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天地事】鱼龙,我来了(征文·散文)
周末,天气晴好,约几好友,畅游鱼龙。
来自鱼龙的诱惑,时间已久。最早应该追溯到上学期间,发现校园中鱼龙学生很多。后来,走在街上,鱼龙人开饭馆,跑出租,仕途做官,办企业,做老板,公务员,教师,医生,各个行业都有鱼龙人的身影,这不由得引起了我的好奇。鱼龙,这是出人才的地方,难道真是一个风水宝地?很想亲睹容颜,了却我多年的心愿。
这样,在上周末,我们踏上了去鱼龙的路。
沿着北裕河,一路前行。走到米仓山脚,钻进一条蛇形乡村便道,一路颠簸,一路畅谈。
不知不觉,已到尽头。凸显在眼前的是一所满目疮痍的小学,从斑驳的校牌辨认,才知是仓河小学。操场杂草丛生,翠竹掩映校门。操场的西南边角,站立着一个篮球架,孤零零的任凭风吹雨淋,阳光暴晒。虽然多年未使用,但依稀可见昔日的容颜。正对面,是一个中山式院门,门旁的院墙已残缺不全。侧面的院门,早已经损坏,看不到痕迹。倒是穿过操场,走进校门,莫大的校园,跃入眼帘。正中间,笔直的旗杆,见证着学校发展变迁。左右两面,是当年最时兴的青砖瓦房。每间瓦房,都装扮成一间间小套房,把卧室,厨房和办公室隔离开来。校园正面是一幢三层楼房,教室,各办公用房都在这里。应该说这是教学楼和办公楼合二为一吧!我们爬上三楼,俯瞰校园全貌。这幢楼后面,是一排土木结构的校舍,应该是学生住宿的地方。
据当地老乡说,这所学校历史悠久。最初办有初中,后来撤点并校,只保留小学五个年级。后来增设六年制,又增加了六年级。现在,家庭条件好点的,都带孩子去城里读书。稍微差点的,去了中心小学。可见对教育的重视,不得不令人称赞。唯独在这儿留下了教育的点点痕迹,记载在鱼龙教育史上。
这所学校,是武都为数不多的,最早兴办的学校,始建于民国。并且这个地方,地形地貌很奇特。当地人称为“五山对五湾”的地形,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五个山头,山山有村庄;五个湾,湾湾有人家。无论是山,还是湾,方向都聚集在这里,就在聚集的这个点上,修建了学校。这风水渊源,可以猜想,一定会出过许多人才,真是人才辈出。
出了校门,适逢昨夜小雨,小路坑坑洼洼,积着一滩一滩泥水。路边野花默默的开放,杂草丛中,散播着各种小虫子的叫声。抬头一看,湛蓝湛蓝的天空,飘着丝丝白云。几只不知名的鸟儿,悠闲自得的上下翻飞,后来慢慢飞向那绿树丛中,和青山绿水相融在一起。正在由眼前的美景吸引忘神之时,脚下一滑,才回过神来。哦!就在眼前不远处,有一座石板房,长满了各种杂草,坐落在绿树中间。墙头的苔藓犹如绿色地毯,可以看出,房屋好长时间没人居住过了。不过,根据其规模,猜测这所房子的主人,应该不是等闲之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今照古人”。古时的月亮还在,就是见不到古人了,更看不见古人话桑麻的情景。据说,这是当地最驰名老中医冯老先生近百弟子中的大徒弟,忠孝师道,也姓冯,得其师父真传,治病妙手回春,可见当时医道昌明,救死扶伤,为父老乡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换一种思维来想,引领一个地方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办学兴教,治病救人。学校给人以精神财富,充实人的思想领域;行医,治疗人的身体疾病,让人有健全的体格,做好自己的工作。难怪这儿最大的亮点就是学校和中医,难能可贵。
喝了几口水,又出发了。
沿着九曲十八弯的道路,慢慢爬行。走在路上,油门加紧,思想要集中,随时提防会车。山路,像一条白色腰带,缠绕在山腰。就在这腰带上,大约爬行了半个小时,穿过了一个村庄,绕向一个山包。感觉就像置身于河西走廊一样,看到了米粮川。
车在走廊走,人在廊中游。走过了武都的东路片,也走过洛塘片,更走过西路片,那里不是山大沟深,就是光秃秃的山梁。山很陡,水很急。从稀里哗啦的流水声,就可以感觉山有多高。就是在沿川河谷,只看到一畦一畦的井田。
在这里,才是良田,美池,桑竹。武都的土地,原来在这里老天得到了馈赠,也填补了土地的不足。不像别的地方,土地小,不是在山腰就是在沿河圈几畦。走过好多地方,过了好多桥,看来好多风景,但是像红土地的地方,这里才是归宿。东北有黑土地,这里有红土地。黑土地有大豆,小麦,水稻和高粱;红土地有土豆,玉米,苦苣和银盖。想着想着,发现大自然真是无奇不有。大自然对人类的回赠很多,大自然是多么公平。
走着走着,才发觉从一个盆地走向另一个盆地。这种地貌,与武都本有的风格有点不协调,感觉就像走进徽成盆地。这里,没有桥的概念,原因是没有大的河流,翘起双脚就可以跳过河。这里,民居居住分散,原因是土地面积很大,不像别的地方,居住很拥挤,更不像城镇。但是,对土地都很敬畏,原因可能是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爱惜土地,就是在爱惜生命。所以,民居修建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土地不肥沃。肥沃的土地上不修建房屋。这里的民房,就地取材。就像黄土高原一样,挖窑洞,住窑洞,睡土炕。而这里,村民在山中开石板,用石板盖房。实惠,方便,也实用,冬暖夏凉。
难怪高山戏发源于此,大概是这里远离市镇,人们都能安居乐业。土地肥沃,农闲时间,村民们为庆祝丰收,便慢慢诞生了本土戏剧—高山戏。这有点像马克思说的,戏剧诞生于原始社会,是原始人打猎归来,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庆祝丰收。这里的高山戏,大概也是为了庆祝丰收,祈祷全村平安,更希望来年更大的丰收。另外,这儿远离战争的纷扰,村民能够安心种地,认真生活。一切生活资料都能自给自足,不再想着外面的世界。
说起鱼龙的地貌,向鱼龙走的方向是渐渐爬山,而后走在盆地间,一直走到最高处,便是鱼龙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四通八达。一面走向米仓山,甘泉方向。另一面则走过窄峡子,去康县平洛方向。从鱼龙镇走出,由高往底走,并且路越走越陡,鱼龙的地貌风格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凸显在眼前的便是高挺的山峰,深深的沟壑。
更有传说,明朝的朱棣走到这里,准备安心好好生活,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去了重庆。另据传说,徐向前元帅和贺龙元帅的弟弟贺虎,率军经过鱼龙镇,从窄峡子那里爬山,经过康县平洛,最后到达成县的五龙山。可以看出,这里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古道,是商旅茶马必经之道。这里,播撒着人类文明的足迹,这里,更替着一代又一代淳朴的民风。
我在慢慢猜想,一个高山重镇,有它的重要位置。更有它的发展轨迹,也有它的可爱之处,比如,这里民风淳朴,人们勤劳。镇子没有大门,更看不到篱笆,围墙。
生活在这里,舒心,静谧,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