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责任田

编辑推荐 责任田


作者:鄱湖小草 布衣,24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21发表时间:2017-06-03 17:03:07

从八二年开始,由吃大锅饭的生产集体转型到分田到户承包责任田。自此,农村每家都有责任田。
   我家有农业人口五人:老婆、三个小孩、老母,共分水田五亩。我在学校教书,老师家里都有责任田。耕种季节,有农忙假,时间不够还可调动些课,多请一两天假,也是有的。
   我是半途出家,没种过田,比起民师要困难得多。好在老爷子还在,有时也作点示范指导。后来他喘气病、肺气肿严重,不能出门,我只好向别人请教。有时扛着犁到地里却不知如何起式,要等别人经过这里时问几句,好难啊。搞了几年,我还是没学会,只能是马虎应付。牛在我手上也不听使唤,犁耕不到位。田头地角有好大一块没耕着,老婆只好用锄头挖上一阵。耕完后,要耙细泥土,这必须要一遍直耙一遍横耙交替着。直耙容易,牛是向前走直线;横耙是小转圈,田窄更难使唤牛。我不懂牛的脾气,又不懂行,所以牛欺生,老是走原路,不是重耙就是漏耙。唉……
   不熟练,就慢慢来吧,也不行啊。三家共一头牛,你要等人家不能等,毕竟是要春争日夏争时嘛。每家是按抓阄的顺序用牛,一家用牛一天,三天一个轮回。这叫互相制约。春耕与冬种都好些,最要命的是夏季双抢,那可算得上极限的挑战。
   我的田一般都是一亩大小,有一块有一亩五分。三天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我拼命整田,用一天时间;两人栽禾也只能栽一亩左右;那么,割禾,脱谷就只有一天时间。所以,我家一亩田的割禾与脱谷粒必须在一天内完成。
   老婆是后半夜起床去割禾,我煮饭。到吃早饭时,一亩田只剩一点点。老婆割禾速度是快,但也是在拼命啊。上午抬脱谷机到田里,我脱谷,老婆继续割完禾后再脱谷。这么说吧,到傍晚,不但谷要脱完,还要捆好稻草,拖稻草出田,铲田坝,运谷回家这些事都得干完。两里外的一亩五分一块的田,也是这样要一天干完。好在运谷是用船运。没有帮手,女儿还小,只我俩夫妻。是不是在拼命?
   整田对农民来说是小事一桩,但对我却是好麻烦、好紧张、特别累的事。好在我年轻,三十出头,现在想来是件可怕的事情。
   清早起来,肩扛犁和轭头,手拿长竹鞭到牛栏牵牛。早晨加上午,要耕完一块大田,还要耙一个直耙一个横耙,这时将近下午一点钟吧。看,这是农历六月,俗话说六月六晒得鸡子熟啊!正是一天中最高温的时候,大概在三十八度以上吧。我的田还都是高岸下的或是围堤下,像蒸笼。年老体弱的肯定吃不消,不是有晌午在外干活中暑死的吗?(现在的农人还轻松,十一点收工,下午四五点才出工。)我那时没办法,非得赶,还好挺过来了,没事。
   吃完午饭立即拿锸、梯子,还有化肥。撒肥料打轧耙,几个轧耙还不平时,就用锸赶平,把高处的泥巴赶向低处。最后用梯子荡平,这整田才算结束。要整好水田,光农具就得挑几回,铁轧耙与耙,都很重,真是好麻烦、好累啊。我整田,老婆这天是扯秧,为明天栽田插秧作准备工作。
   禾苗栽下去了,还要不断抽水,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三五匹马力的抽水机,那个铁家伙,对我们文人来说确实很重,抬一两里路,很难受;还有两根长长的水管,唉……现在好了,抽水是电动泵,插头一插就出水了;泵、电线、可卷的水管放在土车(充气的橡皮轮土车近几年普及了)上,老人都能轻松地推动,要到哪就到哪,毫不费力。
   两季水稻共收稻谷三千多斤,不到四千斤(那时产量还是不高,近几年是杂交种,确有千斤以上,真要感谢水稻专家)。国家统购统销,要交公粮、卖余粮,有任务!我家好像是千把斤吧。没钱——卖余粮有些钱,但经大队除一抹二,提成呀,什么税啦,就所剩无几了。哈哈,老婆加我的短工,拼死拼活地干一年,混了几张嘴(承包责任田有二十年是混饭吃,没钱用)。不过吃的粮油很充足,较之集体大锅饭时要好多了,特别是有自由支配时间。这对农民来说确实是件好事。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机械化、电力化。现在的农民肩膀不用扛,耕田不用牛(牛少了,湖草长了),割禾有收割机,速度快成本又低。产量真的翻了两倍,水稻亩产超千斤(不是浮夸,杂优品种,稳产又高产)!
   特别是少了瞎指挥,现在的年轻朋友还没听说吧。七十年代初,栽田要用画行器,株距三寸,行距六寸。栽田前,先将刚刚平整好的水田里的水——上好的肥水放干,然后用画行器在泥田里并排拖,把田划上许多标准的横竖线条,然后在交叉点上插禾苗。没按规格,稍微稀点,被干部看见,立即命令耙掉,重栽;随后还要开现场会批斗!田畈里阡陌上,经常能见到,手拿小竹竿(有刻度)的干部在比比量量。唉,劳动强度大,插秧季节经常病倒人。那时的亩产最好的也不过五百来斤。太密了,不长谷,农人说是“兜头三粒谷”。稻谷不多,稻草倒是多。现在的农人,自动抛秧栽田;也有直接撒谷种的一季晩。不用干部异想天开地抓密度,亩产都在千斤以上。
   记得开始种棉花,政府强调每亩不得少于三千株,要株距多少行距多少,还到处有什么专业干部指导。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农药中毒多(我有时打农药,喷着喷着就迷糊着打瞌睡;中毒死亡的时有发生),收效也不是很理想。
   你看现在:棉花单行,稀株,每亩一千株,只有原先的三分之一的成本。通风,很少生虫,农药用得少,安全。果枝长,产量高,一亩棉花可卖一两千块钱(贩子从中赚得还多),特别轻松。反正有好多农人自己摸索了一套成功的经验,成本低,安全轻松,在不知不觉中棉花就种好了。
   说实话,将近有十几二十年,农人是相当安逸地种着自己的田,能吃饱,有点钱花,有些人还能打点短工,搞一两万块钱呢。再也看不见一长溜的村干部,手拿秤杆,腋夹麻袋,上户收提成讨债了。老百姓有的吃,安稳,知足了!

共 22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经历的农村种田生活——责任田时期。作者家的人口数、田地的数量,这些,让作者不得不亲自参加劳作。文章具体描写了作者作为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参加劳作的辛苦和劳累。走进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那时农村的耕种方式,看到了责任田带给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文章讲述了集体化管理和责任田管理的不同,在对比中写出了两种田地管理方式带来的不同的生产结果。这篇文章,从历史的角度,能开阔我们的视野;从思想的角度,让我们在对比中思考,如何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益。值得阅读的文章。【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6-03 20:33:50
  读到这篇文章,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朦朦胧胧的责任田时代,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责任田的情况,了解了田地耕作的情况,了解了责任田以前的生产管理方式。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鄱湖小草        2017-06-04 09:08:52
  谢谢编辑,我是随意写了些那时的经历和感受。过奖了,谢谢点评。
3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6-04 10:36:56
  欣赏老师佳作,文字朴实,情感真挚,问好老师,品读学习:直耙容易,牛是向前走直线;横耙是小转圈,田窄更难使唤牛。我不懂牛的脾气,又不懂行,所以牛欺生,老是走原路,不是重耙就是漏耙。唉……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回复3 楼        文友:鄱湖小草        2017-06-08 09:21:59
  回复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自责任制后,农民种田真的很轻松:播种很及时,不累,没干活病的,成本低,产量高;医生、老师们赶忙了点,但很快适应了,再也不吃颜面粮食了,心里舒服。我还是没静下心来细细地写详细,也就梗概的反映下,我自己也不满意。谢谢文友的捧场。以后多多交流。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