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漫话康县美酒

编辑推荐 漫话康县美酒


作者:老娄 举人,421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50发表时间:2017-03-03 09:48:52
摘要:酒是五谷的精华。它自出现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以来,不仅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还围绕着它,产生了许多内容十分丰富、极具地域特色、异彩纷呈的酒文化。康县也不例外。虽然,无论历史上,还是现今,康县都没有过能够形成较大生产规模的酒厂,也没有创出自己的品牌,但康县民间酿酒的小作坊很普遍,甚至许许多多的个体农户也都自己酿酒制酒,具有悠久的民间酿酒传统。这与康县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农业县、山民们祖祖辈辈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农耕生活不无关系。

我于一九七六年十月份结束了知青插队锻炼生活,被分配到陇南市的康县工作,至一九八六年年初调离康县,在康县整整工作生活了十年。我对康县有着很深的感情,无论是康县的人,康县的山山水水,还是康县的风俗民情,以及它的极为丰富的名土特产。关于康县的话题有很多,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这里只说说康县的酒,以及由康县的酒而想到的其他。
   酒是五谷的精华。它自出现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以来,不仅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还围绕着它,产生了许多内容十分丰富、极具地域特色、异彩纷呈的酒文化。康县也不例外。虽然,无论历史上,还是现今,康县都没有过能够形成较大生产规模的酒厂,也没有创出自己的品牌,但康县民间酿酒的小作坊很普遍,甚至许许多多的个体农户也都自己酿酒制酒,具有悠久的民间酿酒传统。这与康县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农业县、山民们祖祖辈辈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农耕生活不无关系。
   我最初喝到的康县的酒,是康县食品公司下属的规模很小的康县酒厂酿造的散装白酒,那时还没有什么响亮的名字,都叫它“康县包谷酒”。酿制这种酒的主料是玉米、高粱,辅料是大米的谷糠和少量的蜜枣。很烈,度数大约在六十度以上,但粮食的香味极其浓厚。我的一个朋友待业时,在该酒厂打工。一次我去酒场找他,他给我盛了一杯刚刚蒸馏出来的原酒,我喝了觉得喉咙火辣辣的,大醉了好长时间。当时,我还不认识这种纯粮食酒的好处,与朋友聚会,主要还是喝川酒。
   后来,到康县寺台下乡,喝到了寺台麦酒。寺台一带是康县北部的小麦主产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上边号召大办乡镇企业,因而有了寺台酒厂,实际上也就是一个酿酒的小作坊。寺台麦酒度数也很高,比较烈,但口感很好,具有小麦的清香。
   再后来,康县冷库的部分职工承包了康县酒厂,还是用玉米、高粱主料和大米的谷糠和少量的蜜枣为辅料,以原工艺生产瓶装白酒,取名字叫“康酒”,口感与原散装酒差不多,但多了一丝烤糊味——实际上,这才是烤酒的正宗的味道。只是当年的我以及好多的饮者不懂得,到了我们懂得那是正宗的好酒的时候,却再也喝不到那种烤酒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到康县阳坝镇大庄子村去采访,夜宿村支书家。夜半时分,支书敲门,已经睡了一觉的我问他有何事,说是请我吃夜饭。我说晚饭已经吃过了,深更半夜的,还吃什么夜饭?支书说,他请了村里的几位老汉陪我,不吃不行。我只好穿衣起床,按照他的安排吃夜饭。这顿“夜饭”的菜品很丰富,有康南特产木耳、香菇、竹笋等等,还有康南特色名吃豆花酸菜面;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其中的一菜一酒。
   那“一菜”是纯肥的腊肉,如同巴掌一样宽大,两边炕得金黄,入口就化,满嘴流油。那“一酒”叫做“二脑壳”,是当地山民自酿的土酒,是陇南民间酿造的很有名的特色饮品之一,度数较低,粮食的香味很浓,口感很好,因其甲醇含量较高,需要放在炉子或火盆温热,挥发掉一部分甲醇,方能饮用。据当地人解释,它之所以叫“二脑壳”,是因为喝醉了看人是两个脑袋的缘故。我在这个特殊的夜晚,第一次吃夜饭,第一次吃纯肥的巴掌般宽大的腊肉,第一次喝“二脑壳”酒。陪我吃夜饭的是村里德高望重的四位老人,对我十分热情,一个劲给我的碗里拈肥肉,频频地邀我举杯。我的酒量还行,来者不拒;只是吃了几片纯肥的巴掌般宽大的腊肉之后,虽然觉得特别的香,却再也无法享用了。看着碗里还有很多,只好对那四位老者说:俗话说,爷爷孙儿没大小,我碗里的,您几位爷爷就帮我吃了吧。他们都很高兴,四双筷子齐动,很爽快地就帮我啖了。——这顿夜饭,让我领略了康县阳坝民间独特的饮食和饮食习惯,领略了“二脑壳”酒的饮用方式和清醇绵长的香味,更让我领受了康县阳坝老百姓人情的美好。
   我的小妹夫是康县碾坝人,我在他的家乡曾经过了一个美好的春节。他领着我,到他的亲朋好友家里做客。康县碾坝人也极为好客,每到一家,喝了酒,还没有大吃,另一位东家就来相请了,一天大约要去七八家。家家户户待客的菜品不一,而唯一相同的,就是家家都有自酿的黄酒,盛在大茶壶里,热在火炉子旁,任客人随时饮用。这种黄酒不是蒸馏酿造,而是农户家里自己用酒麯发酵制作的醪酒,主料是玉米,附以高粱,度数不高,其口感略甜略酸,粮食的香味十分浓厚,且营养价值极高,是康县中部地区碾坝一带,民间待客、月婆子饮用的特色饮品。
   如今,康县的“康酒”、寺台麦酒,这两种很好的纯正烤酒已经不生产了,给喜欢它们的饮者留下了无尽的怀念。而康县民间自酿的阳坝“二脑壳”和碾坝黄酒,却从遥远的过去跨越漫长的时空,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依旧是康县民间独具特色的饮品。近年来,这两种酒又成了康县的特色品牌商品,被包装了进入市场,深受本地和外地消费者的欢迎。凡到康县旅游的客人,都以品尝这两种民间自酿自制的特色酒为乐事,只有喝了它们才会觉得不虚此行。
   康县民间自酿的阳坝“二脑壳”和碾坝黄酒,与国酒茅台、五粮液不敢比,与陇南三大酒厂出产的陇南品牌名酒也不敢比。但是,它们却又具有自己难得的独特的优势——因为,它们是最接地气,最为璞真,最为实在的粮食酒,具有粮食的最本质、最纯正、最地道的香味,是真正的五谷的精华。
   由此,我联想到,我所从事的文学艺术创作也应该如此。我造不出“国酒”,造不出“名牌”,但我写的作品,只要能够接地气,璞真,实在,具有“粮食的纯正香味”,自然在文坛上就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您说对吗?
  

共 21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中酒家眠。王羲之酒后书写《兰亭序》,潇洒千古。酒自出现以来,一直和名人雅士密切相关。这篇写酒的散文,读后犹如喝了一杯醇香的“二脑壳”。这篇散文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我和康县酒的密切关系。文章首先赞扬了酒是五谷的精华,令人对此肃然起敬,接着写了自己数次喝酒的经历;突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下乡采访时在支书家夜间喝酒的情景,写出了当地的民情风俗,也写出了当地人对客人的尊敬;还叙述了在妹妹家喝酒的一次经历;最后是带着淡淡惆怅的遗憾,留给人美好的回忆;结尾把喝酒和写文联系起来,写出了人生感悟,给人启示。推荐阅读好文章,问好作者,祝您佳作不断!【编辑:平淡如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3-03 09:49:28
  酒是五谷的精华,很喜欢这话。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