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心愿】芜湖百年百人:吴组缃:若逢友好喜谭天(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心愿】芜湖百年百人:吴组缃:若逢友好喜谭天(征文.散文)


作者:柳拂桥 秀才,185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99发表时间:2017-02-20 12:22:57


   我一直是关注“茂林三吴”的,其中的缘由是他们与一条河流有关。这就是芜湖人的母亲河——青弋江。这样,我们之间就了关系——曾经共饮一江水。
   已经记不清去过茂林多少回了,在吴氏大宗祠前默默肃立,或者走在那仄仄老街巷弄,以及油菜花开得耀眼的纵横阡陌里。于是,就发现了柒房,是繁体字七字,据说那儿是吴组缃的故居。而所谓故居,按照字面的意思,吴组缃是一定居住过了。不过,他离家是很早的。去过宣城、芜湖,乃至北京读书。当然,他也回去过,还不止一次,不过,那已经间隔了很多个寒暑的时光。
   其实,作为作家、教授的吴组缃,我以为在他的记忆深处,或者说灵魂深处,他是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故乡的。因为故乡的山川风物,民俗故事一直是在他的文字里灵动着的。那山、那水、那人、那言谈举止,一生都纠结着他。评论界大多认为,吴组缃的文学创作朴素细致,结构严谨,尤其擅长描摹人物的语言和心态,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堪称写皖南农村风俗场景的第一人。
   而知道他在芜湖读书,却是后来的事。在芜湖一中的校史上,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以下一些记载:1921年起,吴组缃就学于宣城省立八中、芜湖省立五中,接触到进步思潮。在五中时,曾主持学生会的文艺周刊《赫山》,开始文学创作,在《赫山》、《皖江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一些散文和白话诗。这里的省立五中,便是如今芜湖一中的前身。《皖江日报》则是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张恨水曾经供职过的一张民办的当时影响很大的芜湖地方报纸。
   关于吴组缃在芜湖的印迹,记载也大多如此。《说稗集》里曾回忆他1922年在芜湖读中学时买亚东本《红楼梦》的情景,“高小毕业时,借看过石印本《金玉缘》,堆墙挤壁的行款,密密麻麻的字迹,看得头昏眼胀,似懂非懂?但是极感兴趣。……《红楼梦》就在我心里占据了一个特殊地位。现在我买到手的,属于我所有的这部书,是跟我平日以往看到的那些小说书从里到外都是完全不同的崭新样式:白话纸本,本头大小适宜,每回分出段落,加了标点符号,行款疏朗,字体清楚,拿在手里看看,确实悦目娱心。我得到一个鲜明印象:这就是‘新文化’!”
   出版于1930年的《国立清华大学第二级毕业纪念册》一书中,收录了一篇署名野松(吴组缃笔名)的日记,名为《一个Freshman的日记》。在9月12日的日记中说:“八时农哥来敲门,我正好醒了。我由家带来一百八十元,在芜湖给了菽园,二十元作零用,其余的用到北京只剩下九十元了。这九十元都是上海钞票,在北京用起来要折扣,因此,农哥替我换来北方票子,到九时他回去办公。”
   而他的长篇小说《山洪》三十里有,“目前芜湖、南陵那面他们也正在结集骑炮兵准备进犯,战事早晚要爆发。”类似的其实还很可以找出一些来,但似乎已经不用再罗列了。在吴组缃的现实生活中,或者文学作品里,无论是故乡茂林的物事,还是求学之地芜湖,都是随处可见的,他也确乎没有忘记过。第六次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5月26至30日在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召开。作为中国红学会的前会长,吴组缃先生以前从未出席过全国性的红学讨论会,这次出席,并前后三次作精彩的学术发言,得到全体代表的称赞,为大会增色不少。之所以如此,在我想来,大约与他回到阔别已经的芜湖有关吧。
   安徽师大方维保先生在《芜湖与中国新文学》一文中曾说过,芜湖与上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中心北京的距离遥远,就是离三十年代革命和文学的中心上海也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及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新文化运动中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新文学的先驱和作家。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最初的思想孕育在这里,现代通俗文学的大家也在这里走向成熟,现代革命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更是在这里获得了最初的操练和实验。对于现代新文学来说,芜湖是它扬帆远航的一处出发点。
   清朝末年,芜湖开埠和米市的建成,古老的城市由此迎来了新的机遇。芜湖是当时除省会安庆之外安徽最重要的商业和文化重镇。这里文人荟萃,思想活跃,中国现代新文学从一开始,就几乎是命中注定地与这座城市要发生联系。它在以后的新文学的发展中,贡献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
   而“茂林三吴”里的泾县籍作家吴组缃,便是其中之一。在他的履历里是如此介绍吴组缃的:笔名吴祖襄。安徽泾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5年后曾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师,中央大学国文教师,重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9年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编委,北大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顾问。首任《红楼梦》研究会会长。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山洪》,短篇小说集《西柳集》、《饭余集》,小说散文集《吴组缃小说散文集》、《吴组缃选集》等。语言是简短的,关于他与芜湖的关系,以及在芜湖读书求学,迈出了文学创作上最初的脚步等等,则只字未提。可是,芜湖人并没有忘记他。他实际上也没有忘记芜湖。
   组缃先生1985年4月曾经手书过一副对联。曰:但有余闲思写稿;若逢友好喜谭天。看来是个性情中人。只是那样的事例人家已经说得很多,且基本是与芜湖无关的,所以大可以略去不说。
  

共 208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进入主题,作者详细叙述了“茂林三吴”里的泾县籍作家吴组缃,他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和代表作品,特别是他对于故乡山水,对故乡父老乡亲,点点滴滴深厚的情感,深刻浸润在他的文字中。在评论界对他的评价是:文学创作朴素细致,结构严谨,尤其擅长描摹人物的语言和心态,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堪称写皖南农村风俗场景的第一人。全文行文流畅,语言凝练深邃,让读者对作家吴组缃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之情,彰显了皖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佳作力荐共赏,感恩赐稿!【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2-20 12:24:50
  “ 清朝末年,芜湖开埠和米市的建成,古老的城市由此迎来了新的机遇。芜湖是当时除省会安庆之外安徽最重要的商业和文化重镇。这里文人荟萃,思想活跃,中国现代新文学从一开始,就几乎是命中注定地与这座城市要发生联系。它在以后的新文学的发展中,贡献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突出芜湖深厚的文化底蕴。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2-20 12:26:43
  拜读老师文章,才对吴组缃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欣赏老师佳作,问候老师,期待您更多精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3 楼        文友:何叶        2017-02-20 13:13:05
  欣赏佳作!敬茶问好!
何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