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天地事】我的芜湖中国米市(征文·散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当年,诗仙李白在江城芜湖留下了几许盘桓的足迹和诗痕。东汉末年,以至三国以降,东吴即在皖南设立春谷县。而所谓春谷,大约也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意思。如今,我们打开尘封的历史,依稀可见当年鏖战赤壁、羽扇纶巾的周郎,以及绝代名姝小乔初嫁的曼妙风姿。周瑜不仅是芜湖古城的创立者,也是当年的首任春谷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古老中国的广袤大地上,人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生活。由于天灾人祸、战争频仍、朝代更替等缘故,养成了人们对于土地以及粮食的依赖性。在亘古不变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人们得出了“民以食为天”的结论。即便在气候宜人、物产膏腴的江南,对于温饱的渴望,对于饥饿的恐慌,似乎都是个抹不去的印记。于是,古人有“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理想。
芜湖地处吴头楚尾,襟江带淮,人杰地灵,物产丰饶,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名。而自近代以来,《烟台条约》辟芜湖为通商口岸,北洋大臣李鸿章随即迁徙米市于芜湖,于是有了“芜湖米市,南陵粮仓”的口号,传遍中外。一时间,商贾云集,市声如潮,闻风响应,四大米帮一夜间崛起中江,形成"堆则如山,销则如江"的局面,芜湖因此赢得“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显赫声名。四大米市之首的芜湖随后又强劲助推了作为米市粮仓的南陵的农业发展。
南陵位于芜湖南郊,是通往举世闻名的“两山一湖”的重要门户,也是探秘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必经之路。境内山水相依,沃野纵横,国道205、318线和省道320、216线交汇于县城,全国仅见,京福高速铁路、铜南宣高速公路正在日夜建设之中,南陵因此成为贯通长三角与中西部的纽带,也是皖南承接农耕文明与现代时尚文化的桥梁。
南陵风土清美,物产丰饶,盛产大米,以“外观品质好,光泽度佳,胶稠度轻,气味清香”等特点闻名于世。其先后被确认为“国家优质米基地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并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南陵大米”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拥有“云谷贡”、“冬兰”、“景红”等为代表的一批安徽省名牌产品和安徽省著名商标。新时期以来,南陵加紧产业机构优化升级,一大批新型农业及其加工项目迅速崛起,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江山代有才人出,芜湖·中国米市发展商来自著名的浙商团队,公司资金实力雄厚,10多年来,先后在中国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成功开发和运作了宜兴陶都陶瓷城、通泰易家家居连锁超市等国内著名市场,深谙现代市场开发运营的成功秘诀。
芜湖·中国米市投资人王善记先生对江南文化、农耕文明有着由来已久的仰慕,对芜湖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深表赞许。对于投资南陵大米文化,他不仅得到了国家、省市县领导的一致支持,也有着很多政策上的切实扶持。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温家宝和吴邦国等曾经先后来南陵视察粮食、大米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给南陵农业以极大的鼓舞。“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南陵开辟试验区,并预言南陵将是本世纪和未来中国的天下粮仓。也正因为如此,国家农业部、省市县领导、农业协会、商业联合会等各地各级专家学者等,都时刻关注南陵,关注芜湖·中国米市项目。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米产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芜湖辉煌灿烂的米市业绩,也时刻鼓舞着米市人奋力前行。
芜湖·中国米市不负众望,努力开拓,他们秉承“以人为本、立足诚信、追求精品、务实创新”的理念,决心做中国一流的专业市场开发运营商,是公司始终不懈的目标。米市融入大米文化内涵,导入大米博览、大米历史文化、科学文化、人文文化、商业文化的展示;电子商务功能,将实物交易与电子交易高度融合,打造国内功能先进、品类齐全、最具规模的大米交易集散中心、展示中心和信息中心,国内一流的大米文化市场,国际品牌米业展示、交易窗口。而芜湖米市博物馆的建立,也将填补我国大米文化产业的空白,进一步凸显芜湖·中国米市在大米行业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地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潮平两岸阔,风正好扬帆。芜湖·中国米市依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专业团队的精心打造,以及立足本埠、辐射全国的营销思路,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前瞻性思维和策略,将会越走越远,重树皖南米业的不朽丰碑,也必将获得经济和文化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