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新嫁娘

精品 新嫁娘


作者:我的珠穆朗玛 童生,806.4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39发表时间:2017-02-07 10:27:24

新嫁娘 踏上这片红壤,这厚重的红土地,立即使我的脚下坚实起来。武夷山以它浓烈的喜庆和阔大的心胸容纳了我。喜事在这个小小的山村到处漫溢,像高高下下的流泉,游泄于竹木之间,丛石之上,和标志着千年不衰的风水的大樟树周围。提前两天,乐队就来了,大唢呐,大锣鼓,大嗓门,唱的是粗豪激越的赣剧。山里人把这些土生土长的锣鼓班子称为“串当”,武夷山有名的串当头领,是一位脚踝有点跛,而且鼻尖瘦得像野雉的喙似的40多岁的男人。世世代代居住在山里的人们啊,他们的祖先,生于大山,长于大山,葬于大山,却也借大山的灵气,孕育了这高亢的乐曲,丈夫气慨的宣泄。有了红喜,有了白喜,有了悲,有了乐,自己承受不了了,人承受不了了,便借唢呐的大嗓门,倾诉给大山。大山轰鸣回荡,大山也细细品味;于是,山与人同气,心与神合一,这就有了一代代的悲欢,一代代的劳作,一代代的繁衍不息。长串的大火炮打起来,雄声激荡,硝烟弥漫,伴和着堂中鼓乐,撞击而回旋,使你忍不住拍案性起,热血沸腾;真想就赤条条地跳将出去,在草地上连打一百八十个滚儿,搂住你亲爱的女人狠狠地吻她。这是山的艺术,山的气魄和山的筋骨,坚硬如铁,柔媚如风,苍古如石,执着如海……
   登上台阶,大红的对联一幅幅迎面向你扑来,带着一团热辣辣的喜气,叫你不由得喜,不由得乐,不由得振奋。这些对联全是一位姓岑的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的手笔,还特意用大黄宣传色,在字的边缘上勾出轮廓;于是,人更精神,字更潇洒。大门上左右是大书的“文丞”“武尉”,仿佛两位唐代的大臣侍立于玄武殿外,威风楚楚,端庄有仪。进入大门,两边立柱一齐披红挂彩,前面:“良缘何必早,好儿勿须多”,后面:“蓬荜生辉高朋至,门庭结彩玉人来”;左面:“银汉三星蓝田双璧,人间巧节天上佳期”,右面:“红梅瑞雪多结子,绿竹青山望千孙”。这里是“易曰乾坤定矣,诗云琴瑟友之”,那边是“一庭花发来知己,半卷书开见古人”。忽见“于归好詠宜家句,往送高歌必诫章”,又读“三让堂中鱼献瑞,四知户内凤呈祥”。“教子读书纵不超群也脱俗,务农耕嫁虽无余积免求人”;“山明水秀武夷风光真似画,鸟语花香古垭景物最宜人”……
   门首一侧,大红帖子上写着:
   兹为长子德树与媚英小姐举行合卺嘉礼敬烦亲邻执事芳名列右:
   礼房某某总管某某司仪某某厨师某某
   帮厨某某传递某某造饭某某司酒某某
   借送某某洗菜某某招待某某什办某某
   知宾某某迎宾某某迎鸾某某伴凤某某
   发烛某某整容某某傧相某某抱凤某某
   挑礼盒某某抬奁妆某某驾彩车某某
   公元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吉日愚如香谨启
   整座三进的屋子里,人头攒动;正堂上鼓乐喧阗,串当师傅敲着赣锣鼓,打着三仙板,围坐桌边,演唱《子仪上寿》。一会儿,曲调换上一支《报花名》,接下来唱《飞龙带》《六郎点将》《八仙飘海》。这支由八人组成的“串当剧团”,有二胡两把,高低音胡各一把,大锣一面,小锣两面,大钹一副,小钹一副,大鼓一面,唢呐三只,竹梆一只,三仙板一副,定音鼓一只;所有人手上都有二三件乐器,交替使用,配合默契而又从容不迫。他们骨节粗大的手拉着胡琴,按着唢呐,风化的脸上严肃而神会,核桃似的喉结上下滑动,分角色吐出一声声高亢激越、字正腔圆的戏文。你只见那一圈凌乱的胡髭中吐出这些来,出将入相,荣枯废兴;千年的历史,就从那黄牙忽缺的嘴里进进出出。他们一会是皇帝,一会是奴仆,一会是忠良,一会是奸贼,一会是二八娇女,一会又是风流少年……人物变化着,韵味不变,唱词变化着,而浓烈不变;快板时横眉立目,慢板时幽怨伤人。他们唱着,在狭小的口中,布置着广阔的人生舞台,布置着道具,人物形象,布置着古往今来的悲欢离合,沧海桑田,浮沉变迁;而他们自己却始终坐在那里不动。他们糙厉的手,穿草鞋的脚,打补丁的衣裳,与这苍凉悲壮的剧种是如此的和谐,唱一声,似易水送别,响遏行云。他们自己没有悲喜,他们的悲喜在戏剧中;他们没有苦乐,无限的苦乐在拖腔里。这流行百越的赣剧,初听时只觉其急促、混杂,锐利而狼藉,刺激你坐卧不宁,心浮神躁;凝神谛听,方辨出其中的抑扬顿挫,回味悠长……
   当院一张大木桌,老才子岑先生伏在桌上,字斟句酌,给迎亲去的队伍写“盘联”,以及将随盒担带过女方去的“鸾书”。武夷山风俗,两家喜结秦晋,迎娶的那日,盒担要带去男方的盘联;至女家,由主人挂在香火龛前。写盘联往往有讲究,不但自联对偶,还要求与喜事中的有关佳话暗合,因此非乡中老才人不能为之。岑先生沉吟良久,大笔一挥,写下了男方的盘联:
   “苍帝布行宽大诏,女夷鼓唱太和歌。”
   墨汁酣畅;立即有人拿去晾在一旁。接着写“鸾书”,即婚姻庚帖。庚帖的要求更严格,万分讲究;共是“四柱头”,每“柱”25字,合100字(下署除外),一字不能多,也一字不能少。鸾书如下:
   ——籍贯谱系广信府铅邑孟氏曾祖甘全祖存孝父如香母詹氏
   ——天赋命名建生年戊申月乙丑日甲戌时壬卯希贤取名德树
   ——凭媒议聘大德望陈府玉亲翁俯屈与令媛媚英尚美兰佳偶
   ——详洽时宪薰沐择公元一九八九年农历十月初八日喜合卺
   一九八九年十月吉旦姻教弟鹅南岑巨松鞠躬谨书
   鸾书写好,装入一个红封中,外书“天作之合”。另备一帖折子,也装入红封中,空下未写,那是带去让女方写“凤简”的。岑先生说,凤简的格式与鸾书相同,只须更换几个字,如将“令媛”换成“令国器”之类。凤简的红封上大多写上“文定吉祥”,以与鸾书相对。
   里屋正在扎彩抬,备礼盒。盒担是柳木蒸笼似的一套设备,有竹提手;全盒内外抹红,每盒三层。一层为胭脂花粉、鞋袜、日常生活用品;二层为发糕,也涂了红,上置一大红剪纸双喜;三层为鸡鱼肉三牲。另一盒上层为大红喜烛二对,香烟、火炮(鞭炮)、庚帖、盘联;中层是红包糖果糕点,下层是红抹鸡蛋,垫以白米、黄豆,寓有“多子”之意。此外每层还配以大量的柏枝,苍翠悦人。新郎的母舅提着一把锡壶,内盛三四分米酒,放入一大块冰糖;壶脖子上环绕一圈枣果,有桔、枣、花生、荔枝等,用红线串起来,环挂壶上。迎亲时提上这把锡壶,那身份不言自明,除了舅公外再没有别人。
   四名轿夫将花轿抬入厅堂,堂中地下一张新簸箕,花轿就歇在簸箕上。轿夫有8人,分两班,以便途中替换。他们每人手拿一根树杈,用来支撑轿杠;这样在半途歇息时,花轿可以不落生地。两童子举着高脚灯笼立在门外,上书“昌平郡”“八叶堂”;家主孟如香出来为灯笼点了烛。这灯笼像皇家的仪仗,下有长柄,柄下带铁脚,立定时可插入地下,不须人扶。
   花轿八角宝塔形,六尺高,两边有两扇窗户;当前一门,加了一道黄铜横锁。门和窗都是透明的,据说乃海鱼的大鳞片所制。四边有红绒、绸缎、棉花、金丝线等扎成的各种才子佳人故事,如崔张、白蛇、刘海戏金蟾等,人物形象颇有立体浮雕感。轿顶有观音莲花座,八角为麒麟送子,也是绸扎的。这种轿即通常所言的“莲花轿”,只有初嫁之女才有资格坐它;再醮之妇,纵然财势通天,也挣不到这一朵白莲;轿夫会在发轿之前,早早地就把莲花去了。
   上午九点五十九分,总管李先生走出来,轿夫们抬起轿子。新郎在堂中对天地、祖宗、父母各拜一拜,点燃一支香,插在轿上,于是,李先生断喝一声:
   “发轿!”
   顷刻间火炮大作,人流涌动。二灯笼前导,盒担随后,花轿、媒人、彩抬、串当,加上一大群男男女女,形成了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直等到“抢上水”出了村,过了河桥,小孩子们还不散去。那一串火炮实在长得吓人,迎亲队伍走出去老远,还能听到它挂在门前的坪地上“砰砰叭叭”的热烈而性急地爆响。
   行了大半路途,陈家的人远远地接来。一些青头姩(姑娘)、青头郎(小伙子)赶来抢彩抬,好让男家回去时,拿小红包向她们赎回。到了女方村口,大火炮迎接,一批顽童搬来几十条板凳,横七竖八地拦在门口,不放进去。据言此典出自“朝门”;现在朝门没有了,可风俗还在,须予以“狗洞包”——用红纸包一大把硬币撒去,方始放行。
   我在女家的后屋里,见到行将出嫁的新娘。她还没换衣裳,一身粗衣打扮,圆圆的脸上挂着未褪尽的稚气。问人,知道这少女今年才十七岁,我估计至多十六岁上下。对于如此年轻的新娘,我十分惊讶。越人的早婚,据说源于春秋后期;勾践为越王时,为报家仇而“十年生聚”,大力提倡人民早婚多育;这一“政府行为”一旦转化为风俗,两千年后依然余风可绪。
   男家的盘联被挂在女家的香火龛上。新娘的父亲气色有点悒郁,这也是嫁女人家的惯常态度。他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见了我这个生客倒还客气,忙着抓糖,看茶。不一会,写回联的老先生进来坐下,吃盏香茶,于是研墨展楮。他显得比岑先生更古老,像前朝的一件遗物;因为老,鼻涕常常要糊在胡须上。他写道:
   “碧海云深龙对舞,丹峰日出凤双飞。”
   串当队一进村就撒欢,奏的是《大过门》《北词》,都是赣剧传统曲目。现在坐在堂上,吹打得更为起劲,一出接一出地唱《仁宗观灯》《香山挂袍》《造门楼》。他们都认字不多,奇怪的是个个都能整出整出地背出剧本,随时唱出来,根本不用看折子。有时唱地得意,摇头晃脑,心领神会,干脆闭上眼睛,仰头冲着屋顶。那手里奏的,口中唱的,一腔一韵,一板一眼,一丝不错,分毫不差,叫你无法不惊服,不叹赏。
   中午是女家的行嫁酒,屋里屋外摆下20余桌,一齐开席,一齐上菜。每上一道菜,串当师傅都要大吹大擂一通,他们只能在上菜的间隙吃点酒菜。据串当头领说,女家的酒席,前一晚为花粉酒,正日行嫁酒,三朝新妇新婿“回步”,叫待婿酒;谢相帮酒另定。男家前一晚为待媒酒,正日待新酒(即迎娶日的晚宴),次一日谢媒酒,谢相帮酒亦另定。菜上至大肉,来客竞相掏出预备的红包,搁入“传递”的红木托盘中,这是客人们酬厨的谢仪。谢金不丰,多则五角,少则二角,但却是情深意重的,那意思是说:“厨师傅辛苦了,办的好菜,我们都谢你呢!”传递的小伙子这时也格外兴头,高声唱菜,高声道谢,殷勤而有礼。这时,我发现新娘子正给一桌少女们塞小红包,有的推拒,拒不过也只得收了。一问,原来这桌少女都是新人的伴娘,下午将随新人一道去男家;席上给伴娘们送谢仪,是专致谢意的。谢仪亦有限,二角四角不等,却也是一份心意。
   正在边吃边聊,门外来了两个叫花,一男一女;男的60多岁,女的还年轻,40岁不上。他俩是老搭档,在此地行乞十数年,村村户户的人都认识他们。在武夷山,要饭是不受歧视的;行乞吃饭,天公地道,手打莲花板,哪家热闹往哪家赶,必有一酒一肉,此外还有主人家给的现钱。女人走进厅堂,双手一抱,四面拱拱,扬声说:
   “东行的先生,西行的伙计,来路的江湖,去路的朋友;拜上二十四位老郎先师;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请多多照顾照顾,让阿伲讨点小钱。”
   于是,手打莲花板,唱起“莲花落”,即兴赋诗,见景生情,指什么唱什么,倒也合辙押韵,逗得众人大笑。主人家站出来,给她一块钱,不接;又加一块,仍不接。她的意思是要五块钱,这真是漫天要价,比当红歌星的出场费还高了。“莲花落”一转,又唱民歌小调,《十房姑娘》《十二月花》《桃梅歌》……主人无奈,加上一倍,给了她四块钱,这才打发了这个女人。屋外有两桌已散席,空无一人,菜肴却还剩不少;于是,这一对叫花大模大样地坐上去,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像梁山好汉似的。女人带来的三个猴儿似的女孩子,也一齐猴上来,手脚并用,如狼似虎,一会儿功夫就将这一桌扫荡干净,于是掉头扑向另一桌去。我过去与女人攀谈,她自称浙江诸暨人,可口音已完全“赣化”了,说一口流利的山里话。据她说,她丈夫有残疾,在此地城乡贩牛;她带着几个妮子行乞,还要供一个10来岁的男孩在小学里读书。谁说做叫花的没有大志?这中年女人的志向大得很呢!她要在这里培养出“骑马做官”的第一流的儿子,然后嫁出女儿;到那时,“阿就享福了哉!”她得意洋洋地向我说,同时,把一大块肥肉油腻腻地塞进嘴里。
   正席撤去,大堂上另设一席,专待男家来宾吃酒。有量的亲友将在这擂台上切磋技艺,大显身手;不能吃酒者自动退下。大红蜡烛燃在祖宗龛上,龛下这一席却才刚刚激起兴致。山里人吃酒不用杯,一律大瓷碗;席上的米酒换成烧酒,各找对象划起拳来。有裁判的,也有旁观者。拿白瓷调羹,舀一勺酒在碗里,出拳前先相对拱手致意,接着迅雷疾风,大吼大叫;旁观者尚不明所以,输者已仰脖将酒灌下。这一餐擂台酒,直吃到日暮黄昏,才勉强地打住。

共 10221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考察报告是最不好写的一种文体。除《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之外》,很少再难遇到高水准的考察报告了。但是,这篇《武夷山民俗考察报告》却写出了新水准,为民俗采风报告树立了一根标杆。文章以手记的形式,记述了武夷山娶亲嫁女的风俗,写出了唯一的“这一个”。文章虽然没有采用特别的形容词,却使武夷山的婚俗画面,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例如“串当剧团”,例如娶亲团队,例如迎亲的舅公,例如新娘起轿,例如退煞的仪式,例如讨喜钱的路数,例如行乞的规矩,再例如闹房的板眼儿……等等等等,都与全国其他地域有所不同。正是因为这些与众不同的婚俗,才使这篇武夷山民俗考察报告有了夺人眼球的亮点。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208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2-07 10:32:12
  一篇很有特色,而且非常独到的民俗考察报告。欣赏了,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我的珠穆朗玛        2017-02-07 21:46:56
  武戈君勋鉴:
   拙作初投贵网“杂文随笔”专栏,是考虑到或可归属为“随笔”;现在足下移至“散文”专栏,亦甚合适。后续篇什,仰遵足下美意,皆投“散文”专栏矣。
   谢谢!
3 楼        文友:阳媚        2017-02-08 21:02:42
  厚重的文字,厚重的乡俗。这样修改了题目,不知友友可喜欢?贺喜精品,期待你更多佳作!
4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2-09 16:21:18
  厚重的文字,展现了别样婚俗。恭喜获得精品,期待更多佳作。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