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三明龙船歌的前世今生

精品 三明龙船歌的前世今生


作者:邓跃华 童生,547.1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237发表时间:2017-06-22 17:52:04
摘要:一种文化的起源、传承、演变与发展,跟历史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从始至终,先来后到,说到端午划龙船纪念屈原,还得先说龙舟文化的起源,没有行舟更谈不到龙舟文化。

三明龙船歌的前世今生
   上网查查互动百科的“屈原传说”,就有这样的文字:“从现存的古籍文献来看,能追溯最早记载屈原传说信息的史料,是东汉文学家应劭的《风俗通》,其曰:‘五月五日,以五彩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汉书•地理志》称述这种‘因屈原’的风俗传说为‘习以相传’‘南郡尤甚’。秭归于汉时即属南郡,由此说明,汉代已将屈原与端午节风俗传说结合在一起而广为流传……”
   龙舟文化有了发展,《龙船歌》的出现具有标志性,更加丰富多彩了,同样可以从历史书籍中看到当初的情景。唐朝魏征写的《隋书•地理志》中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着如云。”棹歌的注解是:船夫行船时唱的歌,那么,龙船歌的起源肯定是棹歌。也有刘禹锡的诗《竞渡曲》中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运:‘何在’,斯沼屈之意。”还有储光羲的《官庄池观竟渡》中写道:“落日吹萧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击来去波。”可以证实这里的“棹歌”就是指《龙船歌》。在古代的时候,可以这样说,一边划龙船一边唱龙船歌助兴,会有很多地方的人都是这样。
   沙溪流域“战国时期属楚国”,屈原是楚文化的传播着,此地的祖祖辈辈应该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对于爱国诗人屈原比别处更敬重、爱戴与缅怀之心才对。那么,沙溪流域《龙船歌》的起源,也应该会早些年代,才符合历史文化现象。不过,事不遂人愿,套用一句当代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三、三元说
   沙溪流域的《龙船歌》起源,第一种《三元说》,虽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也有人这样谈论,但只在民间相传而已,差不多三十年,依然如故。然而,等到成立了“非遗协会”,情况有所变化。我是在2013年上网看到一篇文章,才知道《三元说》公开化了,以至于现在就有许多三元人还深信不疑。此说法是指《三元龙船歌》产生于清代的康熙年间,是三元文化人邓文修首创,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几代人流传于三元、梅列及周边一带的乡镇。
   邓文修(公元1645年—1721年),字观城,是三元城关人,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的举人,次年再中进士,又在清代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为沙县延修县志,还同沙县郑之缙等编修《福建通志》,曾担任吏部主事,是清代的政治人物。此资料可查:《三明历史人物》和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癸丑科殿试金榜)。
   《三元龙船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富有生活气息,极具地域文化元素,诸如:敬神祈福、赞美家园、寓情于景、歌颂英雄,有人合计过,歌词出现的人物就有一百多类人。《三元龙船歌》的旋律基本相同,只是咏唱时有些自由度,或快些,或慢些,划龙船时会有不同水域地段,自然就会咏唱不同的歌词。一行七字,四行为一首歌词,加上方言传承了一些中原雅语,讲究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方显得古朴动听,雄浑高亢,娓娓动听,具有鲜明的客家民谣韵味。
   2014年5月2日,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江河万里行》栏目,播放了第五集《闽江、沙溪水、闽人源》,其中有这样的盛况——好些人一边划龙船,一边唱着《三元龙船歌》,我在意大利都能看到这个电视栏目,介绍三元龙船歌时,解说词跟以上的文字内容基本相同。问题在于,央视的记录片是向全世界传播信息,《三元龙船歌》真是邓文修首创的话,也得出据史料,这是让人信服的依据。我不知道写这样文字的人是谁,但觉得如果出自学者,就要质疑此人的治学态度不算严谨。因为,根本没有提示哪处的历史资料有相关记载,而证实这一说法的依据仅凭相传,不能作为正史。
   那么问题出现了,屈原是约公元前240到278年的人物,虽然沙溪文化开发得较迟,但别处的龙船歌传承了上千年,为什么《三元龙船歌》的起源会推迟到清朝年间呢?还有以前的几百年间,先辈们在做些什么呢?我带着疑问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晃六年半的时间过去了,《新编三明龙船歌》按传统的说法有108首,也全部写好了,都收集在系列随笔《唱响三明龙船歌》里。直到2017年元旦放假期间,才整理好这几年陆陆续续写的文字,编成系列文章。这一章要阐明的是:我为什么认为沙溪流域的《龙船歌》起源不在清朝呢?还是用历史文化现象来辨析,所举例的资料,在网上都能查到。
   那就加深一步来剖析,龙舟文化也是属于沙溪文化的范畴,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其实有两部分,官方记录下来的,通常叫正史,而民间也能记录历史,那就是族谱。根据《剑沙三元李氏族谱》“家谱原序”记载:“三元李,唐神尧有天下所封,元祥太子苗裔也。三十三(名绵万)公自皇历播迁三元五百余岁矣。”李绵万死后墓葬三元花园窠。《三元李氏族谱》撰写“重修家谱原序”中也写道:“宋代之季,三十三公侨居三元……谱以始分之三十三公为鼻祖。”(参考资料:福建省三明市姓氏志)
   再来说说三元的邓氏,祖公邓光布奉命“护太子进闽”,守疆立业,其后代人丁旺盛。到了宋代,根据《剑沙三元邓氏(革房)家谱》记载:入闽邓氏第八世孙邓克谐,字仲孝,生于宋乾德五年(967年)。善读左氏春秋,少年时喜欢游名山大川,交结豪士。宋景德四年(1007年),以光禄大夫进大司马、上柱国、赐章服金鱼带归第。大中祥符四年间(1011年)卒,享年六十七岁,被封为一品浩命。邓克谐生八子,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八大房,故有“北宋八音分房”之说。死后葬于荆东,其墓与奉祀他的《垂裕堂》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甚至还听老人说过,在宋代时期,荆东就已经是邓氏的发祥地了,这一带叫“归仁里”。关于这一点,我也看到有人把吴氏族谱记载的一段文字发布在网上,时代就是宋朝,地名就叫“归仁里”(参考资料:福建省三明市姓氏志)。
   沙溪流域龙船歌起源的《三元说》,忽视地域历史文化现象,甚至把从唐代到明代的历史痕迹抹掉了。因为,三元城关没有保存像正顺庙那样的古建筑,四坊八堡曾经的大栋宅,几乎都是明末清初而建,但是,现在也都全部拆迁了,无法展现凭据,只好写属于三元区管辖的上游“荆东”,也算是邻里。从方言这个角度上讲,传承到我们这一辈,还是把“荆东”叫成“荆村”,始于何时,无史料可查。那么,为什么要写“荆村”呢?其中之一是,祖祖辈辈口耳相传,“荆村”还有另一个叫法“归仁里”,而这两种叫法现在都能找到依据。其二是“荆村”曾经有宋代的古建筑物,也跟正顺庙很相似,毁灭过,又在原址上重建。
   据《三元邓氏家谱》记载:在入闽邓氏发祥地荆村“置垂裕堂”,始建于南宋,并且“凿池泛舟,名曰安抚池”。几经兴衰,现在依然雕梁画栋,古香古色,然而,曾经在明代中叶,因邓茂七起义造反失败,“垂裕祠”也毁于官兵之手,直到明代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再由邓氏后裔重建。邓克谐生八子,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八大房,故有“北宋八音分房”之说。据《剑沙三元邓氏(革房)家谱》清楚地记载了这八房的播迁:“一房在三元管前……”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在宋代,三元人就把“荆东”写成“荆村”,似乎以城市自居,经济、文化、人文,也跟梅列不相上下。
   下游梅列和上游荆东都有宋代始建的古建筑,而夹在中间的三元唯有不同的是,没有留下宋代的古建筑。这是何原因呢?我的辨析是,当初的战争把三元摧毁成一片废墟。明代中叶,邓茂七举旗造反,在这一带民间相传了几百年,就像在秭归相传“屈原易服救主”极其相似,因为邓茂七就是这一带的当地人。出生何年,无考(?—公元1449年)。搜狗百科词条:邓茂七,是这样写的:“邓茂七部全军上下人人奋勇,皆力战而亡,邓茂七在突围时中箭而亡”。通常官方记录的为正史,而民间相传为野史,两者往往大相径庭。
   看看陆超虎的著作《铲平王邓茂七传奇》,就能找到答案。他认为,邓茂七不是江西人,而是沙县二十四都人,具体位置在三元区中村乡的黄竹坑至永安上坪乡的九龙村(即《皇明史概》)中所称的九龙寨一带。陆超虎因此写成了《邓茂七是何方人氏?》论文分别发表在一九九二年的第三期《福建史志》和《永安市文史资料》第十一期。《沙县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辑——邓茂七起义》有这样一段文字:为了推脱地方上出“反贼”的责任,明、清以后的县志中,尽力贬低邓茂七,把这个地地道道的邓光布后裔,说成江西建昌(今南城)人,是来沙县的外来移民。嘉靖《沙县志》的主编邓文修,怕同族中有人“造反”,对家族来说是极不光彩的,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将邓茂七是外乡人写入县志。改革开放后,城关后山沟的邓茂七后裔,终于认祖归宗……
   就算在宋代,三元人的祖先也像现在人一样,每到端午节,一边划龙船,一边唱龙船歌,也会被明朝中叶那场战争消灭掉。为什么这样说呢?算算年代,邓茂七死时是公元1449年,“垂裕祠”也毁于官兵之手,直到明代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再由邓氏后裔重建。可以算出来,邓茂七死后的108年,“垂裕祠”才得以重建,换句话说,传承民间文化,有些已经断代了!
   既然《三元说》龙船歌是邓文修首创,还得理一理脉络,他是在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中进士,那也应该是在其后创作的。我不说清朝大背景,历史上发生过什么重大的事情;也不说清初罗南生拥戴明皇室后裔,在沙县管辖地的夏茂建号反清复明,成为清兵的重围之地,更不说清兵怎么征战闽域,何时才平定,附近一带有多少百姓如何逃难,远走他乡……仅从形成风俗歌曲而言,起源时就写一百多首,也不符合民间文化的发展逻辑。那么,会有读者这样问,为什么我也写了108首龙船歌呢?因为龙船歌已经成了风俗歌曲,辈辈相传,歌词太陈旧,本土文化要发展,就得有新的创作,赞美和讴歌大三明的历史文化成就。
  
   四、梅列说
   沙溪流域的《龙船歌》起源,第二种《梅列说》,我是在2013年上网看到了一篇文章《三明市区本土龙舟文化探究》,才知道这种说法也公开化了,很显然是对《三元说》的一种反驳。《梅列说》是指《龙船歌》的歌词最早的个别句子,来自祭师的念唱被模仿之后,又经文化人、龙舟活动爱好者等,不断地加以丰富,逐渐成型,换句话说,就是发展而来的,属于集体创作。梅列非遗保护协会也有编撰《三明市区龙舟文化拾萃》,以下是原文:“其中有专家学者的观点以及三元、梅列的几位民间人士发表的文章,根据对三明龙舟话体的探讨,无论是‘梅列说’还是‘三元说’,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这首民歌产生于清朝中叶,成型与晚清时期……”我看了这样的文字,觉得还是没有提供史料出自何处,只是浮在水面上,聚在一起“说说”而已,根本没有探讨实质性的问题。例如:如何找出《龙船歌》的起源?
   梅列与三元相距才十里,方言相同,风俗也基本相同,所唱的《龙船歌》只是个别字词有差异而已。每年一到端午节前夕,就会有人抬着龙船下水,同样有人打鼓领唱、吹唢呐、咏唱着独特地域风俗民谣《龙船歌》,直到农历五月十三,龙舟活动才结束。作为客家人,先民们自然就把中原文化带来了,也跟沙溪的原居民文化相融合,才创造出这样的原生态民谣。毫无疑问,《龙船歌》更是梅列和三元两地共同传承下来,直到现在,已经成了非常珍贵的非遗文化遗产之一(资料来源:三明非遗网)。
   “梅列说”其观点是“这首民歌产生于清朝中叶,成型与晚清时期……”思维脉络有一点是跟梅列造船文化现象有所联系,因为此地就有造船世家。从前,列西封侯坊有座罗家大厝,罗家世代以造船而闻名方圆百里,就连沙县、尤溪等地都有人慕名而来拜师学艺。常言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有这样好的造船世家居住此地,自然会为当地的龙船文化作贡献。人多了,龙船文化也发展起来了,龙船歌也多起来了。关于梅列造船业近三百年的繁荣状况,甚至还举例《闽商史》《沙县史》《福建民国史稿》《梅列年鉴》《明商纵横》《梅城春秋》均有介绍。而根据《三明市区龙舟文化拾萃》一文介绍,造船大师罗友传提供的族谱,该家族自唐代晚期就到梅列开基。由此可见,在唐代,梅列就有人居住。
   那好,我就从梅列罗氏说起,从历代传承下来的族谱就有记载,列西的大姓罗氏,在唐初是赫赫有名的官宦世家人,从沙县移居来梅列定居,该家族必须提到一个人就是罗从彦。他是闽学奠基人和发展的关键人物,还是朱熹的父亲朱松的老师,属于原居民中的文化巨人:根据《沙县志》载:罗从彦,字仲素,先世自豫章避地南剑,因家剑浦(即今南平市),后徙沙县”。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上海书店编写、出版的《二十五史》之《宋史》部分,也辑录了《罗从彦列传》,这就是历史(参考资料:福建省三明市姓氏志)。

共 32019 字 7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7
转到
【编者按】作者是一个侨居意大利的中国文化人,因为是中国福建金溪流域的文化人,自然关注家乡的文化活动与文化现象。这篇《三明龙船歌的前世今生》,以考证的姿态,把三明龙船歌的源流及传承发展现状,作了深入浅出的辨析。文章分文化涵盖、文化起源、三元说、梅列说、永安说、贡川说、沙县说、延平说、流域说、文化磨合等十个章节,将大三明龙船歌源流析了个底儿朝天,应该可以说,这是一篇资料翔实的龙船歌论述文章。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当地人传承这项本土文化,依旧存在危机。这个城市与任何一个城市相比,本土文化被破坏的程度,“名列前茅”,当地人早就“靠边站”了,代名词叫“安达地”,意为“土老帽”。虽然也有当地人极力传承本土文化,但力不从心,甚至走不出那个狭隘的圈子。移民在人数、资源、人才、门路、地方官员、等等,都占绝对优势,真的有心要打造龙船歌,成为“文化品牌”,其实并不难。还是那句话,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没有官方的支持,举步维艰。唱上,未必唱到永安,怎么影响金溪流域?唱下,唱不到沙县,怎么影响南平流域?换句话说,《三明龙船歌》连三明境内都唱不响,根本没有提升到《中国龙船歌》的基础,而这一切,都是属于地域之间文化磨合的范畴。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623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6-22 18:07:09
  欣赏宏篇佳作,问候邓先生,祝您佳作连连。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花蝴蝶妙妙        2017-06-22 18:37:12
  中国的传统文化值得推崇
花蝴蝶妙妙,女,湖南衡阳人。现居广东东莞一家私企从事销售管理工作,平时喜欢看书写作,本人性格直爽开朗,希望拥有正能量的我能带给大家不一样的能量
3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6-23 17:53:12
  祝贺佳作获得精品,祝您佳作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4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6-23 18:01:15
  恭喜先生再获精品,期待更多精彩呈现。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5 楼        文友:邓跃华        2017-06-29 02:21:16
  谢谢文友,问好!
用笔记录海外游子的命运和追求!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