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破晓的天堂

编辑推荐 破晓的天堂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24发表时间:2016-05-17 10:56:19
摘要:梦侵破晓,水月夜里红。流连在无边的夜色,心绪徜徉在破晓的天堂,灵魂摇曳,为之神伤。深沉的月色撒在面庞,太多遗憾贯穿,满是疮痍的尘世风霜,拍打着脸,喷些润肤水清醒自己,才知自己的意念过于苍老。晓斌,这个名字之于我:破晓的天堂。 你想知道天堂的味道吗?那么,闻一闻百里香吧。那么,静下来,读一读晓斌吧。


   我告诉学生,这次回家我要向父亲道歉,我要和父亲好好沟通。以前我总是试图说服父亲,让父亲有所改变,但总是失败,父亲总是打断我,不愿听我说。我要和父亲沟通,首先,要做的是认同父亲,这样才有可能进行深入的对话。
   我无力对这样的晓斌再解构再重构,“原文”转述着,可能真实的晓斌更加令人深思。
  
   09
   透过窗花,微弱的烛光,照亮了有红圈的作业。夜深了,月亮早已躲进暖被里,做着美梦,而烛光还在寒风中摇曳。崇敬你,不是你奉献的精神,而是你,在站立中升腾。这是无望中的追求,这追求是苦的,有悲观色彩,是无穷的循环,难以求其端绪。
   这是读完晓斌关于教师的叙事引发的我的思绪。无厘头。还是发入了群。引来晓斌回应:
   我又想到发生在学校的事。因这一段时间,个别老师不能及时进班,本周开会我强调要闻铃即动,不能迟迟进不了教室。可是今天我校的两位老师已经打铃3分钟了还没有进教室。心想他们是故意和我做对,我的脸色就沉了下来。后来我想他们看到我的脸色以后就能按时进班吗?这又是一种“利眼”。我不应该给他们脸色,但也不能不管。我应该先了解他们迟到的原因,而不能仅凭自己的猜测做出判断。我给予他们尊重,他们也会给予我尊重。
   我想到的教师,其多面立体正在于此,晓斌悟出了真谛:尊重。记得当时我是从“驳斥”开始的:
   就像蜡烛,光从外在的角度不能观其全貌,这是做教育的全部意义。
   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至高无极。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相思的眼泪,至纯至真,感天动地,教师真爱何尝不是如此?我喜欢肖楚女生前在农讲所和黄埔军校带病工作时说过的话:“同学们,你们想蜡烛不是能放光明吗?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以“蜡烛人生观”自励,是教师的具足好德。也许这就是晓斌要捕捉的力量。
   黄昏中一对红烛,开始那安静优美的仪式:夫妻对拜,如教师用笔墨抚摸学生的心灵,代表着纯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这是蒹葭从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晓斌的“尊重”在诗经相伴的夜,红烛摇影,缠绵历史。如烛之泪,淌流。
  
   10
   晓斌的热量在他的悄然变化中传递着能量:
   我所带的三年级的班上有一位学生,他非常聪明,但课堂上纪律特别差,也很自私,我有些不喜欢他。这几天从群中获取爱的能量,我开始转变了对这位学生的态度,会及时发现他的优点予以表扬。
   六年级班上有两位女生,近来不知为什么,好像对我有意见。语文课上一言不发;作文课上,半天写不出一行。我曾有过不想管他们,任由他们“静坐”的想法。现在我想,我一定要和她们多沟通,走近她们,了解其中的原因。
   晓斌在和蕊对话:
   @arui?我始終堅信我們在踏入和參與這個看似“我”之外的世界時,我已毫無疑問地構成了別人的世界。所以,自己的言行、哪怕是一個微笑、一鄒眉頭都會泛起漣漪、微漾開去。[强][强][强]我们每一个人都和他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尽可能给这个世界一份美好,如花朵让自己绽放!当我们想着给予他人芬芳,在付出的同时,我们也许收获更多。在火车上,我主动把座位让给一对情侣,给他们快乐,我也收获颇丰,每每想起,我都感到温暖。
   @晓斌?“我们尽可能给这个世界一份美好,如花朵让自己绽放!”——嗯,芬芳世界,留有餘香,收穫沉香。呵呵。溫暖的人,那熱氣騰騰的感覺,先於言行,總會自然通達她人那裡。讓大家能夠彼此體察、體諒,其樂融融。呵呵。
   蕊每次入群都用繁体字,她说想用这样的方式学习。晓斌呢?爱如种子,渗入灵魂。
   “体验人的精神过程的敏感性是困难的。因为许多人从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最理想的人。许多人就从未见过具有爱、或完整性、或勇气、或集中的人。一个人若从幼年到后来的生活中从未见过这种人,就不会有这种精神上的体验。”
   我品味着晓斌这段话的涵义,晓斌的爱有父亲般宽广的胸怀,就像此刻投进窗幕的晨光。
  
   11
   很喜欢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当然我是基于我的理解才喜欢这句话,即“在性相近的情况下,因后天所习不同,而致个人成就相差甚远”。这里说“性相近”是假设,“性”在有些本子上是“生”,有“天然”“本质”的意义。如果“游戏”像“吃”一样,是相近之“性”,“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习”字本意是小鸟学飞,引申为反复做某事。
   想想,如果我是晓斌,我将选择怎样“相遇”的方式呢?
   会议间歇,入群读晓斌“令人头疼的作文课”,感觉不像晓彬老师在说话。
   晓彬是校长,博览群书,工作循循善诱。而这两节作文评改课,他让学生拿出以前的作文自己修改,布置完任务因事离开课堂。待他回到教室,学生未改,一学生捂着本子不让老师看,他生气的想:你不让我看,我也不看了,想帮你,你还不领情,懒得理你。
   故事之后,是晓斌的反思,颇为深刻。但我无心细读,只想当面问问晓彬,这是作文评改课吗?这样上课老师“悔”死又有何用?学生有多少这样的两节课可以“聚在一起说话”,而可以“不用心修改”?我不知道晓彬学校的老师怎样上课,也不知晓彬作为校长发现老师这样上课作何感想?
   此刻,自己觉得有些心堵,这样的感受该不该发群?我迟疑着,打好的文字滞留在手机屏幕。
   想起寒假后组织的学生征文,一样的“令人头疼”,空话大话假话,而且“雷同”。那日,一位学生家长,问孩子的作文能否获奖,语气中感觉她对自己的孩子信心满满。这位家长是乡镇的小学老师,利用假期陪孩子上作文补习班,补习班主讲教师是城内某小学业务副校长,以作文指导成名,在家长心目中很有分量。
   我找出她孩子的习作,又拿出两篇雷同文,她傻了眼。她告诉我,这篇参赛作文是她看着孩子“修改”而成,她相信是孩子的亲笔。
   第二天,她来和我致歉,也是在诉苦。她说,辅导班的钱白花了,老师的辅导方法是,把上届学生的优秀作文让孩子们背下来,然后插在自己的作文里……
   这个辅导班叫“写作速成班”,假期收入不菲。知情人透露些底细,某校班主任老师负责招生,语文老师负责提供范文,大家分成。辅导班生意红火,预退教师常年授课,辅导班有营业执照,属于民办学校。有些在职教师看着眼红,效仿三五人搭伙办短训班,或在车库或在农家,上边查的严,就说是亲戚家孩子补课,也就免去各种办班手续。
   想着晓斌是负责任的校长,想象他的学校该是另一番景象。这样转念,觉察晓斌“令人头疼的作文课”在自己内心激起的波澜,感觉资源难得。想点击“发送”真实的感悟与晓斌碰撞。
  
   12
   心有余悸,毕竟大家习惯“画饼”。画“饼”不给“饼”,不给“饼”而继续画“饼”,如当下盛行的教师培训,长而久之变作负激励。想起钱起的《省试汀灵鼓瑟》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如何无“帖诗”痕迹,还把人带到永恒的境界?我在思考我们这个群的发展前景。
   先发吧。近日在读奥修,他说心中没有光不要想着助人。此刻自己,内心被现实的“恶露”堵满,尚需清淤,怎能静心对谈?只想“捕捉”当下帮助自己。真诚地附上后缀:“对不起大家,请晓彬包容我的自私!”
   忙完一日工作,想想“修改文章”,应该与晓斌有个对接,何况若水也提到更想知道“改文”的方法。
   能感觉到杨老师病中多了一份担忧,或许我的“想当面问问”让杨老师顾虑大家难以接受,或许我的“利眼”又回到昔日的咄咄逼人,或许我的“认知”停留在了技术层面。泄气?失望?自己直觉捕得的感悟,思考后发群,其价值非他日可比。此刻的我,心绪平和,探求真理在脑海中根深蒂固,不会消逝。
   “修改”?想着自己原来的写作,写人、记事之前先狠很地抒情,然后再用夸张的字词渲染,最后结尾,再加上自己特别主观的评论以提高格调。这些文章现在再读,令我羞愧不已。有了这样的体悟,指导学生修改,只做两件事。一读,抓画面。二找,找形容词,找一个删一个,还原当时的场境。学生习作每天上墙,修改随时随地。时间一长,改起文章来,学生会找具体的事例表现自己想要说的情感。表面看,孩子们删掉的是“形容”,实际上,他们在学习审辨。还会有“雷同”,是思想撞“衫”,真理或见解流注自己的故事,成了思想体系的一支。
   学者遂不失时机,以近日读经之惑相询,《大学》的“格物致知”可否作为“修改”之回路?
   章太炎引王艮之解曰:“‘格物’,即物有本末;‘致知’,知所先后,乃与‘诚意’‘正心’合,次第也相符。”粗浅理解,格物,感之于外;致知,觉之于内。如宋儒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即内在生命节律与昼夜四季相合。若用《白虎通》的“觉”浅显释之,乃学者与教者相互感应。“觉”是通过自己与学生的交相互动,唤醒其本有的生命节奏而已。
   想一想读“令人头疼的作文课”心堵的缘由,是用课后的“思”替代当下的“觉”成为当今教师培训的导向,尚需“修改”。用近人严立三先生的《礼记大学篇通释》劝慰自己:“知者,情之感也;物者,感之应也;致者,极也;格者,通也。通物而感,极感而实有诸己。”
   广言学之,持一颗初心,念兹在兹。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结尾处标注:以此文向晓彬致谢2016年3月11日星期五。
  
   13
   “我一直以为我是一个有爱心的人。而我真爱我身边的老师吗?优秀教学源自心灵。但是,我重视教师的心灵了吗?我仅仅是依据教师们外部的表现来评价他们。无论教师所写的教案、课堂的表现、所教学科的成绩不都是他们外部的表现吗?我对教师的管理、评价不都是以这些可见的外部的表现为主吗?我只重视这些外部的表现,只赞誉这些外在的表现,这就忽视了教师内在世界的真实存在。在教师内心一定有许多挣扎,也一定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即使他外部的表现不够出色),而我的管理却无视他们的内心。我既没有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痛苦,也没有发掘他们内心美好的东西。我没有促成老师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读晓斌,总感觉有些不解渴,需要行动上往前迈一步的时候,总会笔锋转移。孔子在另一个地方说得明白: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晓斌是生而知之吗?如果不是,他怎么会有那么多“?”。
   晓斌用“相遇”自我的方式直面自己。这让我感动和欣喜。
   读《教学勇气》读到“教学是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帕尔默P3)以前一直不能理解这句话,今天我对这句话似乎有了自己的理解。古人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铜为镜可以看到自己的衣冠哪里没穿好;以人为镜则是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孩子可以成为我们家长、老师的一面镜子。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自以为是或碍于面子把所有问题都归于孩子,我们就失去了孩子这面镜子。我们也就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而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若能直面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这样,孩子就能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当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就能解决问题,使自己和孩子都得到成长。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种种问题,这时候需要我们直面灵魂的镜子,即直面自己,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爱。
  
   14
   吴老师例举了一位十分优秀的小学老师的体验。她教两个一年级班的语文,她任班主任的班,柔眼功夫了得,无限贴近学生迷恋学生的成长,入学130天孩子们的惊人成长已经惊动家长,惊动新调入的著名学校,但是,另一个班,班主任是利眼,居然一个学期两个班的语文进步就差距很大了,开学摸底那个班的基础还好一些。在利眼的恐惧氛围中,这么优秀的语文老师给孩子们上课,就会对接不上。吴老师说柔眼后面确实潜藏着万物之母大智慧。
   和让孩子“停止游戏去睡觉”一样,“利眼”是有条件的爱。而接纳、同感、关注、关心、关怀、贴心等等,都应该是无条件的。晓斌说:“我应该理解他的感受,从而采取合适的方式,既温柔又有边界。”
   接下来,我期待晓斌怎么做呢?《大学》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一”之于晓斌究竟是什么?
   我不再把儿子当儿子,我开始理解他,尊重他。他可以冒犯我,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有一次我和小儿子去城里看上高二的大儿子。晚上,我们一起吃烧烤,儿子不满意我带三岁的小儿子一起来。我说:“你可以不生气啊!”为了反驳我,他把一把竹签扔到我的脸上,然后问我:“你生气吗?”我心中升起怒火,但我没有发作,只是气愤地说:“你不想吃可以回去。”吃完烧烤,儿子先走了。当时我想:他怎么能这样做呢?一点都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我不再关心他了,不再理他了。当晚,我不辞而别和小儿驱车回到了乡下。我要以行动表示我的不满,直到他认错,我才理他。晚上回到家里,我又一想,这不全是儿子的错,作为父亲的我要帮助他成长才是。第二天,我主动给儿子发了短信,说了我当时的感受。儿子回复了。他说让我要尊重他,不要把他当后辈。

共 13382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希腊神话说,百里香是海伦的眼泪,它代表勇气和活力。而本文通过对文友或者说是同行晓彬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解读,给大家展现了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他在平凡的岗位勇于探索,努力创新,用冷静审慎的眼光看世界,看亲人,看朋友,看学生,发现问题,理性思考,共同成长,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考量的问题,有意义的作品,推荐阅读。【编辑:上官欢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官欢儿        2016-05-17 10:58:46
  问好孙彩文,感谢支持江山小说,期待更多佳作,祝创作愉快!
上官欢儿
2 楼        文友:孙彩文        2016-05-17 22:26:38
  谢谢分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