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大雲寺怀古(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大雲寺怀古(散文)


作者:史建民 秀才,139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473发表时间:2017-06-23 08:04:01


   泾川大雲寺在消失千年后重显在五千年古安定城的天地之间。
  
   一、
   泾州(泾川)属长安门户,京畿之地,早在春秋时期就建有阮共方国,这里山形水势俊美,回中山、高峰寺、五龙山、夸父峰四山守护古安定城,泾水、汭水绕城而过。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隐居泾川(当时安定县城)几十年,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突出反映了当时泾川县城的繁华景象。
   初秋,站在王母宫山之颠,远兆泾州古城的大雲寺,若隐若显于万重烟雨山水间。在这秋深时节,我来到古安定城来到新修的大雲寺,泾汭河秋水静静地流向远方,秋雨绵绵,霏霏细雨,当年的泾州安定古城随水而去,淡了痕迹!远处,回中山、高峰寺、五龙山、夸父纵山奇林荫,峰回路转,长风浩荡,落叶飘飞。天上有几缕白云,白得就像是天鹅的羽毛,它们忽而聚拢、忽而分散,在晨风里不断地变幻着身姿,仙女般地从泾汭河及县城上空飘过。雨停后明净澄澈的天空,又深又蓝,光滑得就像是姑娘的脸。
   太阳还没有升起,空气里弥漫着晓寒。在苍茫的晨光里,大雲寺大雄宝殿已经有了几个垂钓打太极拳,舞剑者的身影,一位老者正潇洒地把他的剑指向天空,泾河做岸边,一位老者将一鱼钩甩向清彻的河面上,溅起一朵小小浪花和几圈涟漪。时间从舞剑者垂钓者眼前流过,流着、流着就成了历史。
   宁静的泾河两岸上,道路两边是青翠的国槐和高大的梧桐,间或也有傲霜的翠柏。翠柏是北方四季常绿的植物,梧桐此时已是枝叶凋零,在盛夏原本翠绿的柿子叶,银杏树叶经过秋风的吹拂渐渐变紫,现在已经红得像是一把燃烧的火炬,黄的像金,给这萧杀的秋日,带来盎然生气。
   跨过一道红色矮墙,沿着佛光大道的台阶拾级而上,我看到了原甘肃省委书记陆浩亲笔书写的“泾川大雲寺”的五个
   鎏金大字镶嵌在大雲寺门前的牌坊上,大门两旁的廊道上,悬挂着泾川大云寺14枚佛祖舍利、鎏金铜匣、石函的图片及郭沫若亲自鉴定了大云寺佛祖舍利和金棺银椁的照片,再往进便是已经建成的舍利塔、大门、钟楼、鼓楼、东西碑亭,大云寺博物馆,而这些是迄今甘肃最大的仿唐建筑群。主要建设主展馆、舍利塔、附展厅、大门、钟楼、鼓楼、东西碑亭;迎宾广场、佛文化街、商业街、则显现明清建筑及现代风格。舍利塔为7层钢架结构,塔高95米,采用四角方塔的建筑形式,实现了钢结构与古建筑的完美结合,工程设计新颖、气势恢弘、风格独特,国内罕见。舍利塔地宫宏伟华丽,中柱及四周供奉999坐金佛,正面供奉的四粒佛祖舍利、鎏金铜匣、石函为镇塔之宝。1964年10月,泾川大云寺14枚佛祖舍利、鎏金铜匣、石函在古泾州大云寺遗址地宫出土,这一发现被评为“196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71年9月,郭沫若亲自鉴定了大云寺佛祖舍利和金棺银椁,并做出重要指示:“舍利石函、贵在石函”。《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称大云寺地宫为中国代表性塔基,《甘肃文物工作五十年》称大云寺舍利塔基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埋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开创了用棺椁瘗埋舍利的先河。泾川大云寺出土的这套舍利容器作为国宝级文物,多次飘洋过海,赴日本、新加坡、法国、英国和瑞士等国展出。2004年,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的3至8世纪中国艺术和中外文化交流展览“走向盛唐展”,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各地展出达半年之久。2005年春在香港展出。2005年4月26日至6月15日,在“中国的文明—世纪国宝展Ⅱ”上,这套舍利首次在国内公开展示,每位参观者限时30秒。2005年5月1日,央视历史频道播出《国宝故事·甘肃泾川大云寺舍利》长片专题。2005年6月13日、14日,央视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播出《大云寺佛舍利套函》上、下集。新华社多次发出专电,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光明网、中华佛教信息网、中国报道、凤凰卫视、大公网等千余家煤体竟相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大云寺舎利塔西侧的大云寺博物馆的所有馆藏见证了古泾川上下五年来的壮丽诗篇。大雄宝殿的气势与辉煌在西北地区很少见。虽然现在的泾川大云寺是新建的,站在这里你仍然能感受到“又见泾州千嶂紫,万方云气护菩提。重九佛塔起层台,一炉香,大云寺院越盛唐。桑陌苍流转轮回,回眸宝华出清明。一川如意水自平,全万法,地涌金莲承因果。”
  
   二、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水毁泾州古城,泾州大云寺难免毁于洪水。泾川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随水毁而飞灰烟灭,所有的记载只能从平凉府志及以后的县志中追述:古泾州西汉元鼎三年初没,辖十九县,时为安定,于天水,北地(庆阳)三郡。公元601年10月,隋文帝杨坚以印度的护法王(佛教称为转轮法王)——阿育王为榜样“弘法护教”。阿育王所建的84000塔,是在同一日修起的,于是,仁寿元年(601年)6月13日,在隋文帝60岁生日的这一天,下诏在30州建30座舍利塔供养佛舍利。钦定10月15日午时,30州“同下”(舍利入石函)。当时的泾州属长安门户,京畿之地,14粒舍利于公元601年10月由高僧送到泾川,在大兴国寺建地宫,置函,供养。
   公元690年9月9日,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神圣皇帝”。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武则天称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和阻挠。武则天对以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很崇敬,于同年7月将其颁行天下。公元690年10月,武则天又敕令两京(长安、洛阳)、各州都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并总遣千名僧人,到各地讲解《大云经》。泾州大云寺选在在大兴国寺遗址上建塔立寺,动工之际,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女皇敕建大云寺之举恰与佛祖舍利相遇,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巧合,于是请金银器制作大师,选宝石珍珠,做成铜、银、金棺椁,以硫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配以石函,镌刻清楚朝代地点数量,入砖筑地宫,建塔立寺。
   原泾洲城水毁后县城迁至泾河南岸高显峰脚下的皇甫台,所为“水毁安定城,皇甫改泾州”就是当时的历史所记,泾州古城除西北方遗有古城墙之外,已夷为平地,唯上学的泾川中学的山门还在,虽为农田,但块块地都有名字记截。1964年,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农民整地时发现唐塔地宫。地宫有门,门拱是石质半圆形的,正面线刻祥云围绕宝器,两飞天临空翱翔。门拱由两根四棱形石柱支撑在石门槛上。柱的正面和内侧面线刻护法神。地宫内存放有一具半米见方的石函,函盖是覆斗形,刻有“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16字。函身四周均刻有铭文。函内盛有4寸见方的铜匣,样子很像石函,匣上有锁,钥匙由一条细金练系在匣上,尚可开启。铜匣内是一具长方体银椁,比匣略小,盖为瓦形,周围还有一周低矮的小栏杆,椁身两侧各有一对并列的小环。匣、椁的表面都是细工雕刻的素文缠身忍冬花,银椁内才是金棺。金棺的样子与银椁相同,比椁稍小,周身是金页贴成的莲花图案,花中镶有各色宝石,正中与侧面均嵌有较大的白色珍珠。金棺内盛一很小的球形细颈琉璃瓶,内含白色晶体14粒,即“舍利子”。1971年9月19日,79岁高龄的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国首相宾努亲王来兰州参观,世界之宝与考古学伟人在甘肃省博物馆见面了,郭老一一鉴定了泾川金银棺、佛舍利等珍宝,并指示:“舍利石函、贵在石函”(因为石函上的铭文道清了这一国宝的出处和时间)。泾川大云寺比陕西扶风法门寺整整早发现了23年。
   2007年泾川大云寺在时任甘肃省委卢洁的支持下原地重建。
   2013年农历5月12日举行了大云寺宋代舍利安奉供养舍利塔落成开光庆典法会,2015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大云寺再次举行舍利供奉大典,迎请六四年出土的佛祖真身舍利四枚回归故里,盛况空前,万人空巷,场面壮观。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古老的东方和西方都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神奇故事。佛教文化起源于印度,随着西汉时期佛教一并传入中国,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泾川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
   2012年12月31日甘肃省泾川县城关镇水泉寺村民在唐代大云寺遗址东侧抢修道路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沉睡千年的佛教造像窖藏坑两处、瘗埋舍利地宫一处。在约4平方米的区域内,佛头、佛身、基坐等,密密麻麻,整齐有序地摆放,共出土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各个时期的石造像以及少量陶造像、泥塑造像、经幢等各类单体造像、造像碑(塔)等两百余件(组),出土造像多残损,造像题材有立佛、立菩萨、弟子、天王、二佛并坐、维摩文殊等,大型立佛像高度多在1.4米至1.7米之间,小型造像高度多在0.2米至0.5米之间,另外,大多数造像有彩绘,颜色以红、绿、白三色为主。更有真金贴面的佛头造像,通体贴金的小佛像。这些造像雕刻刀法精细,造型优美,艺术价值极高。对研究北魏至隋唐佛像风格的发展变化有重要意义。在佛像窖藏东北面还发现有地宫两处,地宫砖刻裸露的可辨识文字有“维大宋大中祥符六……”等内容。通过碑文可知,这座地宫遗址是宋大中祥符年间龙兴寺地宫遗址,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地宫遗址里出土了一具长0.45米陶棺,陶棺里面还有一个木匣。根据陶棺东侧出土的铭文砖记载,木匣中存有约两千余颗舍利。从铭文看“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龙兴寺曼殊院僧人云江、智明同收诸佛舍利约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于本院文殊殿内葬之”。可知,"大中祥符六年"应是这批造像的埋藏时间。
  
   三、
   历史上先后有14位帝王下诏兴建寺院、兴盛佛教,境内现存佛教文化遗存1500多处。又有五位帝王向佛法发难,四次酿成灾难,史称“三武一宗灭佛”。情节各异,结局却惊人的雷同。而在大云寺原址旁再次发现了一个沉睡千年的佛教造像窖藏坑两处、瘗埋舍利地宫一处显然与宋朝的灭佛事件有关。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一般认为是于汉明帝(28年-75年9月5日东汉第二位皇帝)时。佛教自传入中土以来,曾几度辉煌。佛教最兴盛的时候是在南北朝时期和中唐、晚唐时期。起初佛教极度疯狂,贪奢淫欲,大肆宣传割肉饲鹰、铁钩挂体、剥皮书经、烧身供佛等残忍行为,当时人们对佛教极端狂热,如有人当着大众面前割取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鸟,遍体流血却颜色不变,又有僧人自以铁钩挂体,燃点千灯,一日一夜,端坐不动。在这样的狂热下,唐朝的僧尼道众、庙宇寺院也是远多于今天。然而盛极必反,佛教的发展,给寺庙和僧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加上佛教寺庙往往享有免税,田地,女婢,奴隶等特权,这造成了社会财富向佛寺的极大集中,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唐朝会昌灭佛时就说“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另外,由于僧侣不事生产不服劳役,还拥有大量仆役,女婢。在人力资源匮乏的古代这一现象对社会经济和军事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寺院经济力量的过分发展,终于引起了世俗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而僧侣不守戒律霸占田产鱼肉百姓的行为更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种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激烈时,导致通过政治手段加以解决。中国佛教史上所谓“三武一宗”之难,也就是这种矛盾斗争激化的结果。
  
   四、
   古代泾川,不以今日行政区划而界,泾川是安定郡、泾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以安定全部、泾州全州大范围而言,泾州在古代出过位极人臣的政治家,出过东汉大将军,出过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和曹操甚爱其书的书法家,出过有记载与无记载的英雄豪杰。
   东汉梁氏家族,人才辈出,梁冀,(两妹为顺帝、桓帝皇后。)继其父梁商为大将军,顺帝死,他与妹梁太后先后立冲.、质、桓三帝,执政二十年。梁竦,好读书,著有《七序》数篇。东汉章帝时,其两女为贵人,小贵人生和帝。和帝即位,追封为褒亲愍侯,子三人皆为侯;其曾孙女为顺帝皇后,即梁太后。
   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有东汉书法家梁鹊,灵帝时官至选部尚书;得师宜官法,以善八分著名;后附刘表,再归曹操;曹操甚爱其书,以为胜于师宜官,宫殿题署,多出鹊手。
   韩愈的老师梁肃,唐文学家,建中初考中文辞清丽科,曾任右补阙、太子侍读、翰林学士等职;能奖引后进,先后荐举韩愈、欧阳詹等登第;其文得孤独及传授,崇尚古朴;内容杂有佛道之说;其文收于《全唐文》中。
   唐传奇作家皇甫枚,咸通末为汝州鲁山县令;光启中,僖宗在梁州,召赵行在;天佑时旅食山西,作有传奇小说集《三水小牍》;其中《步飞烟》等较有名,被鲁迅编辑的《唐宋传奇》选录。
   唐代后期杰出诗人李商隐于开成三年中进士,次年来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下做官,受到王茂元的器重,并娶王茂元的女儿王氏为妻。当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党之争“牛李党争”激烈,这是以牛僧孺(甘肃灵台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明党间的斗争。穆宗时,牛僧孺因得李逢吉引荐,一度为相,李德裕被出为浙西观察使。文宗时,李德裕为西川节度使,牛仍居相位。武宗即位,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宣宗时,牛派得势,李派全遭罢斥,李德裕被贬死崖州。牛僧孺还朝后也病死。这是唐代两位宰相你上我下、你下我上,长达四十年的朝廷争斗,史称“牛李党争”。受此株连的朝廷命官不计其数,李商隐早年追随过令狐楚,考取进士又得到令孤的儿子令狐纲(宣宗时任宰相)的力助。令狐属牛党人物,王茂元近李党,李商隐投奔王茂元后受到牛党的仇视,这一年的进京考试便受到排斥,不得做官,只好重返泾原。安定城当时在水泉寺,是泾原节度使驻地,李商隐先后在水泉寺王茂元幕下做官数年,触景生情,他在泾川写了一系列诗篇,成为代表作之一。如登临安定城时,曾写了《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鹌雏竟未休。”诗中汀洲指丰台乡美女湫。又作《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一:“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蔗春香暖不知。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倜伥卧遥帷。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损几枝?”其二:“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进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前溪舞罢君回颐,并觉今朝粉态新。”游历泾川瑶池后,作《瑶池》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还有许多诗作,也是在水泉寺或因水泉寺而写。
   李商隐离开泾川,到处漂泊,在晚年写成了他一生最美的诗篇,他的一生也因这首诗而在最高潮处最烟花灿烂处结尾——《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是李商隐极负盛名的一首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也许这是一首评悼妻子王氏的诗,因为他与妻子是古泾州安定城结婚的,首联为“景”,看到素女弹五十弦瑟而触景生情;颔联为比“喻”,借庄周化蝶,杜鹃啼血比喻妻子的死亡;颈联为“幻”,珍珠为之落泪,宝玉为之忧伤;尾联为“感”,情已逝,追思也是惘然!也许是诗人对逝去年华的
   也许是认为这是诗人对逝去年华的追忆,首联为“起”,借五十弦之瑟喻人生之五十年华;颔联为比“承”,在浑然不觉间人生将走到尽头;颈联为“转”,以明珠宝玉比喻自己的才能;尾联为“合”,岁月催人老,一切都是惘然!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共 622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我有一位同学是甘肃古安定城的,每每提起家乡的大云寺 ,总有一份难以掩饰的自得之情,我以为是故土难离。在作者的笔下,大云寺显示了繁华景象独有的价值,顿生仰慕之情。 大云寺内设有主展馆、舍利塔、附展厅、大门、钟楼、鼓楼、东西碑亭;迎宾广场、佛文化街、商业街、则显现明清建筑及现代风格。舍利塔的建筑形式,实现了钢结构与古建筑的完美结合,工程设计新颖、气势恢弘、风格独特,国内罕见。流淌的泾河,滋润着生活在这的人们。在这里不得不佩服,作者复活生活场景的功力。 写来活灵活现, 尤其对舍利子塔描写,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道,那是人们无法掩饰的敬仰。更富有创造性地运用了语言文字营造下的大云寺,更注重精神境界的修炼和提高,生活的理解,丰富了自己的的感情。佛教文化起源于印度,随着西汉时期佛教一并传入中国,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川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1971年9月,郭沫若亲自鉴定了大云寺佛祖舍利和金棺银椁,并做出重要指示:“舍利石函、贵在石函”。 在此文中,不仅浏览了大云寺的历史、景观、民俗,也感受到了作者那份深厚的云寺情。一篇精致优美的散文,推荐欣赏。【编辑:含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含笑        2017-06-23 08:05:32
  问好史老师,拜读佳作!
2 楼        文友:含笑        2017-06-23 08:06:57
  本文内容丰富,感情充沛,令人读后深受感染。
3 楼        文友:含笑        2017-06-23 08:08:06
  感谢作者的导游,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深深地认识了大云寺。
4 楼        文友:史建民        2017-06-23 09:12:56
  泾川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早期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商代建有阮、共国,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安定县,后秦置雍州,北魏置泾州。是西出长安的驿站,丝绸古道的要冲,西王母发祥地,山川秀美,文化底蕴雄厚,人文景观丰富,有唱不完的歌,写不完的诗。谢谢老师的精彩点评!
网名,香山红叶,太统烟雨
5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6-23 10:21:19
  欣赏老师佳作,文字优美,精彩好文,品读学习:一位老者将一鱼钩甩向清彻的河面上,溅起一朵小小浪花和几圈涟漪。时间从舞剑者垂钓者眼前流过,流着、流着就成了历史。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回复5 楼        文友:史建民        2017-06-23 13:09:05
  谢谢!
回复5 楼        文友:史建民        2017-06-23 13:09:14
  谢谢!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