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访古
春风,暖阳。白云,蓝天。沿宛邓古道,驱车向西,寻找一个叫汲滩的古镇。
对于这个名字,小时候就深深印在脑海中。源于外婆的妹妹我称姨奶的嫁到了这里,在幼小的记忆中,曾经随外婆一起,到过这里的孙寨和李洼。也随母亲一起,二十多年前来过一趟。岁月的这把无情的刻刀啊,只留下些许的记忆。而对于汲滩这座古镇一直却没有到过,徒留一些遗憾。
平坦的道路,把我带到了现在依然繁华的古镇,在川流不息的商贩的叫卖声中,来到了湍河岸边。偌大的河滩,黄沙遍布,只可惜剩下了一片浅浅的河水。过去那种桅帆如林、货船云集的场面,早已不复存在。因水运而发达的㴔滩,曾被誉为“小汉口”,如今千帆过尽,只剩下浅浅的溪流。若夏季来临,该有一些洪水袭来,让人体味一下昔日航运发达的景象。
正如桥前的一座牌坊介绍,三河相汇,称为“急”,“万沙相聚”称为滩。这里是湍河、严陵河和赵河交汇处,水流湍急冲出来百亩大滩,就有了急滩的称谓。商人为了避“急”的讳,加了三点水,成了现在的㴔滩。我去过唐河的源潭镇,也是因曾经唐河的水运而发达。通过这些名字的偏旁,可以看出水对它们的重要性。如今啊,大河水少,小河断流,塘堰干涸,到处都在喊渴。
河边残存的几间房屋,灰瓦青砖,依稀还可以看出一些古老的气息,五脊六兽在阳光下显得风姿卓越。我不知道这些房子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雨洗礼,是否和300年㴔滩一起走过,但起码这些房子见证了㴔滩的繁华,和那些晋商、货船、商贩、骡马,一起构建了当时商业的繁忙和荣华。
桥边一指示牌,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山陕会馆、关帝庙、清真寺的位置。街道纵横,行走在㴔滩街上,询问山陕会馆的位置,有几人明显不知,可能整日的陪伴,已经变得“熟视无睹”。好在有人指出在㴔滩中学院内,因大门被锁,小扣铁门久不开,看门的大姐还是热心地放我们进去。在这座楼房林立的学校内,山陕会馆显得卓尔不群,古老的拙朴,沉淀着历史的烟云。山陕会馆的大门紧闭,只看了几通断碑。砖雕“声赫”“濯灵”四字,显示出悠悠三百年的古韵。没有看到关公读春秋的场面,我想,和社旗的山陕会馆该是一样的格局吧!
当地谚语“邓州有座塔,离天一丈八,㴔滩有座春秋楼,半截儿还在云里头。”我记得南阳的谚语是说“社旗有座春秋楼,半截儿还在云里头”,这也是㴔滩人对家乡热爱的缘故吧!前门挂着“㴔滩镇博物馆”的牌子,一下子把这里的厚重呈现出来。如今,镇上就有十几层的高楼巍巍挺立,仅有两层的春秋楼成了小不点儿。
在一片居民楼的包围下,关公庙悄然而立。烧香炉却匠心独运,别处少见,漆着红色,像一个放大了百倍的鸭梨。苍松古柏,红色的关帝庙,是一座两层的方形小楼,灰色瓦顶,显得有些颓败。走进庙内,主殿是关公坐像,两旁陪着的是文昌君和财神,东西两边的配殿里,端坐着真武大帝和送子娘娘,来了个神仙大聚会,足以看出㴔滩人民强大的包容性,想要求财、求子、求运、求官的,在关帝庙里可以实现人生的所有梦想,煌煌大矣!
你别说,离关帝庙不远,还有一座清真寺,工农商学和中外神仙齐聚㴔滩,足以看出当时商业兴盛、民族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