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敦煌——莫高窟

精品 敦煌——莫高窟


作者:知行合一 童生,94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05发表时间:2016-04-08 15:24:39
摘要:游记


   参观完洞窟出来以后,我久久地仰视着这一神奇的所在。是啊,从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今天这样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我站在更远的地方,凝视着这一世界奇观,默默地思索着。唐朝,不错,就是繁荣昌盛的唐朝,开辟了丝绸之路。如果说,阳关和玉门关的设置,是以武力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的话,那么,敦煌——莫高窟,就是以历史的真,以宗教的善,和艺术的美,在这里矗立起了一座难以企及的丰碑;如果说,那些络绎不绝,长途跋涉的商人们,在阳关和玉门关,可以得到物质的供给和身体的休息的话,那么,他们来到了敦煌——莫高窟,就找到了心灵的安放处和灵魂的栖息地。即使是现在,敦煌——莫高窟,仍然以她无穷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这里圆梦。是的,这是一个有梦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圆梦的地方。
  
   三、莫高窟之殇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中国的许多事情,到了二十世纪——特别是二十世纪的上半叶,就会被无穷无尽的悲凉之雾所笼罩(大意是这样)。确实如此。就连莫高窟,也没有逃脱这样的厄运,没有突破这样的谶语。
   要说莫高窟之殇,首先要说到一个人,那就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莫高窟的掌门人王园箓王道士。王道士祖籍安徽麻城人,因为贫穷,曾经在军队里混过饭;也是因为贫穷,后来出家当了道士。1893年,当了道士的王园箓来到了敦煌,来到了莫高窟。也许,这个默默无闻的王道士对敦煌昔日的辉煌有所耳闻吧,当他看到莫高窟那种荒凉、残破、凋敝的样子时,他留在了莫高窟。如果说王道士也懂得人生的价值和人生的理想的话,那么我们应该说,王道士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就是想重振莫高窟的雄风,想让莫高窟回到往日的辉煌。他到处筹集善款,准备修复毁坏的洞窟;他带领几个弟子,长年累月地清理堆积的黄沙,而且常常干得汗流浃背。
   时间到了1900年。在这一年的6月22日这一天,王道士正在和他的弟子们清理着黄沙。当他们清理到今天的十七号洞窟的时候,突然,“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他们扒开缝隙一看,里面满满当当地堆积着无数的经卷和其他的文物。虽然王道士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文盲,但他似乎也感觉到了这些东西的重量,于是乎,他开始了艰辛的奔走和呼吁。他拿着样品找到了县官。县官看了看说,嗯,不错不错,留下吧,你要好好看管,我会向上面汇报的;他拿着样品找到了州官,州官似乎更懂得一些,仔细地、翻来覆去地看了又看,然后,郑重其事地说,不错,这个很重要,你要认真看管,我会找有关部门协商的;他甚至给当时权倾一时的慈禧老佛爷写过信。但无论是县官的许愿,州官的承诺,还是写给慈禧的信,都石沉大海,杳如黄鹤。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王道士大概腿也跑细了,嘴也磨薄了,但每一次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留给他的,只有无望的等待。
   虽然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媒体进行宣传和报道,但在印度任职的匈牙利籍的英国人,著名的考古学家、探险家斯坦因,凭着他灵敏的嗅觉知道了这一情况。就在1907年的春天,斯坦因带着他的助手和他的驼队,冒着死亡的危险,历经千难万险,来到了敦煌——莫高窟。他来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要拿走藏经洞里面的经卷和文物。
   面对着藏经洞里价值连城的经卷和文物,斯坦因心急如焚,王道士无动于衷。为了达到目的,斯坦因软泡硬磨,死缠烂打,但这些也无济于事。经过长时间的窥探,寻觅、揣摩和接触,斯坦因终于找到了打开藏经洞的钥匙。他从种种迹象发现,王道士对曾经到印度取经的唐玄奘非常敬佩,而斯坦因正好也随身带了一本《大唐西域游记》。这就是契合点。这就是突破口。于是,斯坦因开始编造说,他也特别喜欢唐玄奘,他就是循着唐僧取经的路途反方向走来的。他来了,就是想把唐僧取回来的经再取回去。听了斯坦因的话,王道士似乎心动了。他终于向斯坦因——他心目中的洋唐僧——敞开了藏经洞的门。斯坦因仿佛一头嗜血的狼,张开了他的血盆大口,开始他的饕餮大餐。
   我曾经在多年前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道士塔》。因为这篇文章,我曾经对这个王道士深恶痛绝。但在接触了更多的有关王道士的文字以后,特别是敦煌——莫高窟之行,让我改变了对王道士的一些看法。虽然我对敦煌——莫高窟文物的流失痛心疾首,但如果把这样的过错甚至是罪责归咎于王道士,这实在不公平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试想,王道士当初发现这些经卷和文物的时候,哪怕是作为一种邀功的心理吧,他已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七年过去了,莫高窟依然黄沙弥漫,王道士依然望眼欲穿,藏经洞依然无人问津。七年的时间,能改变多少东西啊,何况王道士那颗殷殷期盼的心。七年的时间,这个执着的王道士,也许不仅仅是失望了。他简直就是绝望了。一个人在绝望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够抓住一根稻草。哪怕这根稻草不是自己满意的。对于王道士来说,斯坦因也许就是这根稻草。也许,王道士觉得,这些东西可能真的没有用了吧,要不,中国的官员为什么这样不管不顾呢。既然我们这里已经没有用了,而斯坦因这个洋唐僧是那样看重,那样迫切地想要,干脆就做一个人情给了他吧。这大概就是王道士的心路历程。
   藏经洞里,欣喜若狂的斯坦因正在认真地翻阅,搜捡,挑选,准备装箱。最终,斯坦因精心挑选了29大箱,装载了满满6大车,给王道士留下了200两银子,满载而归了。由于政府的软弱,官员的麻木昏聩和不作为,再加上王道士的无知,中华文明瑰丽的肌肤,被无情地撕开了一道口子。那殷红的血,点点滴滴,洒落在狂风漫卷的黄沙古道上,洒落在曾经繁华喧闹的丝绸之路上……
   我们这里有一句俗语:狼撞开了门,狗也跟着进来了。事实确实如此。就在斯坦因走后的第二年,法国人伯希和来到了莫高窟。这个伯希和精通多国语言,尤其是一个中国通。他对于藏经洞里面的东西,挑选得更加认真和细致。他虽然拿得没有斯坦因那样多,但他拿的却堪称精品。伯希和给了王道士600两银子,也满意地走了。我在莫高窟看到了甘肃州级官员叶昌炽和伯希和的合影。当时我感觉非常愤怒。这个狗官,面对着劫掠的强盗,他竟然表情淡漠,气定神闲。这也是我对王道士改变看法的原因之一。伯希和回去后的第二年,他拿一部分莫高窟的文物在北京举办了展览,这一下掀起了轩然大波。中国的知识界惊呆了:在我们的敦煌,在我们在莫高窟还有这么好、这么珍贵的东西。然而,一切都晚了。仿佛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伯希和走后,日本人来了;俄国人来了;美国人来了;斯坦因又第二次来了……等到中国政府真正开始重视并付诸行动的时候,藏经洞里近6万件藏品,已经剩了不到1万件了。而且在运往北京的途中,由于包装不好,一路丢失,一路官员的截留,真正运到北京的,只有8千多件,而且这些都是那些掠夺者挑选过的。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美国。他们来了之后,不仅拿走了藏经洞里面的很多经卷文物,他们还用一种特殊的胶粘走了一些珍贵的壁画。他们这样做,对其他的壁画也造成了一些难以弥补的破坏。一贯高喊平等、自由的美国,自古以来处处都表现出的,就是这样一副强盗嘴脸!就这样,作为一座艺术宫殿的莫高窟,一个价值连城的藏经洞,被那些金发碧眼的洋鬼子强取豪夺,鲸吞蚕食。敦煌,真正成为了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现在,敦煌——莫高窟的近5万件经卷和文物,分别收藏在十几个国家的博物馆或私人手中。自从敦煌学创立以来,我们国家的学者,为了研究敦煌学,不得不屈辱地、一次次地去外国博物馆购买微型胶片。即使是这样,那些莘莘学子呕心沥血,皓首穷经,倾其一生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雪洗曾经的耻辱。即使如此,以前在“敦煌学”界流传着一个普遍的说法: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近年来,经过中国学者的发奋努力,日本学者指出:我们不得不承认,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日本学者对敦煌非常热爱。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出于中日友好关系,为敦煌捐赠巨款,成立了敦煌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这些年,日本民间也有不少人出资,复制了一些现在已经不能对外开放的洞窟。这样的洞窟我们参观了有十几个。
   现在的敦煌——莫高窟,如同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又再度焕发了青春,以其挺拔的身姿,傲立于中国,傲立于世界!
   在这篇文字快要结束的时候,我还想说说王道士。王道士于1931年去世了。他去世后,被他的弟子葬在了莫高窟前面,并且建起了一座塔。这就是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道士塔》。从莫高窟出来,我专门去看了这座塔,塔里面有碑,碑上面是他的弟子为他题写的内容:积三十余年之功果,费二十多万之募集,佛像于为壮观,洞宇于为灿烂,神灵有感,人民受福。中国有一个成语叫盖棺定论。可是,纵观中国历史,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有多少人,也不管他死去已经多少年了,总是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按照自己的需要而进行陟罚臧否。那么,王道士作为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人物,当他与敦煌——莫高窟这样一个世界级的文化重地连在一起的时候,就注定要卷入功过是非的圈子里面。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里面说他是敦煌的罪人,这是不公平的。因为他太渺小,甚至有几分猥琐。让他扛起这样大的一宗罪过,实在是高抬他了。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去考虑。如果他没有发现藏经洞,今天的敦煌——莫高窟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他发现了,没有上报,那些经卷和文物没有流传到国外,今天的敦煌——莫高窟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敦煌——莫高窟是否会像今天一样引起国人、甚至是世界的重视呢;或者说,藏经洞里面的那些宝贝是否还在那里沉睡呢?敦煌——莫高窟会有今天的重现辉煌吗?会出现举世瞩目的“敦煌学”吗?不知道!因为历史没有如果。历史不可以假设。那么,王道士的功过是非到底该如何评价呢?一句话,把历史留给历史去评说吧。如果我们只凭借一知半解就妄下结论,恐怕是一种无知的、肤浅的,甚至是狭隘的做法。
   在我即将离开敦煌的时候,我只能说一句:敦煌——莫高窟,我祝福你!

共 9151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满腔热情和崇敬的心情,对于莫高窟做了充分和有理智的叙述,对于莫高窟自第一窟到后来的洞窟开发进行了回放,对于洞窟尤其是藏经洞内的文献内容作了粗略地介绍,也对于个别的体制内作家为了爱国主义需要所做的不实描写,提出了批评。是的。莫高窟,这个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的文化宝库,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是不减当年风姿。莫高窟的历史,莫高窟所保存的遗存,包括在世界各地的文献资料和古文化原件,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丰富的灿烂历史。作者的文章,对于我们欣赏莫高窟,进而正确认识莫高窟的历史,起到了积极意义。拜读。【编辑:欣雨文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409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6-04-08 15:33:08
  拜读这种文章,使我又想起了几十次去莫高窟的历程。欣赏作者的用功!欣赏作者的眼光和思考。我写过《伤心在敦煌》比较详细地说明了王道士这件事,有兴趣可以看看: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136736&pn2=1&pn=1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