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笔) ——我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
那么,刘禹锡是怎么做的呢?等他在外面待了十四年,在五十七岁年近花甲之时再返回京都长安,他又写了一首诗《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对于权贵,还是轻蔑的嘲笑,不服气的冷笑,他还是他,真性情的刘禹锡,同时又是达观的刘禹锡,犹能言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不管是韩愈,还是刘禹锡,都是“打不死的小强”,都是“蒸不熟、煮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都是有骨气、有节操、有坚守、有韧度的儒家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由古代回到当下,回到答题的陈更身上。她是博士,是精通诗词的知识分子。在她身上,仅从她参加诗词大会的表现来看,其实无不体现着文人精神。她第一次攻擂失败,毫不气馁,回到百人团后又再度杀回来。她有自己的短处,从她答题可以看出她是个急性子的姑娘,但这何尝不又是她的长处?她并不在乎最终的结果,而是享受答题的过程,她自己都说她是个具有冒险精神的人,做事果断利索,在诗词赋予她柔情的同时,又不失工科生的干练。
尤其是当她攻擂与擂主李四维在面对局点的时候的表现,更让人称赞。其时,她因为还是不改性急白送了李四维2分,以3:4暂时落后于李四维,规则是谁先得到5分谁就赢得比赛。而她和李四维面对的题目是马勒《大地之歌》最后以哪首唐诗结尾,李四维和她一样不知道答案,但本来就握有优势的李四维并没有抢答题器,场上气氛一时有点尴尬。我们的急性子姑娘、本来就处于劣势的陈更,思索了一会儿最终按下了答题器,她的理由是觉得一道题那样晾着不好看,而且她觉得输赢并不重要,在诗词的世界里,她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况且,她很喜欢A答案那首诗,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要说,这首诗内容确实跟大地联系得上来,而且,它其实是马勒《大地之歌》最后一部分的前半部分。题目问的是结尾部分,那是王维的《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就前半部和后半部一字之差,陈更攻擂再次失败,可惜,可叹,但更多的是可敬。因为谁都知道在两个人都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谁按答题器谁就有百分之五十的出错率,也就是百分之五十的给对手送分的机率。而不按答题器,还有可能得到对方的送分。李四维不就是得到陈更送的一分守擂成功的么?如果换作李四维按答题器,结果很有可能大不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陈更和韩愈、刘禹锡一样,都是打不倒的斗士,困扰、失败算不了啥,咱有勇气再来!若要套用诗的话,那就是“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那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或许就是文人骨子里的那个劲儿!
【五】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提到中国古诗词,人们往往觉得吟诗作对那是文人雅士才会干、才能干的事儿,与咱市井小民无关。是不是真是这样呢?第五、六期似乎给了我们答案。
的确,我们看上场的攻擂者、擂主们,还有点评嘉宾,一个二个的头衔都吓死个人,古代汉语言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出版社编辑、图书管理员、中学语文老师,全不是省油的灯,最不济也是在读大学生、中学生。
可是,第五期里的王泽南只是英语翻译,她的男朋友王天博只是林业工作者,两个人的专业和工作与古代诗词根本不沾边。但是,看看人家,由诗词结缘,琴瑟合鸣同上诗词大会同一季,都从百人团里脱颖而出站上赛场攻擂,当着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观众的面频频秀恩爱,更绝的是,人家在录制现场直接求婚啦!看画着梅花妆、一脸娇羞又一脸幸福的王泽南大声回答“我愿意”,你是不是也要感动死了?你是不是觉得非常非常浪漫?其实,你也是可以这样浪漫着幸福的呀!
也许你会说他们毕竟是知识分子,有学习古诗词的根基,咱一身烟火味儿,去碰古诗词岂不是“猪鼻子里插大葱”?
那么,第六期里有一个人可以回答你,那就是“卖刀郎”仪述忠。仪述忠何许人也?他是百人团成员之一,他的身份只是山东高密的农民,婚后为了养家糊口,常年独居丹东卖高密菜刀。这身份够低够有烟火味了吧?董卿采访他的时候,他说一个人客居在外,最大的是孤独,每当孤独的时候,他就学习古诗词,自己作诗。在现场,他一手撑腰,含泪给大家背诵了一首他自己写给母亲的诗:
九月九日又重阳,
心系故乡咱老娘。
欲哭无泪游子诉,
为儿不贤生意忙。
人漂江湖是正道,
他日锦衣好还乡。
无怨无悔母子情,
笔墨梦中叩亲娘。
说句老实话,这首诗算不上好诗,但此情此景,我相信感动了现场和电视机前许多观众,不少人的眼睛为之生潮,喉头为之哽咽,心里为之此起彼伏。抛开这些不谈,仪述忠的故事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中国古诗词不是曲高和寡、高高在上的,不单单是阳春白雪们玩的东西,也可以是咱下里巴人的消遣之物。“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中国古诗词本来就是诗人词人们由生活催发,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美的东西,它们的实质就是“美的生活”,又怎么会避开生活的烟火气呢?换句话说,只有当中国古诗词进到普遍的生活中来,成为大众化的东西,它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才算完成,它们的存在也才算真正有意义。
李商隐在《锦瑟》中写: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按康老师的补充解释来理解,李商隐在此诗里讲了两个东西,一是人生的变化,一是人生的迷离。作为中国人,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都是可以学习古诗词的,而且,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算晚。人生存在很多变数,谁又能否定古诗词不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充盈我们的人生使之有韵味有内涵一点?还是别再迷离了,等到空追忆的时候,说什么都晚了。
【六】中国古诗词里的审美情趣
在第五期里,两位点评嘉宾王老师和康老师给我补了一个诗词上的知识点,那就是总体上来讲,宋朝诗人写诗与唐朝诗人存在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即宋诗最后的落脚点总要讲个道理,尤其是最后两句,往往蕴含哲理,给人沉思的空间。
比如说同样写庐山。李白这样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豪情通过诗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庐山的壮美如真的一样浮现在我们面前,读过之后岂止浮想联翩?只怕是恨不得马上生出翅膀飞到庐山去看一看。苏轼又怎么写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光写庐山的景还不够,还要借景说理,告诉我们观察问题应全面客观,不能主观片面。这时我们读过之后,恐怕第一想到的就不是马上到庐山去,而是陷在最后两句所蕴含的哲理中了。
点评老师们这样说,倒是立马想起一些实例来,譬如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杨万里的“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诗里的哲理诗,居然如此之多。而宋诗与唐诗的这个区别,以前还真没有注意、总结过。
而在第六期里,王老师、康老师两位嘉宾讲诗人词人特别喜欢写傲霜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斗雪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隐逸的兰花,“兰草堪同隐者心,自荣自萎白云深”;写高洁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再讲古人们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称为“花中四君子”……诸如此类。诗人词人们都是性情中人,敏感地发掘出了花花草草的特性,又赋予它们各种品格精神,其实无不寄托了诗人词人们的情感、志向和审美情趣。
往开了说,其实古代诗人词人们还不仅仅是赋予了一些花草品格精神,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状态,日常琐事,甚至闺阁之乐,他们都能信手拈来,作成美妙的诗词。用罗丹的话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古代诗人词人们个个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拥有堪比赤子之心的诗心,故而,他们眼前的一切都能成为他们写作的素材,激发他们的灵感,从而感知、挖掘到内里的美,继而畅快地抒发情感,给我们留下浩瀚璀璨的诗词文化。
中国古诗词里蕴含着古代诗人词人们的审美情趣,而要提高欣赏、传承古诗词的能力,我们必得提高我们自己的审美情趣。
【七】唐诗里的生活态度
第七期,以百人团选手朗诵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情开场。写《望岳》时的杜甫,还处在青年时期,正是热血沸腾、壮志凌云之时,所以诗人还具有浪漫主义情怀,诗作与后来的现实主义诗作大有不同。这个开场气势不凡,也统领了本场的话题和格调——豪气,乐观,豁达,坚韧,延伸了说,也就是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前几期,嘉宾老师们补充讲了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宋诗喜欢追求哲理。那么,反过来说,唐诗相对于宋诗更自然,更接近人的天性,更能反映诗人的真性情。我们后人往往给唐代诗人很多称号,比如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诗佛”,李贺是“诗鬼”,白居易是“诗魔”,贺知章是“诗狂”,刘禹锡是“诗豪”。这些称号,都对应了他们诗作总的特点,其实也或多或少地对应了他们的性情,他们的生活态度,常说“字如其人”嘛。
李白杜甫人们太熟悉了,暂且以“诗豪”刘禹锡为例。刘禹锡其实一生颇多波折,经历了“二王八司马”事件,多次遭贬谪,但他从不改初衷,依然蔑视权贵,这在他两次写玄都观桃花可以窥得一二。而别人写秋总喜欢写秋风萧瑟,秋景凄惶,他却不然,偏偏要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没有一股子豪情,经历了那样人生的人是断写不出来这样的诗句的,也是不会有如此体悟的。
点评嘉宾王老师说得好,古代诗人词人喜欢伤春,喜欢悲秋,刘禹锡既不伤春,也不悲秋,他的诗体现了诗豪的本色,也是唐诗的本色。这其实不仅仅是诗的本色,不仅仅是诗人的本色,更是乐观向上,豁达豪迈的生活态度。
当下的我们,需要唐诗里所蕴含的这种生活态度。值得人欣慰的是,这一期的守擂者,22岁的90后大学生裘江,就是一个实例。他小时候父亲送他一本《唐诗三百首》,他由此启蒙并逐渐喜欢上古诗词。他有一个小他15岁的妹妹。在他读大二的时候,他父亲去世了,他母亲在老家即使拼命工作也撑不起一个家。年轻的他并没有被生活击倒,而是以一个男人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他在完成学业之余同时打四份工,一个月最高收入达到八千多。不仅如此,他还把父亲送他的《唐诗三百首》转送给了妹妹,他希望妹妹和他一样喜欢上古诗词,迷上古诗词。他站在台上沉着冷静,温文尔雅,年轻的面孔透露出自信和成熟,又不失朝气和对生活的热望。这,该是当下我们的生活态度,不管什么时候,不管面对什么情况,都要饱含希望,都要努力拼搏,都不轻言放弃。
让人意外的还有一位百人团成员,自称“卖肉郎”的任新宇。看那张早已不年轻的面孔,也是历经沧桑的。谁能想到一个卖肉的会迷上古诗词?谁能想到一个吟诵古诗词还夹带方音的卖肉郎,居然可以与美籍华人现场来一番英语对话?所以说,不要说自己岁数大了记性不好了,也不要说自己身份低微玩不了高雅了,更不要说自己养家糊口已经够忙了……这之种种,都是借口。只要真心去做,“一切皆有可能”!
点评嘉宾王老师给上场选手送寄语时总结了一句话,说“过程重要,结果倒并不那么重要”。这对比赛是,其实,对于人生来说,也是,人的一生过得是长还是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活着的每一天是不是有意义,有价值。如果每一天都没有虚度,哪怕只活二三十年,也是完满的没有遗憾的人生。
所以,还是学一学古代诗词,学一学那些诗人词人们吧,端正生活态度,活出真我风采,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遗憾!
【八】诗词中的幸福
第八期。怎么说呢?整体感觉可以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高手如林。这一期的五位挑战者都是十道题全部答对,得分均超过200分,这在第一季的赛场上尚属首例。不过吴空更幸运些,以281分的高分打败273分的薛玉涵,站上了攻擂者的位置,可惜最后因为紧张过度,输给了淡定自如的16岁国学才女李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