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大地上的事情(散文)

精品 【流年】大地上的事情(散文)


作者:太行风 举人,3262.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55发表时间:2017-04-24 14:23:51

【流年】大地上的事情(散文)
   我现在的家乡,由清一色的河南林县逃荒人组成。我所在县有这样的逃荒村七个,其中六个由河南林县逃荒人组成,另一个是河南淇县逃荒人组成。至于掺沙子般混居于本县各地的逃荒人,难以数计。
   所谓农民,是一饮一啄的升斗小民,高度依赖于土地而活着。他们一出生,就与土地签订了生死契约:我吃你一辈子,最后你一口吞掉我,我把我囫囵个儿还给你。农民没有土地,意味着活着无饭吃,死后连葬埋之地都没有,连死都死不起。可作为逃荒人,没有一个是带着土地、房舍和祖坟远途流徙逃荒的,自然是没有土地的农民。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土地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更迫切的要求。土地对他们来说,是天是地,是神是佛,是爹是娘,是生命的本身,是子孙与后世,是一切的一切。
   可我家乡当时的土地,都属于周围的四个村庄。逃荒人打简陋的土窑安下身后,靠当长工打短工,吃野菜、树叶、野果,甚至讨吃要饭,先把性命保住。在至解放时的四十多年里,他们租地而耕,开小荒地贴补肚子,一面死做死受,一面死抠死省,千方百计地攒钱买有自己的地。
   然而谈何容易,荒地不是想开就能开,山坡野沟也都属于周围的四个村,一动镢头,马上有人来干涉。除非按要求交了钱,或者按年度交上规定的租子。至于买地,更是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几乎每块地都有一个伤感的故事。
   我所在的自然村叫做“八亩地”,我小时候以为,这只不过是一块地名的借代。后来得知,我本家三大伯家窑顶上,有一块四亩面积的土坪地。三大伯在从牙缝里抠了二十多年有了点积蓄后,一心想把这块地买过来。地主人吃准他真心买地,一口咬定该地的面积是八亩。都是种地的行家,地亩是多少,一搁眼就能打量个八九不离十。可对方卖的是霸王地,愿者上钩。三大伯托人说合,自己上门商谈,拗不过地主人,一咬牙按流行价将地买下。或许是痛苦的纪念,或许是自嘲式发泄,就将这块地叫做“八亩地”,我所在的自然村也有了“八亩地”这个名称。
   我爷爷在逃荒至谢世的六十年里,子女由逃荒刚来时的两个增加至六个(我四姑于十四岁时夭折)。为了养活他们,他将所有气力都泼洒在土地上。我大伯我父亲从十多岁便开始跟爷爷学习农活,被他培养成最地道的农民。可爷爷直到进入耄耋老年仍不歇手,上山去开小块荒地。我大伯、父亲一再制止他,让他别再去地,好好在家养老。可爷爷就是不听。他开的那些小得回不过耧、卧不下牛的荒地,是他寄托魂灵的地方。只有把自己安放在土地上,他才六神安宁,百脉畅通,吃睡都香。将他剥离了土地,不啻是要他的命。我爷爷直到逝世的前一年,实在没有行走和劳作的能力了,才停止劳作。稍后,他亲不够的土地慷慨地接纳了他。爷爷在世时多次对我说过,人吃五谷杂粮,生于土,还要还回土中去,这叫“吃啥还啥”。爷爷对此做出了形象的诠释:活着时死心塌地躬耕于土地,求食于土地,忠诚于土地,死后甘心情愿地依偎于土地,回归于土地,还原于土地。
   爷爷这代人的“逃一代”,我大伯、父亲这辈的“逃二代”,都诚忠实地履行了与土地的契约,在一辈子土中刨食后,把自己囫囵个儿还给了土地。我这辈的“逃三代”,除少数人参加工作走出村庄外,大多数皈依了土地。可再下辈的人,却起了突兀的变化。
  
   五、城乡格局的无序调整,杀死了我的乡村。
   天空之下,大地之上,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像被施了魔法,以令人眩晕的速度向高空膨胀体积,向四周扩张面积。
   以前的土地,是用来种庄稼打粮食的,现在的土地,是用来长高楼、长城市、长工业园区的。种庄稼也是种,种高楼也是种,土地的价值还在。只不过,由粮食的意义变成了房地产意义,商业意义,炒地皮炒楼房炒得价格不知比给农民的补偿金翻了多少倍。
   城市是如此地喜欢土地,贪得无厌、予取予夺,一如餐桌上的饕餮之徒,一轮接一轮将周边的乡村和土地全部吃掉。与此同时,城市却又极度厌恶土地,哪怕大楼与大楼之间少许空隙地,也全部用水泥覆盖起来,除公园和街头绿化池外,看不到一星一点土,连居民养盆花用的土都难以寻找。
   城市是什么?从前是吃商品粮(也叫供应粮)的人高度集中的地方,现在是靠大量吃掉农村与土地长得脑满肠肥、精满神旺的地方,也是十足悖论地把山野、乡野挡在城外,却又整体承荷乡愁、渴望亲近大自然的地方。
   乡村是什么?从前是灰头土脸的人在泥土里刨日子,饿着肚子也要把城市供养起来的地方;现在是一次性卖掉土地或者扔掉土地也要挤入城市的地方,是人气急速衰退、荷尔蒙流失殆尽的地方。
   城市与乡村八字不合。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中,乡村是金城市是火,乡村是火城市是水,乡村是水城市是土,乡村是土城市是木,乡村是木城市是金,城市永远处在“生”的位置,被“克”的总是乡村。尤其在城乡格局大调整中,成批成批的乡村被吃掉,成批成批的乡村被“克”得奄奄一息,命悬一线。
   本来,城市够不着像我家乡这样的山旮旯农村。土地承包下户之初,我家乡的人确实也一门心思地打理土地。可当他们终于可以吃饱肚子,不再为一碗饭一件衣服而犯愁,终于有闲暇从土地上抬起头观望眼前世界的时候,发现面对的已经是一个一切以金钱为衡量价值的商品时代,远不再是能吃饱、能穿暖就是好日子。金钱最能启动人的先天欲望,金钱的动员快速而有效。村民们很快将劳动的目标调整到商品和钱币来。“挖个坑,埋点土,数个一二三四五,种五块,翻一番,其实这事也简单……自己的土,自己的地,种啥都长人民币。”这话,绝不光是小品语言的调侃,而是村民最真实最迫切的企盼。
   可现实太让他们寒心了。电力、山地小型机械、优种、化肥、农药、地膜等先后加入,代替了牛驴骡马、犁耙镢锄等落后生产工具,以及肩担背扛、胼手胝足的笨重体力劳动,提高了土地的产出。可与此同时,也导致成本的加大,工夫不打账的话,略有赚头,工夫也计投入,基本上就是赔钱赚吆喝。大失所望下,青壮男女一跺脚一狠心,选择了叛逆乡村和土地。除少数头脑灵活的人经商、当小工头外,大多数人下煤窑,偷挖铁矿石,或者买辆农用三轮跑运输。治理私挖滥采将这条路切断后,他们跑到天南海北的城市去打工。随着存款数字的增长,他们与家乡越来越离心离德,一心想把自己连根拔起来,移植进城市,变为一个城里人。年轻一代的态度鲜明而决绝:就是做鬼,也要在城里刮旋风。在县城和更远城市买房成为时尚,村子里升级换代的修房热戛然而止,有点能耐的人家前脚后脚都搬走了。
   乡村撤去学校,小伙想娶亲城里必须有房,是杀死我的家乡狠狠补上的两刀。
   如今的村民心气高了,为使子女以后有出息,砸锅卖铁、嚼吃咸菜也要带孩子进城读书。他们多是租房而居,边打工边照应孩子。春种秋收,他们虽也回村来忙活农事,可都是突击式的,草草种,草草收,然后匆匆赶回去照应孩子。这样的人家每年都有一批离去,孩子一到学龄,马上走人。
   现在的姑娘们很现实,把爱的方向确定在城市里。求婚的人城里有房,彩礼到位,人即便差点也好商量。反之,小伙子再有范儿,免开尊口是明智,想以爱的名义赢得姑娘芳心,那是门儿不清。小伙子们对此非常愤慨,可嘴上骂骂咧咧,还是紧赶紧地去挣钱,并赔上爹妈的全部血汗钱。如果儿子、爹妈都不清醒,小伙就只剩打光棍一条路了。
   儿女大学毕业工作有了着落的,也把父母带走了,最远的到了四川、内蒙、北京等遥远的地方。
   村里迁走的人家占了约五分之四,没走的人家,年轻人也在外面跑着。世世代代被打压着的荒草终于盼到出头之日,它们以野火燎原之势蚕食土地,淹没道路,侵入村庄,在一个个空荡荡的院落里狂歌劲舞,举行规模盛大的庆祝集会。
   清明回家上坟,我和孩子们在坟地上方的岭脊路边停下车,居高临下望去,各家族上坟的人都稀零巴拉几个人,远不像从前都成群结队后人很旺的样子。我知道,远在外地的人大多回不来,委托赶回来的人代他们给先人磕个头。他们则在当地找一个十字路口,朝家乡的方向叩头“遥烧”。
   上完坟,碰到我本家大伯的外甥,管我叫舅。他是现任村主任,也早在县城安了家。清明节前,为不引发山林火灾,村干部们按照上边的严令,划片分工,戴着红袖箍死看硬守,严禁上坟的人动用明火,要求就地掩埋纸钱香火。现在山林成气候了,像浓稠的绿油彩泼在山上,四处流淌。加上早已没有牲口、羊群放牧了,村庄内外成了草木的天下,在春旱时节,很容易发生火灾。
   我和当主任的外甥,坐在路边的石头上说了一会话。他说现在当咱村的干部,说简单也真简单,说难也太难了。说简单呢,连以前“刮宫流产、催粮要款”这点事也没有了,只剩通知和催办村民续交农合医疗费、领取土地补贴金这些事儿了。现在的村两委,说穿了就是维持会。说难呢,除了护林防火、禁止私挖滥采这种硬任务外,最作难的就是村民自治的事儿,召集村民会议比登天还难。村委换届召集选民,得在手机里一个一个挨着央求,到选举日千万回来参加一下投票,可到时候连一半人都凑集不起来。大家根本不在乎选谁当村官,也不关心村里要干些什么事。我问他,全乡各个村都这样吗。他说,除乡政府所在地和有学校的几个村庄稍好一点外,都这样,山旮旯的农村,都要完蛋了。
   我呆若木鸡。我的家乡,莫非仅仅走过百余年的历史,便就此终结了?
  
   六、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早些年,我对退休后的生活做过这样的设计:在城里住得烦了,就回老家住一段时间,让我晚年的生命里既有城里的喧闹,又有乡村的静谧、温馨。可我的这个预设,完全泡了汤。
   如今的村子里,青砖楼房替代了逃一、逃二代的窑洞、土坯平顶房,出村道路、村主道和通往各家的路,都在“村村通”“户户通”中硬化了,大路边戳立着很有科技范儿的太阳能路灯。很讽刺的是,村里却没几个人了,看到的大多是苍老、孤独、凄凉的身影。
   还留在村里的人,除两个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几个光棍户外,大多是50、60后的“逃三代”。本来,他们是唯一还在认真打理土地的人,可他们中的一些人却被子女带走了(也许说被裹挟而去更为准确)。剩下来的,是死活不愿跟儿女进城的。他们宁愿守着老屋、土地、祖坟或逝去的老伴,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光阴。可这是很不现实的,到他们爬叉不动的时候,还得去找儿女。他们过世后,儿女肯不肯把他们发落回来,埋入老坟里爹娘的脚头,都是个悬疑。
   山区不上就下、零碎散乱的土地,不能像平原那样可以用大型机械耕作,自然也不能集约化经营。即使一个壮劳力,终年劳碌也只能摆弄十亩田。单靠村里留下来的这些老人,显然托不起一个村庄的农事。我家乡因此再也无人接受进城的人家转包的土地,一些边远地、差地和小块地,已经撂荒。这些浸透了逃荒人心血、汗水、泪水的土地,面临荒芜、垮塌、水毁的命运。
   在各级掌管的统计表上,一个行政村也没少,一户农民也没少。可实际上,在南太行西麓这片山地的皱褶里,躺着一具具村庄的尸骸。
   在土地统计报表和在按地亩发放的土地补贴金领取表上,土地面积一点也不会少。可事实是好多山区土地已经弃耕,因涉及面很广,弃耕地面积不会是小数字,意味着土地“红线”缩水严重。
   看样子,土地真的不值钱了,有它们无它们都过得去了。
   看样子,像“丁戊奇荒”、民国三十二年的河南大饥荒、解放后三年自然灾害那样的大灾荒,再也不会发生了。“年年防灾,夜夜防贼”、“民以食为天”的古训,都成了多余的唠叨。
   看样子,我们的社会已能够通过工厂合成粮食了,一按电钮,粮食便哗啦啦制造出来。
   看样子,我们已进化到头发变成草木叶子,仅靠光合作用就可以在身体里合成所需的营养。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直到今天,尽管科技发展神速,靠天吃饭的格局仍然没有打破,粮食仍然是社会的一根最敏感的神经。所谓人工降雨,只不过是人工增雨而已,天上无积雨云,往天空发射的碘化银再多,雨毛毛也降不下来。反倒是,工业污染和过度对大自然索取导致的雾霾“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随时都可能带来大规模粮荒。还有,对化肥的过度依赖,使土地像吸食了海洛因一样精神头十足,可久食毒品的土地,最终会因机能耗尽而板结,衰竭,死去。杀虫剂、除草剂、生长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还使土地变成“毒土”,市场上到处充斥着令人们畏之如虎的“毒粮”、“毒菜”、“毒果”。有专家说,被毒化的土地很难修复。“转基因”农作物潜在的危害,更令人谈虎色变,予以强烈抵制。据说,基因对土地的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同时,农药、基因污染,还会连锁性地污染水源水域,导致全境性的环境污染。

共 11074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读罢这篇《大地上的事情》,内心是沉重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是庄稼人的命根子。作者的爷爷,一位视土地为生命的老人,他一辈子都在为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而努力着,拼搏着,以致到了老年行动不便时,还趴在地上开荒耕种,让人感动。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勤劳的农民伯伯辛勤地耕种,养活了城里的人。可随着改革开放,城市不断地向农村扩展,占用土地盖住宅楼,建工厂,开发工业,开辟旅游基地等,使得农村土地在不断地减少。而一些青壮年农民又留下父母孩子、撂下耕地去城里打工,使日渐减少的土地无人耕种而被荒芜,更有甚者,进城买了房屋,干脆不回老家了。这种情景怎能不让人心疼?试想,一旦没有了土地,人类将如何去生存,难道都吃高楼,都去喝西北风吗?此篇美文,立意深远,语句凝练,优美,更是提出了目前农村所面临着的问题,呼吁广大民众重视环境保护,减少土地开发,为子孙后代着想。一篇令人深思的美文。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426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7-04-24 15:05:12
  大地上的故事呀,永远说不清,当年爷爷口口相传,现在文字承载着这份责任。阅读过,分享过,感慨。感恩。祝福。
回复1 楼        文友:太行风        2017-04-24 16:19:25
  谢谢平淡是真老师!  
2 楼        文友:太行风        2017-04-24 16:18:48
  谢谢五十玫瑰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精辟恰当、直指要害的评语。
独抒性灵,拒绝合唱。
3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7-04-24 17:37:31
  敬仰作者的当担,作者的眼光深邃。
   欣赏美文,感谢分享!祝写作愉快!
五十玫瑰
回复3 楼        文友:太行风        2017-04-24 20:06:54
  谢谢表扬。逃荒人的后代,农村走出来,对土地的观察和思考自如多一些。为了加强表现,文中引入了天地、神、历史、未来瞭望这些元素,可终因笔力不逮,难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4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7-04-27 16:01:1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