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国学征文】《三字经》对现代幼儿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杂文)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具有广泛影响的幼儿启蒙教材,相传它的原创作者是南宋的王应麟,《三字经》是一部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于一体,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的幼儿启蒙读物,全书380句,正文共计1128个字。《三字经》采用每句三字且押韵的方法,便于幼儿熟记背诵,在千余字的书中,最大限度了涵盖了历史、地理、自然、人伦等知识,是一部适合幼儿的识字教材。纵观整部《三字经》,全书提及的“经书”有18种,“子书”5种,“史书”22种。幼儿通过对《三字经》的基本理解,可以对我国的历史、地理、人物、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能理出一条阅读中国古籍的线索,对他们了解我国历史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直接引用孟子的性善论,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将先天的“性”与后天的“习”联系起来,认为幼儿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主要是后天的教育、学习和环境的影响才使他们显示出差异,所以“苟不教,性乃迁。”,也就是说如果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或孩子不接受教育,人善良的本性就容易变坏,甚至误入歧途,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字经》中“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几句话与民族英雄岳飞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强调幼儿学习对一个人的发展尤为重要。用当今学前教育的观点来分析这个观点,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语言、认知、创造力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同时也是幼儿发展的敏感期,他们的感官、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因此早期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向我们简述了一个望子成龙的母亲在教育孩子时的用心良苦以及环境对幼儿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孟母三迁的目就是为孟子选择一个适合孟子学习的环境,通过良好的环境促进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对今天的幼儿教育也有很大的启迪作用:环境存在教育性,并且是潜移默化和长期的,为幼儿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物质和心理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与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生的导师,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国古代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这在《三字经》严父慈母的教子事例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养不教,父之过。”、“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远扬。”等。体现了家庭教育对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外国学者马斯格雷夫曾经表示“家庭的影响常常比学校更强些,在幼儿年幼时,情况尤其如此。”。《三字经》指出了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应该承担起对子女成长的教育,包括智慧的启迪和为人的引导,这种思想观念现在仍然值得广大家长学习和借鉴。
《三字经》重视教师的作用,并指出“教不严,师之惰。”,即如果教师不严格要求幼儿,只是例行公事、敷衍了事,就是教师的失职。《三字经》作为我国古代优秀的启蒙教材,不但提出了幼儿教学的主要途径,还渗透出一些至今仍然实用的幼儿教学原则。比如《三字经》“教之道,贵以专。”中所指的教育有两层意思:一是教育之教,二是受教育之教。“教之道”中的“教”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层意思。“贵以专”中的“专”包括纵向和横向两层意思,纵向的意思是“教”是终身的,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浅尝辄止;横向的意思是要有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去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知识的获取。认为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必须一心一意地去经历。关于读书的方法,《三字经》主张“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不仅阐述了“心到、眼到、口到”三位一体的有效读书法,还强调读书必须朝夕用功,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
《三字经》中“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强调幼儿学习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是幼儿必须讲究的学习方法。“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指出做学问,读书求学,必须打好求学初期的基础,只有在学完基础知识的《小学》以后,才能学习较为深入的《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即只有通晓《孝经》,熟知《四书》之后,才能开始学习更为深奥的《六经》。《三字经》认为教育如同万物生长一样,是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有其连贯性。因此学习既不能间断,也不能急于求成。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至今仍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和总结。
《三字经》中,“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告诉我们幼儿具有很强的观察和模仿能力,家长、老师、同伴、偶像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三字经》号召和鼓励幼儿以刻苦学习的古代先贤为榜样,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品质。虽然现在各种条件好了,不需要幼儿在艰苦的环境下学习,但古代先贤发奋学习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德,仍然值得现代幼儿学习和弘扬,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和现实作用。
《三字经》中,采取正面教育、鼓励为主、榜样故事等方法将日常人伦、生活常规等必备的道德品质展现出来,明确提出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强调道德行为训练要从小做起,要求幼儿在年少时,就应亲近明师,交结贤友,学习礼仪。弘扬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以“仁、义、礼、智、信、中、和”为基本范畴的价值观以及勤学、力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三字经》作为一部启蒙教材,它不仅在道德教育上影响了幼儿,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
《三字经》为了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互相谦让等传统美德,列举了“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等故事。家境贫困的平民子弟黄香,自小就十分孝敬父母,夏天为父亲驱蚊扇扇、冬天为父亲暖被,在对父母尽孝的同时发奋读书终成大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做了大官的黄香仍然对父亲尊敬爱戴。孔融的例子大抵也如此,强调兄弟之间互相礼让,这正好符合了当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念。作者通过这样的例子向幼儿传达:无论出生贵贱、年龄大小,都应该孝顺父母、善待兄长。
《三字经》堪称中华文明的缩影,它用了很长的篇幅勉励人们要朝夕勤奋学习,列举了孔子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东汉的孙敬“头悬梁”;战国的苏秦“锥刺股”;晋朝的车胤“橐萤”,孙康“映雪”;西汉的朱买臣“负薪”;隋朝的李密“挂角”;共计列举了十七位历史名人的史迹,这些历史名人勤奋好学的感人事迹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刻苦攻读,发愤图强。《三字经》中列举了诸多古人勤奋好学的例子,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去学习,以什么样的精神去学习。即无论家境贫富、无论年龄大小、无论男女都应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并语重心长地教导幼儿“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只要勤奋学习,总会有所收获。嬉戏人生、虚度光阴将一事无成。希望人们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持有一种戒惧之心,时刻牢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刻以那些奋发图强的古代先贤为榜样,这种学习精神现在依然值得莘莘学子推崇和学习。
《三字经》认为“经子通”方可“读诸史”,提出了历史教育的前提是熟读儒家经典。以此为基础,才能把握比较可靠的标准,分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善、恶、功、过,判定哪些是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哪些是我们应该警惕的教训。否则,在读史的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三字经》有关历史教育的目的,主张以古为鉴。从历代治乱记载中了解历史发展的兴衰变化,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从而达到“鉴古知今”的目的。《三字经》的这种观点,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启发作用,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资世育人”的教育目的相辅相成,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字经》主张“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实录”是指每个朝代编纂的编年大事记。一般来讲,“实录”应该是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是相对比较真实可靠的资料。因此,历史教育要参考、使用用实录来讲真实的历史,这样才能博古通今。历史教育对个人而言,可以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对一个民族而言,可以增强民族意识,经世致用,服务于社会和国家。对人类文明而言,可以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汲取前人的智慧与教训,造福人类。
《三字经》主张在读诸子百家的著作时应“撮其要,记其事”。《三字经》立足于当时教育教学实际提出的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现在仍然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其具有“选择性的学习”观念,对当代教育依旧有引导和启发作用。《三字经》有关学习的态度,用了近200字的篇幅,列举了古人勤奋好学的例子,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去学习,用什么样的精神去学习。即无论家境贫富、年龄大小都应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并语重心长地教育和告诫幼儿“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只要勤奋学习,总会有所收获。嬉戏人生、虚度光阴将一事无成。希望人们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持有一种戒惧之心,牢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那些奋发图强的古代先贤为榜样。
《三字经》有关历史教育的内容,主张“考世系,知始终”。《三字经》用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概述了自三皇五帝以来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既有朝代的更替、统治时间的长短,又有中国历史的分合、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介绍,同时也传递出作者对历史的见解与评说,非常详尽,让人受益非浅。
历史教育对个人而言,可以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对一个民族而言,可以增强民族意识,经世致用,服务于社会和国家。对人类文明而言,可以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汲取前人的智慧与教训,造福人类。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和历史教育工作。然而,由于近年来人们在教育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实用主义以及历史学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当前历史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
《三字经》编纂于7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经历了元、明、清却经久不衰,在中华民族古今灿若群星的启蒙教材中,仍能独领风骚,倍受海内外教育工作者的青睐,成为流行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启蒙教材,其丰富广博的内容和编纂形式,仍然值得当今幼儿教材编纂者借鉴。
《三字经》的语言比较通俗,比《千字文》通俗很多。除了个别句子之外,没有牵强附会硬凑字数的毛病。从句法上看,可以说得上是灵活丰富,包罗了文言里各种基本的句式,既有训练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又使全书的句子显得有变化,样式多,不枯燥。其次,启蒙教材的编写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识字,《三字经》每句三字的编排强调熟读成诵,反复吟诵,这种语法有助于幼儿加强记忆。而且幼儿在背诵的过程中可以将教材的押韵、平仄,抑扬顿挫的节奏、声韵之美体现出来,便于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然地获得了知识。
《三字经》和《千字文》、《百家姓》一起共同组成了古代幼儿识字教学的启蒙教材。《三字经》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识字课程,《三字经》在内容上包罗万象,诸如为学态度、读书方法、伦理道德以及名方实物等等。2007年在宁波召开的《三字经》研讨会上,众多学者达成一致:希望通过对《三字经》的研究,深入思考如何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
《三字经》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却十分丰富,涵盖极广,堪称初等百科全书。清人紫巢氏在为《三字经注解备要》作序时,称它为“一部袖里《通鉴纲目》”。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提到此书时说:“《三字经》可不简单,虽是启蒙读物,可是书中的知识,自远古到现代讲了一遍。这真是一部最简明扼要的“中国通史”。而且用韵文写成,可以朗诵,便于记忆,真是一部好书。”翦伯赞这一说法,被古今中外所公认。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幼儿道德教育丛书》之中。可以说,《三字经》称得上是幼儿启蒙教材中的一朵奇葩。
《三字经》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发展水平对蒙童所设定的学习内容是比较全面的。涉及德育、数学、文化、气象、地理、天文、农业、牧业、心理、音乐、伦理、历史等众多的学科。按照《三字经》罗列的教育和学习内容进行教育和学习,必然使学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较全面的知识。
在现代社会,很多独生子女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懂得父母的辛劳,不理解生活的艰难,一味的贪图玩乐享受,吃好的,穿名牌,只知道让父母照顾,却不知道分担家务,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孝敬父母、友爱他人等传统美德在这些小皇帝、小公主身上消失殆尽。因此对这些幼儿进行孝悌教育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势在必行。通过让幼儿分享孔融、黄香的故事,让孩子的心灵接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洗礼,这往往比有声的教育更有作用和效果。让幼儿在生活中了解父母的辛劳,懂得孝亲敬长光荣,虑待父母可耻,知道古今孝亲敬长的美德;在道德情感上,从小培养幼儿的感恩之情,关心体贴父母;在道德行为上,培养幼儿谦虚礼让,互敬互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