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满 腹 心 语 话 驿 站(杂文随笔)
嫩江县因水而得名,古称墨尔根,自古就是边陲进入内地的咽喉要道,是“边外七镇”之一,驿站文化、抗联文化、军垦文化、知青文化孕育了嫩江县的城市气质,成为我国北方历史名城、全国的大豆之乡。《盛京通志》里称其墨尔根城为“北负群山,南临沃野,江河襟带,上下要枢”。走进嫩江这块历史悠久、生机勃勃的土地,一路风光旖旎,景色万千,悠久厚重的历史和快捷的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嫩江文脉悠远,历史沉淀深厚,名人英杰辈出,自设县到今,已沧桑百年。畅想嫩江,历史回望,数驿站文化最为独特。“墨尔根”是满语,“精能善射”之意。1685年筑墨尔根城,1908年撤墨尔根副都统,改立嫩江府,1913年撤嫩江府,设立嫩江县,一直沿用至今。嫩江自古就是北路驿站的管理中心,著名的驿路中枢,经吉林乌喇至黑龙江城的驿站,墨尔根是必经之路,由墨尔根直抵雅克萨战争前沿的额木尔河口,是康熙下令修建的驿道,嫩江因而成为雅克萨战役的后方基地。
嫩江驿站文化主要是源于驿路,站民大多数为吴三贵反清失败后,由云南遣来的兵丁及家属。1686年,清康熙年间,在齐齐哈尔至爱珲之间设立的驿站(喀尔塔尔溪站,今塔溪乡所在地;科洛尔站,今科洛镇所在地;墨尔根站,今嫩江镇;伊拉哈站,今伊拉哈镇展望村;木讷河站,今塔溪乡沐河村;四十里河站,今科洛镇东明村;板桥子站,今前进镇利民村)13个,计程千里。设站初期,站民在驿站周围开垦土地耕种自给,站民生活用具多为木器。各站都以金、蔺、刘、王、范、董、崔几家大姓为主。站上老户只要知道姓什么,就知道是几站的。站民同姓不通婚,婚嫁皆须同外姓。各站由朝廷委派满族人任副都统当站官,负责站上一切事物。各站均设有官房,以接待公差。壮丁的任务是传递文书,偶有十万火急文书,则要披星戴月,马不停蹄,人不歇脚,连续几站疾驰,因此,站上有句俗话叫做"站上背包,官屯换刀"。
当边关烽火四起、国家民族遭遇危难之时,嫩江儿女报效祖国、抵御外辱,清政府依托其上游墨尔根河设的北路驿站,即“墨尔根站”,建成的“墨尔根城”,满足战时所需,积极参加战斗,全力配合打赢自雅克萨之战。据说,当年清大臣索额图就是沿着这条驿路,从京城经由墨尔根去尼布楚与俄国谈判、签约的,《中俄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雅克萨战役取得胜利,报捷的喜讯就是沿着这条驿道一直传递进京的,因此,这条驿道被称为“奏捷之驿”。1885年,清政府任命吉林候补道员李金镛为漠河金矿局督办,他率人又重走此驿道,穿山越岭,直抵漠河,因此这条古驿路被称之为“黄金之路”。
驿站风情文化独特,民间习俗各异不同。嫩江县有汉族、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众多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生活习俗也不尽相同,尤其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嫁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就饮食来说,满族人常吃用糜子加工的黄面卷子、团子、粘豆包、切糕、炸糕等;用荞麦加工面饼、面条,尤喜饺子。用火锅涮羊肉为满族首创,是年节和宴客的传统佳肴,喜喝烧酒和红茶,忌吃狗肉;达斡尔族喜食肉、奶、鱼,通常将肉煮、烤或晒干食用。节日和待客的佳肴有手把肉、肘子肉、鲫鱼汤等,有吃野菜的习惯;鄂伦春族以食用兽肉为主,烤、薰、煮、炖和晒肉干,有生食动物肝脏、喝鲜血之习,常吃河鱼、野菜和野果,粮食和种植的菜类极少食用。定居后,逐步过度到以吃粮食为主,用白面和肉丁做的肉粥最具特色。经过历史的积淀和驿站的传承,今天的嫩江县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像水葱一样鲜嫩、大豆一样饱满、古铜一样厚重;已成为集物华天宝之风韵、聚人杰地灵之翰墨、融古驿雄风之人文、汇浑厚博大之豪情的全国北部驿站文化的发源地;已成为承载着嫩江流域九千多年的厚重历史、蕴含着墨尔根城三百多年的灿烂文化、凝聚着建县立志一百多年的现代文明的黑龙江省北方历史名城。
满腹心语话驿站,嫩江文化最荣光。站在新的历史潮头登高望远,嫩江有更广阔的未来,在伟大的实践中,嫩江人把热爱祖国写在旗帜上,成为有生命的永不移动的界碑。驿站文化中“热爱祖国”这一永恒的主题,赋予嫩江县新的时代内涵,在实践中广泛传播发展,把古韵长歌传唱的更加豪迈激昂,使之成为一代代嫩江人献身家乡的强大思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