娲第一天造鸡,鸡一叫,天门开,日月星辰齐出来。第二天造狗,狗一叫,月亮升,千家万户点油灯。等到第三天造猪,风打门,雨敲窗,人就有了最近的伙伴。就这样,第七天才抓了一把黄河滩上的土,揉揉搓搓,做成人的模样,就有了现在青天白日的世界。我听着,月光撒在老祖母的沧桑的脸上,仿佛每一个深深的褶痕里都藏着一段故事。
   这是传奇的猪,沿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走走停停,来在乡村的屋檐下,被赋予了更高一层的含义。我家的那头老母猪,后来的猪崽中莫名出现一头长不大的猪,母亲说是“殭猪”。原因是因为猪崽太多,奶水不够充足,引起的生长缓慢。所以,在所有的儿女中,那头小猪一直陪伴在母亲左右,甚至见证了死亡。那一年猪瘟大发作,我和母亲在院子里撒了很多生石灰也没能阻止瘟疫的扩展,眼看着为我家立过汗马功劳的老母猪躺在日光下,双眼赤红,身上烧的烫人。母亲让我把小猪撵进猪圈,但是老母猪一有响动它就会冲出来,用小小的躯体贴在老母猪身上。是为了给母亲降温,还是最后的陪伴?
   《抱朴子》中曾提到:“山中亥日称人君者,猪也。”是把猪提到了人上人加以崇拜。我想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在万物进化的过程中,猪与人相伴走过太远的路程,只见得猪对人的好,从敬畏自然的角度来看,当得起“人君”这一高格的称呼。
   ——藉此,祭奠我家那头劳苦功高的老母猪,陪伴母亲和我们渡过贫寒的岁月。

共 9705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猪是一种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源远流长地方家畜。猪的一部生活史、发展史、亦或是平庸史或者称之为血泪史,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历史。这篇文章,名曰猪简史,写了作者自己见识和经历过的猪的生活状况、命运等,也写了从这个人类的角度和范围来说的猪的情况。文章得心应手的转换不同的场景和视角。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况。通过猪的生活来反映折射人的生活,猪的感情来映衬人的感情。可谓通过猪来看人,看世界。这篇文章,汪洋恣肆,信手拈来。推荐欣赏。【编辑:北极主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310003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极主人        2016-03-09 15:13:56
  一部猪的历史,牵着人的感情世界。
北极主人
2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3-09 20:43:40
  从中确实增长了不少知识!喜欢老师这篇知识丰富、文笔优美的佳作。欣赏好文,感受情怀,分享精彩,问候老师,祝春日快乐,创作丰产,佳作不断!
3 楼        文友:五木居士        2016-03-10 13:27:01
  人们总是一边揩着吃了喷香猪肉的油嘴,一边骂着蠢猪,笨猪。不知这是猪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本文饱含深情,引经据典,谈古论今,用优美的文笔展示了一部猪家族的《史记》,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渊博的知识和独到深邃的哲思。悟能兄若是有幸读到此文,一定也会感动的。
五木居士
4 楼        文友:娇娇        2016-03-10 22:07:35
  读作者温暖的文字,在这样的一个节日里,真的感慨万千,可爱的猪朋友,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营养,让我们的身体健康成长!谢谢可爱的猪,您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人类!
  
   问好丑石!辛苦了!
娇娇
5 楼        文友:秦戈尔        2016-03-11 08:57:46
  又乐趣,又文趣,敬佩....
6 楼        文友:秦戈尔        2016-03-11 09:03:28
  很乐趣,很文趣,敬佩……
7 楼        文友:湛蓝的海        2016-03-11 13:17:59
  没想到平时肥头大耳的猪在老师的笔下熠熠生辉,变得如此憨态可掬,如此情趣盎然,佩服佩服!
湛蓝的海
8 楼        文友:隋淑荣        2016-03-11 17:18:26
  旨在写实,实在写意,其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看了文章后增长了见识,学习了!
   祝老师笔健!
隋淑荣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