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张子房慕道记》与板话(杂文随笔)
摘要:《张子房慕道记》出自明代嘉靖年间,洪楩编印的《清平山堂话本》卷二,其作者已不可考。这部话本里,收录的大都是宋元时期的旧作,据编者洪楩说是原样照录,未加润饰。这说明,板话这种民间文学艺术创作形式,至迟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也就是说,这种民间文学艺术创作形式,至少已经有1000或800年以上的历史了,是可以与宋词元曲平起平坐的。
【编者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好比人类的两支拐杖,二者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精神文明反过来又成为物质文明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文明的传承,从来都是社会进步不可缺的。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原是一种说唱艺术,与板话这种艺术形式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它把板话艺术推向了新高度。古代短篇小说《张子房慕道记》,几乎是用“板话”串连写成的,它的那些形似顺口溜的“板话”,那些顺口溜般的、合辙押韵的说词,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鲜明特征。圪溜话、杂话、侃话及顺口溜等,源于太行山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和劳动,是见事见人、脱口而出的传统文化;与其它地方的快板书不同,它是用方言俚语表达的,以其原生态的乡土话语韵味和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为当地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直抒胸臆,夹叙夹议,上口押韵,直奔主题,一针见血;或褒扬、或贬毁、或戏谑、或诉求、或调侃、或交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本品详细地介绍了《张子房慕道记》这一作品及其与板话的密切关系,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民间艺术的高度关注,对文化遗产的一片深情,值得细细品鉴!真诚感谢老师赐稿支持晓荷发展!真诚期待老师更多佳篇!敬茶!【编辑:张福洲】
1 楼 文友:张福洲 2017-07-05 16:16:16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板话作为曲艺门类的一个分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是能在民间的勾栏瓦舍、田间地头、乡村舞台上说唱,表演,流行,传承,发展。到了宋元时期,及其以后的明清时期,它开始“两条腿走路”,成了文人们的书本创作,同时又以说书的形式,广泛流传,由“俗”逐渐演变为“雅俗结合”……欣赏老师佳作!击掌赞赏!
命运如写作,可以去修改。
2 楼 文友:张福洲 2017-07-05 16:23:28
传统意义上的板话,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而当代意义上的板话的源头,却可以定位在以《张子房慕道记》为代表的宋元时期。品读老师分享的佳作,感觉日月生辉,大开眼界!
命运如写作,可以去修改。
5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7-05 17:10:42
“艺术没有国界;同时,艺术也可以跨越时空,与人类一道一直存在下去。”欣赏娄老师对板话的剖析和研究,非常精彩,让我们对板话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拜读学习了。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6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7-06 11:50:09
又读老哥精彩好文章,问好夏安,认真学习:脱却朝中名与利,争名夺利待如何!”“荣华富贵终无久,仔细思量白发多。为人不免无常到,人生最怕老来磨。”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