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杨柳春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杨柳】移步泉灵动,放眼柳飞烟 (散文)

编辑推荐 【杨柳】移步泉灵动,放眼柳飞烟 (散文)


作者:冷锋 童生,90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38发表时间:2017-01-06 11:03:02
摘要:济南有730多个涌泉,其中著名的就有七十二。

济南有730多个涌泉,其中著名的就有七十二。泉“家家有涌泉,户户有垂柳”,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却道出了济南泉多、柳多的实际。这次到济南旅游,主要是想去赏名泉的。之前在黑龙江五大连池也看到过二龙眼和南北药泉,可总觉得人工痕迹重了些,没有领略到那种灵动、美妙、自然的泉韵。
   济南赏名泉,趵突泉公园是首选。仅趵突泉公园一处,闻名的涌泉就有十几个。每一个涌泉喷涌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静若处子,有的动如顽童,各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形态。泉水至清至纯,绝无任何颜色和杂质,玻璃一般清晰透明。
   走进趵突泉公园,沿游路曲折北行然后向西,未见涌泉,先听到悦耳的淙淙流水声。过一石板平桥,见一条小溪由南向北流过,溪水清澈明净,水面映衬着岸边垂柳和奇石的倒影。这条小溪就是园内的晴雨溪,小溪由上游的泉水汇流而成,天气晴朗时,水面呈濛濛雨雾状,景象十分奇特,小溪也因此而得名。
   晴雨溪一旁不远处有一个奇石和绿树曲回环绕的泉池,池水平静无波,环境清幽,只有当游鱼跃出水面、鸟儿在树丛间飞起飞落时,这里才变得热闹起来。池边光绪年间龚葆琛题写的“鸢飞鱼跃”石碑,就是对这种热闹景象的真实描绘。
   沿路北行,前面是一汉白玉围栏、一侧有出口与外面溪水相通的泉池,这就是公园内闻名的漱玉泉。漱玉泉位于园内“李清照纪念堂”门前不远处,泉水明澈,池中有或红或黑的鱼类浮游。站在泉池旁,可听到泉水溢满泉池后汩汩外流的声响。
   相传不远处“李清照纪念堂”即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故居所在的位置,一代才女曾在泉边汲水梳妆,构思词作。她的作品集《漱玉词》就是以此泉命名的。漱玉泉也随一代女词人的词作而声名远播。
   在“李清照纪念堂”感受了一下女词人的才情和词作魅力,出正门沿东侧石路向北,我们来到了公园内的又一名泉——跑马泉边。跑马泉泉池四周岩石突兀交错,垂柳和各种碧绿树丛掩映其间,泉水明净清冽,从石缝溢出后注入下游东北流向的溪流。
   跑马泉也有一段传奇的历史故事:相传北宋抗金名将关胜曾在此与金兵鏖战,战死后战马仰天长啸,前蹄刨地刨出一眼清泉。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就把此泉命名为跑马泉。伫立在跑马泉边,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英雄鏖战的惨烈景象,听到了战马仰天长啸的嘶鸣。
   跑马泉东南岸边有一座奇石耸立、树木葱郁的假山,沿山下窄窄的石路迤逦前行,时而跳过一两块水流环绕的踏石,假山东侧错落的山石后,一块刻有“浅井泉”的立石出现在我们眼前。立石下方不远处有一不规则的泉池,这里便是园内最难寻觅的自然美泉——浅井泉。
   浅井泉泉池很浅,水不盈尺,于下游汇成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池壁由自然石块垒成,游人站在岸边石上即可用双手汲到泉水。泉水甘冽清纯,泉池周围苍松翠柏簇拥,岸上垂柳拂水,可谓环境清雅、幽深。
   从浅井泉返回石板路后继续向北,过娥英桥后西行,我们来到了位于“李清照纪念堂”后面的濯缨池。濯缨池是流动的泉池,水盛时有泉眼数十处。泉池上游有溪流从石上呈阶梯瀑布状流入池中,通过下游娥英桥下的水道注入护城河。
   濯缨池池水澄明清透,水波摇荡翻滚,游人很难分辨清楚池中的波痕是泉流上涌还是溪水流动的结果。濯缨池的名字也很有意思,据说是源自孟子引用的一首孺子歌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里“濯”是洗的意思,“缨”是帽子上的带子,意即水清可以洗帽,水浊可以洗足。
   自濯缨池沿“李清照纪念堂”西侧游路返回堂前南行,在“李清照纪念堂”前不远处东西两侧各有几处涌泉,东侧是金线泉、皇华泉和柳絮泉,西侧是线泉和卧牛泉。这五处涌泉中的金线泉、皇华泉、柳絮泉和卧牛泉均属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说。
   金线泉以水面映日凝望有一道闪亮的金线波纹得名,宋时即有人著文作诗加了描绘;皇华泉由《诗经·小雅》“皇皇者华”得来,是为纪念舜奉尧旨为民斩蛇除害的;柳絮泉因泉畔多柳,泉内泡沫翻飞,与柳絮一起曼舞轻扬得名;卧牛泉是因舜曾耕于历山,当年这里常有耕牛卧泉旁休息;而线泉则是因为泉池内涌泉呈气泡状上升,状若丝线。
   离开卧牛泉和线泉,沿游路辗转向西而后南行,我们来到了园内最著名的涌泉——趵突泉边。趵突泉号称“第一泉”,是泉城乃至天下名泉之首。古时称“泺”,有“槛泉”、“娥英水”、“瀑流水”、“三股水”等多个名称。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因见泉水跳跃奔突、喷涌不息,故将此泉命名为“趵突泉”。
   趵突泉泉池长30米,宽20米,四周石栏环绕,池南建有观泉长廊,池西是著名的雕亭——“观澜亭”。亭柱上的对联“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天雷”是对趵突泉水喷涌胜况的最形像的概括。
   趵突泉水质澄透清冽,池水摇影荡玉,游鱼翔浮,形声并茂。池内并排三股泉水呈翻花状涌出水面,水盛时可跃上水面二、三尺高,一面喷涌一面发出美妙、悦耳、灵动的泉韵。北魏《水经注》作者郦道元、金代诗人元好问、元代诗人、书法家赵孟頫等众多文人墨客都曾在自己的文章和诗作中赞誉过趵突泉。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曾到过济南趵突泉。观赏过趵突泉的涌泉后,即兴题字“激湍”二字,并将此泉封为“天下第一泉”。如今乾隆皇帝早已经远去,可他的题字和石刻碑文还立在不远处的池边。趵突泉水美甘甜,是世间上好的饮品,据说乾隆皇帝当年离开济南出城时,随身携带的饮用水就是趵突泉水。
   趵突泉观澜亭南侧水面上立有一块上面题有“趵突泉”三字的石碑,对于碑上的题字,民间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不能不提:碑上“趵突泉”的“突”字上面少了一点儿,而济南大明湖畔石碑上的“明”字却多了一横。原来“突”字那一点是被泉水通过护城河冲到下游的大明湖去了。
   趵突泉是天下第一名泉,每天来公园内赏泉的人络绎不绝。我们来公园时,时间尚早,趵突泉边人还不算太多,游人仍可以在泉边自由赏泉、拍照。上午十点钟以后,公园内游人达到了高峰,趵突泉边更是人潮涌动,到处都是拥挤的游人。此时要想在泉边安静地赏泉或选择最佳位置拍照,已经是十分困难了。
   趵突泉向南偏西不远处,是公园内的又一个名泉——无忧泉。明晏壁曾有诗云:“槛泉西畔漱清流,酌水能消万斛愁。白叟黄童争击壤,春来有事向东畴。”无忧泉因此诗而得名。无忧泉水澄清碧透,池内锦鱼戏水,嫩绿的水草随波扶摇;池边以自然石缀岸,四周柳动飞烟,松柏葱郁,修竹青翠,景色迷人。
   无忧泉西南向,万竹园和百花园内亦有两处涌泉——东高泉和白云泉。东高泉泉池较小,池岸翠竹幽深;白云泉泉池稍大,四周绿枝映水。这两处涌泉不似趵突泉那般跳跃奔突,若沸水一般涌出水面,泉水是从泉池底部呈无数细小的气泡状向上涌出的。涌泉时断时续,气泡时有时无,池面平静无痕,这两处泉池绝对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笔下的那种“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影爱晴柔”的韵味。
   自百花园东折,迂回向北,在趵突泉的西侧,是位列七十二名泉的登州泉和杜康泉。登州泉泉池修建得很有特点:在泉池内又修了一个较外池稍低、花岗岩石板贴面的内池。泉水涌满内池后,漫溢过花岗岩石板流入到外池的石槽内。一池高低两个水面,内池水面稍高,水平若镜;外池水面稍低,涟漪轻动,自有一番别样情趣。
   杜康泉不大,泉池四周由高低起伏、奇形怪状的石块垒砌而成,池畔亦长满了葱绿的阔叶林木和树丛。池面呈不规则几何形状,泉水波平明净,可以清晰地看到池底的卵石和岸边奇石、绿树、游人的光影。
   从趵突泉西辗转向北,过泺源堂,我们来到了趵突泉公园内的又一处名泉——满井泉边。明人《七十二泉诗》有诗吟:“川流不息井泉盈,明秀亭前脉脉清,应是夜来春雨急,水高三尺小池平。”满井泉故而得其名。
   满井泉池水碧清,常满长溢,四周石栏环绕。泉水喷涌与趵突泉十分相似,池面正中有数股涌泉呈翻花状上涌。水面波痕摇荡,浮光叠影。池水从井侧石缝中溢出,通过水街地面自然石缝和石板凹槽流入下游的水道。井泉因水街有了泉水溢出的通道,水街则因井泉而凭添了几分韵味。
   泉城赏泉观柳,趵突泉和大明湖公园最佳,五龙潭公园也是个不错的去处。五龙潭是济南闻名的四大泉群之一,公园内有名的古泉就有二十几个,这些古泉形态各异,像繁星一样分布在园内各处。
   自公园东门走进五龙潭公园,在葱郁的绿树半环中,五只雕刻精美的龙柱首先映入游人的眼中。高大、上扬的五龙柱口中,有泉水不停地向前喷出。五龙柱前是一个由石块围起的半环浅池,浅池内龙柱前方水花飞溅,撒玉碎珠。
   沿公园内的游路自由漫步,涌泉随处可见,盈眼一片柳色。贤清泉、濂泉、裕宏泉、聪耳泉、显明泉、青泉、潭西泉、七十三泉、玉泉、古温泉、月牙泉、虬溪泉……每一处泉流都有自己的特色,涌泉环岸望不尽绿柳飞烟,丝绦风动。
   贤清泉自然石环岸,池水碧绿平静,岸边亭榭垂柳,景色怡人;濂泉池内有“寒玉亭”通过水廊与濂轩相接,池中锦鱼戏水,轩影倒悬,修竹、巧石、花树自然入画;青泉水若玉液琼浆,方池石砌,绿柳挂角;潭西泉有“汇泉楼”前出水中,池面波皱涟动,楼光树影;虬溪泉池岸奇石参差,石路半绕,岸畔花红叶绿,柳斜水面,风光半是幽雅半是热烈。
   在五龙潭泉群众多的涌泉中,聪耳泉、显明泉和古温泉堪称奇特:聪耳泉因泉池形状若人耳,又名“耳朵泉”。据岸边石刻介绍,长饮此泉或以此泉水洗面耳聪目明。显明泉奇石绕边,泉池很小,内多锦鱼,传说常以此水洗目,可疗眼疾。古温泉位于五龙潭东南,以水温高和历史悠久闻名。据说此泉恒温为摄氏18度左右,隆冬季节大雪纷飞时,此泉上方依然是热气蒸腾缭绕。
   五龙潭泉群众多的涌泉名称中,七十三泉泉名的来历堪为佳话: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学者桂馥与朋友集资在五龙潭西修建“潭西精舍”时,掘出一眼涌泉。泉水喷涌如冰壶,水势极佳,桂馥宴请宾客,为泉起名。一时泉名甚多,难也取舍。桂馥作诗一首曰“名泉七十二,不数五龙潭。为劳算博士,筹添七十三。”此泉便由此得名为“七十三泉”。
   说罢五龙潭众涌泉,公园内风光秀美的五龙潭不能不说。五龙潭又名龙居泉,是五龙潭泉群众涌泉之首。五龙潭潭面开阔,潭水深不可测,潭内常年泉涌,久旱不涸,水盛时日涌水量可达4300立方米。
   史上关于五龙潭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之前。郦道元《水经注》上说这片水域当时叫净池。传说每逢天旱时,人们都到池边祈雨,十分灵验。元代后,为了祈求神灵祐护,风调雨顺,有人在池边修建了庙宇,并在庙内供奉五方神龙,净池也从此改称作了五龙潭。
   史上和民间亦有传闻,说五龙潭的形成与唐初开国英雄秦琼有关。秦琼因战功显赫,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封胡国公,在现五龙潭位置建府第。后来天下暴雨,宅第下方出现塌陷,大量水涌成渊,形成了人们现在看到的五龙潭。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曾撰文称:“闻故老言,此唐胡国公秦琼第遗址,一夕雷雨,溃而为渊。”文章中所说的正是此事。不过这些都毕竟只是传闻,不足以为信。
   五龙潭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潭面碧水摇影,锦鱼浮游,波光潋滟。岸畔花树奇石,曲廊回桥,亭台小榭,雕楼画宇。万千垂柳婆娑舞动,丝绦拂水,柳绿如烟。旧时就有“历下十六景之一”的美名。
   五龙潭畔过去也曾是名人佳人士聚会的场所,济南名士桂馥就曾在“潭西精舍”中聚弟子和友人作画赋诗。现潭西岸边新增修了“潭西客夜”碑,碑上面镌刻着桂馥的弟子郭敏磐当年所绘的潭西客夜图,还刻有桂馥及友人吴友松、王继祖、徐明理、戴际源等人当年所作的诗词八首。
   趵突泉、五龙潭公园泉韵灵动,绿柳飞烟已是曼妙,园内时有琴声、歌声和笛声响起,与泉韵、柳律相和,同溪歌、莺啼交响。游人置身于这样美妙、清幽、秀雅的环境之中,恍若置身于仙境,不觉产生今世何世,是否人间的幻觉。
   趵突泉公园无忧泉东畔有一个雕梁画栋的大戏台,戏台正中悬挂着“乐奏箫韶”的金字牌匾,两侧台柱上是一副“临泉集盛展我家国粹,漱玉凝声邀天下名贤”的对联。戏台上每天都有京剧名段演出,演员或退休名家或业余京剧爱好者,伴奏有板有眼,唱腔字正腔圆。遇到精彩处,台下一片叫好声。
   五龙潭公园五龙喷泉后,在一片樱花林簇拥下的草坪间有一处空地,这里也是群众业余文艺演出的场所。游五龙潭时,时逢济南一业余中老年合唱团来这里活动,琴声悠扬,歌声高亢入云,声震林樾,为公园凭添了几分人文和艺术气息。
   时常在我耳畔回响,让我至今难忘的还是游趵突泉公园时听到的竹笛声。在泺源堂和满井泉附近石路上漫步,忽闻路西长廊后侧传来美妙的笛韵。随声寻去,见廊后河畔木制回栏边,有一黑衣男子正在吹奏竹笛,状态是那样的忘我和投入,笛声时而舒缓、悠扬,时而欢快、清脆,伴着流水的轻响在公园上空回荡。碧绿的河水、倒垂的柳丝、古韵十足的长廊、高低错落的回栏与栏边贮立吹笛的黑衣男子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水墨画卷。
   趵突泉、五龙潭公园有泉韵、柳律、丝竹、歌声相和,亦有众多人文、历史景观为公园增色。园内亭台楼阁间有古迹、有刻石、有对联,更有古今名人的题字、书法和绘画。让公园在尽显湖光柳色、泉石等自然韵味的同时,更多了几分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中,有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生活经历和词作介绍、展示,有现代著名诗人、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的题字对联、牌匾;万竹园内有爱国艺术家李苦禅的生前遗作及捐献的名人字画、文物和古代家具;沧园内,有现代著名国画大师王雪涛的国画作品展览和先生的塑像;公园北侧还有专门为铭记历史而修建的五三亭和济南惨案历史纪念馆。
   五龙潭公园中有秦琼祠,祠院内有刻于清顺治年间的“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之古宅”碑和秦琼墓志铭复制石碑,祠内秦琼塑像两旁对联“民间传说为朋友插刀两肋中义薄九天四海皆仰秦叔宝,历史记载擒敌酋冲锋二百次血出数斛三军尽服胡国公”既是对秦琼生平事迹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他尚勇、忠义品格的赞美。
   五龙潭西、得月亭边,环绕青泉周围的北、西、南三侧长廊墙壁上,有现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书法挺拔苍劲,错落有致;篆刻因石用力,自然天趣。开“武体”书法、篆刻新风。
   虬溪泉边美铭广场北侧郁郁葱葱的松柏间,有王烬美、邓恩铭雕像。王烬美、邓恩铭都是我党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是出席党的“一大”的山东共产主义小组代表。雕像碑座上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亦是“一大”代表的董必武同志所作“忆王烬美同志”的缅怀题诗。
   泉城泉韵妙响,柳丝烟动,乐奏箫韶,歌上云霄,竹笛若天籁之音水畔萦绕,兼有绘画、书法、篆刻、碑文、雕塑点缀其间,风光显得愈加钟灵俊秀,韵味隽永。济南之行,虽然蜻蜓点水似的只去了大明湖、趵突泉和五龙潭,可泉城自然灵动的泉韵,婆娑曼舞的柳律、嘹亮高亢的歌声和欢快清脆笛声已经如溪水一般流入了我的心底,镌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共 596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每一处名胜似乎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那些传说真也好,假也罢,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这些传说里都有人们美好的愿望。或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或是对历史名人的缅怀,又或是为风景增添一些庄重感。如此,当风景与历史相遇时,风景变得有了生命,历史从遥远处走到了身边。涓涓细流,是是自然的风景,也是历史的延续,流入心底,镌刻在记忆深处。[编辑:风残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青州大浪        2017-01-06 11:42:46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杨柳!杨柳因您的文字而精彩!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