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古盐道(传统·散文)

编辑推荐 【山水】古盐道(传统·散文)


作者:三人 童生,90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64发表时间:2017-03-02 11:51:20
摘要:山高沟深,水阻壑拦,地缝天堑,都无法挡住不屈的人们前行的脚步。这是用生命谱写的史诗,用汗水浇灌的希望,用草鞋磨出的通途,用肩膀挑出的梦想。


   小学在另一座山的半山腰,我上学时要经过一条河,河上有一座廊桥,桥是木头做成的。桥底是三根粗大的木柱搭在两岸的岩石上,两岸再有几根木柱斜着四十五度锲入桥底的木柱的隼中。这些斜柱之间又有交叉的柱子相互锲在一起,没有用一颗铁钉,但桥却异常地稳固。桥面铺的是厚厚的木板,板与板之间由吻合的楔形固定在一起,桥上盖了瓦。两边原来是有木板修建的板壁,留有窗户,但在我的记忆里只剩下了栏杆。桥两边还有坐椅,起风下雨时是人们休息的好地方,因此,这种桥又称为风雨桥。学生们放学后,会撒着欢儿的边大声怪叫着边往坡下冲,就像后面有猛虎在追一样,我太小,跑不快,显然拖了哥哥、叔叔和侄子的后腿。没办法,他们中两个人就一人架我一只胳膊,带着我一起往下冲。风在耳边呼呼地吹,两旁的树飞也似地往后跑,那感觉实在让我难以忘怀。冲到桥上了,就全身放松地瘫倒在桥上,夏天河风吹着特别凉爽舒适,所以我们都叫那桥为凉桥。
   凉桥建在河面最窄的突出的岩石上,河两岸都是树丛,桥就掩映在树丛之中,远处看去,不像是桥,倒像是一座木房跨在了河间。桥离河面有十来米高,桥下刚好是河水转弯的地方,因此桥下就冲击成了一汪碧绿的深潭,形成了天然的泳池,桥影在潭中清晰可见。河水过桥后则跌入了深涧中,突然湍急起来,碧潭变成了白花冲击着河道中的巨石急驰而下,一头钻进了幽暗的山涧中,在桥上再也看不到了。夏天同学们歇了一会后,就冲下河里,脱了个精光,“扑通”一声钻入了潭中。胆大水性好的几个会找一块彩色的石头,随手丟进潭里,然后齐刷刷地钻入潭底,看谁能最先摸到那块石头。虽然是夏天,河水其实还是很凉,他们玩一会后,就会青紫着嘴唇哆嗦着找块有太阳的沙地,呈大字形地恣意地吸收着阳光。
   沿着河一边是新修的公路,偶尔会有土狗儿一一手扶拖拉机在上面跑。听到它的声音让人极为兴奋,因为山里实在是太过平静,它是难得一见的不需要人力就能跑的,自动化的东西,声音又无比响亮。听到声音很久后才会看到冒着青烟的土狗儿“突突突”地过来,我们会像欢迎英雄一样列在路边欢呼,并紧紧追着它直到跑不动为止。大山深壑阻住了人们外出的脚步,也阻住了外面的人到来的意愿。如有外地人前来,人们都极为好客热情,即使是从不认识的窜乡手艺人:补锅匠、剃头匠、生意人等,都会热情招待,倾尽所有。听到那陌生的口音,听着那些遥远的,从未见过的好奇的事情,仿佛那是另一个世界。
   河的另一边也有一条路,但公路修好后再也没人走过,我们顺着河钓鱼时才会走。路很窄,有的地方已被上涨的河水冲垮,没有了任何痕迹,只能淌水而过。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路,仅是从岩石上凿下的一个坎,不足一只脚宽。平坦的地方还有人铺得整整齐齐的石条,但也掩没在了杂草丛中。那涧中水流很急,河道中堆满了巨石,形成了一个一个很深的潭。河水吐着浪花,泛着泡沫,在潭面形成快速旋转的旋窝,潭有多深,谁也不知道。岩石长年湿润着,长着滑滑的青苔,稍不注意,一旦掉进水中,就很难再能爬上来,所以父母坚决不让我们上那儿,我们都是偷偷的跑去。
   那里太过狭窄,谷里常年见不到阳光,有一种全身雪白的鱼,和土麻儿有着鲜明的对比,我们称它为洋鱼,最大的可比筷子还长。这种鱼河上游没有,河下游也很少,就那一段山涧里最多,鱼从哪儿来的难以解释。所以就有了传说那儿有两个鱼泉,一发大水洋鱼就能从里面冒出来。想象着那场面,在鱼泉口装上一篓子,那不能逮一篓子的洋鱼?有人还指给我看过两个鱼泉的位置,就是不起眼的普通的泉眼,从来没见鱼冒出来过。但附近的两个村庄,一个叫大鱼泉,一个叫小鱼泉,好像又是真的,我们双泉村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洋鱼很难活,往往一两个小时就会死去,死去后马上就开始腐烂,时间稍微长点就会烂得能见骨头了。
   那条从狭谷中穿过的,已经被冲毁的路,就是利川和咸丰之间的交通枢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商人进出四川的通道——利咸古盐道,川鄂湘盐道的一部分。也是公路修好之前,人们进出大山的唯一通道。这条盐道原来极为热闹,各地的人在这道上来来往往。他们从四川将川盐一担一担地挑出来,再把外面的茶叶、丝绸等东西挑进四川。
   爷爷曾说,在这条盐道上贺龙元帅小时候经常跟着大人一起走,后来他闹革命以后带着队伍还在这道上走过四回。现在在夹壁村竖有贺龙元帅的雕像,修建了贺龙广场。我们常常沿着盐道较平缓的地方走,仔细地在盐道两边草丛中找寻铜钱,总会有收获,那是做毽子的必不可少的绝佳材料。也偶尔会想象着贺龙元帅的威风,还有那热闹的样子,这大山深处原来竟然是各省的人们来来往往的必经之地,各种口音在这山谷中回响,外面的世界曾经就在这里频繁上演,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舞台。
   凉桥旁边是一整块高高的向内凹进去的岩石,石上有常年不断的水滴,慢慢地就形成了白色的,一个将军骑在白马上的钟乳形象,人们就叫它白马将军。盐道上的挑夫们刚刚从险峻的溪涧峡谷中穿行上来,会在这里歇歇脚,有人就会点上香、烧上纸,拜拜白马将军,祈求它保佑一路平安。因为盐道实在是过于艰险,稍不注意就会受伤甚至死亡,这也是他们朴素地表达平安顺利的愿望的方式。
   沿着河往上走,盐道平坦了许多,青石路面平整地铺着,旁边都是稻田。春天嫩绿的秧苗刚刚被栽上,使得田里铺上了一层淡淡的绿色;夏天秧苗已长高粗壮,挤在一起,成了一整块厚重的碧绿;秋天稻谷成熟,秧叶也已变黄,稻田成了一片金黄色;冬天则是排列得整整齐齐的稻谷茬,捆成一捆捆的稻草竖在田中,仿佛是在坚守,又像是在等待。我们常常到稻田里捉泥鳅,抓鳝鱼,松软的田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意想不到的收获。
   再往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桥,称为大拱桥,八九米长,四五米宽,后来通过碑文记载,知道它有一个文雅又寓意深刻的名字——步青桥。桥全部由青石条砌成,长满了青苔,变成了黑色,石条之间没有任何东西粘固,我走在上面老担心桥会垮。但它一直稳稳的架在那儿,有次我专门伸出头仔细看,才看出石条是楔形的,上大下小,这样的石条挤压着刚好形成一个拱,桥上压得越重桥就越紧固。
   桥的一头有一座三层的石塔,估计有三米高,第一层刻着修桥捐款人的姓名、地址和捐款数量,地址显示捐款人中湖北、湖南、四川、江西人居多。第二层刻着修桥原因、经过和时间,叙述着修桥的必要和艰难的过程。还有一脑袋大的圆洞,我经常爬上去往里看有什么稀奇的东西,可空空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后来能读懂字了才知道那塔叫字库塔,古时读书人很珍惜纸字,塔上的圆洞是烧废纸的地方,废纸烧完后不会随风四散,而是仍然完整地保留在塔中。桥的另一头不远处则立着一座方形的窄碑,有近十米高,顶上有石檐,碑上刻有花纹,顶上突出的楞上刻有“御赐”、“圣旨”等字,是古时皇帝表彰本地一刘姓贡生母亲的贞节碑。
   再沿着河往上,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石块砌成的路高出河面三四米,整齐宽阔,直到青岩街。青岩街是那时人们买东西、理发的主要地方,仿佛有了点城市的感觉。那条街其实也就一百米左右长、七八米左右宽,街面铺着青石,已经被磨得光亮。街两边是两层的木楼,街口有一小卖店,街那头有一理发店,理发的是一个哑巴。每次理发我都很害怕,哑巴一声不吭,用一块青布围住我的脖子,然后拿出一把大剪刀,咔嚓几下就把头发剪了。然后就是让人更害怕的事:他拿出一把明晃晃的像秦始皇时的钱币的刀,在一条帆布带上上下呲呲地磨了几下后,就摁住我的脑袋,只感觉刀锋在我后脖子间来回地飞快游走,我全身紧张地僵硬着,一丝也不敢动。哑巴的手艺到底怎样,当时谁也不关心,反正附近就他一人理发,所有人的头发,无论是大人小孩的,都是他一人的杰作。
   青岩街是利咸古盐道中的一个重镇,盐道上的人过了毛坝后这里就是他们必然歇脚的地方,因为接下来的路极为陡峭,不吃饱休息好,是很难爬上去的。街边的人们会提供甑子、柴火,和熏肉等菜的原料,挑夫们就可以自己生火做饭,这样虽然麻烦,但可以省钱。楼上会有大通铺,供挑夫们睡觉,当然还有一些铺面,主要卖草鞋、棕绳、扁担、箩筐等东西。青岩街旁边的山上在明代时建有一座寺庙,叫祥风寺,想来挑夫们会常常到寺里烧香祈愿的,后来失火已被烧掉。
   青岩街的背面是一座巨大的山峰,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下面稍微平缓的地方叫大湾,有石阶级级而上。大山三分之一高处有紧挨在一起的九个出水口,常年有一大股清水喷涌而出,沿着沟渠汇入了人们修的有足球场大的水池之中,这是青岩水电站的蓄水池。然后通过落差约一百米的管道,巨大的冲击力冲击着发电机,发电机就轰隆隆地开始发电。再顺坡而下到达青岩,人们叫它青岩河。再往下到两河口汇入后河的水,继续向下到三间坝汇入夹壁的水,就到了毛坝,这里她叫毛坝河。一路向下到达咸丰,有了新的名字唐崖河,然后进入重庆黔江,就叫阿蓬江了,最后在酉阳龚滩注入乌江,青岩就是她的发源地。
   盐道基本沿河而行,一路向上,到了青岩这儿没有河了,才在山峰上穿行。大山的魁梧强壮,有柔软的河水不停地冲刷,终究有了向外的缺口。山石的坚硬冰凉,有不屈的脚步不停地前行,终究成了交流的桥梁。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遇河架桥,见石凿梯,路就这样形成,不断地延伸。山峰再往上就是一长排九十度裸露的青灰色石壁,高大宽广,树草都没法生长,这是青岩名称的由来。再上面却是森林茂密,就像人头上的头发一样,石壁的一边是去我家家屋里的路,另一边是古盐道的路。青岩街由于后来修利咸省道时走了山的另一边——后河而逐渐衰落,虽然还是叫街,已没了往日的热闹。
   过了青岩街,走过一座石拱桥,盐道就穿过村子到达覃家沟,那是施南土司城曾经的所在地,现在已没了什么印迹。从这里盐道离开了河道,上了山脊,变得陡峭而又艰险。那是一道陡直的山脊,名字直白又形象——陡梯子,其实并没有石梯。山脊由一种一薄层一薄层的,易碎的石头组成,也有个形象的名字——粉化石。风吹雨淋,人行踩踏,很容易变碎,没法凿阶梯,即使凿了,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两边的石头都风化掉落,山脊就变得狭窄陡直,像朝天竖立着的刀的锋刃,最窄处仅有一人宽,两边都是悬崖。在上面行走,就像过独木桥一样,风一吹,或者一个趔趄,不小心就会掉下去。
   再往上就更陡了,基本是接近九十度的陡坡,直到卡门。卡门是原来守护利川城的一道关卡,太高太陡,易守难攻。挑夫们要挑着重担,一步一步地爬上去,盐道过了卡门,翻过大茅坡,就到达了红椿街。那是比毛坝街还小,比青岩街大些的街道。这里是高山,与青岩毛坝气候有很大的不同,夏天极为凉爽,又没有蚊虫叮咬,晚上睡觉还要盖被子。黄连、天麻、烤烟这些东西在毛坝街上看不到,在这里却是时常能看见。冬天每当看到雪花飘落下来,很快就融化消失,心中难免有些失望。一抬头,会看见和红椿一样高的山峰——顶盖上面却是雪白一片,可以想见红椿白雪皑皑的样子,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滑雪板,很是让人向往。
   盐道过了红椿,翻过最高的山口,就一路下坡,到元堡后进入了盆地,路变得平坦起来,到达了利川老街。青石条铺成的已被磨得光亮的路面,两边都是木头房子,这是利川最早的一条街,两旁木房高大宽阔的木门取下之后就是一些杂货店铺。街边常能见到老人坐在椅子上,叼着长长的叶子烟烟杆,眯着眼深深地吸一口,再缓缓地吐出白烟,慢慢地睁开眼,慈祥平静地望着街上行走的人们。
   上高中时,每个冬天清晨我们要跑步,列队从学校出发,穿过门前的小巷、老街到达由东向西的大街上,再绕过卷烟厂,经过都亭小学再回到学校。街上还没什么人,天也没怎么亮,整齐的步伐声清脆又响亮,在薄雾中每人嘴里吐出白气,整个城市都还在沉睡,好像她就全部只属于我们这些跑步的人。往回跑时不再列队整齐地前进了,有的快有的慢,凌乱的步伐夹杂着同学的吆喝声充满了小巷。这时老街往往会传来清脆悠扬的“卖——合——渣呢——卖合渣——”的叫卖声,穿过利川城的上空,仿佛每个人都能听见。在这叫卖声中利川城苏醒了,一天的或高兴、或悲伤、或平静、或艰辛、或痛苦、或幸福的生活正式拉开了帷幕。
   盐道的挑夫们要在这里歇脚休息,养精蓄锐,准备翻过更高更大的山——齐岳山,翻过齐岳山后就进入了四川境内的万县,如今则是属于重庆的万州。由于现在新修了公路,盐道要么被新路挖断填埋;要么无人修理了,被水冲垮,被垮蹋的山石掩埋;要么因为长时间无人走了而掩没在草丛中,落叶泥石的堆积,慢慢没了路的影子。只有一小部份临近田地的路段,还能看出有一条路,但已没了昔日的繁忙热闹。
   从古盐道复杂的路况,艰险的历程,和遥远的距离,不难想象这一路会是多么的艰难。每一处的街道上,最多的就是卖草鞋、棕绳、箩筐的小店,也证明了这一路的困苦。那些来自各地的人们,为了生活这一个共同的目的,长途跋涉,挑着沉重的担子,在陌生的山谷间缓慢前行,口里喊着为自己打气的号子。草鞋磨损着各种各样的路面,棕绳磨损着箩筐,扁担磨损着肩膀,山风磨损着脸庞。在不可能有路的地方,他们用双足硬生生地走出了一条路。
   在这条路上,川盐从深井中流出,一路流到了干家万户;茶叶、生漆、桐油沿着这条路走出了大山,甚至飘洋过海;文明在这条路上流动,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革命的力量在这条路上不断发展壮大,使人们看到了新生的希望……她不仅仅是一条路,她是人们不屈的象征;是人类顽强的史诗;是文化交融的纽带;是大山中谱写出的最强音符。
   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古盐道完成了她神圣的使命。人们不用再那样肩挑背扛,不再用双脚去运输,新的宽阔的道路,和新的交通工具,正在书写着新的篇章。盐道上曾经的艰难险阻,种种磨难,现在都已变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供人们悠闲地欣赏。而盐道本身也成了风景中的一部份,像长长的胶片,记录着我们的过往,和曾经的辉煌。
   她像是珍贵的历史,被大山珍藏了起来,但她始终不会消失。在那大山之间,在那大山之间的人们身上,总能看到她的影子,深深地留下了烙印,永远也无法抹去。
  

共 561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古盐道》用沉静优美的文字一气呵成,就像造物主不拖泥带水地成就着山河与沧桑。从中,让读者看到了一条古盐道跨越时空从遥远的壮阔里铺展开来,承载着几千年来人们对改变生活的期望而来,每一个脚印尽管含辛茹苦,但无一不昭显着人类创造和追求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沉稳而丰厚并成为一种生命延续的传承;从中也看到了人类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全部意义。文章徐徐展开一幅画卷,以赞美缅怀的情怀,用笔兼工带写,错落有致地记录着曾经欢声笑语的乐趣,革命者大无畏的脚步,以及母亲的贞节牌坊,卡门的陡峭与气象以及古盐道上草鞋踏出的烟火味道。古盐道诠释着时代的风雨,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推荐欣赏。问好作者!【山水神韵编辑:青苔与岩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青苔与岩石        2017-03-02 11:59:51
  拜读。听说三人的家乡也有很多叫“青岩”的地方,除了文中所记载的青岩街,其它一定也还有着非常的意义。世界那么大,我得去看看。问好春安!握手。
坐在一个炉灶的角落,烧出苦辣酸甜的味道!
回复1 楼        文友:三人        2017-03-02 12:29:15
  多谢青岩精彩的编按。对青岩街,青岩村,欢迎去看看。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