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柔软的记忆 ——《墨玉》读后感
什么状况,其实不必讲。反正人来人往,每个人都有伤。有什么难处就让他随便滋长,反正世事无常,没必要在夜里翻墙。
——题记
如果我们承认文学作品是作家个人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如果我们承认散文是作者的自我表现,是赤裸表现个人生命情感与意识的符号;那么,解读一篇散文就必须揣摩与研究作者特定的、彼时彼刻的审美心理。从本文发表时间来看,古渡老师似乎步入中年。人世间所有的繁华都被他看透,为什么会对一条不起眼的“墨鱼”情有独钟?是仅仅一条墨鱼,还是对父亲的记挂,还是藏着人世间的大爱,还是古渡老师一直有飘零之感,拥抱着寂寞和孤独,问题的答案飘在风中,烟儿无法知晓。时间是片大海,我们都在无力地游。不容置疑,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墨玉》所叙说的内容十分单纯,起篇直接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总起下文。紧接着运用比喻的手法,如墨玉,其尾铺散如扇,微微一动,又如贵妇身拖长裙,款款而行,又恰似黑牡丹,一条可爱的“墨玉”就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更加入木三分。然而,这只是我们肉眼看见的表面现象,还需要通过现象看本质。作者只不过是运用“以喜衬悲,更见其悲”的手法,让读者迅速进入文本。紧接着笔锋一荡,抓住冷冷的目光这样细微的表情,表达了“墨玉”内心的苍白,世间万物都有情,我信了。然而,这在古渡老师笔下,这简单、平凡的故事,其价值永远没有完、没有结束。紧接着作者承接上文,交代了“墨鱼”悲伤的原因,它不吃不喝,小嘴半天才动一下,像在啜泣,悼念“煤球”的失去,加上细微的肢体描写,那真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游姿,让人心生爱怜之情。
紧接着作者结合动作描写,把父亲对“墨鱼”的关爱有加表现得淋漓尽致。紧接着假借母亲的悠悠之口,以戏言的口吻,抱怨父亲当初对孩子都没有如此上心,寥寥数语,父亲对“墨玉”的偏爱,也就显而易见了。父亲看着报纸,“墨玉”就会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心有灵犀,父亲就是它的主人,它的河流,它的滴水观音,游累了就在父亲的怀抱里歇歇,那里十里桃花盛开,那里春风浩荡。父亲不在,便呆呆地看着兰花,那是埋葬它爱侣的地方,怎能不眷念?鱼缸里的水已然不是水,是“墨玉”的热泪,因为“墨玉”对“煤球”爱得深沉。
“方寸泛波涛,咫尺藏波澜。”也是本文一大特色,多事的三弟,好心办成坏事,为“墨鱼”捉了一只乌龟为伴。作者以细腻的笔法,临摹了“墨玉”和小乌龟的朝夕相处,起初,“墨玉”以为它是一颗鹅卵石,从不理睬。直到“墨玉”的尾巴不经意扫到“它”,它竟然用爪子反抗,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紧接着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将“小乌龟”比喻成一片枯叶,毫不起眼,自然而然就不招“墨玉”待见了。“墨玉”经常用口水猛射它,乌龟也只好恨然躲之。渐渐地,乌龟似乎拆穿了“墨玉”的小伎俩,发现“墨玉”黔驴技穷了。第二天,果然出大事了。“墨玉”看上去精疲力尽,随着四弟的一声大叫,都知晓了“墨玉”的尾巴被乌龟咬断的事实。作者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成功再现了“墨玉”失去尾巴的难堪之景,三弟有自知之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父亲端详着“墨玉”,泪如雨下。墨玉的惨像和“乌龟”洋洋得意形成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父亲气得暴跳如雷,一气之下把乌龟扔向窗外,就地正法。哲理的感喟,往往是一篇散文的饱和点。卑微弱小并不是软弱无能,令读者心灵为之叩动与思索不已,也正是这最后的画龙点睛,原本再寻常不过的,关于一场“墨玉”与乌龟的斗争,多多少少也折射出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父亲也从此砸碎了鱼缸,鱼已死去,何必留着鱼缸徒然伤心呢?从此,“墨玉”这个名字在父亲的胸口发烫,家里人谁也不敢提这沉重的话题。
结尾是个出乎意料的结尾,令人拍案叫绝。作者打破常规,将自己置身事外,以“一叶兰”生机勃勃的景象,仿佛得了亡灵的嘱咐,再以比喻的手法,那一簇簇的新叶在风中摇摆,就像“墨玉”的尾裙,对“墨玉”的怀念追悼之情就跃然纸上了。
本文以“墨玉”穿针引线,抒写对“墨玉”的怀念而组构成浓郁抒情、本色表达的艺术秩序,把“凡人小事”抒写得通体的质朴、全盘的透明。作为文学的种种艺术形式元素,运用到叙事性文学也是一种情形,人物的栩栩如生、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是本文成功的因素之一。
原文连载:http://www.vsread.com/article-1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