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攀枝花,我的家
“攀枝花”我的家,她是一座城,也是一枝花。我住在这城里,我卧在这花间,已经四十余年。在几十年的日升日落中,我看着她变化万千,我看着她沧海桑田……
攀枝花的建设,是大西南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之于父辈们而言,是他们一生最荣耀的记忆;之于中国而言,是一部浓缩的三线建设的伟大史诗。
修路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父亲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东北的铁岭调到西南的攀枝花,汇入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中。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全家迁来攀枝花,也融入了三线建设的洪流中。从此,“攀枝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从此,与她“患难与共,荣辱兴衰”;从此,“生生息息,魂牵梦萦”……
来攀枝花的那年,我还小。给我印象最深的,应是这条通往攀枝花的这条路---成昆铁路,“攀枝花”就坐落在成昆铁路的中段。之前,父亲每每回家探亲,经常讲起关于这条路的事,嘴里心里都充满了对建设者的敬佩。
成昆铁路的修建,既壮烈的又伟大。壮烈的是,一条建设者的生命铺就的路;伟大的是一个奇迹,一部史诗,一个神话。这神话里的主角不是神,而是人,是人定胜天的力量。
据史料记载,成昆铁路是中国最难修的几条铁路之一。当时,外国人得知中国人修建成昆铁路时,曾经嘲笑中国人是“疯子”。他们甚至断言:“即使建成,狂暴的大自然也必使它变成一堆废铁。”然而,三线建设者们,用生命和汗水创造了这个奇迹,这部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神话,被联合国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
只有这一条铁路,也仅此一条铁路进出攀枝花。全长上千公里的沿线:崇山峻岭、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
一路上,父亲数着一些隧道的名字给我听。就只听这些名字,就可以想象出修建铁路的艰难程度。有“一线天隧道、大相岭隧道、莲地隧道、黑井遂道”以及壁立万刃的黑区沟岩壁。近百米高的桥墩铺架过程中,每天都有险情发生,每天都有建设者献出生命,他们在路边坡地上掩埋了战友,接着又把铁轨铺向前方……
儿时的我,一路上边听父亲讲着,一边趴在火车的车窗前(那时没有空调车,车窗也不是封闭的),好奇地望着连绵不绝的山峰,心里数着经过的一座座山,一道道沟,一座座桥,一个个隧道。经常是数着数着就睡着了,醒来的时候,火车依旧在山里狂奔。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景:车头已经进入这座山的隧道口,车尾还在前座山的隧道里没出来。刚有光亮闪过,瞬间又是一片黑暗,连续的翻山越岭,连续的黑亮交替,恍如穿越在时光隧道里。
大西南干裂的风与火车并驾疾驰,轰鸣的汽笛声在高山峡谷里回荡。我发现,在两座山之间铁路沿线的两边,有很多的坟茔,一座挨着一座,像是守护铁路的卫士。看上去,有些坟上的土石还是新的,上面还有花圈摇曳,花圈的挽联上隐约有死者的名字;有些坟茔已经旧了,坟头长着几株野草。父亲告诉我,那里面埋的,就是修建这条铁路牺牲的建设者们,大多是铁道兵,有的甚至还不到二十岁......
后来读书了,清明节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去烈士陵园祭奠。老师告诉我们,据统计:为修建成昆铁路,平均每一千米铁轨就有两三名建设者为之牺牲,光是铁路沿线的烈士陵园就有几十座。
就只我们攀枝花境内,就有5座烈士陵园。其中的一座烈士陵园里,只有一座墓碑,矗立在两山的夹缝中,里面埋着一位年轻的铁道兵,是一位舍生忘死的英雄。墓地的管理员说,在修建这段铁路的时候,有一群年轻的铁道兵,相约不修好铁路,绝不回家,一定要让毛主席睡好觉。当年,毛主席曾说“攀枝花建设不好,我就睡不好觉。”他们放弃休假休息,加班加点地修路,希望早日通车,早日把攀枝花的矿产资源运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备战备荒。
有一天,天上正下着雨,为了战天斗地抢时间,他们依旧没有休息,照常在工地上干活。突然,一块石头自山体滚落,向着正在干活的两位铁道兵砸来,其中一位发现险情,及时推开他身边干活的战友,自己却被石头砸中,再也没有醒来......路修好了,被救的这位铁道兵,年年的清明节都会来这里祭奠,从没有间断过。
在攀枝花市同德镇的烈士陵园,100多名烈士中,年龄最大的42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而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烈士,牺牲时都在25岁以下。他们为成昆铁路,为祖国的建设,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他们勇于献身的精神,将永世长存!
如果,西藏的路被称为“天路”,那么这条路应该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路”。
建设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有“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这里的“不毛”就是形容攀枝花的。
确实,初时的“攀枝花”异常荒凉。说是一座城,却没有城的“城郭”;确实是一枝花,却没有尽展芳华。
三十多万三线建设的精英,齐聚在这西南“不毛”之地的一角,为的就是开发建设她蕴含的丰富矿藏,为的就是让她尽展芳华。
攀西大裂谷的风,干燥且猛烈,特别是季风到来的时候,吹得人睁不开眼睛。裂谷的两边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谷底是川流不息的金沙江,金沙江把攀枝花分成了江南和江北两个区域。
穿谷望去,零零星星的房屋倚山就势建在金沙江的两岸,沿江向前绵延。山是那样的高,高的山顶上的大树,看上去像是一株株小草;路是那样的险,一圈圈的盘绕到山巅;草是那样的黄,满山遍野的“荒草萋萋”的黄;房子是那样的“单薄”,夏天遮不住雨,冬天遮不住风的“席棚子”。
虽然生活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建设者们还是干劲冲天,激情似火。当时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植根在每个人心底。墙上写着“天当被,地当床,三个石头架口锅”、“ 守山餐,伴山眠,风梳头,汗洗脸”、“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巨幅标语,处处彰显着激励的号角,涌动着建设的激情。看着这些,还真是既感人,又催人奋进。
建设初期,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非常落后。没有路,就一步一步抓着草踩着石头往上攀登;没有水,所有人结成长龙,用水桶一桶一桶的往山上传递;没有电,大家一起把电线杆一根一根抬到山上,再架设起来。那年月,建设着们喝着浑浊的水,吃着刮满风沙的饭菜,用一双打着血泡的手和红肿的肩,憧憬着攀枝花的明天。
那时,只记得爸爸天天加班,总是早上一大早去上班,晚上天黑了才回来,星期天也很少休息。妈妈每次做了好吃的,不管多晚,总是等着爸爸回来一起吃。其实,也说不上啥好吃的,就是每到周六,妈妈就早早把我喊起来,揣着按计划供应的肉票,去排两个多小时的队,买点新鲜的猪肉回来,和上韭菜或者白菜,包上一顿饺子或者包子,就算是好吃的饭了。
每每做好了,妈妈就先用筲箕盛了,再用白口罩拆开的纱布盖了,冒着热气放在小桌上,等着爸爸下班回来。那肉肉的香味,透过纱布在小屋里冉冉漂荡着,让我和妹妹不时地吞咽口水,即使再馋,我们也总是等爸爸回来才吃。每次,爸爸也总是叮嘱妈妈,下次不用等他,让孩子们先吃。但是下次,妈妈依旧等爸爸回来一起吃,也依旧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听着爸爸讲着工地上的事情。爸爸讲的永远都是:今天他们又得了一面“红旗”,又得了第一,又爆破了一座山头,又突破了啥记录......反正爸爸讲起他的工地,总是眉飞色舞激情飞扬。
每次爸爸得了奖状,我总是抢着帮爸爸贴在墙上。年底一看,整面墙都贴满了,一张张鲜红的奖状,像是一朵朵盛开的,火红火红的攀枝花。
崛起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毛主席《水调歌头·游泳》里面的诗句。攀枝花的路难建,桥更难架。攀枝花市依江绵延,跨金沙江、雅砻江,水深浪急、河床宽阔,令人望而生畏,想修路架桥,困难重重。可是,凭着攀枝花人的顽强拼搏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险,终于一次又一次地征服自然,让江北与江南“天堑”变了通途。
现在的攀枝花,各色桥梁飞越大江之上,如一道道美丽的彩虹,在几十公里长的金沙江江段上,先后建起十多座公路大桥。以及雅砻江河段上,建起多座公路大桥。其中不少的大桥,极具特色,堪称我国桥梁之最,有的还填补了亚洲桥梁的空白,被称为“桥梁博物馆。
我的家住在江北,在江南上班。我经常上班经过的,是一座钢桁架拱桥,叫“密地大桥”,这座桥全长近300米,跨径近200米,是当时国内跨径最大的钢桁架拱桥。桥面两侧,有两根粗大的尾矿管道,管道的直径约有1米多高,尾矿管道的外侧是人行道,内侧中间是行车道,选矿厂的钒钛磁尾矿,经过这条管道,源源不断地沉积在江南的山坳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尾矿坝,等着后人开采。
攀枝花有丰富的矿产资源76种,有很多种稀有金属和贵金属。1970年,经过建设者们不懈的努力,攀枝花钢铁厂一号高炉正式投产。随后的几年里,随着二号、三号、四号高炉的投产,顽强的攀枝花人,最终在一片荒凉干热的河谷间,建成了一座铁路用钢、钒制品、钛原料和钛白粉生产基地,是西部乃至全国的一座重工业城市---被誉为“象牙微雕钢城”、“钒钛之都”。
攀枝花的各色钢铁钒钛制品,也通过成昆铁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业强国战略的实施,逐步走向了世界。从此,攀枝花市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攀枝花的炉火“点燃”了大西南的夜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攀枝花的基础设施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1991年开工,2000年完工的二滩水电站,是中国在二十世纪建成投产最大的电站。二滩水电站的顺利建成,标志着中国水电建设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大缓解了川渝两地,以及西南地区电力紧张的局面,为攀枝花的经济发展,乃至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去过二滩水电站几次,每次矗立在大坝上,都有一种波澜壮阔的感觉:这里属于攀枝花,这里的电力可以覆盖西南,这里谱写着中国高坝建设交响乐的第一乐章。这时,总有一种浓浓的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这里被称作“苴却砚之乡”。石质细腻、黝黑如油、存墨不腐、光滑温润的苴却砚,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砚之一。苴却石集膘、眼、线、纹等众多石色与一体,被誉为“中国彩砚”。它绿眼中带着黑,有些砚台上有100多个眼,极富特色。新型苴却砚造型新颖,富有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已被载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远销东南亚、台湾、美国、欧洲等国家,驰名世界,慕名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这里得天独厚”是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为攀枝花题的词,也是攀枝花人的骄傲。
发展
如今的攀枝花,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城市规划也逐渐调整。从一个以重工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华丽转型为阳光康养、旅游饮食业为主的城市。建设了阿署达花舞人间景区、红格温泉度假区,打造了“中国阳光花城”。成了养生养老、康体运动、休闲度假的标杆示范地,形成了颇具影响的“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城市品牌。
中央电视台“孝敬爸妈,请到攀枝花”的广告语,引得无数的全国各地的游客,以及外国友人都纷至沓来,每年的游客量近千万人次。为此,攀枝花的康养产业迅速提升,已经占据了全市产业的半壁江山。
攀枝花的水果四季飘香。盛产芒果、石榴、雪梨、香蕉、鸡血李、番木瓜、龙眼、红心果等等,被誉为“芒果之乡”,有的芒果一个足有几斤重。产自攀枝花大田镇的石榴,被誉为“水晶珠玉”“果中珍品”,有一种青皮软籽石榴果形端正,色泽绚丽,晶莹剔透,味甜爽口。富含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有美容、保健、强体之功效。1993年,还在北京荣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在外读大学的儿子,每年暑假结束,都要带回一些攀枝花的水果给他的同学们,大家都说又甜又香。我出差去他那儿,也时常给他带去一些,儿子总是说,又被大家一抢而光了,连他自己都没吃到那。虽然如此,他也是乐此不疲,因为他为此特别自豪。
半个多世纪的沧海桑田,令攀枝花这条“钢铁巨龙”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与辉煌。大山耸立,大江奔流,攀枝花人以顽强的意志锻造了自己的传奇。他们用自己的生命、鲜血、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攀枝花人的新篇章。
夜晚,凭栏眺望,城市的灯绚丽如花,璀璨夺目。这朵绽放的花叫“攀枝花”,其中的一朵,就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