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辉煌的河口柳木制品
央视七频道《乡土》栏目2015年专程来铅山拍摄并播放“铅山老味道”节目。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河口柳木制作工艺”是拍摄播放的主要内容之一。本人一套50多年前买的柳木大蒸茏受邀有幸被纳入栏目拍摄展示给全国观众。
铅山河口的柳木制品的生产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河口古镇曾经是全国“四大柳木”制品的重点产地之一。是江西省惟一柳木生产制作经销的县城。是古镇河口传统的手工业产品,在全国都首屈一指。
柳木,铅山人俗称“温杉树”。出产于赣闽两省间的江西铅山、资溪和福建崇安(武夷山市)、光泽一带武夷山区。很早以前,福建山区一些匠人用柳木制作一些粗糙简单的生活用具。后来看到铅山河口古镇有市场有销路,便把手艺带到铅山发展,于是逐渐成为了铅山的传统手工业产品。
据史书记载:清咸丰年间,朝廷官员使用的珠宝盒,沉香盒大多数出自铅山河口镇生产。光绪年间品种大增,主要有:桶盘、蒸笼、果盆、合担、台箱等等。工艺精湛,美观大方,欣赏与实用价值兼备。其中柳木蒸笼,直径大者超过三尺,小的仅七寸,轻便耐用。由于密封性好,蒸食品时不产生“回笼水”,蒸出的包子、馍馍格外肥大,味道特鲜。
大约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河口已经是个商业大集镇,繁华的九弄十三街上,一天到晚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此之前,福建佬见河口码头好赚钱,便将柳木制作手艺带到河口来,这时得到了发展。因为是柳木制品轻巧耐用的特性,制作柳木器的手艺一旦传到河口,就受到了这里人们的喜爱,得到了很大发展。辟如柳木匠人根据各色人等的需求需要,提高技术、革新工艺,制作出许多既美观又实用的柳木用器,其中不泛一些精品。如在咸丰朝制作出了朝廷官员放置朝珠的“朝珠盒”,和大户人家公子小姐使用的“沉香扇扇匣”。朝廷官员和大户人家公子小姐能看得上眼的东西,应该都是比较精美和上了挡次的,说明那时河口柳木制品小有名气了。
河口柳木制品最兴盛的时期,当算是清代的光绪年间。那时候的柳木制品工艺水平高,花色品种更多。当年的铅山县令梁树棠在光绪三十年上书表称:“河口镇有柳木提盒、扇匣、面盆、(四方灯)托盘等器。木料产自福建,刨作薄片,围箍成器,外饰朱漆,加绘金边,鲜艳夺目。闽浙亦来贩卖,共开铺店九家……”工艺水平的提高,除了器物制作更精致外,主要是使用了朱漆,并在器物上描金绘花。至于花色品种那就更多了,除梁知县上书表提到的那几种,应该还有比较常用的桶盘、果盒、提篮、茶叶盒、帽筒、茶叶盒和上面说过的朝珠盒、沉香扇匣等。很多器物一个品种又可分为若干个小品种。像提盒,就分圆提盒、方提盒和扇形提盒三种。桶盘有高脚桶盘和矮脚桶盘,果盒有圆果盒和方果盒等等
河口柳木制品之所以在清光绪年间得以兴盛,除了柳木制品本身质量式样好的原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外国教会的神职人员作了推手。光绪七年(1881)有神父来河口传教,他在街上发现了朱漆描金的柳木制品,感到非常的惊讶喜欢,买了诸如扇匣、茶叶盒、四方灯托盘等柳木器回教堂。之后他越看越喜欢,视为珍稀的工艺品,将其作为礼品转送给其它地方的教堂神职人员。经他这样一推介,其它地方的教堂神职人员或亲自来,或派人来河口购买柳木制品,继而又转送到了更远的地方,甚至带到欧洲和美国,使之名气远播。
解放后,河口的柳木制品生产有过快速发展的时期,除已有二处厂房,同时在胜利路金家弄又建了新车间,并成立了《铅山县柳木社》,从业人员一度达到70余人,年产值达百万余元。产品柳木蒸茏、柳木果盒等销往全国各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连续多年向香港、日本等地区、国家出口柳木蒸笼,为国家赚取了外汇。为铅山争得了荣誉,也是当年分省地图册介绍江西省的对外宣传中的主要土特产品之一。1962年,河口柳木蒸笼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三类物资交流展销会,受到与会的全国代表的赞誉好评,纷纷前来订货;1964年,柳木蒸笼参加江西省工艺品展览会,荣获银质奖牌。柳木社曾经是县二轻系统的重点企业。后来因为铁皮毛竹蒸茏的出现和柳木原材料的紧缺价高,纯柳木蒸茏、柳木果盒等柳木制品才逐渐退出了市场。直至2005年河口仍有2家私人在家组织工人生产柳木蒸笼。2006年后柳木蒸笼生产才彻底停产。
现在,当年的柳木生产工人都已经年逾古浠,保护和恢复柳木生产很有必要。一方面,柳木蒸茏蒸制的包子、馍馍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生产更环保,食品更安全。另一面恢复柳木蒸茏、柳木果盒等柳木制品生产,有利于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群众希望借助“铅山县柳木蒸茏生产制作工艺2016年已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契机,加快恢复和发展柳木蒸茏及柳木工艺盒的生产,让江西省惟一的柳木特殊生产工艺不要失传,造福后代人的舌尖上食品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