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 ——余秋雨《文化苦旅》赏析
我是带着对余秋雨的敬佩之情读完《文化苦旅》的。这部作品是作者对国内外历史文明遗址古迹的艰苦跋涉考察研究和深层次的思索,并以敏锐的思想、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词汇、震撼心灵的文字,记录着走过的看到的,中华大地以及世界古文明的历史与今天。
余秋雨堪称是中国文化界的资深学者,在研究中华文化、西方哲学、美学、艺术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并获得了很高声誉。然而,他不满足于书本的许多描述,他要走向实践,走向现实。为此,他辞去了高校校长的职位,孤身走向了广阔大自然的生态文化之中。他历尽艰险,寻访了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以及埃及、印度、巴比伦、阿拉伯等国家的重要文化遗迹。
当然,作者考察行程中所写的文章,远远不止这一本书,而收入《文化苦旅》这部散文集的,仅仅是一少部分而已,或者说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有一定代表意义的精典之作。从作品的内容上,主要由“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三部分组成。
一
作者的“中国之旅”之行中,作者在《我的山河》中是这样描述的:“在严严实实的封闭结构中,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
有了这样的划分之后,作者沿着黄河、长江、长城这三条中华文明的天地之线,开始了漫长地探访、考察和研究,足迹几乎踏遍了中华大地所有的山山水水。
余秋雨的“中国之旅”是从走出家乡的《牌坊》,经过了《寺庙》开始的,之后便拉开了《我的江河》考察的序幕。他先后走过了成都的《都江堰》,考察了《莫高窟》,以及莫高窟的《道士塔》、敦煌的《沙原隐泉》《阳关雪》,足迹踏寻了新疆《西域喀什》,黑龙江的《废井冷眼》《宁古塔》,浙江的《风雨天一阁》,承德《山庄背影》,以及《杭州宣言》《黄州突围》《抱愧山西》等。用作者的话说:“我孤单的足迹,遍布了云南、广西、贵州、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以及我非常喜爱的新疆。”
遍读其中的每一篇文字,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悟和思索。
《都江堰》给作者的印象应该是震撼的。都江堰它先是一个水利工程,后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而成为了旅游景点,它仍是一项水利工程。而且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而且至今仍在使用的建于2200多年前的一项无坝引水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功在当今,利在千秋,不愧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伟大杰作,一项造福人民的伟大工程。成都平原千百年来能够如此富饶,成为天府乐园,从根本上说,是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建造都江堰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祉。2000多年来,李冰父子一直为世人所敬重和崇敬。
《道士塔》留下的不仅仅是伤感,还有一些痛心之感。说到令世人瞩目的莫高窟,人们并不陌生,但提到道士王圆箓,恐怕就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人物。如果说,他发现并打开了莫高窟的藏经洞,并极力保护这处遗址,他应该是历史的功臣;但后来将文物卖与英国人斯坦因,致使国宝外流,我们不能不说他又成了历史的罪人。然而,我们细读这篇文章就不难看出,王道士走进莫高窟时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圣的莫高窟无人管护,受到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觉自愿担当起了“守护神”的重任。他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集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后,他多方奔走祈求政府加以保护,可当时的清政府,面对众列强的蚕食已经自顾不暇了,这件事自然得不到响应。可以说,他在那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出此下策吧。
文章揭示了当时国家的落后受辱、国民的愚昧无助。同时也在警示后人,民族当自强,落后必挨打。
跟随着作者的文字,我的思绪也从祖国的南方到西域,又到祖国的北疆;而从历史的轮回上,同样跟随着作者的思路,在不同的年代,甚至在不同的世纪,不同的朝代不停地跨越。作者用一篇篇精彩的文字,把一个地区,一个事件,一处遗址,其中其后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一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从而带给我们一场异彩缤纷的文化盛宴。
二
“我这次,把中国之外的人类主要古文明,全都巡拜了一遍。这件事,以前没有人做完过,一路上确实遇到过很多危险,居然全部奇迹般穿越,到今天,终于可以说是安全通过了。”
作者余秋雨冒着诸多危险,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埃及、阿拉伯、印度、波斯等文明古国的一系列重要文化遗址,完成了预计之中的“世界之旅”,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
作者在《鱼尾山屋》里,“回想我所看到的那么多古文明发祥地,没有例外,都已经衰落。在它们面前,目前世界上那些特别发达的地区,完全算不上看见。而它们的看见,却成了当代文明地图上的褐瘢。年岁越高,褐瘢越深,麻烦越多。”“对于这种情况,完全不必伤感。一切生命体都会衰老,尤其是那些曾经有过强劲勃发的生命体,衰老得更加彻底。这正印证了中国古代哲学所提示的盛极必衰的道理。对我来说,并不觉得难以理解。”
作者一路走下去,看到的是一处处古文明遗址,看到的更是遗址的衰落。作者从衰落中研究探索,改变故有的古文明的原因,是人为破坏还是自然毁灭,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有很多没能看到的,却已经毁灭了的遗址古迹,像迈锡尼的山间城堡,已经毁灭于几千年前;还有埃及文明的湮灭,伊朗古波斯文明的毁灭,毁于战火的伊拉克巴比伦文物古迹等等。很多古迹的衰落是必然的,是无法阻止的;而很多古文物的毁灭却是人为的,是战争的炮火,是恐怖行为制造的威胁,为原本文明的境地,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当然,至今仍然挺立在世界的古文明,应该是让人骄傲的埃及金字塔了。而其中的许多奥秘,至今人们仍无法破解,无法解释得清楚。这就是古人的智慧,这就是历史的文明。
在《北极寒夜》中,通过描写一行字母,一片墓地,一份图表,一座城堡,一群闲人,一块巨石,一面蓝旗,在七个对比描写中,让我们看到了欧洲国家的一种精神,一种自励,一种不息的奋斗。当然,在看到欧洲文明的同时,作者也亲身遭遇了与文明相悖的偷盗和大爆炸。
“世界之旅”向我们展示了那些闻名世界的古代文明,在辉煌之后,已经是遍体鳞伤甚至濒临消亡。越是读下去,越是让人痛心。世界文明辉煌灿烂的一刻已经翻过了一页,“盛极必衰”真的是灿烂之后的一种必然吗?也或许,辉煌之后必将留下一段灰暗,狂欢之后需要一段冷静期,让我们坐下来冷静地思考,清醒地感悟,文明,绚丽,美好,如何才能永久地持续下去?
作者以欧洲文明的毁灭,来反思中华文明现状,我们是否会汲取教训,防止重蹈覆辙呢?
三
最后的“人生之旅”尤其发人深思。作者通过谢晋、巴金、黄佐临、陈逸飞等文化代表以及自己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作家除了身体上的“苦旅”,还要承受身心上的“苦旅”。读过这一部分文字,才会真正体会到文字工作者的辛酸,才能体会到“辛苦”二字的真正含义。
在《谢家门孔》里,他与谢晋的对话中,说出了作为艺术家的苦恼。“我最大的苦恼,是遇到了不懂艺术的审查者和评论者。”他所说的“不懂艺术”,我想很多官员是不太明白其中含义的,也不愿承认自己的不懂。我们不妨到新闻中去寻找答案。不论是什么大型活动,还是大的事故,都是官员亲临现场指导和指挥。试问,官员到现场还没熟悉环境,既不知也不懂,怎么指挥?指挥什么?现场的专家和专业人员,是不是都要听一个外行者来指挥一场战役?这或许就是如今的官场效应吧。其实这样的情景,在我们身边也时有发生。我们起早贪黑写出的材料,拿到领导那里审查把关,他却要强加一些他的观点和事例,还很内行地给你大讲特讲材料的写法,把写了十几年二十多年文字的人,弄得什么都不会了。
《巴金百年》中描写了巴金是一位敢于讲真话的老人。文革期间,在一次上海文代会上的发言中,真实地揭露了当时的文艺界有一些人,一手拿着框框,一手提着棍子找毛病……他们的出现让人恐惧,人人自危。“文革期间,中国大地,除了棍子,还是棍子。揭发的棍子、诽谤的棍子、诬陷的棍子、批斗的棍子、声讨的棍子、围欧的棍子……整个儿是一个棍子的世界。”
巴金因为讲真话,得罪了当时上海的当权者,为自己引来了很多麻烦,以至于此后的十几年、几十年间不得安宁,不停地受到打击报复。
认真做事的人是弱者,受排挤,这样的事不足为奇。因为你低头做事,因为只会拉车不会看路,不会为他们唱赞歌,却又对他们阻碍我们专心拉车,而说出了别人不敢说的真话。如此,便被划到了对立面。
那时的社会是满世界的打棍子。如今的官场,这种风气也没能灭绝,这种现象仍然存在,仍有人在玩弄权术。在我们身边,不为政治,应该是为了利益了,众目睽睽,做出种种不公不正之举,脸不红不臊,心不惊不跳,不知如此为官者如何能坦然坦荡?!
或许我也是与文字打交道的人,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坎坷与经历,也感受到了文字之苦。有经历才会有情感,有情感才会有感动。或许有人不解,文化与人生会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为什么作者会选择在最后从文化过渡到人生来结束本书?我想现在我已经明白了,所谓的文化,不论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诸多的文明都是文化在支撑,都是生命在支撑,这或许就是《文化苦旅》离不开“人生之旅”这一重要环节的原因吧。
四
我读《文化苦旅》,是把它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的。其实,它本身就是一部精美的文学作品。
余秋雨放弃了戏剧,戏剧却成就了他的文学。“从学术上说,我是从文本文化走向了生态文化。我的生态文化,也可算之为山河文化。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
就文学而言,《文化苦旅》中的散文,是一篇篇的美文,是一篇篇经过精心打造的散文精品。即使反映的文明古迹中的现实问题,但其中环境的描述,事件的描写,每一篇每一处又都折射着浓浓的散文气息。
在《莫高窟》中,他以风、沙、月和泉水,来描写当时的心境。
“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分外清泠,山脚前有一泉流,在月色下波光闪烁。总算,我的思路稍见头绪。”
以细沙衬托前面文字中描述的思路模糊,而看到山脚下的清泉,思路似乎被泉水清洗了一样,也有了头绪。作者几句简单的描述,似乎把读者带到了现场,读着文字如同感受到了夹着细沙的风打在自己的脸上一般。抬头望月,又是那样的清冷,高远。
而在《山庄背景》中,作者则是如此点染寂静空旷的承德山庄:
“月亮升起来了,眼前的山壁显得更加巍然怆然。”“康熙的‘长城’也终倾塌了,芳草凄迷,暮鸦回翔,旧墙斑驳,霉苔处处,而大门却紧紧地关着。”
在《文化苦旅》中,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文学色彩浓郁的文字,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氛围地烘托,作为文学作品,这样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文字修饰。特别对于余秋雨来说,应该是顺手拈来的描述。对于读者来说,并不会感觉有雕琢之嫌,反而会让文章增添一些诗意,增强一份艺术的魅力。
作为学者,作者考察后的记录,并没有学术的深奥,没有冗长的描述,没有从一处到另一处的简单记录,更没有我们游记中的那种流水账。虽然作品是以文化为主线,但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文化与生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作者词汇丰富、文字新颖,笔端流淌出的文字,不仅仅给人以美感,更因其极强的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而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一步步地跟随其后……
这,就是《文化苦旅》的成功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