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过早下断言
有啥嗜好的人都有,有的人很喜欢给人下断言。
所谓“断言”,大家都清楚,就是“十分肯定地说”。单就“下断言”而言,很难算得什么毛病,但若“过早”,则不妙了。因为一“过早”,就难免不准,一不准,就等于“食言”。
这“食言”,对“断言者”来说,倒也问题不大,顶多是个人威信、形象受到些影响,而对这些,他们早已是不在乎的了。但对若干“被断言者”而言,弄不好恐怕是很致命的打击,哪怕是一句极不值钱的话,一件极不值提及的事情。
爱因斯坦4岁时,还不会说话,当时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低能儿”和“傻子”。上小学后,爱因斯坦仍然表现得平庸,学校当时的训导主任曾向其父断言:“你的儿子将是一事无成。”讥笑和嘲讽,使小爱因斯坦极为消沉。
担任工程师的父亲面对人们的讥笑和议论,尤其是训导主任的“判决”,并没有对孩子失去信心,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让爱因斯坦振作起来。他为儿子买来了积木,让他搭房子,搭好一层,便表扬和鼓励一次。结果,爱因斯坦情绪高涨地搭到第14层。爱因斯坦终于走上了漫漫的科学征途。
这里对4岁的孩子就断言“将一事无成”,显然“过早”。好在遇上了通情达理的父亲,否则,不堪设想。
爱迪生七岁的时候,全家搬到密执安州的休伦港。在那里,他上学了。
当时学校里只开读书、写字、算术三门课程。在课堂上老师讲得枯燥无味,却常用木板惩罚学生。偏偏爱迪生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经常问得老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老师恼羞成怒,于是当众断言——“他是傻瓜!”
爱迪生受不了这样的侮辱,眼泪汪汪地回到家中,向妈妈诉说了自己的委屈,表示再也不进学校的大门了。
妈妈当过教员,懂得教育方法。她同情儿子的处境,生气地说:“老师不能这样对待学生!”
她拉着儿子的手,找到学校,责备老师说:“你教不好这样的学生,只能说明你自己无能!我要自己教育他,让你看看,他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妈妈一怒之下,给爱迪生退了学。从此,爱迪生就失去了在校读书的机会。
回到家里,妈妈叫着他的小名,严肃地对他说:“汤姆,从今以后,我教你读书,你有没有决心学好?”
妈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儿子的心。她以少有的严肃神情,回答说:“妈妈,您放心!我一定好好读书,长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中的发明,在专利局正式登记的就有1300种左右。1882年是他发明的最高纪录年。这一年,他申请立案的发明就有141种,平均每3天就有一种发明。这样惊人的成就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能和他相比。
试想一下,倘若他的母亲也按老师的断言戕害下去,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后果呢?
随着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反向断言的戕害之烈,现在不少家长已经认识到。
前几日,一位朋友去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老师说,你的孩子考试在班级里不下于前××名才行,否则,就没有太大希望了。这里所说的“没希望”,是指考不上重点中学,进而没啥造就。可回来后,这位朋友并没有向孩子“实话实说”。他想,这一断言为时过早,打仗尚没常胜将军,考试哪能次次都是高分数,重要的是得扎扎实实地学些真东西。一味地应付考试,难免高分低能。倘让孩子真的知道了老师的断言,而其某次考试真的排在××名之后,导致孩子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岂不危害大焉。我以为,这位朋友的做法极对,说些鼓励的话,讲一讲科学家们成材的故事,启发内在激情、动力,比什么都重要。
过早地“断言”,逆向性的易造成“棒杀”,正向性的易造成“捧杀”。
王安在一篇《伤仲永》的短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江西金溪县有个方仲永,自幼诵读诗书,并能出口成章。他的父母引以为傲,全县的文人、乡绅都感到惊奇,断言为“神童”。方的父亲为获得人们的夸奖和馈赠,天天带着幼子穿州过府炫耀儿子的诗才。由于再没有时间看书学习,仲永的诗才日渐枯竭,20岁时已跟别人一样成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其实,这就是过早断言所给予的“捧杀”。
对一个学生而言,考试的分数固然重要。但考试的成绩与今后参加工作的成就,毕竟是两码事,中间有着极大的、多方面的转化才行,二者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单以分数的高低,断言今后有无“出息”,对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孩子来说,确实未免过早,戕害极大。
日前看了美籍华人作家刘墉写的《创造自己》一书,其中有篇文章题为《西屋怪现象》。讲的是有一年西屋科学奖揭晓,华裔居然连一个也没有进入前十名,真是破天荒的事。不过主办人哥特博士在安慰落选者时说的一段话,倒是挺耐人寻味:
“过去参加西屋科学奖进入准决赛而未获前十名的,后来有四位得到了诺贝尔奖。但是当初高居西屋前十名的人,反而只有一位获得。”
刘墉说,这就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小时了了”,往往得自家庭、老师的特别指导,甚至是父母兄长的大力提携,甚至硬是把一个未成熟的孩子,吹捧成不得了的人才。譬如报上经常刊载某神童画展、书法展,看来那书画也不算差,可是如果做个统计,那些神童有几人在后来真能成为杰出的书画家呢?
我觉得,刘墉的话值得深思。对于过早的断言,最好的办法就是抛弃它,不信它,让“断言者”自己磨嘴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