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蒲松龄故居散记

编辑推荐 蒲松龄故居散记


作者:雷庆林 童生,808.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16发表时间:2017-01-19 15:19:54
摘要:早就想去拜谒蒲松龄故居,看一看这位以写鬼写妖闻名于世的文学巨匠。在那里,我终于如愿以偿,知道了除《聊斋志异》之外的许多故事。

金秋时节,和几位友人慕名特意去山东淄博拜谒了蒲松龄故居。《聊斋志异》是一部旷世之作,里面的故事,许多人都耳熟能详。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高尔山附近的一家企业的露天场地,观看了一部影片《画皮》。看完之后,人们仍然沉浸在影片诡异的情节之作。以至于,许多女同志吓得都不敢回家。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直至71岁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1715年病逝,享年75岁,是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文学家。
   蒲松龄故居,坐落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这是一个秀丽而古朴的小村子,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前行,街边的民房青砖青瓦,属于比较典型的,具有明清时代风格的北方农家建筑。整座建筑以聊斋为主题,院落门庭错落有致。即保持了历史原貌,又独具地方特色,有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大门旁挂着一块由郭沫若书写的“蒲松龄故居”五个红底鎏金大字。进入大门,可见一尊汉白玉雕就的蒲松龄半身塑像。拐过角门进入院内,但见簇簇修竹枝繁叶茂,青翠欲滴。狭长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许多古老的故事。故居内外,大部分掩映在柳林之中。并建有“柳泉”。许是蒲松龄老先生对柳树情有独钟吧,故而自取别号柳泉居士。或许,他当年就是坐在柳泉旁,放一小桌,几把木椅,置笔砚于桌上。怡然自得的沏一壶香茗,浅斟慢酌,向过往的人们,收集着关于妖鬼的故事,为写作《聊斋志异》准备素材。蒲松龄馆内收藏的文物,包括资料,达一万五千余件。其中,蒲松龄的四枚印章和画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蒲松龄纪念馆建立于1980年,有6个小院,7个展室。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淄博市最负盛名的旅游地。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0多万人次。展室里,还展出了郭沫若、老舍、叶圣陶、胡厥文、刘海粟、钱伟长、赵朴初、阳翰笙、端木蕻良、吴作人、陆俨少、启功、范曾等名人字画,为纪念馆增色不少。
   蒲松龄故居有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一间。正房是他出生和去世的地方。他去世后,故居一直由其后人居住。抗日战争期间,故居毁于日军战火,仅剩残垣四堵。1980年建立蒲松龄纪念馆之后,对故居、柳泉、墓地进行了修善、绿化,使纪念馆初具规模。沿着清幽静谧的小径,漫步在蒲松龄故居,仿佛能看到他秉烛灯下伏案写作时的情景。蒲松龄故居堂屋正面墙的上方,用变体隶书书写着“聊斋”两个大字。下方是他的画像。画像的两侧,是郭沫若撰写的一幅楹联。上联是:写人写妖高人一等,下联系是:“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不仅十分形象的概括了蒲松龄嫉恶如仇的性格,也反映出他那犀利尖锐,直抒胸臆的写作风格。画像是清康熙1713年9月,寓居济南的江南画家朱湘鳞受蒲松龄四子蒲松的邀请,到蒲家庄面对74岁的蒲松龄绘制的。他身着清代生员衣顶,左手拈须,端庄椅座。画的上方有其亲笔题跋二则:“尔貌则寝,尔驱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康熙癸已年自题。”“癸已九日,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松龄又志。”跋后钤有不同款式的六方印鉴,为工笔彩色绢本。虽历经240余年,但保存完整,实属不易。
   从蒲松龄后一则的跋里,我们似乎感觉到,画像并非蒲松龄的本意,而是儿子的意愿。他可能是不想佛去孩子对他的这种孝心吧,只得勉为其难。但,是觉得自己的形象不够好,抑或是别的什么原因,很怕将来后人看到,被他们所笑话。他的这种担忧,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谨小慎微的性格,以及他内心中不肆张扬的秉性。
   蒲松龄生前穷困潦倒,所有著作均未刊行,主要是民间传抄。直到清乾隆年间,才有刊本问世,现馆藏各种著作版本达百余种。
   蒲松龄的卧室仍按原样布置,一张木床,土布被褥,令人想象得出当年他简朴窘迫的生活。就是在这种生活状态,他仍然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写作上,正是这种孜孜不倦刻苦精神,才使他创作出了《聊斋志异》这部流传千古的旷世之作。
   大多数人只知道蒲松龄的代表作是《聊斋志异》,但他的创作成就远不及此。在传统的诗词、杂著、通俗俚曲、以及不少百姓喜闻乐见的科普读物等方面也颇有建树。他创作的诗达1056首,词119阕。仅俚曲就达15种,70多万字。除此之外,还撰写了《历日文》、《农桑经》等9种杂著,《钟妹庆寿》等三部戏。仅从数量上看,即使是现在,他也算得上是一位高产的大作家了。
   当然,纪念馆还有表现《聊斋志异》里面典型故事的民间泥塑,建有“狐仙园”、“仙乡”等诸多景点,在向人们娓娓讲述着那些寓意深刻的妖魔鬼怪的故事。
   出得门来,我凝神地望着蒲松龄那尊神采奕奕的雕像。心想,如果他仍然活在世上,说不定会写出《聊斋志异》的续集,或者是令人难以预料的煌煌巨著,留给后世的人们。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将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不是吗?你看他那睿智的眼神,聪慧的头脑,仿佛正在酝酿着一部鸿篇巨制,期待着后人们去阅读与品评。
   再见了,孕育了一代文学大家的蒲家庄。
   再见了,我心目中景仰已久的蒲松龄!

共 21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通过对作者和友人一起参观蒲松龄故居的所见所闻,讲述了这位《聊斋志异》小说集的作者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在这种生活环境里坚持用创作鬼怪故事来反映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的情形,和他那穷困潦倒一生。【编辑:铁血胡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铁血胡杨        2017-01-19 15:26:02
  封建社会的末期,已经没有所谓正人君子了,所以人们才会喜欢《聊斋志异》。
铁血胡杨
2 楼        文友:雷庆林        2017-01-19 15:35:54
  谢谢铁血胡杨的点评,祝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