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学士与英雄,问鼎豪放词风

精品 学士与英雄,问鼎豪放词风


作者:陈瑞雪 童生,645.9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13发表时间:2017-03-06 08:54:54
摘要: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不同

学士与英雄,问鼎豪放词风 每当谈到苏轼与辛弃疾,常人最直接的反应便是:他们都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是,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文学常识。纵观古代文学史,苏轼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刚正不阿,坦率开朗,豪迈奔放,超然处世,都注定他必将成为学士。而辛弃疾,久经沙场,正义凛然,笑谈人生,英雄真的非他莫属。
   学士与英雄也好,英雄与学士也罢,他们既然被世人公认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必然在豪放词风的开拓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他们在词作的选材上,遣词造句上,采用的意向上,各有千秋。但,这不能阻止他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问鼎豪放词风。
   在二人的词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学士与英雄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胸怀对国家,对亲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在不断地与生存环境作斗争。成败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努力过,为我们留下了骄人的词作,这就足够让我们铭记他们一代又一代。
   言归正传,这里我将重点谈论,苏轼与辛弃疾在豪放词风上所展现的不同侧面。
   苏轼受多种思想的影响,使得他天性忠爱,自如畅达,那么,他的词风自然是旷达的了。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因为,他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能够很洒脱很轻松地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他一生中屡遭贬谪,去过像黄州,惠州,儋州一样的边远地区,但他并未消沉。这一时期,反而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这绝非偶然现象,而是他生命的真实写照,或者说就是个性使然。所以,苏轼的豪放词风,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真情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那样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一般。
   而辛弃疾一生都在积极要求,主动打击敌人,恢复国家的一统,并为此不懈地努力着,因此,他的身上处处散发着英雄与悲愤的气息,故而他的词风是豪健的。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感觉是壮烈和沉郁。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的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收复北方的失地,但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的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像他一样的主战者,肯定是会得罪当权者的。他英雄一样的直爽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难以实现,所以,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豪放的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将士的悲壮和激情,然而,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了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的沉郁。
   总的看来,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在北宋这个具体的文化环境中,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一方面,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参加国家的政治活动和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他比当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而走向一个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他的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深刻的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化的时代的内心苦闷。但生活的路总归是要走的,苦闷也好,压抑也罢。苏轼将这份独特的人生体验,纳入到了诗词的创作之中。他倡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最擅长豪放与旷达之词的描写。
   豪放风格,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他那旷达风格的词,则是他思想和性格特点的真实写照。代表作《念娇奴•赤壁怀古》等,给予了完美揭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道出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声!何况他又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现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因此,可知在豪放雄阔的风格上,苏轼较偏于潇洒疏朗与旷达超迈。
   而辛弃疾是一位英雄,因而在意象的使用上,他有自己的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沧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他所采用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振奋!
   辛弃疾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但理想与现实必定是有距离的。因此,他的作品常出色地写出了时代的期望与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满腔赤诚,投入到词的创作之中。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扭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想法。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与震动。故而,在豪放雄阔的风格上,辛词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苏词有诗化的倾向,辛词则有散文化的意境。
   苏轼的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动的景物,描写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愫,从激越的冲动,终归于深沉的平静。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佛老思想,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把喧哗与骚动的人生,看作一场大梦的喟叹,越重低音的穿越,打破时空的樊篱,与遥远的圣哲一起,在宇宙中共鸣。
   辛弃疾的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慷慨纵横是其情绪的主流,以炽热的政治情感与崇高的政治理想来拥抱人生。豪爽的英雄本色,常常企图与历史上的众英雄相认同。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高声呐喊:收复失地!但总有投降派从中作梗。当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他的内心痛苦不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就算田园风光能够慰藉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对田园中舒适安逸生活的渴望,怎么也抵不了狼烟的摧残,以致到最后,就成了彻头彻尾的人生悲剧。
   学士与英雄的对比,将会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而我却只能浅谈到这里。他们是如何问鼎豪放词风,有待于有识之士的研究。

共 27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苏轼与辛弃疾,一个成为历史上大学士,一个是马背上的词人,也就是说,他们一个是学士一个是英雄,都是从他们的词作风格上界定的。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有着不同凡响的经历: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参加国家的政治活动和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他比当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而走向一个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他的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深刻的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化的时代的内心苦闷。辛弃疾是一位英雄,因而在意象的使用上,他有自己的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沧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他所采用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振奋!苏词有诗化的倾向,辛词则有散文化的意境。苏轼的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辛弃疾的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慷慨纵横是其情绪的主流,以炽热的政治情感与崇高的政治理想来拥抱人生。剖析独到而震憾人心的作品赏析,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30702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3-06 15:45:01
  学士与英雄的词风之所以豪迈,主要是因为他们不同凡响的经历。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桐疏枝寒        2017-03-08 21:45:29
  作者从两个诗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剖析诗人诗风的共同特点与差异性。非常精美与到位的解析。
   欣赏,问候,遥祝愉快。
3 楼        文友:天堂尕保        2017-03-09 10:06:15
  好文章!不熟读苏轼、辛弃疾诗词,不能做此文;对诗词没有一定的研究,也断不能做此文。学习了,问好老师!
倚天观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4 楼        文友:陈瑞雪        2017-03-14 18:59:44
  感谢老师们指点,我会继续努力。
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需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