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名片大雁塔
游了多少次慈恩寺,登了多少次大雁塔,我这个西安人是记不清了。从上世纪中叶击打暮鼓,破败龟缩的大慈恩寺被农村包围,小麦种到了塔下,到今天的新世纪敲响晨钟,拓展大雁塔南北广场,改造东西环境的沧桑巨变,历经1300多年风花雪月和忍辱含垢,峥嵘恢宏的大雁塔已经成为西安人的骄傲,雄踞市徽中央,光荣古城象征,是世界熟知的佛教圣地。
虽然大雁塔在慈恩寺襁褓中长大,但是知大雁塔者多,识大慈恩寺者少。故大慈恩寺前后的南北广场,人们皆称为大雁塔广场。
南广场建在寺前,占地20亩,有金水桥、放生池,有草坪花丛绿树,中央塑玄奘持锡仗铜像。
北广场建在寺后,占地100余亩,是新世纪建设的目前亚洲最大的水景音乐广场。广场以大雁塔为主轴,呈三等份布局,中央为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南北两端分列水景落瀑、主题水景、大唐列柱、万佛灯塔等景观,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一体,精致大气。
大慈恩寺原为隋代无漏寺,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建,地势高敞,位于长安城的晋昌坊。唐武德初年废弃。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时,为给其母文德皇后祈求阴福,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重修再建,命名为大慈恩寺。其占地约398.5亩,建筑豪华,重楼高殿,轩豁敞朗,云阁禅院共13院,1897间,能容纳僧侣3000余人,香客云集,礼谒不断,是唐都长安城内一座最大的寺院。名声远播的玄奘法师是寺院第一任主持方丈。
唐代学子考中进士后到寺内题名宣耀,谓之“雁塔题名”,沿袭成习。直到“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了。唐代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王维等均有丹青壁画,涂写醒目之处。现随原寺院早已湮没。
现存寺院频经战乱,经明、清重建,只占有原寺院的西塔院,有地50亩,面积仅为唐代的七分之一。寺院依次建有寻常的山门。有报时的钟楼鼓楼两座。钟楼内悬挂有明代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铸造铁钟一口,重约1.5万公斤,高约3米。有五间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佛及十八罗汉塑像。有讲经说法的法堂。两侧有厢廊禅房等。唐建大雁塔紧随其后。塔东南侧有历代和尚墓塔群。塔后当代建有玄奘三藏院等仿唐建筑,供奉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和铜质佛像,墙壁绘有其生平事迹的壁画。
知名度颇高的大雁塔雄踞寺内。塔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初为5层,高60米。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重修。公元930年至933年再次修葺。现在的塔为7层。唐末至五代大慈恩寺屡遭毁坏,惟大雁塔岿然独存。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米,塔身呈方形角锥体,坐落在底面积42.5×48.5米,高4.2米的方形砖台上。塔身为四角锥体,宝瓶型塔刹,磨砖对缝的青砖砌成,结构严整。外部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每层檐四角悬挂铃铛。塔内有螺旋木梯可盘登至塔顶。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望。整个建筑气魄宏大,格调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刻有精美线刻画。塔底南门两侧镶石碑两块,一块是“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玄奘所译诸经作的总序。一块是“大唐三藏圣教序论”,是唐高宗为“圣教序”所作的纪文,碑文由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尤为珍贵。唐代诗人登临留下的气势磅礴的感叹佳句颇多,这渐行渐远的文化遗存,至今仍能常常引起人们的共鸣。
试用古风拙诗记游。
诗曰:
三春百花艳,绿野千千柳。
岁月长年轮,感慨攀高游。
穷极云烟走,洗涤清魂垢。
转身拥挤远,登塔入瀛洲。
近亲金鸟浴,满斟蟾宫露。
张目新燕近,俯瞰人车流。
劝君常举步,凌空解心忧。
放歌唐诗满,作文前贤稠。
汗颜佳句少,愧为南山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