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心愿】母亲琐忆(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心愿】母亲琐忆(征文·散文)


作者:铜盆孤雁 举人,4966.7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54发表时间:2017-03-16 11:25:32


   除了孤独,母亲在晚年的不幸就是感到身体的每况愈下,离地狱之门不远。三年前,小弟要出远差,将母亲接去长沙带启儿,没过多久,一次自己不小心,在地矿厅大院门前摔了一跤,脚直骨接近踝关节那一截造成粉碎性骨折。说起来也是一件怪事,天没下雨,地面又平坦。母亲又没穿高跟鞋,也没有做剧烈的运动,怎么一跤就摔得那么重呢?此后,母亲的身体就江河日下。她在床上躺了几十天,儿女们服侍在侧,几十天后,慢慢地能下地了,我们又特意为她做了一根拐杖,还是不离人服侍,一年后才能慢慢行动。那时候,母亲常常算八字,每算一次都要告诉我结果,说算命先生都测出她活不过三年。每个算命人都这么说,自然就真了。我只能鼓励母亲,说算命先生的一套不要信,姑妄说之,姑妄听之。脚伤也不是什么要紧的大病,只是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总是会恢复的。我还说,赵丽蓉奶奶就是和您老人家同庚的,年年的春节晚会她都要去蹦跶蹦跶呢。我还说,您起码能活八十岁,就别悲观吧!我过去说母亲死后我不哭,也就是说母亲八十岁后死去我不哭。母亲并不相信我说的话,她自有她的逻辑,她不相信我说的道理,她相信八字。
   一九九六年春节,我在家里过年,便有许多人来家里玩。母亲连办几餐饭,每餐都是几桌,母亲这样招待客人,倦容显然。我遂对母亲说,我来家里实在是害了您。母亲说,她愿意这样,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只要大家都高兴,她即使累一点也是值得的。
   母亲的拐杖是一九九五年丢掉的。其实,一九九五年她又大病一场。我经常往母亲身边跑,抓药延医,就是搞不清患的什么鬼病,反正是诊好了。
   一九九六年春节过后,母亲几次三番地对我说,她怕是活不过年了。我叫母亲别乱说,母亲说,这不是乱说,她的感觉就是这样。后来,小弟要接母亲去长沙住,大家似乎都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预感。小弟之所以要接母亲去住,是因为他在一九九五年底搬了新居,是一个比较好的套间。母亲以前在长沙客居,一直狭狭窄窄过日子,小弟怕母亲身体不行,还没见到他的新居就去世了。母亲之所以要去,也是担心自己的身体不行,怕看不到小弟的新居室,她其实并不向往城市里的生活。我们大家也这样想,便赞成母亲去长沙住一段日子。
   母亲去的时候,还有一段曲直的经历。先是十三弟结婚在县城接客,小弟与我约定,说叫母亲收拾一下家里东西,检点行李带往县城,同他一路去长沙。到了十三结婚那天,小弟又说这次不能同他去,还得等一些日子。母亲便生气了,这实在是给了母亲一个机会,她在县城住了一个星期才回家,我也嘱咐三叔三婶叫他们多留母亲住些日子。回去不久,小弟来电话,叫我送母亲去长沙。我实在是忙,没时间去,便委托兄弟去送。我先把母亲接到我家里团聚一下,吃一餐团圆饭,兄弟们都来了,几位舅父舅母也来了,很热闹,然后是送母亲去车站搭车。
   五月中旬的一天,弟媳五英从长沙来到我的办公室,神色很不好。她说母亲这次去长沙,只过了一个星期的健康日子,反正是不好,咳嗽、吐血、胸痛,吃药打针又不见效,后来做一次全面的CT检查,竟然是患的肺癌。
   母亲不健康是意料中事情,但是患这种绝症却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厄运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临到善良人的头上,天理何在!
   修桥铺路双眼瞎,杀人放火住高楼,这不仅仅是一句俚语。
   十三弟结婚,他是我们十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个,母亲有幸能够参加他的婚礼,在县城还见到了阔别六年的十一弟。十一弟是一九九0年暑假去美国留学的。后来,十一弟回铜盆冲祭祖,匆匆看过我母亲,谁知竟成为永诀。
   母亲在县城住三叔家,也在三姐家跃进表弟家住过,这都成为一种告别形式。
   母亲由于脚痛,已经有几年没来黄秀中学了,她只知道我在学校干大事业,只知道学校变化很快。这次去长沙前,母亲来了学校,吃了一餐有很多亲人在一起的团圆饭。谁知道,这次宴席也成了告别的祭餐,这一次看中学也是她最后一次看中学。
   小弟和母亲和我们都不幸而想中,母亲不光在长沙看了小弟的新居,还住了个把月。她再也不能去长沙了,长沙的亲人再也照顾不到了。
   母亲真是神算,不知有哪路神仙在指点迷津?
  
   八
   知道母亲患绝症的消息后,我和小弟通过电话反复磋商,觉得没有治疗的必要了,现代医学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况且又是这种绝症,又是晚期病人。母亲体质太差,经不起医生的折腾,遂决定接母亲回刘家老屋养病。小弟说,叫兄弟们将母亲自己的住房弄干净,母亲回去后就住在自己的屋里。我运回材料,将母亲住房的地板重新做了一次,墙壁也重新粉刷一次,跟兄弟们逐一说清,叫他们以后好生照看母亲。
   五月下旬,我和继儿启程去长沙接母亲,我们是晚上到的,见到母亲,依然强作欢颜,与母亲有说有笑,共度欢乐时光。母亲说,她把所有的行李衣服都准备好了,即使我们不去接她,她一个人也是要在明日回家的。
   她的意思是她没有必要再在长沙住下去了,启儿长大了,读小学一年级了,小弟即便出差也不要紧了,她没有多少事做。她说她原先带启儿睡觉,自从严重咳嗽又吐又呕之后,启儿就睡到他父亲那儿去了,母亲占用了启儿的床铺,而启儿便经常在半夜一个人过来跟奶奶睡一起,启儿自小由他奶奶带大,祖孙二人感情深厚。母亲自知病情严重,分食分床,还是怕影响到启儿。
   次日,我们启程回家,乘快车到达县城,问母亲去不去三叔家住,母亲说,病恹恹的,就不去三叔家了,我们便乘汽车回家了。
   下汽车还有三里多路走,那条路的北端两边都是茶山,山上有许多老妇女在采茶,我和继儿提着母亲的行李慢腾腾地走在前面,母亲还是跟不上趟,她要和每个采茶的妇女打招呼说话,特别是平日里那些交往多的那些人,聊起来就没完,我们不忍心催促。
   在长兄家小憩一会儿,长兄执意留我们吃晚饭,母亲本来是愿意的,我却不肯,时间不早了,家里的卫生工作还有好多事情要做。我还是让母亲住在我的房子里,回到家我就挑水扫地擦抹,烧了一壶开水清洗餐具,继儿和另外几个侄儿都在帮忙,直弄到天黑才结束。
   整个一九九六年的六月份我都很忙,学校基本建设工程浩大,中考又在关键时刻,白天无一丝一刻的空闲时间,我只能在晚上坐摩托回家看母亲,有时去得早,有时要忙到九十点钟才能去,母亲这时候已经睡下,又得起床开门。那时候,我一般是一周回去看两次的,主要是观察母亲的病情变化。我请了一个叫王和平的大夫专门治疗母亲的病。在王大夫的细心照料下,母亲的炎症消除了,不咳嗽了,也不呕吐了,身体出现了回光返照的好转。这里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件是母亲一回去就要买蛋孵鸡,我明知道是徒费力气,可是不可以去劝阻,也不忍心去劝阻,只能随母亲的意。小鸡居然孵得很齐,等到母亲去世时,尚有十三只,长得极为可爱。第二件事是我打电话给三叔三婶,叫他们有空就去刘家陪母亲多住几晚。一天,三叔三婶去了,按照我的意思要自己动手做饭,让母亲多休息,可是母亲说什么也不同意,一定要让三叔三婶坐,自己去做炊事工作。三叔他们当然住不长,次日吃过早饭后就回去了。更重要的是三叔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母亲得的病是绝症,回县城后,他们几次给我打电话,说他们的见闻感受,认为是我们搞错了。
   七月上旬一过,小妹的饭店里就没有生意了,她便在中旬回家来陪伴和服侍母亲。小妹回家前,母亲一般不麻烦家里其他人,强撑着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小妹一回家,她再也强撑不下去了,便躺倒不干了,一直到八月底暑假结束。小妹在刘家服侍和陪伴母亲整整四十天,看着母亲的病情一天天恶化,走向死亡。
   我在暑假期间曾在老家住过两段日子,其余时间也不断地回家。小弟一家是每周来一次,只有一个星期没有来,天气太热了,在路上拉家带口的,路途又是这么远,实在是太辛苦了,是我叫他们隔一周回来的。其余亲人也是常来看母亲的,荣儿在广州打工,她也回来看过一次,那时,母亲寿限尚未到,我叫荣儿还是去了广州。
   母亲病得最厉害的日子是在最后的十五天,这十五天里,她就一直躺在自己的床上,再也没有到我的房子里去过了。她不进食,连水都喝不了,我们只能用棉签沾水解决她的口渴问题。就是这种办法,一次也只能沾几下,多了就受不了。母亲那饥渴的眼神,那求生的欲望,那不堪痛苦的面容,是难以用言辞述说一二的。
   一九九六年九月二日晚上十时半,母亲安详地去世了,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其时,亲人们大多都在她身旁,小妹一家和继儿是晚上两点赶回家的,小弟一家是次日上午赶回家的。母亲的福分大,九月艳阳天,本来应该是十分炎热的天气,可是停丧六日,全部是凉快的日子,既不出太阳,也没有下雨,早晚上都还要穿夹衣服。
  
   九
   母亲一生是艰苦的,外祖父在一九五0年代划了一个地主成分。母亲在做姑娘的时候,并不是小说电影中的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外祖父也不是什么黄世仁,从他祖上起,祖祖辈辈没日没夜地做,才挣得一些财产。外祖父的弟弟一家全给血吸虫病害死了,只剩下一个弱女子和几亩薄田,外祖父将侄姑娘带养在身边,兄弟俩的田加在一起才有一石多,还年年要受到洞庭湖水汛期的威胁。外祖父请不起长工,长女嫁给范仙庭屋场的范至善,范家赤贫,婚后,大姨父就住在外公家,帮着外祖父做点事。外祖父是家里的主要劳力,两个舅舅都是母亲下面的弟弟。母亲小时候只念了两年私塾,就帮着外祖父到田地里做工夫了。外祖母是一位标准的裹脚女人,性情温和,死人发火都不慌张,所以,母亲除了要帮助外祖父做外面工夫外,还要帮助外祖母做家务,纺纱织布,带养弟弟,与贫苦农民的女儿并无二致。不足二十岁的时候,外祖父做主,将她嫁给赵再茂一个小伙子,共产党建政那年,赵姓小伙子参加革命去了,并和母亲解除了婚约关系。一九五一年,母亲再嫁给了我的父亲,母亲与我父亲的结合,在父亲已经是三婚,在母亲是再婚。
   母亲的第一次婚姻为什么会失败,这一点我们无法知道。少年时,我只知道这么一个事实,一九七0年代初,我们建设小学来了一位教师叫赵廉明,赵老师来后,经常到我们家里来坐,称我母亲为姐姐。母亲便告诉我们,她的前夫就是赵老师的兄长,他的兄长一直在外面工作,极少回家,兄弟之间也无联系。赵老师分到我们小学来教书,母亲待之如小叔子。从这一点可以说明,母亲当年的离异不是什么感情问题,应该是政治问题。
   母亲嫁到铜盆冲来时,实际上还没有生育过,却面临着要做后娘的现实,这除了需要勇气、没有偏见的胆识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慈爱之心。在母亲,她是具备了这两点品质的。长兄在母亲的膝下带养七年,母子均不生分,母亲待长兄如亲子,长兄当然也是可以感觉到的。长兄在幼时贪玩、邋遢,经常在樟树岭上玩得不知道要屙屎尿,告急了,就屙在裤子里,往往是背着一窠屎尿裤子回家交给母亲来洗,母亲就任劳任怨地洗晾。一九五九年,母亲拗不过二娭毑,将九岁的长兄出祧给了修渥伯父,在母亲一直是违心的。一九六0年代整整十年和一九七0年代头五年,长兄在伯父那边一直受虐待,以至后来屡次遭到伯父那边房关的歧视和旁人的欺侮时,母亲总是负疚,总是泪眼婆娑,总是叫我们兄弟要多关照和帮助长兄,别让长兄抬不起头,做不起人。在真理面前,母亲总是不屈服的,每逢伯父一家虐待长兄时,母亲总是挺身而出,和他们一家子吵闹说理斗争,指责他们的不仁不义。一九七0年代中期以后,伯父伯母变得乖巧多了,我们两家的关系也改善了许多,但是,伯父夫妻的劣根性还是存在,时不时还有复发,说理和批评的责任还是母亲去担当。一九九二年,嫂子生病,后来落了一个半身不遂,不能去户外同长兄做事了,与伯父伯母的摩擦便多了起来,伯父夫妻还是翻一九五九年的老帐,说他们带养长兄是吃亏了,仍然说我长兄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嫂子在我母亲面前哭诉,说“您当初为什么要把心愿给了这么一家人”?母亲只能陪着嫂子落泪,只能向她解释。可是,这历史的遗案又不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说得清场的,事情都过去三十几年了,又有什么办法重来呢?母亲说给我听后,我说,这是一种历史,长兄当年如果不出祧,嫂子当年也不会嫁给长兄,长兄的婚期也许要推迟若干年,娶的媳妇也不知是谁家的姑娘,能有现在这么称心如意的儿女么,这叫做一失一得。
   有失必有得,万事都是这么一个理儿。
   母亲关照长兄,看得起长兄,不光如同亲子一样几十年如一日,更重要的是她经常教导我们身边的几个兄弟要这样去做。母亲说,不能让外人有半点瞧不起长兄的事情发生。
   除了长兄出祧的事情折磨了母亲的一生外,父亲的病也让母亲迅速地衰老,在一九六0年代和一九七0年代头几年,母亲都面临着生离死别的劫难。关于这种情况,我在其他文章中都写过,再写就是多余。

共 17158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悼念母亲的佳作,也是作者一家人风风雨雨走过的传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小编从作者的文字里,了解到了作者一家人几十年风风雨雨走过的坎坷直到今天的幸福,一家人在困难时期的坚守、互助、和睦、相爱,充满着浓浓的亲情。文章用大量的片段记叙了母亲,母亲对不是自己亲生的长兄视如己出体现出了善良和仁爱;她在生活困难的时期辛苦劳作获取收入支撑着家庭,收拾家务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体现了母亲的责任和担当,她一生为家庭鞠躬尽瘁,为子女呕心沥血,她的质朴崇高的精神影响和教育着子女,使他们懂得孝顺和感恩。母亲晚年过了些好日子,因为一个个的子女都成才出息了,可是母亲却因肺癌去世,给子女留下了深深的伤痛和遗憾。文章文笔生动流畅感人,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渗透出淳朴而芬芳的情感,好文,力荐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3-16 11:29:52
  文章的母亲只是一个很普通平凡的人,可是她善良的人性里折射出来了崇高和伟大,她是中国女性的代表,我们社会中有许许多多的像作者这样的母亲,她们为家为子女可谓呕心沥血付出一生,正是有了这样的母亲,才有像作者这样一代人的成长成才。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3-16 11:33:40
  文末作者说得好“ 母亲是崇高的,母亲的意义是永存的!”作为我们子女,都应该对母亲心存感恩。一篇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文,读着让人温暖而感动!问好老师,感谢赐稿,期待更多精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3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17-03-16 12:03:44
  淳朴芬芳的情感,生动流畅的感人情节,微微道来,风风雨雨这么多年,一路的艰辛,最终通向幸福的彼岸!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4 楼        文友:态珍        2017-03-16 14:16:15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灵性,一个伟大的母亲孕养育了一个崇高的孩子,正是有了这千千万万的母亲,才有了了不起的华夏儿女。
5 楼        文友:态珍        2017-03-16 14:16:34
  欣赏佳作,问好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