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军警】《孝经》的教育智慧心得体会(七)

编辑推荐 【军警】《孝经》的教育智慧心得体会(七) ——三才章第七


作者:karen杨 秀才,175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90发表时间:2017-05-04 19:39:31
摘要: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讲解的《孝经》中“三才章第七”的教育智慧,经文如是: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王老师的智慧开解让末学明白了以下几点:
  
   一、什么是三才?
  
   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人是天地所生。《易经》六爻里,上三个位置代表天与下三个位置代表地,从天爻与地爻里各取一爻,就是人。所以人就是将天地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合为一体。天人合一,就是这个道理。《道德经》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二生三”就是指阴阳交合而产生的天、地、人三才。那为什么人的天地本性往往显现不出来呢?那就是因被自私自利,怨恨恼怒等习性障碍住了。
  
   二、孝的自然属性。
  
   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的两个特点:一是“天之经”,即恒常不变,二是“地之义”,指绝对的义务。孝这个字是个会义字,上是一个老,下是一个子,表示老与子为一体,子托起老称为孝。另有一种解释就是,孝就是两个X叠加,就是一个“爻”,爻就是指阴阳之交。那么孝就是天地自然规律,一个人行孝,就要做到这两个精神,像天一样的恒常不变,自强不息,像地一样的绝对付出,厚德载物。如果做不到这样的精神,就不是真正的行孝。
  
   比如中国现代大孝子王希海,26年侍奉瘫痪的老父亲的事迹,就是对孝的精神一个最好的诠释。为了不让父亲长褥疮,王希海透露了自己的独家秘笈。如果困了,他就会把自己的胳膊放在父亲的胯骨下面,然后抱着父亲一起睡,不到半个小时,胳膊就会被压得生疼,他就醒了,然后给父亲翻身,翻完身,再把胳膊放进去……再翻身……为了不让父亲瘦下去,他每隔三个小时喂父亲一次饭。早晨5点,2块桃酥加半袋牛奶;8点,大米(或小米、绿豆)稀饭,中午11点,苞米稀饭加上半碗菜……王希海一直要照顾父亲到半夜12点以后,后半夜由母亲替换。此外,王希海一天还要洗两大盆衣服或床单。在王希海的精心照料下,父亲一直保持着超过80公斤的体重。王希海这种26年如一日的行孝的精神就是天地的精神,他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恒常不变。他又把照顾父亲当成自己的绝对义务,从来不抱怨,就如大地一般,滋养万物,无声无息。正是因为他吸取的是天地的精华,所以能够感天动地。所谓“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那为什么要用孝来教化民众呢?“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就是因为孝的自然属性。“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孝心。为什么有时候孝心出不来呢?就是因为被这些自私自利的烦恼习性障碍住了。“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天地的自然规律就在这里,一个人本来就有孝的自然属性,顺应这个规律去教化,你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自然规律去劳作,也顺应自然规律去做人,这样一个人的孝心就容易被唤醒,孝心一开,百善皆开。一个人的善心启发出来以后,就会章显出天地自然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恒常去做好事,无怨无悔地去做好事,做一辈子的好事。
  
   三、教化的方式
  
   教育就是化民,化民就是唤醒良知,教化的原理就在这里。教化的方式就是以下五点,这其实也是和春夏秋冬宇宙自然的规律相对应的。1、“先之以博爱”,这是讲“仁”,教人以仁爱、博爱之心。这就春天的属性,因为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种子发芽,植物生长,人应爱护一切生命,这就叫“仁”,仁者爱人。2、“陈之以德义”,这是讲“义”,就是“责任、奉献、付出”。要告诉大家你的责任是什么,你敦伦尽分有什么好处,告诉大家之后,大家高兴去做,因为他知道敦伦尽分之后,可以行善积德,提升自己的德行。这就是秋天的属性呀。因为秋天,万物把精华结成果子,馈赠给生灵,这不就是奉献吗?这就叫“义”。 3、“先之以敬让”,怎么教敬让?就是教“礼”,其实就是效仿夏天的精神。夏天万物茁壮成长,大树参天,麦子齐腰,小草不及膝高,但它们各得其所,各守本分,这就叫“礼”,它的结果是“使民不争”,一片和谐。4、“导之以礼乐”,“礼乐”是礼节、礼仪、音乐,延伸出来,就是人的生活的变化,是一种常态,这就是“信”,就像一年四季循环的规律一样。人们以一种健康的,顺道的方式去做,一个好的民风,一个和睦的家庭,和睦的社区就能展现出来。5、“示之以好恶”,“好恶”就是明辩是非,这就是“智”,是冷静,理智,是吸收,就是冬天的精神,含藏吸收,以待春天发芽。所以这里博爱、德义、敬让、礼乐、好恶五种化民的方式就是来源于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对应的人的五种品德就是仁、义、礼、信、智。
  
   我们以学校班级管理为例。以前没有管理二字,管理是来自于西方,我们经典里不讲管理,讲教化。这段经文里讲具体怎么化,化什么。其实就是把春、夏、秋、冬的精神让一个团队,一个社会做出来,怎么做呢?要培养爱心,要培养责任心,要培养恭敬心,要培养健康的风气,还要明辩是非。首先要培养博爱的情怀,就要“先之以博爱”,领导人要带头去做,学校里校长先做出来,班上班主任先做出来。如果领导人光说不做,春天就出不来。二个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道义、本分。“陈之以德义”,就是除了做,还要讲出来,所德义讲明白,不然秋天出不来。有个老师教“舍身取义”时是这样教的:他说义就是本分,义比生命都重要,学生的本分就是学习,如果让你美美地睡一觉了去死,和坚持早起完成你该做的事,你选哪种?你还是会选择早起对不对?如果让你打几个通宵的电游,然后去死,你愿意不愿意,肯定不愿意对不对?舍身都能取义,难道你不能“舍睡取义”吗,难道你不能“舍电脑而取义”?这样一讲就明确了,所以责任是要讲的,叫“陈之以德义”。三个是敬让怎么做出来,从领导人、班主任、班干部带头做起。不然夏天出不来。四个是礼乐,班级礼乐,它不是单纯的礼仪与音乐,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吃饭礼仪,开会礼仪,上课礼仪,即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当今的一些生活方式中,礼仪不仅仅是歌曲,如电视节目的引导,过年过节的风俗等都算。好的礼乐就能引导出好的风气。现在也有一些不好的风气,如红白喜事,相互攀比,这就是礼乐不好。所以一个班的班风也是如此。在这点上,以前有一个误区,就是鼓励大家竞争,竞争竞争,狭隘的心、自私的心就都出来了。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相互帮助,帮助别人,收获自己,快乐自己。如果把生活所有的环节都变成一种好的礼乐,好风气就出来了。《弟子规》德育成长日记,《常礼举要》本质上就是落实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从这种生活方式中培养好的风气。五个是“示之以好恶”,就是要有明辩之心。符合《弟子规》的就鼓励,不符合的就否定,甚至是惩罚,奖罚分明,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个好的班风就能树立起来。
  
   四、教化的关键
  
   要教化人,要转变班风、校风,就是要从培养爱心,培养责任心,培养恭敬心,培养健康的风气,还要明辩是非这五个方面做起。那么做到这五点的关键是什么呢?其实就最后一句话:“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你的地位显赫,大家都看着你,“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身教重于言传。教化的关键就是自己做到,做什么讲什么。那么这五点归纳一下,就是:把博爱做出来,把本分讲出来,把敬让修出来,把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找出来,把善弘扬开来。其实这都是讲的身教,从自己下手,啃自己这块硬骨头,所以教化是一种非常好的中国式管理方式,它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可以不言而治,不肃而成。所以反过来,怎么样才能“不严而治,不肃而成”,关键还是修身为本。你自己不修身,这五点都做出不来,为什么呢?“民具尔瞻”,人家都看着你。人家是看什么?是看你怎么做,而不是光看你怎么说。
  
   综上所述,一个人生为“三才”之一,应该吸收天地之精华,将上天的自强不息与大地的厚德载物的精神运用于实际生活,落实到孝道上。而且这也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孝的自然属性,只要在自我修身上下功夫,顺应自然规律,把仁、义、礼、智、信做出来,就容易启发他人的本善,唤醒他人的良知,起到“不严而治,不肃而成”的教化效果。总之,《孝经》也好,《易经》也好,都是讲究的天人合一,“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真正懂得了这些道理,一个人是不敢胡作非为的。有些违背天道的事情,真的是出钱请他去做,他都不会做。所以,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抓住根本,不然再严密的法律制度也不足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再好的规章制度也不足以规范一个单位里所有人的行为。而如何做“不严而治,不肃而成”,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最高度的智慧,它的高明之处就是吸取了天地之精华。做为幸运的炎黄子孙的我们,就看懂不懂得珍惜,懂不懂得如何去运用了。

共 35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karen杨老师在学习《孝经》教育智慧这一章时的心得体会,可谓是举一反三,高屋建瓴。并结合教育实践来深化作品的主题。人生为三才,取天地之精华,做一个善人,有道德的人实属重要。特别是作为培养祖国人才的教师(班主任),要懂得管理班级的艺术,要和学生们成为知己,甚至让学生的信任,你就像家长一样。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karen杨!【班级:林雨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雨荷        2017-05-04 19:40:06
  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karen杨!创作愉快!致安!
林雨荷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