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陕旅行游记
4月20日
傍晚17.50分,我们一行三人坐上沈阳北~太原的列车,开始了山西、陕西之旅。车厢里卧铺舒适,环境宽敞优雅。特别是卫生间的面积比其它列车大一倍,犹感到铁路服务的人性化。
此次是随旅行团而行,全团44人,差不多占了整整一个卧铺车厢。预计行程11个小时,次日早7.09分抵太原火车站。
这一夜,我和同行的好友德喜,兴奋得睡不着觉,彻夜长谈或赋诗。窗外,远处或漆黑一片,或霓虹点点,列车在隆隆声中前行。
4月21日
昨夜,因没睡好觉,凌晨5.10分便起床了,同伴还在酣睡。天微亮,列车抵达石家庄。应该说,距太原不远了。
7.09分,列车准时抵山西省会太原,因我们一行有地导接站安排,很快坐上旅游巴士,向140公里外的平遥古城进发。
一路上,我目睹了真正意义三晋特色,一是,沿途中的黄土高坡,沟沟坎坎,有的沟深如峡谷,横七八竖躺在晋之大地。二是,沿途的隧道,此起彼伏一个连着一个,最长的有三四公里,最短的一二百米,仿佛在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几百年的古代时光。
上午快10钟了,巴士终于抵达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是晋商文化发源地,古城墙,随山势而建,古街道星罗棋布,古店铺比比皆是,古寺庙庄严肃穆,古民居雕梁画栋,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走在明清时代的古城里,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600多年过去了,时间变迁,古城也在悄悄地变。只是在城中仍有机动车在行驶,与古城的格调很不协调。平遥古城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15年正式被国家列入AAAAA级景区。
随便在古城中走走,随意拍拍城里古建筑,随意品着三晋的饮食。中午的刀削面,便是特色的简餐。饭后,又坐车去著名的王家大院。约有一小时的行程,便来到久仰的“王家大院”。
王氏始祖王实从1312年开始创业,完成了从农到商,再从商到政的过度,经过21代人的努力,家族有的官居五品,有的六品。王氏家族鼎盛时期,由十七代王汝聪哥俩从政开始修建的以王字布局的民居,成为华夏第一民居,中国民间故宫美誉。
从王家大院出来,又奔向吉县壶口镇,今晚夜宿蓬莱山庄。
4月22日
早晨,山西吉县的山里空气凉爽,零上三度。
6.30分,我们向闻名遐迩的壶口瀑布出发。在停车场下车后,又坐景区的中巴车前往黄河之畔。期盼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景象,可在剪票口时,远远看见的壶口河水觉得很一般,不由得心情挺沮丧。同行的一位说,还不如在外面看看景算了……然而,当我走进壶口的岸边,啊,一番波澜壮阔的景象令我感慨,令我震撼。那黄河之水,如同万马奔腾,咆哮地向壶口涌来,那气势汹涌澎湃,那翻卷的浪花似勇士前仆后继,尤其那一抹如同画在黄河水上的彩虹,给游人增添夺目色彩,面对此情此景,我陶醉了。兴奋的我不禁现场赋诗一首《黄河吟》:“波涛汹涌黄河水,飞流直下永不归。壶口落脚转弯去,一道彩虹天意随。”
9.00钟,结束壶口游览后,我们继续驱车前行赴陕西的延安圣地。
这是个令人久仰的地方,也是革命者心灵的圣地。车上跨过黄河桥便进入陕西,在车窗外,我见到的是许多窑洞,据说过去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如今,窑洞依旧在,只是窑前面又盖上了新的房子。
经过四个小时的奔波,我走马光花的领略了陕西高原的风光。
13.00分抵达延安市,如今的延安高楼林立,好多建筑依山而建,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正渐行渐远。“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首先,我想到了诗人郭小川的诗句。车停在路边,远眺宝塔山。以往在书本或电视上看到的宝塔山。如今,宝塔山近在咫尺,此时,我的思想感情潮水在放纵奔流,它让我告诉大家,今日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后人且行且珍惜。
经过半小时时间的摄影时间,车子又继续前往杨家岭。这个红色根据地,使我想到曾经去过的西柏坡。走在杨家岭的路上,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愫。参观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的旧居,体味当年艰苦的窑洞兹味,令我肃然起敬。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是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丰功伟业,这一点我们永远要牢记。
4月23日
睁开眼睛时已经6.30分,天亮了,赶紧去三楼用早餐,小米粥、馒头、小菜,还算应口吧。饭后,在三楼的大阳台远眺群山连绵,山峦起伏,我问酒店老板这是什么山脉,他说这山脉也没啥名,中间的山叫“老龙头”。我的目光从远处集中在楼下的一座柏树环绕的墓地,有一个石碑,还有一个牌坊的庭院。据老板说他九爷爷为母亲兴建的,因为逝者20多岁守寡,坚守贞洁,受人尊重一直到死。如今后代有出息了,立此墓碑以示纪念,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对此,我对逝者立刻肃然起敬,多么令人尊重的老人家呀,后人一定不会忘记她的传统家训与美德。可是令我不解的墓地何故建在住宅前呢?老板说,按当地风俗,死者为大,靖边县只有家业兴旺,才有配有此举。
7.00钟,我们出发去靖边波浪谷的c区,然后又去已具规模的A区,站在丹霞长廓里远眺波浪谷的景致。岩山上,一道道鬼斧神功刻的痕迹,有的形状似汹涌澎湃的波浪;有的形状似转动的旋涡;有的形状如同万马奔腾踏过的铁蹄。在深谷的一线天景观,风光更是一绝,巧夺天公之立体的雕塑。值此,站在有着亿年历史的街口,我感慨万千,不禁吟诗一首:《波浪谷抒怀》“山似波浪水是波,层层叠叠谷成涡。奇观览胜黄土坡,丹霞掩映红胜火。”
10.30分,我们返回停车场。11.00钟,继续出发前往山西吕梁的碛口镇。
据同车的导游说,碛口镇已距今己有300年的历史,曾经的水陆码头是晋商外出的西大门。一路奔波,连午饭都在车上解决了。昏昏欲睡,有时又在半梦半醒之间,幻觉中我那在国外的小孙子在给我变魔术,我醒了告诉身边的太太,她笑了,说我是不是想孙子了。
大巴车行驶在路上,过一座黄河大桥便跨省从陕西至山西。旅行总的给我感觉,晋陕之路,路窄,车难行。尤其有一段路,简直成了山西的“蜀道难”为此,赋诗一首为证:《从陕返晋途中》:一桥飞架两省间,几许巅波几许闲。陕西风光未尽兴,三晋景致喜空前。
14.30分,经过四个小时行使,终于驶入山西吕梁的碛口镇。
休息一小时后,15.30分前往佳县木头峪镇黄河渡口。从这里上快艇欣赏黄河水饰浮雕壁画,坐在小艇上,仔细观瞧,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一层层水饰浮雕,有的形状如清明上河图,人物,场景逼真;有的形状如同大象,鼻子伸进黄河里喝水;有的形状如猎豹在山上飞跑,追寻着猎物;有的如同草原,万马林立……我为黄河壁画而陶醉,更为发现黄河壁画的人而敬仰。有时大自然中美的东西是需要有人慧眼相识。小汽艇在平静如画的黄河水中急速行驶,时而在河面划一个漂亮的孤独而缓缓靠岸。
19.30分,中巴车返回碛口镇风麟居客栈。
4月24日
昨晚,夜宿风麟居,由于窑洞房间气温太低,早晨有些阵阵的凉意。今天旅程先去中国文化名村李家山。
6.30分早饭过后,两辆中巴车己停在宾馆门外,借此机会与司机聊几句,据他说,眼前的河叫湫水河,它的发源地是100公里外的兴县,每年春、夏、冬的季节干枯,只有在秋天,湫水丰盈。地处碛口地理位置,这里也曾经是泛黄区。司机抽了一口烟接着说,1976年黄河发大水倒灌湫水的河道,淹没了碛口,使原来1600家的商铺,仅存600家。原来住户600家,仅存200家。这场泛黄给这位中年司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至今难以忘怀。
7.00钟,两辆中巴车向碛口3公里外的李家山进发。此前,我想此景点不过是个普通的景点而已,然而,随着中巴车随山势向上行驶我才感到李家山的神秘,隐藏在大山深处,荒山怀抱着一个“世外桃源”。
李家山村建筑以明清窑洞为主,以70度山坡山势而修建,共建了11层,这在窑洞史上绝对是个奇迹。这个村的始祖是个叫李端的人开始建村,历经400至500年的历史,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乡土建筑。
走在李家山的山路台阶,石头铺成的山道呈凹状,曲曲弯弯,令人惊讶的是险道尚没栏杆,站在道边,心惊肉跳,平时恐高症的我,神经处在紧张之中,再往前走有一个75度的斜坡,上山小道仅有70公分,当我登攀时格外小心,腿有些发软,颤颤巍巍地免强上去。在11层窑洞的顶层,这里可以腑瞰全村的全景。这时导游在我们再三要求下唱了一首《平安世界》主题曲“兰花花”,那正宗陕式的腔调,高亢的男高音响彻山谷。我开始钦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他们不仅勤劳而且勇敢,不仅智慧而且善良。据传说,李家的第十七代后人中,有家养头牛,竟生产出一头麒麟,这是旷世奇闻,也预示这个小村的吉祥兆头。在山顶休息一会,当地的住户说,农户吃水下去挑担,年纪轻的担一次二小时,而老人担一次水得半天时间。艰苦的环境,磨练了山里人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知难而进的品格。在李家山逗留一小时后,我们下山了。中巴车回到碛口。
9.40分,我们转乘大巴车,开始下一个景点的游览。原订行程是去北武当山,也许是同行的旅友累了,也许是旅友年纪大的缘故,临时改变行程,司机建议去太原青龙古镇游览。於是我们向青龙镇出发。14.30分抵达古镇,经过二个小时的游览,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品尝了当地的小吃。16.00钟返回集合点。
结束了晋、陕六日之旅的行程。虽然旅行中有点小插曲,但经过导游的维权处理,有了圆满的结局。22.58分,我们乘坐Z192次直快列车返回故乡沈阳。别了,三晋的黄土高原;别了,陕西的窑洞景观;别了,那洞与洞相连的隧道。别了,黄河九曲第一镇的碛口。
二零一七年五月十六日于四味书斋
《波浪谷抒怀》“山似波浪水是波,层层叠叠谷成涡。奇观览胜黄土坡,丹霞掩映红胜火。”
《从陕返晋途中》:一桥飞架两省间,几许巅波几许闲。陕西风光未尽兴,三晋景致喜空前。
老师一路游来一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